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從方劑初萌之時,至方劑學繁茂之今,浩如煙海之方劑,令后學者多“望方興嘆”。約成書于公元前3世紀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一部方書。《漢書·藝文志》列“經方十一家”,其中有按病歸類的方劑專著,亦有方劑理論專著《湯液經法》。醫圣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創造性地融理、法、方、藥于一體,被后人尊為“方書之祖”。仲景以后,方劑學蓬勃發展。耳熟能詳的有北齊徐之才的《藥對》,晉代葛洪的《肘后方》,唐代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王燾的《外臺秘要》,宋代的《太平圣惠方》《圣濟總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明代的《普濟方》《新方八陣》,清代徐大椿的《傷寒論類方》、汪昂的《醫方集解》《湯頭歌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中醫方劑大辭典》等。在茫茫方海中,古今有志于方劑之研習者,不乏探源溯本之輩。臨床用好方、用對方,提高臨床療效,一直是中醫臨床醫家孜孜不倦探尋的目標。

醫圣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創立了經方的方證理論。清代名醫徐大椿著《傷寒論類方》不類經而類方,提出“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變遷無定,知其一定之治,隨其病之千變萬化而應用不爽”。清代溫病學家吳鞠通學術思想的形成主要是受歷代經典醫籍和醫家的影響,尤其與《黃帝內經》、張仲景《傷寒雜病論》、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及《溫熱論》等的學術思想密不可分。吳鞠通創立了溫病的方證理論,提出“雖為溫病而設,實可羽翼傷寒”。溫病學方證與《傷寒雜病論》經方方證一脈相承而又獨樹一幟。當代中醫工作者需要更好地掌握溫病學方證,更好地推廣溫病類方的使用,使其不僅能用來治療外感病,同時能運用到內傷雜病的治療中,從而進一步提高中醫藥臨床療效,堅定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信心與決心。

遼寧省名中醫李吉彥先生、第五批全國中醫臨床優秀人才沈會女士廣求醫道,集思廣益,勤于臨床,善于總結,教學相長,傳仲景術且傷寒與溫病并重,擅用經方及溫病類方治療雜病,體會頗多,將自己對溫病類方的體悟與臨床經驗相結合,著成《溫病類方臨證思辨錄》一書,可喜可賀。本書分為上、中、下三篇,在參閱了古代歷代名家及現代醫家溫病類方研究專著及臨床經驗的基礎上,以“不類經而類方”的形式編撰而成,強調臨床應用,書中專門列出每個溫病類方的“醫家臨床應用”。《溫病類方臨證思辨錄》強調尊崇師訓、重溫經典、勤于臨床,傳承類方思想,將仲景以后醫家所創之溫病方根據其臨床效用編入溫病類方,使讀者能夠隨證取方,便于臨床應用,同時列舉了歷代醫家及作者的溫病類方臨床經驗,理、法、方、藥兼備,具有重要的臨床實用價值及較高的學術參考價值,適合中醫臨床工作者、中醫藥院校師生、中醫藥科研工作者及中醫愛好者閱讀。

獲悉此書即將付梓,謹表祝賀,欣然為序。

唐旭東

癸卯年初春

主站蜘蛛池模板: 罗江县| 天峻县| 宜州市| 遂平县| 余姚市| 新民市| 静海县| 天祝| 新兴县| 临桂县| 平遥县| 通江县| 收藏| 元朗区| 嵊泗县| 喀喇沁旗| 长阳| 赤壁市| 福泉市| 邯郸市| 沅江市| 玉树县| 油尖旺区| 苍山县| 开封市| 新津县| 都兰县| 长治市| 德格县| 梁河县| 手机| 读书| 高雄市| 北流市| 岳池县| 汶上县| 武汉市| 汉寿县| 揭西县| 盘锦市| 高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