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jié) 銀翹散類方臨床應用
醫(yī)案一 何廉臣醫(yī)案
風溫火逆案(內科)
榮錫九(住永川五間鋪太平紫)
[病者] 榮錫九,年四十八歲,時住川東永邑五間鋪觀音橋。
[病名] 風溫火逆。
[原因] 是年三月,春行夏令,溫度太高,繼以因公赴縣,往來受熱,故致此病。
[證候] 四月一日回家,沉睡昏迷、不省人事。延族兄診視,以錫九素病吐血,身體極弱,誤認為陰寒,進以補中湯,身灼如火。是由火逆,病勢一變,幸次日發(fā)衄,衄后稍蘇。
[診斷] 自診脈浮數孽指。浮為風,數為熱,身灼熱焦痛干燥,此風溫證也。
[療法] 擬用銀翹散加減,風溫身灼,焦燥如火熏,非汗不解,焦燥陰傷,汗之反逆,只得養(yǎng)陰,聽其自解。
[處方] 蜜銀花(三錢)青連翹(三錢)大力子(三錢)苦桔梗(二錢)薄荷(三錢)淡竹葉(三錢)生白芍(三錢)生甘草(八分)
[效果] 此方穩(wěn)服一星期,胸腋頭面,稍得汗解,得汗處肌肉便活,以外焦灼如前,將前方去大力,加真川柴胡三錢以為輸轉。又一星期,腰以上得汗,以下無汗。再一星期,汗至足脛,兩足無汗、焦痛不敢履地。直服到第四星期,全身皆得汗解,安好無恙矣。此癥原誤服補中湯,故纏綿不愈有如此久,然猶幸衄后人蘇頗能自主,不然病久不解,未有不東扯西挪寒熱雜投者,其為病不知胡底矣。
康按 病本熱厥,妄投補中,豈作中熱氣脫治耶?不然,何所見而率用提補耶!幸而鼻衄人蘇,經治而愈,然亦險而幸矣。(《全國名醫(yī)驗案類編》)
醫(yī)案二 張文選醫(yī)案
花粉癥:日本患者橫田某,男,28歲。職員。2001年春天因杉樹花粉過敏患花粉癥。鼻癢、鼻塞、打噴嚏、流鼻涕,雙目紅赤,目癢,流淚,咽喉干癢。舌偏紅,苔薄黃,脈浮數寸盛。辨為銀翹散證,處方:荊芥穗5g,薄荷5g,牛蒡子5g,金銀花 5g,連翹 6g,竹葉 3g,蘆根 6g,菊花 5g,谷精草 5g,生地黃 6g,牡丹皮6g,赤芍6g,辛夷3g。服用7劑,諸過敏癥狀減輕。患者遂自行與藥局聯(lián)系,取藥服用1個月,花粉癥未再出現。(《溫病方證與雜病辨治》)
醫(yī)案三 吳鞠通醫(yī)案
乙酉五月二十四日,劉,十七歲。三月間春溫嗆咳見血;現在六脈弦細。五更丑寅卯時單聲咳嗽,謂之木扣金鳴,風本生于木也。議辛甘化風,甘涼柔木。連翹三錢,細生地三錢,薄荷一錢,苦桔梗三錢,桑葉三錢,天冬一錢,茶菊花三錢,甘草二錢,麥冬三錢,鮮蘆根三錢。二十八日復診咳嗽減,食加,脈猶洪數,左大于右。效不更方,再服四五帖。六月初二、三診:木扣金鳴,與柔肝清肺已效,左脈洪數已減于前。方去氣分辛藥,加甘潤。(《吳鞠通醫(yī)案》)
醫(yī)案四 何廉臣醫(yī)案
陳作仁(住南昌中大街四川會館):病者陳其義,三十六歲,南昌人,住城內。因失偶續(xù)弦,時當客冬,房事過勞,真陰虧損,又兼冬令嚴寒。經云:“冬傷于寒,春必病溫。”又云:“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其斯之謂歟。初起證似傷寒,惟熱多寒少,常有汗出,汗后面熱不稍減,且口渴引飲,此與傷寒病狀,大不相同。兩寸脈浮大而數,右寸脈尤洪。脈證合參,斷為春溫,乃熱邪傷陰之候也。但春溫證而惡寒,微兼表證,不能驟用純陰之劑,宜仿仲景麻杏甘石湯主之,但麻黃春夏宜慎用,茲以薄荷代麻黃為君,杏仁宣表為臣,石膏質重瀉火,氣輕解肌為佐,甘草和中為使。但溫必有毒,有濁氣,加銀翹芳香化濁,泄熱解毒,以助石膏之清解。
[處方] 蘇薄荷(一錢二分)叭嗒杏仁(三錢,去皮尖)生石膏(八錢,杵)生甘草(一錢)凈銀花(三錢)青連翹(三錢)
[效果] 此方連進二劑,各證均減過半,唯咳嗽熱渴,尚未痊愈。易以桑菊飲加減續(xù)進。
[處方] 冬桑葉(三錢)白菊花(二錢)苦杏仁(二錢,去皮尖)桔梗(錢半)貝母(錢半)鮮蘆根(三錢)淡竹葉(錢半)蘇薄荷(四分)生甘草(一錢)
此方又接進三劑,未七日而各證逐漸就痊矣。
廉按 辨證清切,選藥愜當,妙在初起即用荷、杏、石、甘加銀翹,而為辛涼之重劑,較吳氏銀翹散力量尤大,真得葉氏薪傳也。(《全國名醫(yī)驗案類編》)
醫(yī)案五 蒲輔周醫(yī)案
韓某,男,74歲,1960年3月28日初診。昨晚發(fā)熱,體溫38.5℃,微咳,咽紅,今晨體溫37.9℃,小便黃。脈浮數,舌赤無苔。屬風熱感冒,治宜辛涼。處方:桑葉二錢,菊花二錢,牛蒡子二錢,連翹二錢,桔梗一錢,蘆根五錢,僵蠶二錢,竹葉二錢,生甘草一錢,香豆豉三錢,薄荷(后下)八分,蔥白(后下)三寸。水煎2次,共取200ml,分早、晚2次溫服,連服2劑。1960年3月30日復診:服藥后熱退,體溫36.4℃,咳嗽減輕,但痰黏滯不利。舌正無苔,脈緩和。感冒基本已愈,治以調和肺胃,兼化痰濕。處方:瓜蔞殼二錢,橘紅二錢,川貝母一錢半,前胡一錢半,云茯苓三錢,天冬三錢,竹茹二錢,枇杷葉三錢,蘆根四錢。水煎2次,共取160ml,兌蜂蜜一兩,分早、晚2次溫服,連服2劑。(《蒲輔周醫(yī)療經驗》)
醫(yī)案六 張文選醫(yī)案
周某,女,70歲。2005年9月10日初診。咳嗽半年,痰少而黏,咽癢則咳,素有過敏性鼻炎,鼻塞,流清涕。曾請多位中醫(yī)診治,所用處方均以重劑清肺為主,藥如魚腥草、生石膏、桑白皮、金銀花、連翹、川貝母等,咳嗽、鼻塞等癥如故。舌紅略干,苔白,脈浮滑略數。從過用寒涼、風邪伏肺考慮,用陳氏桑杏前胡湯法,參考趙邵琴經驗方化裁,處方:蘇葉、蘇子各10g,前胡10g,杏仁10g,浙貝母10g,枇杷葉10g,蘆根15g,陳皮6g,辛夷6g。3劑。咳嗽止,過敏性鼻炎也告痊愈。(《溫病方證與雜病辨治》)
醫(yī)案七 李吉彥醫(yī)案
于某,女,46歲。初診日期:2021年2月2日。
[主訴] 咽干咽痛伴頸部腫脹反復發(fā)作半月余,加重1周。
[現病史] 半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咽干咽痛伴頸部腫脹,曾于當地醫(yī)院就診,診斷為“亞急性甲狀腺炎”,予“優(yōu)甲樂”對癥治療,癥狀緩解,但仍有反復咽干咽痛。1周前上述癥狀加重,遂來我院就診。現癥見:咽干,咽部紅腫疼痛,渴欲飲水;脫發(fā),無疲勞乏力;月經先期,略有血塊,經前胸脹;急躁,寐可,食欲可,二便可;舌紅,苔薄黃,脈弦數。
[中醫(yī)診斷] 咽痛(外感風熱,邪毒內蘊)。
[治法] 辛涼解表,解毒散邪。
[方宗] 銀翹散合消瘰丸加減。
[處方] 連翹 15g,荊芥 15g,蘆根 20g,浙貝母 15g,玄參 10g,橘核 15g,王不留行10g,羌活5g,川芎10g,夏枯草15g,柴胡10g,懷牛膝15g,益母草15g,石斛15g,薏苡仁30g。10劑,水煎服。
二診:2021年2月23日。患者咽干不舒緩解,脫發(fā)好轉,仍有月經前胸脹,月經量可。舌淡,苔薄白,脈弦數。上方加沙參15g,生地黃15g,路路通10g。10劑,水煎服。
按語 該患者以咽干咽痛反復發(fā)作為主癥,中醫(yī)診斷為“咽痛”,證屬外感風熱,邪毒內蘊。以銀翹散加減治療。《溫病條辨·上焦篇》第四條曰:“太陰風溫、溫熱、溫疫、冬溫,初起惡風寒者,桂枝湯主之;但熱不惡寒而渴者,辛涼平劑銀翹散主之。”亞急性甲狀腺炎屬中醫(yī)學“溫病”“癭癰”等范疇,時值春季,氣候冷暖不調,人體不能適時調節(jié),機體陰陽失衡,風溫時邪易乘虛而入。春季人體陽氣升發(fā),正氣漸盛,加之風溫為陽邪,邪正相爭,故而發(fā)熱。三焦辨證為上焦肺,邪在上在表,以辛散為主,處方選藥側重輕清之品。溫邪入里煉津成痰,阻于癭絡,治療上祛邪兼以扶正。病機當屬風溫初起,熱毒內盛,痰熱阻于癭絡。故以銀翹散為基礎方,治以辛涼解表、清熱解毒生津。方中以連翹、荊芥疏風清熱解毒;蘆根清熱生津;川芎活血行氣;風溫為陽邪,最易傷津,因而以玄參、石斛養(yǎng)陰生津;加柴胡疏肝解郁,浙貝母、橘核、夏枯草清熱化痰散結;王不留行、懷牛膝、益母草化瘀通絡散結;薏苡仁清熱利濕健脾;羌活疏風祛濕以解表邪。二診咽干咽痛好轉,熱象減輕,因風溫之邪最易傷津,故在前方基礎上加沙參、生地黃以養(yǎng)陰,路路通活血通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