洪荒世界,自道祖鴻鈞于紫霄宮三講之后,賜下鴻蒙紫氣,定下天道圣人位格。太清老子、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通天教主作為盤古元神所化,享有無量開天功德,又得鴻蒙紫氣之助,相繼斬卻三尸,證得那萬劫不滅的混元圣人道果,立于人世之巔。
三清本為一體同源,同出于昆侖山玉虛宮,兄弟情深,道誼深厚。在漫長的歲月里,他們共同參悟大道,論道說法,門下弟子最初也多有往來,昆侖山可謂洪荒第一仙家圣地,氣象萬千。
然而,隨著三位圣人道行日益精進,各自對“道”的理解與踐行方式卻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分歧,這種分歧逐漸由大道之爭,蔓延至立教根本、收徒理念乃至教義核心。
·太清老子(人教教主):主張“清靜無為,道法自然”。認為天道無為而無不為,教化眾生應順勢而為,不強求,不妄為。其立人教,只為占得教化氣運,實則門下僅玄都大法師一徒,講究貴精不貴多。他對兩位弟弟的爭執,起初試圖調和,后漸覺天道如此,遂更傾向于超然物外,順其自然。
·玉清元始天尊(闡教教主):秉持“尊天循道,順天應人”。認為天道有常,萬物有序,修行亦需遵循規矩法度,根腳、福緣、心性缺一不可。其立闡教,意為“闡述天道”,收徒極嚴,非先天根腳深厚、福緣綿長、心性端莊者不收,故門下十二金仙等皆是跟腳不凡、品行端正之士。元始看重禮法規矩,認為通天有教無類,濫收門徒,敗壞了玄門清譽。
·上清通天教主(截教教主):信奉“大道五十,天衍四九,人遁其一”。認為天道不全,眾生皆有一線生機,截取這一線生機,便是截教之道。其立截教,意為“截取天機”,主張“有教無類”,但凡有心向道,不論出身、不論根腳、不論族類(披毛戴角、濕生卵化之輩),皆可入其門下,求得超脫。截教因此聲勢浩大,萬仙來朝,但門人弟子良莠不齊,多有桀驁不馴、因果纏身之輩。通天教主性情剛直,重情義,護短,認為元始歧視出身,心胸狹隘。
教義理念的不同,導致門下弟子摩擦日漸增多。闡教弟子常譏諷截教門人為“旁門左道”、“濕生卵化之輩”;截教弟子則反諷闡教假清高、偽君子。雙方積怨漸深。
而最終促使三清徹底分家的導火索,則是封神榜之事。
道祖鴻鈞法旨,因天庭空虛,需三百六十五位正神歸位,又因仙道殺劫臨頭,故命三教共議,簽押封神榜,以定封神之人。
此事關乎門下弟子生死、道途乃至教派氣運。在三商封神榜的過程中:
·元始天尊認為截教門人眾多,良莠不齊,合該多數上榜,填補神位,亦是消弭自身業力之舉。
·通天教主則極力維護門下,認為劫數之下各憑本事,豈能預先定下多數弟子去填那神道?且神道受天庭約束,失了逍遙,對于追求仙道的修士而言幾近于懲罰。
·老子則試圖居中調和,但發現雙方矛盾已不可調和,最終只能模糊表態,基本默認了元始的主張。
簽押封神榜的過程不歡而散,未能填滿名額,只能注定“根行深者成其仙道,根行淺者成其神道,根行薄者成其人道仍隨輪回之劫”。
通天教主見兩位兄長(尤其是元始)明顯偏袒闡教,聯合外人(西方二圣)算計自家截教,心寒至極,憤懣難平。
回到昆侖山后,矛盾徹底爆發。因門下弟子沖突(如廣成子三謁碧游宮等事件),元始天尊終于直言,認為通天不應再留在昆侖,暗示其離開。
通天教主怒極反笑:“你我一體同生,今日竟也嫌我門戶污穢!也罷,此地不留,自有留處!”
言罷,通天教主不再留戀,展現出圣人無上神通,竟以大法力將自家道場——碧游宮,連同整個金鰲島,從昆侖山脈中分離出來,徑直遷往那東海深處,另立道場!
自此,三清分家!
太清老子見狀,知兄弟情分已難挽回,亦覺留在昆侖尷尬,便也帶著玄都大法師,離開昆侖山,前往洪荒天外開辟了大羅山玄都洞八景宮,真正做到了超然物外。
昆侖山玉虛宮,便只剩元始天尊一脈。
昔日盤古三清,同氣連枝,共居昆侖的盛景,一去不復返。洪荒最強大的玄門勢力,就此分裂為人、闡、截三教,且闡截二教勢同水火。
冥河于血海之中,冷眼旁觀這玄門內訌。他能清晰地看到,玄門氣運因三清分家而劇烈波動,甚至出現了一絲裂痕。
“呵呵,兄弟鬩墻,道統之爭。鴻鈞,你這玄門,看似花團錦簇,實則禍根早種。封神之劫,便是爾等內耗之果!”冥河心中冷笑,這正是他樂于見到的局面。玄門內部分裂越深,他日后從中謀利、甚至插手封神的機會就越大。
三清分家,標志著洪荒格局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玄門內部的矛盾已完全公開化、尖銳化,一場席卷所有圣人教派的巨大殺劫——封神之劫,已然拉開了最為沉重的序幕。整個洪荒的目光,都投向了東海金鰲島和昆侖山玉虛宮,緊張地等待著下一幕的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