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梔子豉湯類方臨床應用
醫案一 葉天士醫案
宋 前議辛潤下氣以治肺痹,謂上焦不行,則下脘不通,古稱痞悶都屬氣分之郁也,兩番大便,胸次稍舒,而未為全爽,此豈有形之滯,乃氣郁必熱,陳腐粘凝膠聚,故脘腹熱氣下注,隱然微痛,法當用仲景梔子豉湯,解其陳腐郁熱。暮臥另進白金丸一錢,蓋熱必生痰,氣阻痰滯,一湯一丸,以有形無形之各異也。(痰熱內閉)
黑山梔 香豉 郁金 杏仁 桃仁 栝蔞皮 降香 另付白金丸(五錢)(《臨證指南醫案》)
醫案二 葉天士醫案
李(三二)時令濕熱之氣,觸自口鼻,由募原以走中道,遂致清肅不行,不饑不食,但溫乃化熱之漸,致機竅不為靈動,與形質滯濁有別,此清熱開郁,必佐芳香以逐穢為法。(濕熱穢氣阻竅)
栝蔞皮 桔梗 黑山梔 香豉 枳殼 郁金 降香末(《臨證指南醫案》)
醫案三 劉渡舟醫案
劉君之子,年12歲,緣于暑天浴水捕魚,上蒸下褥,即感寒熱,繼而身黃目黃溲黃俱現,黃而鮮明,如橘子色,胸腹熱滿,按之灼手,神煩口渴,渴不欲飲,惡心脘痞,便秘,舌邊尖紅欠津,苔黃膩,脈沉弦而數。經查:黃疸指數52單位,轉氨酶350單位,辨證為陽黃。因上蒸下褥,熱結于里,病發于陽明胃腸,氣分邪熱,郁遏灼津,尚未郁結血分,立苦辛寒法以清利濕熱,重在清熱,仿《溫病條辨》杏仁石膏湯加味:茵陳蒿30g,杏仁12g,生石膏30g,炒梔子12g,黃柏10g,半夏 5g,生姜汁(另兌)10ml,連翹 12g,赤小豆 15g。藥服 10劑后,黃疸明顯消退,寒熱諸癥均罷,后佐以和胃之品,共服30余劑,諸癥悉愈,肝功能亦恢復正常。(《劉渡舟醫學全集》)
張文選方證解釋:本案是典型的杏仁石膏湯證。口渴、舌紅欠津為石膏證,神煩為梔子豉湯證,惡心脘痞為半夏瀉心湯證,苔黃膩、胸腹熱滿、便秘、渴不欲飲為濕熱郁結三焦、熱重于濕的特征性表現。因此,劉渡舟教授以杏仁石膏湯為基礎,陽黃明顯,取茵陳蒿湯意加茵陳蒿利濕退黃;郁熱較重,從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法加連翹、赤小豆以加強清熱。便秘與渴不欲飲、惡心脘痞并見,知非熱結陽明的里實大黃證,而是由濕熱郁結三焦,氣機不得宣展所致,故不用茵陳蒿湯。(《溫病方證與雜病辨治》)
醫案四 張文選醫案
王某,女,28歲。2005年5月20日初診。患者因與丈夫吵架生氣,情志不暢,遂焦躁不安,胸悶不舒,咽喉、食管如有物堵塞,胃脘痞脹,無食欲,也不知饑餓,惡心欲吐。診脈弦滑略數,舌紅,黃白相間而膩。辨為三香湯證,處方:生山梔子10g,淡豆豉10g,枳殼10g,桔梗10g,瓜蔞皮10g,郁金10g,降香3g,清半夏10g,生姜6g。6劑。2005年5月27日復診:服藥后諸癥明顯減輕。繼續用上方加厚樸10g,蘇葉10g,茯苓15g。7劑。諸癥告愈。(《溫病方證與雜病辨治》)
醫案五 張文選醫案
譚某,男,34歲,經理。2005年9月20日初診:患者因工作繁忙緊張,加之平時喜歡吃火鍋、喝啤酒,最近自覺上火,咽喉疼痛,堵塞不利,鼻干熱燥,胸悶脘痞,頻繁打嗝。脈細弦略數,舌胖有齒痕、舌質偏紅,苔黃略膩。此郁火兼內濕郁結于上焦,為三香湯證,處方:生山梔子10g,淡豆豉10g,桔梗10g,枳殼10g,瓜蔞皮10g,郁金10g,降香5g,枇杷葉10g,陳皮15g。6劑。諸癥告愈。(《溫病方證與雜病辨治》)
醫案六 李吉彥醫案
林某,女,63歲。初診:2019年1月11日。
[主訴] 眠淺易醒伴煩躁潮汗5年余。
[病史] 5年來無明顯誘因出現心煩懊,烘熱潮汗,夜寐欠寧,自服牛黃清心丸則腹脹、口干,漸加重,就診于我處。刻下:烘熱潮汗,后背發熱,舌尖灼熱,眠淺易醒,醒后復睡難,無口苦,納可,大便秘結,量少,無便意,小便可。絕經9年,既往月經周期正常,量、色可。舌紅,舌根苔薄黃,舌下絡脈略迂曲,脈弦細。
[辨病辨證] 不寐(肝郁脾虛,虛火內生)。
[治法]疏肝健脾,解郁清熱,養血安神。
[方宗]梔子豉湯合加味逍遙散加減。
[處方] 牡丹皮 10g,當歸 20g,焦梔子 10g,淡豆豉 15g,珍珠母 30g,炒酸棗仁10g,夜交藤15g,柏子仁15g,木香5g,郁金15g,炒杏仁15g,炙火麻仁15g,生地黃15g,山萸肉5g,生甘草10g,姜、棗為引。10劑,水煎服。
二診:2019年1月21日。訴烘熱明顯減輕,睡眠改善,大便得通,效不更方,繼服半年余,諸證明顯好轉。
按語 患者以夜寐欠寧為主癥,中醫診斷為“不寐”。該患者天癸已竭,腎水不足,脾胃虛弱,土虛不能升木,血少不能制陽,以致虛火內生,出現懊、虛煩不眠,中醫辨證為“肝郁脾虛,虛火內生”。治以疏肝健脾,解郁清熱,養血安神,故用梔子豉湯合加味逍遙散。《溫病條辨·上焦篇》第13條:“太陰病得之二三日,舌微黃,寸脈盛,心煩懊
,起臥不安,欲嘔不得嘔,無中焦證,梔子豉湯主之。”《溫病條辨·中焦篇》第18條:“下后虛煩不眠,心中懊
,甚至反復顛倒,梔子豉湯主之。”方中牡丹皮、梔子清熱以除煩,淡豆豉清表宣熱降胃氣,當歸補血活血,珍珠母、炒酸棗仁、夜交藤、柏子仁養心安神,木香、郁金疏肝解郁,炒杏仁、火麻仁潤腸通便,生地黃、山萸肉滋腎養陰,甘草調和諸藥,共奏疏肝健脾、解郁清熱、養血安神之功。
醫案七 李吉彥醫案
孫某,女,57歲。初診日期:2018年12月4日。
[主訴] 少腹怕涼伴眠淺易醒1年。
[病史] 1年前久坐后出現少腹怕涼,食涼易便溏,夜眠入睡尚可,但眠淺易醒,醒后煩躁難復睡,夜晚腹部涼感加重,外院行胃鏡提示慢性萎縮性胃炎。平素情緒易焦慮抑郁,服用枳術顆粒煩躁更甚,遂來診。刻下:食欲可,無口苦、反酸,眠淺易醒,醒后復睡難,大便日一次,基本成形,食涼即便溏,小便調,少腹怕涼不適,得溫則舒,性情急躁,記憶力減退,手足不怕涼。舌尖紅,苔薄白,舌下絡脈可,脈沉。
[辨病辨證] 不寐(上熱下寒)。
[治法]清上溫下,除煩安神。
[方宗]梔子干姜湯加減。
[處方] 焦梔子 10g,炮姜 10g,柴胡 10g,枳殼 15g,炒白芍 20g,郁金 15g,木香 5g,香附 15g,烏藥 10g,酸棗仁15g,夜交藤 15g,炙雞內金 15g,海螵蛸20g,懷牛膝10g,土茯苓30g,炙甘草10g。10劑,水煎服。
二診:2018年12月15日。上述癥狀明顯好轉,效不更方,繼服半年余,諸證明顯好轉。
按語 患者因少腹怕涼伴眠淺易醒為主癥,中醫診斷為“不寐”。該患雖素體中陽不足,然肝郁化火上擾心神,以致上焦有熱,中焦、下焦有寒,故辨證為“上熱下寒證”。治以清上溫下,除煩安神,故用梔子干姜湯化裁。脾病生寒,炮姜代替干姜溫補之力更強,逐內寒而散表熱;梔子其形似心,又赤色通心,可泄熱除煩,主治心中上下一切熱癥;加柴胡、枳殼、炒白芍、郁金、木香疏解肝郁;香附、烏藥合用為青囊丸,既能理氣疏肝,又能溫腎散寒;夜交藤、酸棗仁養心助眠,共助主方除煩安神;雞內金、海螵蛸抑酸消食護胃;土茯苓甘、淡,除濕解毒;炙甘草調和諸藥。二診諸證好轉,效不更方。
醫案八 李吉彥醫案
李某,女,32歲。初診日期:2004年6月20日。
[主訴] 唇內側、舌下潰瘍反復發作7年,加重7天。
[病史] 7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唇內側、舌下潰瘍反復發作,每年發作3~5次,每年3~7月時常發作,每次持續2~4周,發作時患處灼痛,流口水,影響進食,多年不愈,苦不堪言。7天前唇內側、舌下再次出現潰瘍,局部灼熱疼痛,屢服西藥無效(具體用藥不詳)。為進一步診治來診。刻下:唇內側、舌下見淡黃色類圓形潰瘍,周圍有紅暈。平素嗜食辛辣。舌邊尖紅,苔薄黃,脈弦滑。
[辨病辨證] 口瘡(脾胃伏熱)。
[治法]清泄脾火。
[方宗] 瀉黃散加減。
[處方] 藿香 10g,梔子 5g,石膏 30g,防風 10g,荊芥穗 10g,竹葉 6g,澤瀉15g,白術10g,生甘草10g。7劑,水煎服。青黛外敷潰瘍面。
二診:2004年6月27日。服上藥7劑后,潰瘍面縮小,局部灼熱疼痛減輕。上方再服10劑。青黛外敷潰瘍面。
后患者口腔潰瘍愈合,隨訪4年未復發。
按語 患者以唇內側、舌下潰瘍為主癥,中醫診斷為“口瘡”。該患平素嗜食辛辣,火熱毒邪蘊結脾胃化火,循經上攻,故中醫辨證為“脾胃伏熱”。治以瀉黃散,清泄脾熱。加荊芥穗、竹葉,加強清泄與升發;白術、澤瀉健脾祛濕濁。青黛,味咸性寒,歸肝經,具有清熱解毒功效,內服可治火毒發斑,血熱吐衄,胸痛咳血,口瘡,痄腮,喉痹,小兒驚癇,外用治濕疹、熱瘡、口瘡等。《開寶本草》:“青黛,主解諸藥毒,小兒諸熱,驚厥發熱,天行頭痛寒熱,煎水研服之。亦摩敷熱瘡、惡腫、金瘡、下血、蛇犬等毒。”《嶺南采藥錄》又云:“可涂瘡及痄腮,又治眼熱有膜及吐血,內服之。”
醫案九 李吉彥醫案
沙某,女,58歲。初診:2019年1月10日。
[主訴] 術后胃脹、大便不暢伴煩躁1年。
[病史] 1年前因行婦科手術后出現胃堵脹,排便不暢,2~3日一行,便質尚可,情緒急躁易怒,心煩懊,今欲求中醫調理來診。刻下:納可,胃脘易飽脹,噯氣頻頻,反酸,時咳嗽、咳痰,鼻癢打噴嚏,略口干,煩躁易怒,易過敏,寐欠寧,早醒,排便不暢,時腹痛,不干燥,2~3日一行。舌尖紅,苔略花剝,脈弦。
[辨病辨證] 便秘(熱郁胸膈兼胃腸壅滯)。
[治法] 清熱除煩,理氣除滿,潤腸通便。
[方宗] 梔子厚樸湯加減。
[處方] 焦梔子 10g,厚樸 15g,枳實 15g,桃仁 15g,炙火麻仁 20g,柏子仁20g,炒杏仁 15g,決明子 20g,生白術 30g,當歸 20g,醋延胡索 15g,蘇梗 15g,連翹15g,蒲公英25g,蟬蛻15g,炙百部15g,蜜紫菀15g,細辛5g,地膚子10g,蒺藜 15g,沙參 15g,生甘草 10g,牡丹皮 10g,百合 25g,郁金 20g,菊花 10g,夜交藤15g。7劑,水煎服。
按語 患者以胃堵脹、排便不暢為主癥,中醫診斷為“便秘”。患者術后情志不暢,氣機郁滯,郁而化熱,熱與氣結,壅于胸腹,以致上焦虛煩,中焦痞滿,下焦壅滯,出現心煩、胃脹、便秘等癥,中醫辨證為“熱郁胸膈兼胃腸壅滯”。治以清熱除煩,理氣除滿,潤腸通便,方選梔子厚樸湯加減。方中梔子苦寒,清解郁熱,厚樸苦辛溫,寬中行氣,枳實苦辛酸微寒,消痞通下,三藥相合則煩止脹消便通。方中妙用桃仁活血祛瘀,尤宜術后絡脈受損,氣機壅滯之腹痛、便秘;火麻仁、柏子仁、炒杏仁、決明子潤腸通便;生白術運脾除脹,當歸、延胡索活血行氣止痛;蘇梗、連翹、蒲公英清熱行氣疏肝;蟬蛻、百部、紫菀、細辛宣肺止咳,地膚子、蒺藜祛風止癢,相合治療肺系癥狀;沙參、生甘草、牡丹皮、百合、郁金益氣養陰,涼血除虛熱,配伍菊花清泄肝火;夜交藤安神促眠。本案辨證要點在于,雖腹脹便秘卻非陽明燥實內結,排除了陽明腑實證,再依據心煩、反酸可知為熱邪乘機壅滯腸胃,正如柯韻伯所言“是小承氣之變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