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銀翹散類方
一、銀翹散、銀翹散去牛蒡子元參加杏仁滑石方、銀翹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麥冬方、銀翹散去牛蒡子元參芥穗加杏仁石膏黃芩方
【銀翹散】 (辛涼平劑)連翹一兩 銀花一兩 苦桔梗六錢 薄荷六錢 竹葉四錢 生甘草五錢 芥穗四錢 淡豆豉五錢 牛蒡子六錢
上杵為散,每服六錢,鮮葦根湯煎,香氣大出,即取服,勿過煎。肺藥取輕清,過煎則味厚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約二時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輕者三時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蓋肺位最高,藥過重,則過病所,少用又有病重藥輕之患,故從普濟消毒飲時時清揚法。今人亦間有用辛涼法者,多不見效,蓋病大藥輕之故,一不見效,隨改弦易轍,轉去轉遠,即不更張,緩緩延至數日后,必成中下焦證矣。胸膈悶者,加藿香三錢、郁金三錢,護膻中;渴甚者,加花粉;項腫咽痛者,加馬勃、元參;衄者,去芥穗、豆豉,加白茅根三錢、側柏炭三錢、梔子炭三錢;咳者,加杏仁利肺氣;二三日病猶在肺,熱漸入里,加細生地、麥冬保津液;再不解或小便短者,加知母、黃芩、梔子之苦寒,與麥、地之甘寒,合化陰氣,而治熱淫所勝。
【方解】 外感風熱表證為本方主證。金銀花味甘性寒,能散熱解表,清絡中風火實熱,解溫疫穢惡濁邪;連翹味苦性微寒,能透肌解表,清熱逐風,為治風熱要藥,二藥氣味芳香,既有清宣透表、疏散風熱的作用,又有清熱解表、辟穢化濁的功效,在透散衛分表邪的同時,兼顧了溫熱病邪易蘊而成毒及多夾穢濁之氣的特點,故重用為君藥。薄荷辛涼,散風熱,清利頭目;牛蒡子辛苦而寒,入肺而疏風散熱,泄熱清咽,二藥疏風散熱,清利頭目,且可解毒利咽。荊芥穗、淡豆豉辛而微溫,解表散邪,此兩者雖屬辛溫,但辛而不烈,溫而不燥,與大隊辛涼藥配合,可增辛散透表之力。四藥同用,助君藥發散表邪,透邪外出,俱為臣藥。熱已傷津,當生津以扶正。蘆根性涼能清肺熱,味甘多液,更善滋養肺陰;竹葉止咳,除上焦煩熱,二藥同用,清熱生津,既可增強清熱之功,又可補充受損之津。上述二藥為佐藥。甘草既可調和藥性,護胃安中,又合桔梗利咽止咳,是屬佐使之用。諸藥配伍,共奏疏散風熱、清熱解毒之功。
【銀翹散去牛蒡子元參加杏仁滑石方】 即于銀翹散內,去牛蒡子、元參,加杏仁六錢,飛滑石一兩。服如銀翹散法。胸悶加郁金四錢、香豉四錢;嘔而痰多,加半夏六錢、茯苓六錢;小便短,加薏仁八錢、白通草四錢。
【方解】 伏暑初發外感風熱,內蘊暑濕的衛氣同病為本方主證。方中金銀花、薄荷疏散風熱、芳香化濕,加杏仁開肺氣以宣氣機,滑石利下竅,合用通利水道,使暑濕邪氣有外泄之路。玄參滋膩,牛蒡子滑利,故去掉。
【銀翹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麥冬方】 即于銀翹散內,加生地六錢、丹皮四錢、赤芍四錢、麥冬六錢。服法如前。
【方解】 外感風熱,營陰內傷為本方主證。本方以銀翹散加生地黃、麥冬清營養陰,加牡丹皮、赤芍涼營活血,防止營陰凝滯而成瘀血。
【銀翹散去牛蒡子元參芥穗加杏仁石膏黃芩方】 即于銀翹散內,去牛蒡子、元參、芥穗,加杏仁六錢,生石膏一兩,黃芩五錢。服法如前。
【方解】 本方以銀翹散減去戀濕之牛蒡子、玄參,去荊芥穗防其疏散太過、汗出過多,傷陽耗陰,加杏仁、石膏、黃芩辛涼泄熱,全方共奏清宣肺熱之功,主治舌苔白口渴,邪在氣分,表虛有汗,甚或大汗不止,氣分熱勝之證。
《溫病條辨》相關條文
四、太陰風溫、溫熱、溫疫、冬溫,初起惡風寒者,桂枝湯主之;但熱不惡寒而渴者,辛涼平劑銀翹散主之。溫毒、暑溫、濕溫、溫瘧,不在此例。
按仲景《傷寒論》原文,太陽病(謂如太陽證,即上文頭痛身熱惡風自汗也),但惡熱不惡寒而渴者,名曰溫病,桂枝湯主之。蓋溫病忌汗,最喜解肌,桂枝本為解肌,且桂枝芳香化濁,芍藥收陰斂液,甘草敗毒和中,姜、棗調和營衛,溫病初起,原可用之。此處卻變易前法,惡風寒者主以桂枝,不惡風寒主以辛涼者,非敢擅違古訓也。仲景所云不惡風寒者,非全不惡風寒也,其先亦惡風寒,迨既熱之后,乃不惡風寒耳,古文簡、質,且對太陽中風熱時亦惡風寒言之,故不暇詳耳。蓋寒水之病,冬氣也,非辛溫春夏之氣,不足以解之,雖曰溫病,既惡風寒,明是溫自內發,風寒從外搏,成內熱外寒之證,故仍舊用桂枝辛溫解肌法,俾得微汗,而寒熱之邪皆解矣。溫熱之邪,春夏氣也,不惡風寒,則不兼寒風可知,此非辛涼秋金之氣,不足以解之。桂枝辛溫,以之治溫,是以火濟火也,故改從《內經》“風淫于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法。(《溫病條辨·上焦篇·風溫 溫熱 溫疫 溫毒 冬溫》)
五、太陰溫病,惡風寒,服桂枝湯已,惡寒解,余病不解者,銀翹散主之。余證悉減者,減其制。
太陰溫病,總上條所舉而言也。惡寒已解,是全無風寒,止余溫病,即禁辛溫法,改從辛涼。減其制者,減銀翹散之制也。(《溫病條辨·上焦篇·風溫 溫熱溫疫 溫毒 冬溫》)
三八、太陰伏暑,舌白口渴,無汗者,銀翹散去牛蒡、元參加杏仁、滑石主之。此邪在氣分而表實之證也。(《溫病條辨·上焦篇·伏暑》)
三九、太陰伏暑,舌赤口渴,無汗者,銀翹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麥冬主之。此邪在血分而表實之證也。(《溫病條辨·上焦篇·伏暑》)
四十、太陰伏暑、舌白口渴,有汗,或大汗不止者,銀翹散去牛蒡子、元參、芥穗,加杏仁、石膏、黃芩主之;脈洪大,渴甚汗多者,仍用白虎法;脈虛大而芤者,仍用人參白虎法。此邪在氣分而表虛之證也。(《溫病條辨·上焦篇·伏暑》)
醫家經典論述
張秉成:此方吳氏《溫病條辨》中之首方,所治之溫病,與瘟疫之瘟不同,而又與伏邪之溫病有別。此但言四時之溫邪,病于表而客于肺者,故以辛涼之劑,輕解上焦。銀花、連翹、薄荷、荊芥皆辛涼之品,輕揚解散,清利上焦者也。豆豉宣胸化腐,牛蒡利膈清咽;竹葉、蘆根,清肺胃之熱而下達,桔梗、甘草,解胸膈之結而上行。此淮陰吳氏特開客氣溫邪之一端,實前人所未發耳。(《成方便讀》)
俞根初:春溫兼寒,往往新感多,伏氣少,每由春令天氣過暖,吸受溫邪,先伏于肺,猝感暴寒而發。葉先生所謂溫邪上受,首先犯肺是也。初起時頭痛,身熱,微惡寒而無汗者,仿張子培法,銀翹散略加麻黃,辛涼開肺以泄衛。衛泄表解,則肺熱外潰。(《重訂通俗傷寒論》)
秦伯未:一般用銀翹散,多把銀花、連翹寫在前面。在溫病上采用銀翹散,當然可將銀、翹領先,但銀、翹是否是君藥,值得考慮,如果銀、翹是君,那么臣藥又是什么呢?銀翹散的主病是風溫,風溫是一個外感病,外邪初期都應解表,所以銀翹散的根據“風淫于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稱為辛涼解表法。這樣,它的組成就應該以豆豉、荊芥、薄荷疏風解表為君;因系溫邪,用銀、翹、竹葉為臣;又因邪在于肺,再用牛蒡、桔梗開宣上焦;最后加生甘草清熱解毒、以鮮蘆根清熱止渴煎湯。處方時依此排列,似乎比較愜當。(《秦伯未增補謙齋醫學講稿》)
劉景源:銀翹散方中本來就沒有元參,這里卻說去元參,說明吳鞠通最初撰寫《溫病條辨》的時候,銀翹散這個方劑中有元參,他在修改的過程中把元參去掉了,換成了鮮葦根。但是在這個方劑中他忘記了修改,所以又說去元參……在方中還可以加生薏苡仁健脾利濕清熱,加通草以增強通利三焦水道的作用,給濕邪找出路,有形之濕外泄,無形之熱就可隨濕邪外散。如果見舌苔厚膩或有惡心嘔吐,說明濕邪重,可以加入半夏、黃芩,辛開苦降,燥濕降逆止嘔。(《劉景源溫病學講稿》)
醫家臨床應用
張文選:臨床應用時,如風熱郁閉衛表較重,無汗或少汗者,增荊、豉、薄之量以加強疏透之力;如肺氣失宣,咳嗽為主者,于桔、蒡組加杏仁宣達肺氣,或再加浙貝母開結清化痰熱;如風熱郁阻咽喉,咽喉腫痛為重者,在甘、桔、蒡、薄利咽組加玄參,或再加射干、蟬蛻、僵蠶等開結利咽;如熱毒深重,發熱,或有紅腫熱痛等熱毒見證者,加大清熱解毒組銀、翹之量,或再加梔子、黃芩等以清熱瀉火解毒;如小便短赤,熱移小腸者,增竹葉量,或加梔子、麥冬甘苦合化陰氣以瀉火腑之熱;如口干、唇干、鼻干、舌干等津傷明顯者,加蘆根量,或再加玄參、麥冬等甘寒以生津液;如波及營血,發疹發斑者,加生地黃、牡丹皮、赤芍、大青葉、玄參等,清營涼血。(《溫病方證與雜病辨治》)
二、加減銀翹散方
【加減銀翹散方】 (辛涼兼芳香法)連翹十分 銀花八分 元參五分 麥冬五分,不去心 犀角五分 竹葉三分 共為粗末,每服五錢,煎成去渣,點荷葉汁二三茶匙。日三服。
【方解】 方以金銀花、連翹辛涼透表,領邪外出,犀角(現已禁用,多以水牛角代)、玄參清營養陰,麥冬、竹葉、荷葉清心開竅,全方共奏解毒開竅、泄熱救陰之功,以透邪外出為要,“清肺與膈中之熱,領邪出衛”。
《溫病條辨》相關條文
五三、熱多昏狂,譫語煩渴,舌赤中黃,脈弱而數,名曰心瘧,加減銀翹散主之;兼穢,舌濁口氣重者,安宮牛黃丸主之。
心瘧者,心不受邪,受邪則死,瘧邪始受在肺,逆傳心包絡。其受之淺者,以加減銀翹散清肺與膈中之熱,領邪出衛;其受之重其,邪閉心包之竅,則有閉脫之危,故以牛黃丸,清宮城而安君主也。(《溫病條辨·上焦篇·溫瘧》)
醫家經典論述及臨床應用
張秉成:治熱多昏狂,譫語煩渴,舌赤中黃,脈弱而數,名曰心瘧,此方主之。心瘧者,邪氣留伏于心包絡,而化為熱也,最多內閉之慮。故以犀角輕靈尖銳之品,直清其心臟而泄其邪,麥冬護其心陰,元參滋其腎水,而火自不炎。連翹、銀花、竹葉、荷葉皆輕清滌熱之物,且具解散之功,使浮游之邪外出耳。(《成方便讀》)
三、銀翹湯
【銀翹湯】 (辛涼合甘寒法)銀花五錢 連翹三錢 竹葉二錢 生甘草一錢 麥冬四錢 細生地四錢
【方解】 金銀花、連翹解毒輕宣表氣;竹葉清上焦之熱,生甘草益氣清火,麥冬、生地黃滋陰清熱,使還表之邪得汗而解。下之后,積穢去,腑氣通,余邪還表,但以氣陰俱傷,未得外透,證見無汗脈浮,故仿銀翹散意。
《溫病條辨》相關條文
十三、下后無汗脈浮者,銀翹湯主之;脈浮洪者,白虎湯主之;脈洪而芤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此下后邪氣還表之證也。溫病之邪,上行極而下,下行極而上,下后里氣得通,欲作汗而未能,以脈浮驗之,知不在里而在表,逐邪者隨其性而宣泄之,就其近而引導之,故主以銀翹湯,增液為作汗之具,仍以銀花、連翹解毒而輕宣表氣,蓋亦辛涼合甘寒輕劑法也。若浮而且洪,熱氣熾甚,津液立見銷亡,則非白虎不可。若洪而且芤,金受火克。元氣不支,則非加人參不可矣。(《溫病條辨·中焦篇·風溫 溫熱 溫疫 溫毒 冬溫》)
醫家經典論述
王綿之:銀翹湯是由于陽明溫病用了下法以后,沒有汗,脈仍浮,在溫病中叫作邪還于表。瀉后,里熱已經去了,但是熱沒有退盡,里邊的熱邪要從表出,因為脈浮,說明腑氣已通,邪要出來,已經到表,可是沒透,原因是津傷氣虛,所以加了一點養陰的藥、清熱透表的藥……在這種情況下,選用鮮生地為宜。鮮生地一般是野生的,或者很小,生長時間短,這種情況,用來清熱生津。大量吐血的熱證,也可以打汁用。銀花、連翹在這里還有透表的作用,也可以說有發汗的作用,但作用很小,著重用它芳香辟穢,也就是加上了辛涼的清熱解毒的作用,但是它也有透邪解表的作用,只不過作用差一些,所以要加薄荷、牛蒡子,還要用適當的荊芥、豆豉,幫助開皮毛,用桔梗宣肺氣,作為蘆根,純粹是因為熱傷了津液,有渴、有咽痛。之所以咳嗽,也是因為風熱之邪在肺。(《王綿之方劑學講稿》)
四、桑菊飲
【桑菊飲】 (辛涼輕劑)杏仁二錢 連翹一錢五分 薄荷八分 桑葉二錢五分 菊花一錢 苦梗二錢 甘草八分 葦根二錢 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二三日不解,氣粗似喘,燥在氣分者,加石膏、知母;舌絳暮熱,甚燥,邪初入營,加元參(二錢)、犀角(現已禁用,多以水牛角代)(一錢);在血分者,去薄荷、葦根,加麥冬、細生地、玉竹、丹皮各二錢;肺熱甚加黃芩;渴者加花粉。方論此辛甘化風、辛涼微苦之方也。蓋肺為清虛之臟,微苦則降,辛涼則平,立此方所以避辛溫也。今世僉用杏蘇散通治四時咳嗽,不知杏蘇散辛溫,只宜風寒,不宜風溫,且有不分表里之弊。此方獨取桑葉、菊花者:桑得箕星之精,箕好風,風氣通于肝,故桑葉善平肝風;春乃肝令而主風,木旺金衰之候,故抑其有余,桑葉芳香有細毛,橫紋最多,故亦走肺絡而宣肺氣。菊花晚成,芳香味甘,能補金水二臟,故用之以補其不足。風溫咳嗽,雖系小病,常見誤用辛溫重劑銷鑠肺液,致久嗽成勞者不一而足。圣人不忽于細,必謹于微,醫者于此等處,尤當加意也。
【方解】 外感風熱輕證為本方主證。桑葉味甘苦性涼,疏散上焦風熱,且善走肺絡,能清宣肺熱而止咳嗽。菊花味辛甘性寒,疏散風熱,清利頭目而肅肺。二藥輕清靈動,直走上焦,善疏肺中風熱以消除病因,故共為君藥。薄荷辛涼,辛能發散,涼能清利,專于消風散熱,用之助君藥疏散上焦風熱,加強解表之力,為臣藥。杏仁肅降肺氣,桔梗開宣肺氣,二藥一宣一降,以復肺的宣降功能而止咳;連翹透邪解毒;蘆根清熱生津而止渴,共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且與桔梗相合兩利咽喉。諸藥相伍,使上焦風熱得以疏散,肺氣得以宣暢,則表證解,咳嗽止。
《溫病條辨》相關條文
六、太陰風溫,但咳,身不甚熱,微渴者,辛涼輕劑桑菊飲主之。
咳,熱傷肺絡也。身不甚熱,病不重也。渴而微,熱不甚也。恐病輕藥重,故另立輕劑方。(《溫病條辨·上焦篇·風溫 溫熱 溫疫 溫毒 冬溫》)
五五、感燥而咳者,桑菊飲主之。亦救肺衛之輕劑也。(《溫病條辨·上焦篇·秋燥》)
醫家經典論述
坐嘯山人:治風溫咳嗽,熱傷肺絡也,身不甚熱微渴。桑葉善平肝風亦走肺絡而宣肺氣,菊花晚成甘芳能補金水二臟,氣粗似喘燥在氣分者,加石膏、知母;舌絳暮熱甚燥,邪初入榮,加玄參二錢,犀角(現已禁用,多以水牛角代)一錢;在血分者去薄荷、葦根,加麥冬、細生地、玉竹、丹皮各二錢;肺熱甚加黃芩,渴者加花粉。經曰冬不藏精必病溫,又曰病溫虛甚死,可見病溫者,精氣先虛。凡治風溫溫熱溫疫冬溫當預護其虛。此銀翹散、桑菊飲之所以為妙,為清解肺胃治溫主劑,至外寒搏內熱及非時傷風皆可少投辛溫。(《診驗醫方歌括》)
錢敏捷:主風溫傷肺,咳嗽,身熱,畏風,頭痛……吳鞠通曰:“肺為清虛之藏,微苦則降,辛涼則平。”立此方,清肅上焦,宣通腠表,不犯中下,無開門揖盜之弊,有輕可去實之能。此葉氏立法,所以迥出諸家也。(《醫方絜度》)
醫家臨床應用
李經緯:因肺熱上壅者,癥見鼻衄而鼻孔干燥,咳嗆痰少,治宜清瀉肺熱,用桑菊飲去薄荷、桔梗,加黃芩、梔子、白茅根;患者自覺鼻中時時發癢,因風熱者,兼見風熱癥狀,治宜疏風清熱,用桑菊飲加蟬衣、僵蠶;因風熱者,鼻塞不通而發熱口渴,鼻流濁涕,治宜疏風清熱,用桑菊飲。(《中醫大辭典》)
五、陳氏桑杏前胡湯
【陳氏桑杏前胡湯】 薄荷10g,前胡10g,杏仁10g,桔梗10g,桑葉10g,川貝10g。陳氏未定方名,今據組方特點,擬定方名、劑量如上。
【方解】 薄荷、桑葉辛涼輕清疏散風熱;杏仁宣肺止咳達邪;前胡、桔梗宣降肺氣,楊素園云:“前胡、桔梗一升一降,以利肺氣,誠善。”川貝母清熱化痰止咳。全方疏解風熱,宣降肺氣,化痰止咳,具有宣肺止咳、辛涼疏宣之效。
《外感溫病篇》相關條文
風溫證,身熱畏風,頭痛,咳嗽,口渴,脈浮數,舌苔白者,邪在表也,當用薄荷、前胡、杏仁、桔梗、桑葉、川貝之屬,涼解表邪。
醫家經典論述及臨床應用
張文選:從方的結構分析,本方寓三法,其證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薄荷、桑葉疏散風熱法對應的風熱郁閉衛表證,如發熱惡風;二是杏仁宣肺法對應的肺氣不宣證,如咳嗽;三是前胡、桔梗、川貝母對應的痰熱肺失宣降證,如嗆咳、咽喉不利、咯黃痰等。(《溫病方證與雜病辨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