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常抬頭看看
- 與自己和解:這個世界,不會辜負你的努力
- 三味
- 1730字
- 2025-08-29 13:44:18
我們對于未來的想象總是沒有束縛的。但隨著自己日漸成熟,夢想漸漸有了清晰的輪廓,我們知道了還有更多更有趣的事情,因此我們可能繼續堅持兒時的夢想,也可能換一個目標。不用擔心變化,只要有夢想就是好事。少年,你的夢想還在嗎?
今天下午,我太太開車帶女兒去學鋼琴,順道送清潔工回家。我因為想聽女兒彈琴也就一同前往。
清潔工是南美人,就住在鋼琴老師家不遠的地方,我原來猜想一定是個雜亂的社區,直到車子轉進她家的小巷,才驚訝地發現環境那么美。
斜斜的山坡,街道兩邊都是白色的獨幢洋房。早春,兩排行道樹剛冒出嫩芽,像是一重重翠綠的紗簾,往山腳延伸過去,并從下面人家的屋頂上,看到更遠處點點的帆影和瀲滟的波光。
“這里真美,不知道房租貴不貴。”我在車子掉頭的時候,對太太說。
我太太一笑:“就因為不貴,所以她負擔得起;就因為美,所以她寧愿放棄她家鄉醫師的工作,到這兒當個清潔工。”
她的話,使我想起20年前,初到美國,在弗吉尼亞州開畫展的時候,當地的畫家朋友曾經請我去一家中餐館吃飯。
“陳博士,陳博士。”沒去之前,就聽畫家們不斷說Dr.Chen,直到走進餐館,一位領班過來招呼,大家跟他熱情地握手,我才發現原來那就是餐館的老板——陳博士。
陳博士的餐館很有名,如同他獲得博士的學府一樣有名。我看得出客人們對他有一種特別的禮貌,但是回想起來,當大家進餐館前提到“陳博士”的表情,又覺得“有些特別的滋味”。
他們會不會很得意地想:“瞧,堂堂一個中國學者,居然在為我們端盤子?”臨走,我問陳博士:“不知道你主修什么?”
“甭提了,”他笑笑,“全都就飯吃了。”
我從來不認為職業有尊卑貴賤之分,但不知為什么,這20年來,我常想起陳博士。
我想:“他在那么著名的學府得到博士,為什么不在自己本行發展?”
我也想:“他在中國臺灣也是名校畢業,早知有一天會放棄所學,當初何不把那寶貴的留學‘名額’讓給其他‘擠破頭的學子’?”
當然,我也知道——如果他沒有那大學文憑,便進不了美國名校,留不了學,更留不下來。
20年來,我在美國看到太多,在自己祖國做醫師、做工程師、做高級主管的人,到這片“新大陸”落地生根。
一個在美國音樂會上賣力演出的,可能在自己的國家,是音樂或戲劇名師。
一個在雜貨鋪呼前跑后的,可能原來是大學的教授。
一個每天到不同家庭,為人吸塵掃地、洗廁所的,可能原來是位受人愛戴的醫師。
只是,如同我家的清潔工,來到這“金元王國”,就忘了過去的光榮,也忘了年輕的雄心壯志,留下來,甘心做一株小小的草。
無可否認,每個人有他選擇的自由,但是如果他能不放棄本行,無論在美國,或回到他自己的國家,不都可能有更高的成就嗎?
每年都有些從故鄉剛來的留學生來看我,我總在初見面時就問他們:“你的折舊率高不高?”
“老師是什么意思?”他們都不解。
“我是問你,會不會滿懷雄心壯志地來,最后卻無聲無息地消失了。”我說。
這時候他們總是毫不猶豫地回答:“不可能的,原來的公司還在給我留職停薪。”“我的父母急著等我回去。”“我只是來學,學成了就回去。”
一兩年后,聽說他們急于找工作、辦綠卡。
再隔幾年,圣誕節偶爾會收到他們的卡片,寄自某一個美國的城鎮。
怪不得有個漫畫,畫一架波音747上拋下來許多英雄好漢,落在美國的海域,只見一只只伸出水面的手。漫畫的題目是“美國大熔爐”。那許多壯麗可愛的年輕人,不都在這“熔爐”里被融化嗎?
小時候,我們會想當醫師、當警察、當老師、當大官。
我們一天天長大,一天天認識世界,也一天天認識自己。
我們可能因為功課不夠好、身體不夠強、耐心不夠久、毅力不夠堅,使幼年時的夢想,一個個在眼前飛過,又無聲地消失了。
只有少數人,能堅持自己,不被環境融化。
各位年輕朋友:你從小到大,是不是好辛苦、念過好多書、考過好多試?你是不是夢想拼進一所理想的大學、夢想出國、夢想深造、夢想創一番事業?
有一天,無論你到了世界的哪個角落,我都建議你常回頭想想:“我過去的書,會不會白念了?”
我也會建議你常抬頭看看——
還有沒有當年的夢想在飛翔?
還有沒有自己年輕時的壯麗與堅持。
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記得自己最初的夢想,又有多少人因為路途遙遠和艱辛選擇了放棄。但是,只要當人靜下來思考,承認了自己以前的失敗,堅定自己的選擇,堅持自己所追求的,不輕言放棄,執著、踏實,這樣才能攀巖到人生的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