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伊始,林晴背著行囊踏上了前往上海的醫學夏令營之旅。這是她第一次獨自遠行,心中既興奮又忐忑。
夏令營設在復旦大學醫學院,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高中生齊聚于此。開營第一天,林晴驚喜地發現自己的室友竟然是來自BJ一所重點高中的學霸女孩張曉雯,她也夢想學醫。
“你從哪里來?”張曉雯一邊整理床鋪一邊問。
“江蘇的一個小城市。”林晴回答,“能來到這里,感覺像做夢一樣。”
張曉雯笑了:“我也是。不過既然來了,就要抓住機會好好學習。”
夏令營的日程安排得很滿:上午聽教授講座,下午參觀實驗室和醫院,晚上小組討論。林晴如饑似渴地吸收著新知識,第一次親眼看到手術模擬實驗室時,她激動得幾乎落淚。
“這就是我想要的未來。”她小聲對自己說。
晚上,林晴會給傅延哲發短信,簡單分享一天的見聞。傅延哲的回復總是很及時,但內容簡潔,多是鼓勵的話語。林晴告訴自己不要期待太多,專注在眼前的學習上。
夏令營的第五天,他們參觀了一家三甲醫院的急診科。恰逢一起重大交通事故,傷員不斷被送來,醫生護士們忙碌而有序地展開救治。林晴被分配跟隨一位年輕女醫生學習。
“累嗎?”休息間隙,女醫生問林晴。
林晴老實點頭:“但很值得。看到你們搶救生命的過程,我覺得醫學真的很偉大。”
女醫生笑了笑:“記住這種感覺。學醫之路很苦,但每當挽救一個生命,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那天晚上,林晴在日記本上寫道:“今天親眼見證了生命的脆弱與醫學的力量。我更加確定,這就是我要走的路。不管多難,我都要堅持下去。”
與此同時,傅延哲也在忙碌著。他參加了全國經濟學奧林匹克競賽的集訓營,與來自各地的尖子生一起學習。這里的競爭異常激烈,每個人都才華橫溢。
一天晚上,傅延哲在自習室里遇到了一道難題,思考良久仍無頭緒。這是他罕見地遇到學習障礙,不禁有些沮喪。
“需要幫忙嗎?”一個清脆的女聲從旁邊傳來。
傅延哲抬頭,看到一個扎著馬尾辮的女生正微笑地看著他。她胸前掛著名牌:BJ四中,趙雨薇。
“這道題的角度很刁鉆,”趙雨薇說,“我也花了很長時間才理解。如果你愿意,我可以分享一下我的思路。”
在趙雨薇的幫助下,傅延哲很快理解了題目的關鍵。他感激地說:“謝謝,你的方法很巧妙。”
“不客氣。”趙雨薇大方地伸出手,“交個朋友吧?我看你很有實力,我們可以互相學習。”
傅延哲猶豫了一下,還是握了握手:“傅延哲,江蘇一中。”
從那以后,趙雨薇經常找傅延哲討論問題。她聰明伶俐,對經濟學有獨到見解,傅延哲不得不承認與她交流很有收獲。但有時,趙雨薇會超出學術范疇,問一些私人問題,傅延哲總是禮貌而疏遠地回應。
“你有女朋友嗎?”一次晚餐時,趙雨薇突然問。
傅延哲頓了頓:“沒有。但我有喜歡的人。”
趙雨薇的眼神暗淡了一下,但很快恢復明亮:“她真幸運。”
傅延哲搖搖頭:“不是幸運與否的問題。只是...”他不知如何解釋與林晴之間那種微妙的關系。
集訓營結束前,舉辦了一場模擬辯論賽。傅延哲和趙雨薇被分到同一組,對陣來自上海的重點中學隊伍。辯論激烈進行,傅延哲發揮出色,但對方的一個論點讓他們陷入被動。
關鍵時刻,趙雨薇突然提出一個新穎的角度,巧妙地化解了危機,最終幫助他們獲勝。賽后,傅延哲真誠地稱贊她:“你的臨場應變能力很強。”
趙雨薇看著他:“如果我們能一直搭檔,一定會是無敵的組合。”
傅延哲沒有回應這句話,只是禮貌地笑了笑。
回到住處,傅延哲查看手機,發現林晴發來了一條長短信,詳細描述了今天參觀手術室的經歷,字里行間洋溢著興奮與熱情。他仿佛能看到她發光的眼睛和激動的手勢。
傅延哲撥通了林晴的電話,這是夏令營期間他第一次主動打電話給她。
“喂?”林晴的聲音帶著驚喜。
“剛看完你的短信,”傅延哲說,“聽起來你很享受那里的生活。”
“是的!今天我甚至有機會在模擬手術臺上操作了一下,雖然只是最簡單的縫合,但感覺太神奇了!”林晴興奮地分享著,“教授說我有‘外科醫生的手’,穩而精準。”
傅延哲微笑著聽她講述,能感受到她的快樂:“那很好啊。找到自己真正熱愛并擅長的事情,是一種幸運。”
“你呢?集訓營怎么樣?”林晴問。
傅延哲簡要分享了經歷,但沒有提及趙雨薇。他不知道為什么要隱瞞,只是覺得沒必要讓林晴知道。
通話結束時,林晴輕聲說:“謝謝您打電話來。聽到你的聲音,我很開心。”
掛斷電話后,傅延哲久久握著手機,心中泛起一種奇異的感覺。他發現自己竟然有些想念林晴,想念她認真的眼神和偶爾的靦腆微笑。
夏令營的最后一天,組織了一場辯論賽,主題是“人工智能是否會取代醫生”。林晴被選為反方代表,需要論證人類醫生不可替代的價值。
準備時間很短,林晴緊張不已。她想起傅延哲曾經教她的辯論技巧,深吸一口氣,開始整理思路。
辯論賽上,正方同學列舉了AI在診斷效率和精確度上的優勢,論點有力。輪到林晴發言時,她站起來,目光堅定:
“我承認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有著巨大潛力,但它永遠無法完全取代醫生。因為醫學不僅是科學,更是藝術;不僅是數據,更是人文關懷。當一個患者躺在病床上,他需要的不僅是準確的診斷和有效的治療,更需要醫生的理解和安慰、鼓勵和希望。這種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接,是任何機器都無法替代的。”
她停頓了一下,繼續道:“我奶奶去世前,主治醫生握著我們的手說:‘我們已經盡力了’。那一刻,我在他眼中看到的不是失敗,而是對人類生命無限的尊重和對醫學局限性的坦然接受。這種人文關懷,正是醫學的靈魂所在。”
林晴的發言贏得了熱烈掌聲。最終,反方獲勝,她被評為“最佳辯手”。
頒獎時,夏令營的負責人——一位資深醫學教授——特意找到林晴:“你的發言很精彩,抓住了醫學的本質。如果你堅持這個理想,將來一定會成為一名優秀的醫生。”
林晴激動得說不出話來,只能連連道謝。
當晚,她第一時間打電話給傅延哲分享這個好消息。傅延哲在電話那頭真誠地祝賀她:“我就知道你能行。你的觀點很有深度,不是簡單的技術層面,而是哲學和倫理層面的思考。”
“這還要感謝你,”林晴說,“是你教會我如何結構化地思考和組織論點。”
通話結束后,與傅延哲同屋的男生調侃道:“女朋友?聊這么長時間。”
傅延哲愣了一下,搖搖頭:“不是,只是一個...很重要的朋友。”
但那天晚上,傅延哲失眠了。他反復思考著自己與林晴的關系,以及那個被他輕易否定的“女朋友”的說法。或許,林晴在他心中的位置,比他愿意承認的要重要得多。
寒假結束,新學期開始。林晴回到學校,整個人散發著前所未有的自信。她在夏令營的經歷和收獲讓她在班級中脫穎而出,甚至有些同學開始稱她為“未來的林醫生”。
傅延哲也注意到了林晴的變化。她不再是他需要呵護的小女孩,而是一個有著明確目標和堅定信念的年輕女性。這種變化讓他既欣慰又有些莫名的失落。
一天放學后,傅延哲突然問林晴:“如果,我是說如果,有一天我向你表白,你會接受嗎?”
林晴震驚地看著他,心跳驟然加速。但很快,她冷靜下來,輕聲反問:“那你為什么現在不表白呢?”
傅延哲沉默了。
林晴微微一笑:“因為你知道,現在還不是時候,對吧?我們都有很長的路要走,很多夢想需要實現。如果有一天,我們都準備好了,而那份感情還在,那么答案自然是肯定的。但如果因為急于一時而影響了長遠的發展,反而可能失去更多。”
傅延哲凝視著林晴,眼中充滿驚訝和欣賞:“你真的變了很多。”
“人總是要成長的。”林晴平靜地說,“我喜歡你,傅延哲,這一點從未改變。但我也喜歡那個因為喜歡你而不斷進步的自己。所以,讓我們先專注于眼前的道路吧。如果緣分足夠,該來的總會來。”
這一刻,傅延哲清楚地意識到,林晴已經不再是那個需要他保護和指導的女孩了。她已經長出了自己的翅膀,準備翱翔天際。
而他自己,也需要重新審視內心的情感和未來的規劃。那個總是安靜地坐在他身邊的女孩,不知何時已經走進他心里,占據了一個特殊而重要的位置。
但正如林晴所說,現在還不是時候。他們都有更重要的目標需要追求,更遠大的夢想需要實現。
放學路上,夕陽將兩人的影子拉得很長。傅延哲輕聲說:“不管未來如何,你都會是我最重要的人之一。”
林晴微笑著點頭:“你也是。”
他們沒有牽手,沒有承諾,但在那個春天的傍晚,某種默契在兩人之間悄然建立:先成為最好的自己,再談論可能的“我們”。
這條路還很長,但他們都相信,只要不斷前行,終會到達理想的彼岸。而那時,如果緣分仍在,或許就是他們故事真正開始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