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秋天來得格外早,梧桐葉片片飄落,鋪滿了杜伊斯堡埃森大學的林蔭道。林晴抱著厚重的醫學文獻走在去實驗室的路上,呼出的氣息在冷空氣中凝成白霧。
來德國已經三個月,她逐漸適應了這里的生活節奏和學術氛圍。德國的醫學教育體系嚴謹到近乎苛刻,但正是這種嚴謹讓她如魚得水。她的德語進步神速,已經能夠流暢地與導師和同事交流學術問題。
“Lin,你的數據分析結果出來了,相當令人驚喜。”一天早晨,導師穆勒教授把她叫到辦公室,“我想把你的研究納入下個月在海德堡舉辦的國際醫學論壇。”
林晴又驚又喜:“真的嗎?但我只是一個交換生...”
“科學不看身份,只看貢獻。”穆勒教授微笑著說,“你提出的那個關于腫瘤標志物的新發現,很有價值。”
接下來的幾周,林晴全心投入論壇的準備中。這是她第一次在國際舞臺上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既緊張又興奮。她常常工作到深夜,實驗室的保安已經認識了這個總是最后離開的中國女孩。
論壇前夜,林晴在酒店房間里反復練習演講。手機突然響起,是母親打來的視頻電話。
“晴晴,準備得怎么樣了?緊張嗎?”母親關切地問。
“有點。”林晴老實承認,“來的都是業界大牛,我怕表現不好。”
母親鼓勵道:“相信自己,你已經做得很好了。對了...”她猶豫了一下,“前幾天遇到傅教授,問起你。他說延哲在哈佛也很忙,經常熬夜做研究。”
林晴的心輕輕一顫。自從那次郵件往來后,她與傅延哲已經兩個月沒有直接聯系了。偶爾她會從家人或朋友那里聽到他的消息,但彼此仿佛默契地保持著距離。
“媽,我要繼續練習了。”林晴輕聲說,“明天結束后再打給你。”
掛斷電話,林晴望著窗外海德堡的夜景,不禁想象著此刻的傅延哲在做什么。他是否也會在某個深夜,想起那個曾與他并肩學習的女孩?
第二天,論壇現場座無虛席。當林晴走上演講臺時,她的手心微微出汗。但當她開始講解自己的研究,所有的緊張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對醫學的熱愛與自信。
演講結束后,掌聲熱烈。提問環節,一位銀發老者舉手:“林小姐,你的發現很有趣。我想問的是,你認為這個標志物在臨床應用中最大的挑戰是什么?”
林晴從容應答,既承認了局限性,也提出了可能的解決方案。她的回答贏得了贊許的目光。
論壇休息期間,那位銀發老者特意找到她:“我是海德堡大學醫院的霍夫曼教授。你的研究很有潛力,有沒有考慮過畢業后來做博士后?”
這意外的邀請讓林晴受寵若驚:“謝謝您的認可,我會認真考慮的。”
當晚,林晴激動地想要與人分享這份喜悅。她下意識地點開傅延哲的聊天窗口,但猶豫片刻后,轉而把消息發給了家人和國內的導師。
幾乎立刻,她收到了李澤涵的祝賀短信:“聽說你在海德堡論壇上大放異彩!恭喜!國內的醫學雜志都報道了你的研究成果。”
林晴驚訝地回復:“你怎么知道?”
“我一直關注著你的進展。”李澤涵的回答簡單而真誠。
這時,一個陌生的視頻通話請求跳了出來。林晴疑惑地接聽,屏幕上出現了傅延哲的臉龐。
“恭喜!”他微笑著,背景顯然是哈佛的圖書館,“我從張曉那里聽說了你的好消息。真了不起!”
林晴又驚又喜:“謝謝!你怎么...我是說,你現在不是應該在上課嗎?”
“這邊是中午。”傅延哲笑了笑,“抽空給你打個電話。你的研究聽起來很厲害,雖然我不完全懂那些醫學術語。”
他們聊了十幾分鐘,傅延哲分享了哈佛的學術壓力和新研究課題,林晴描述了德國的生活和研究進展。談話輕松愉快,仿佛回到了無話不談的高中時代。
掛斷前,傅延哲突然說:“知道嗎?每次聽到你的成就,我都感到驕傲。也有些后悔...”
他的話沒說完,但那未盡之意懸在空氣中,讓林晴心跳加速。
“后悔什么?”她輕聲問。
傅延哲搖搖頭,笑了笑:“沒什么。保持聯系,好嗎?”
這次通話像是重新連接了兩條平行線。之后的日子里,林晴和傅延哲恢復了定期聯系,雖然時差讓溝通不便,但他們總會抽時間分享彼此的生活。
然而,距離終究帶來了無形的隔閡。他們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面對著不同的挑戰。傅延哲的談話中充滿了經濟模型、學術會議和華爾街實習機會;林晴的生活則圍繞著實驗室、醫院輪值和醫學突破。雖然彼此努力理解對方的世界,但那種曾經的心靈相通似乎正在慢慢消逝。
圣誕節前夕,林晴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她的發現被國際頂尖醫學期刊接受,并將作為封面文章發表。消息傳來,整個實驗室為她慶祝。
那天晚上,林晴第一時間想與傅延哲分享喜悅,但計算時差后意識到波士頓正是凌晨三點。她猶豫片刻,還是發了一條短信:“我的論文被《自然醫學》接受了!”
出乎意料的是,傅延哲立刻回復了視頻通話請求。屏幕那頭的他看起來疲憊但興奮:“太棒了!我就知道你能行!等等,我查一下...《自然醫學》影響因子超過30?這比經濟學頂尖期刊還高!”
林晴被他的反應逗笑了:“你居然還查影響因子?”
“當然要了解你的世界啊。”傅延哲揉了揉眼睛,“我剛剛結束一個項目通宵工作,正好看到你的消息。這值得慶祝!”
他們聊了很久,直到波士頓的天空泛起晨光。傅延哲向她展示哈佛圖書館的晨曦,林晴則分享實驗室慶祝派對的照片。
“有時候我會想,”傅延哲突然說,“如果當初我們選擇了同一所大學,現在會怎樣。”
林晴沉默了片刻,輕聲回答:“也許我們就不會成為現在的自己了。”
傅延哲若有所思地點點頭:“你說得對。距離讓我們都成長了。”
新年那天,林晴收到傅延哲寄來的包裹,里面是一本精美的筆記本和一支鋼筆。卡片上寫著:“給未來的醫學領軍者。期待有一天在你的醫院接受治療。——延哲”
這禮物讓林晴既感動又好笑。她回贈了一套哈佛主題的文具,卡片上寫:“給未來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期待有一天你來為我的醫院做經濟規劃。”
冬去春來,林晴在德國的交換期即將結束。她面臨著重要選擇:接受霍夫曼教授的邀請留在德國做研究,還是回國完成學業。
一個四月的午后,她與穆勒教授討論這個問題。教授的建議出乎意料:“我認為你應該回國完成醫學學位,然后申請美國的博士后。既保持根基,又開拓視野。”
“為什么是美國?”林晴好奇地問。
“因為最好的醫學研究在那里,尤其是哈佛和約翰霍普金斯。”穆勒教授眨眨眼,“而且,某個在乎你的人也在那邊,不是嗎?”
林晴臉一熱,沒想到導師會注意到這個。
那天晚上,她與傅延哲視頻通話,提到了這個選擇。傅延哲的反應很積極:“哈佛醫學院很棒!如果你來波士頓,我可以幫你提前適應環境。”
但隨后他又謹慎地補充:“當然,你應該為自己做決定,而不是為任何人。”
林晴點點頭:“我知道。我會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
最終,林晴決定回國完成學業,同時申請哈佛的醫學博士項目。這是一個挑戰,但她已經習慣了挑戰。
離德前夕,林晴整理行李時,發現了一張高中時期的照片——她和傅延哲在科技文化節展臺前的合影。照片中的兩人笑容燦爛,眼中充滿對未來的期待。
她久久凝視著那張照片,然后小心地把它收進行李箱的夾層。
回國后,林晴立即投入了緊張的學習和申請準備。哈佛醫學博士項目的競爭異常激烈,她不得不全力以赴。
期間,她與傅延哲保持著聯系,但頻率逐漸減少。傅延哲的博士研究進入關鍵階段,經常忙得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有時林晴發去的消息要幾天后才能收到回復,內容也越來越簡短。
十月的一個雨天,林晴收到了哈佛醫學院的面試邀請。激動之余,她第一時間想告訴傅延哲,但想到他最近的冷淡,轉而把消息分享給了家人和朋友。
出乎意料的是,當晚傅延哲打來了電話:“聽說你拿到哈佛面試了!恭喜!”
林晴驚訝地問:“你怎么知道?”
“張曉告訴我的。”傅延哲的聲音帶著笑意,“什么時候來波士頓?我可以去接你,幫你提前熟悉環境。”
林晴的心暖了一下:“下個月15號。會不會太麻煩你?”
“絕對不會。”傅延哲肯定地說,“我很期待見到你。”
這次通話重新點燃了林心中的希望。也許距離產生的隔閡,能夠在重逢中消融。
面試前一周,林晴抵達波士頓。傅延哲如約到機場接她,當他舉著牌子出現在接機口時,林晴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速。
近兩年不見,傅延哲變得更加成熟穩重,西裝革履的他已然是個學者模樣。但當他看到林晴時露出的笑容,依然有著少年時代的影子。
“歡迎來到波士頓。”他自然地接過林晴的行李,“長途飛行累了吧?我先送你去住處休息。”
車上,兩人起初有些拘謹,但很快找回了曾經的默契。傅延哲介紹了波士頓的景點和哈佛校園,林晴分享了國內的新鮮事。
“你變了很多。”傅延哲突然說,“更加自信和耀眼了。”
林晴微笑著回應:“你也是。更加有學者范兒了。”
傅延哲為她安排了一家離醫學院很近的酒店,還貼心地準備了面試資料和波士頓地圖。第二天,他帶林晴參觀哈佛校園,介紹醫學院的情況。
走在秋葉鋪滿的小徑上,傅延哲輕聲說:“有時候我會想象你在這里學習的樣子。覺得這個校園很適合你。”
林晴看著他:“那你呢?博士畢業后有什么計劃?留在美國還是回國?”
傅延哲沉默了片刻:“我拿到了高盛的offer,也收到了國內幾家頂尖機構的邀請。還沒決定。”
他轉向林晴,眼神復雜:“你的選擇會影響我的決定。”
這句話讓林晴的心跳驟停。她等待多年的坦白,竟在這樣的時刻突然到來。
但沒等她回應,傅延哲的手機響了起來。接完電話,他面露歉意:“抱歉,導師急召,有個緊急會議。晚上一起吃飯?我們可以繼續聊。”
林晴點點頭,看著傅延哲匆匆離去的背影,心中五味雜陳。
晚餐時,傅延哲顯得心事重重。在林晴的追問下,他透露了實情:他的研究項目遇到了瓶頸,可能影響畢業進度。
“我一直以為自己無所不能,但現在發現,每個領域都有難以逾越的高峰。”傅延哲難得地流露出脆弱的一面。
林晴輕聲安慰:“但正是這些挑戰讓我們成長,不是嗎?就像你曾經告訴我的,重要的不是一次成功,而是持續前進的勇氣。”
傅延哲凝視著她,眼中有著復雜的情感:“知道嗎?有時候我后悔當初的選擇。如果那時我...”
他的話被服務員的到來打斷。那一刻的脆弱轉瞬即逝,傅延哲又恢復了平時冷靜自信的模樣。
面試當天,傅延哲早早來到酒店接林晴:“準備好了嗎?”
林晴深吸一口氣:“盡可能準備好了。”
傅延哲突然從口袋里拿出一個小盒子:“給你一樣東西。”
林晴打開盒子,里面是一支精致的鋼筆——與高中時他送的那支很像,但更加精美。筆身上刻著:“To Lin Qing: Shine as always.”
“這是...”
“幸運筆。”傅延哲微笑著說,“帶著它,你會像以往一樣閃耀。”
面試過程非常順利。當林晴走出考場時,發現傅延哲等在門外。
“怎么樣?”他急切地問。
“感覺不錯。”林晴自信地回答,“我盡了最大努力,剩下的就交給命運了。”
傅延哲點點頭:“我知道你會成功。”
他們沿著查爾斯河畔散步,夕陽將河水染成金色。傅延哲突然停下腳步,面向林晴:“有件事我一直想告訴你...”
林晴的心跳加速,期待又緊張地看著他。
但就在這時,傅延哲的手機再次響起。他看了一眼,面色變得凝重:“抱歉,是導師,必須接這個電話。”
通話結束后,傅延哲面露難色:“實驗室出了緊急狀況,我必須立刻回去處理。”
林晴掩飾住失望,理解地點點頭:“工作重要,你去吧。”
傅延哲愧疚地看著她:“明天你就要回國了,我可能沒法送機。但保持聯系,好嗎?等你的好消息。”
林晴點點頭,目送傅延哲匆匆離去的背影,心中涌起一種奇怪的預感——有些話,一旦錯過時機,就再也說不出口了。
回國后不久,林晴收到了哈佛醫學院的錄取通知。她激動地與所有人分享這個好消息,但發給傅延哲的消息卻遲遲沒有回音。
幾天后,張曉告訴林晴:傅延哲的研究遇到了重大挫折,可能需要延期畢業。他整個人沉浸在工作中,幾乎與外界斷絕了聯系。
林晴理解這種壓力,沒有打擾他,只是發了一條簡短的消息:“需要時,我在這里。”
時間飛逝,林晴開始準備赴美事宜。就在出發前一周,她終于收到了傅延哲的回復:
“抱歉這么久才聯系。恭喜你被哈佛錄取!我的研究終于有了突破,但代價是錯過了很多重要的事情。希望你一切順利,波士頓見。”
這封公事公辦的郵件讓林晴感到一絲失落。她意識到,兩人之間已經筑起了一道無形的高墻,不再是那個可以分享一切的親密關系。
赴美前夜,林晴整理行李時,再次看到那支傅延哲送的鋼筆。她輕輕摩挲著上面的刻字,心中百感交集。
也許有些人,注定只能陪伴你生命中的一段路程,留下珍貴的回憶和成長的痕跡,然后悄然離去。
但無論如何,她感激與傅延哲的相遇。正是那份年少的心動,激勵她不斷前行,成為了今天的自己。
飛機起飛時,林晴望著窗外漸遠的城市,輕聲說:“謝謝你,傅延哲。無論未來如何,你永遠是我青春中最亮的那顆星。”
而此刻在波士頓的傅延哲,正站在哈佛圖書館的窗前,望著夜空中的明月。手中握著那枚從未送出的戒指,最終將它收進了抽屜最深處。
“再見,林晴。”他輕聲自語,“愿你前程似錦。”
兩條曾經交錯的軌跡,如今向著不同的方向延伸。但遠方的星光依然閃耀,照亮彼此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