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溫病學是廣義傷寒中的一類,是仲景學術思想的延續(xù),是中醫(yī)臨床經(jīng)典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葉天士、吳鞠通、薛生白等溫病醫(yī)家在溫病方面的巨大成就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他們用溫病類方治療內(nèi)科雜病的光輝。在三焦辨證或衛(wèi)氣營血辨證指導下,《溫病條辨》所記載的理法方藥是對經(jīng)方的重要補充和發(fā)揮。
東漢末年,由于戰(zhàn)亂不息,以致仲景著作散佚不全,雖經(jīng)魏晉間王叔和整理編次,流傳仍然不廣,唐初孫思邈在著《備急千金要方》時就有“江南諸師秘仲景要方不傳”之嘆!可見《傷寒雜病論》一直為當時和后世醫(yī)家所珍視,直到他的晚年,才發(fā)現(xiàn)較完整的《傷寒雜病論》,嘆為觀止,并探索論中要妙,用“方證同條,比類相附”的研究方法,單獨構成兩卷,編入《千金翼方》里。孫思邈以方類證的方法,是一種比較分析的方法,頗為后來施沛、柯琴、張璐、徐大椿所賞識和借鑒。他們都認為《傷寒雜病論》是辨證論治的大經(jīng)大法的張本,主張從方證立論,把仲景辨證用方的心法要領闡發(fā)出來。明代施沛《祖劑》論方宗祖。清代柯琴《傷寒來蘇集》以方類證,證從經(jīng)分。清代張璐《張氏醫(yī)通·祖方》方祖類方。清代徐大椿借鑒孫思邈“以方類證”的歸類方法,同時吸收施沛、柯琴、張璐各家研究《傷寒雜病論》類方之長,撰《傷寒論類方》。徐氏著眼于對仲景處方用藥的探討,在《傷寒論類方·自序》中說:“當時著書,亦不過隨癥立方,本無一定之次序也。余始亦疑其有錯亂,乃探求三十年而后悟其所以然之故。于是不類經(jīng)而類方,蓋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變遷無定,知其一定之治,隨其病之千變?nèi)f化而應用不爽,此從流溯源之法,病無遁形矣。”說明方劑治病雖有一定范圍,但病之變化無一定規(guī)律,只要掌握用方對癥并隨癥加減變化,即可治療千變?nèi)f化的疾病。徐大椿《傷寒論類方》問世以后,引起后世醫(yī)家極大的興趣和關注,對類方的研究代有發(fā)展。例如《傷寒論類方匯參》《傷寒論方解》的出現(xiàn),使傷寒論類方的學術研究意義進一步提升。
本書傳承徐氏《傷寒論類方》“以方類證”學術思想而有所創(chuàng)新。本書類方歸類原則主要有:治法一致歸為一類,如辛涼解表法之銀翹散類方,辛溫寒涼表里雙解之防風通圣散類方;病機一致歸為一類,如燥熱在肺、肺津受灼之桑杏湯類方;主證病狀一致歸為一類,如肺癰咳喘之葦莖湯類方;主要藥物一致歸為一類,如香薷為主之新加香薷飲類方,六一散為主的六一散類方;病位一致歸為一類,如濕熱彌漫三焦之三仁湯類方等。
本書分為三篇,上篇溫熱病類方臨證思辨,中篇濕熱病類方臨證思辨,下篇寒濕病類方臨證思辨。上篇溫熱病類方臨證思辨分為十八章,包括銀翹散類方臨證思辨,桑杏湯類方臨證思辨,杏蘇散類方臨證思辨,梔子豉湯類方臨證思辨,葦莖湯類方臨證思辨,麻杏石甘湯類方臨證思辨,白虎湯類方臨證思辨,清營湯類方臨證思辨,犀角地黃湯類方臨證思辨,安宮牛黃丸類方臨證思辨,導赤散類方臨證思辨,青蒿鱉甲湯類方臨證思辨,瀉心湯類方臨證思辨,承氣湯類方臨證思辨,增液湯類方臨證思辨,沙參麥門冬湯類方臨證思辨,烏梅丸類方臨證思辨,炙甘草湯類方臨證思辨。中篇濕熱病類方臨證思辨分為十八章,包括新加香薷飲類方臨證思辨,六一散類方臨證思辨,清暑益氣湯類方臨證思辨,三仁湯類方臨證思辨,溫膽湯類方臨證思辨,橘皮竹茹湯類方臨證思辨,龍膽瀉肝湯類方臨證思辨,藿香正氣散類方臨證思辨,半夏瀉心湯類方臨證思辨,小陷胸湯類方臨證思辨,黃芩湯類方臨證思辨,中焦宣痹湯類方臨證思辨,茵陳蒿湯類方臨證思辨,小柴胡湯類方臨證思辨,三石湯類方臨證思辨,宣清導濁湯類方臨證思辨,白頭翁湯類方臨證思辨,茯苓皮湯類方臨證思辨。下篇寒濕病類方臨證思辨分為八章,包括參附湯類方臨證思辨,五苓散類方臨證思辨,四逆湯類方臨證思辨,理中湯類方臨證思辨,達原飲類方臨證思辨,鹿附湯類方臨證思辨,竹皮大丸類方臨證思辨,寒濕其他類方臨證思辨。每章內(nèi)容包括溫病類方介紹、溫病類方鑒別、溫病類方臨床應用。
“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變遷無定。”臨床治病方藥亦應隨病變化無窮,方能奏效。因此,我們對每一類溫病類方的各個單方進行解析,列舉了歷代名家對該方的經(jīng)典論述及臨床應用經(jīng)驗,彰顯古今著名醫(yī)家對類方的精思妙用,并且在溫病類方臨床應用部分補充了編者臨床應用溫病類方的經(jīng)典案例,希望能對讀者有所啟迪。同時,溫病類方鑒別以表格的形式比較《傷寒雜病論》(《傷寒論》《金匱要略》)中同類方方名、組成、主癥、舌脈、辨證要點、治法、方源等,揭示類方運用變化規(guī)律。本書中所有方劑及古代醫(yī)案用藥均保留原書劑量、單位及表述,部分近代、現(xiàn)代醫(yī)案亦遵從原書表述。書中“醫(yī)家臨床應用”所涉及著作,由多人主編的,僅列第一主編人名。
總之,我們力求將溫病類方理論、臨床經(jīng)驗較為全面地介紹于本書,希望能對讀者有所裨益,但水平有限,難免有不妥之處,敬望各位同道指正。本書的問世,得益于遼寧省名老中醫(yī)藥專家李吉彥傳承工作室、大連市中醫(yī)醫(yī)院專家工作站全體工作人員的辛勤勞動,對此深表感謝!
李吉彥 沈會
2023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