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張謇金融事跡追蹤與研究指引
清末狀元、實業家、教育家、政治家、慈善家乃至詩人、書法家的張謇,已廣為人們所熟知。作者嘗試從浩瀚的歷史中對“金融家”的張謇,做一番鉤沉、聚焦、追蹤。
縱觀張謇一生,“金融家張謇”可謂名副其實。不僅多次勸營銀行,而且自建銀行;不僅實際擔任國有大行高管,而且議籌中外合資銀行;不僅關注實業,而且十分重視金融機關對經濟的影響作用;不僅專注銀行,而且高度重視貨幣制度統一和對外舉債;不僅積極應對化解銀行危機,而且準確預見交易所投機風險;不僅金融實踐活動經驗豐富,而且金融思想理論深邃先進。
毫不夸張地說,張謇就是清末民初中國歷史上的一位卓越的金融變法的推動者,金融機關創設的勸倡者,世界金融新潮的觀察者、追隨者,金融人才的培養者,金融現代化實踐的探索者,商業銀行大行的負責人、擔當者,金融市場風險的預見者,金融危局的施救者。
集中梳理張謇《自訂年譜》發現,張謇自己記錄的一生主要金融活動至少有18處。
1. 1902年,50歲。9月,“勸州人先試合營勸業銀行,以助實業,有議無成”。
2. 1904年,52歲。正月,“為人草《同度量衡、銅元、鹽、魚制造奏》”。
3. 1906年,54歲。“議勸南通興儲蓄銀行未行,乃擬于大生一廠設工資儲蓄處”。
4. 1909年,56歲。4月26日,“在江寧開咨議研究會,當選為議長。議三事:一田賦征銀解銀;一銅元流弊;一籌集地方自治經費”。
5. 1910年,58歲。10月,“趙鳳昌、熊希齡與約達賴、華爾特在滬,談中美商會共營銀行、航業、商品陳列所、設商品調查員,四事”。
6. 1911年,59歲。正月,“遇楊士琦于上海,北洋屬以外債可借否問張、湯、鄭。余曰:借自可,但當問用于何事?用以何法?用者何人?當則借,不當不借?!?/span>
7. 1911年,59歲。4月,“滬、漢、粵、津各商會議組報聘美團及中美銀行航業事,推余入都,陳請報聘”。5月17日,“引見于勤政殿。對:謇所欲陳者,內政有三大重要事……二、商業困難,朝廷須設法振作,金融機關須活……”
8. 1911年,59歲。8月,“大生一廠股東會議決織廠及儲蓄押匯銀行事。二廠股東會議決通知大清、交通兩銀行籌還本事”。
9. 1912年,60歲。9月7日,“電陳籌增淮北鹽池、鹺業銀行”。
10. 1913年,61歲。3月,“成大生紗廠儲蓄處”。
11. 1914年,62歲。閏5月15日,“法人卜夏、薩科孟說中法勸業銀行。6月,與卜夏訂勸業銀行約及辦法。12日,府令公布《國內公債條例》。中法勸業銀行約以歐戰停止,美導淮借款約同,案存部局?!?/span>
12. 1916年,64歲。5月,“劉洹、張嘉璈來說維持中國銀行事,被舉為股東聯合會會長”。
13. 1918年,66歲。4月6日,“聯合各實業組織實業銀行。”
14. 1919年,67歲。11月,“淮海實業銀行總行開幕。”
15. 1921年,69歲。3月17日,“海門淮海分行開業?!?/span>
16. 1922年,70歲。正月二日,“自常樂鎮至通,知叔兄于一日電京省請禁南通交易所。茲事發生于辛酉七月,由實業中少年,歆于上海某傖所倡之交易所,用譎詐暴富而起。有問余者,余以約略記憶之德、日前事告之,誡宜慎重。若輩旋以振興市場說聳叔兄而推總其事,叔兄偶不察,為之動聽。九月始業,朝窶夕豐者不乏人,乃群趨若狂,至能攝鄉愚埋窖銹澀之金。余以為懼,言于叔兄,兄亦覺其非,又恨為所賣弄,故有此舉。然弊雖截斷,而資財出入,震動于廛市亦不少,無如何也。”
17. 1922年,70歲。5月,“被推為交通銀行總理?!?/span>
18. 1924年,72歲。正月,“以中、交兩行會議事去滬?!?/span>
進一步追蹤《自訂年譜》依據的《柳西草堂日記》,仍有多處金融活動記載。
1. 1903年,張謇東渡日本,凡70天,經20座大中城市,參觀30家農工商企業、35所各類學校,對該國政治、經濟和教育均做詳盡考察,堅持每看必問,每問必記,每記必思,由是對明治維新于日本社會發展、國力強盛之影響有進一步認識,歸國后有《東游日記》問世。訪日期間,“五月初十,西村、小池導觀造幣局。局隸大藏省,平日雖內國人不聽人,本年以博覽會弛其禁,凡華人觀察者指示尤勤。歷其地金、溶解、伸延、極印、精制諸場。精制場之平量輕重機為最新式,至精極準。其貨幣分金、銀、銅三種,而以金為本位。金之幣三,二十圓、十圓、五圓;銀之幣三,五十錢、二十錢、十錢;白銅之幣一,五錢;青銅之幣三,二錢、一錢、五厘;凡十等。金以中國為最純良,臺灣色黯而質稍劣,次之,朝鮮色淡多雜質,金又次之。造金幣者,率九金而一銅。造銀幣者,或九銀、或八銀,日人謂九百位、八百位者是也。華人苦貨幣之困久矣,近有改銀、銅幣之說,然不造金幣,則金日流于外而日貴,且無本位,則代本位者勢必有窮,非計也。我政治家之性質,習慣有一大病,則將舉一事,先自糾纏于防弊。不知蟲生于木,弊生于法,天下無無蟲之木,亦無無弊之法,見有蟲則去之,見有弊則易之,為木計,為法計,雖圣人不過如是。而我之有立法權者,未更未見弊之法,先護已無法之弊?!?/span>
2. 1904年2月24日“至久隆恒泰典。典為揚州張氏與人合創,近有抽股者,敬夫仍與畢秀章及席、章諸人代之,而以八千余千屬余兄弟。余兄弟實無羨財,且嘗論典商業行敗,最利中國實業,須興勸業銀行。而久隆典架本十萬,息止一分,實薄,顧敬夫已許之,其意厚,不可拂也。與叔兄計,以合同存廠,息亦廠得之,三數年后能歸其資則收合同,不能則廠業而已?!?/span>
3. 1906年,“4月14日,作勸通州商業興儲蓄銀行啟”?!?月28日,演說合建通州儲蓄銀行,頗有動者”。“閏4月2日,往上海,附‘泰寧’,為送海觀兼議銀行”。
4. 1909年“2月6日,一謁中臣,遇鐵將軍。謁制軍不直,留函說金融機關當務?!?/span>
5. 1914年6月2日,“馬、劉、卜來,更約張軼歐同校勸業銀行約及辦法”。6月5日,“呈送勸業銀行草約六件”。6月14日,“卜夏、薩科孟函請勸業銀行暫緩進行,俟歐戰事定續議。隨復允之,錄呈公府”。6月15日,“公府批勸業銀行事存部”。
6. 1921年4月10日“午后二時淮海股東會”。
7. 1924年正月七日“以中、交兩行會議去滬。九日,行務會議。十一、十二、十三連開4次會議,畢?!?/span>
《張謇全集》中還收有張謇在清光緒八年(1882)的一篇題跋《齊法化跋》:右齊大刀化,福山村農鋤地得之,凡十余萬枚,蓋古藏窖也。初時以筐權重,駱驛騾負,售于美利堅教會人,枚值今制錢四五十,久乃漸貴,值二百余。煙臺某都司以五枚見贈,為言如此,時光緒八年也。面文三“”,背一作“
”,一作“
”,一作“
”,二作“
”。據初氏《吉金所見錄》,
為法省,
為貨省。戴文節《古泉叢話錄》,大刀化四品,第三曰齊法化,背一作“
”,一作“
”。考其世代,當與第一安陽法化,第二節墨法化,同出東周。美人市之,入其博物院。嗟夫!珠簾玉帳,猶落人間;金雁銀鳧,盡燔牧火。世固未有不散之藏哉?而郭好棱棱,班痕剝剝,二千年上冠帶天下之物,乃供玩于三萬里外耆欲不同之倫,寧非數歟?而奚翅此也。
文字雖然不多,但可略知張謇錢幣學識淵博,也關注錢幣價值變化,還體現了收藏家張謇的一種不甘又無奈的愛國情懷。
張謇的金融思想和金融實踐充分證明:
1. 張謇擁有足夠的跨界的知識儲備。經濟金融在一個舉人的科目考試中應該不會涉獵,但是張謇對貨幣制度的利弊分析、錢幣學書籍、東西方銀行體系的知識,都收集在他的“書囊”中。
2. 張謇擁有開放的、全球化的視野。這一點我們從他對貨幣本位制度利弊分析中認識到中國吃過世界貿易匯率的“虧”、吃過現代銀行機關缺失的“虧”,以及對國內急需的技術人才、教師人才引進方面,都深有體會。張謇不是一個只會應試的“書呆子”。
3. 張謇擁有認識自我的勇氣。他并沒有沿著科舉考試尤其是“中舉”后路線圖規劃人生,而是在多種選項中選擇了一條當時復雜背景下適合自己但又極具挑戰性的發展道路,一條舍我其誰充滿使命感的奮斗之路,一條突破自己所有舒適區域的荊棘之路,一條“功成不必親見”的舍身喂虎之路。
4. 張謇擁有變革社會、推動社會進步的自覺。他對當時官場的黑暗、商人的奸詐、社會制度的落后、人性的自私有足夠的認識,在勸設銀行的多次講演中,都遵循“利弊分析法”,引導利益群體和當事人“趨利避害”。他心有目標、行有方向。
5. 張謇擁有干成事的堅毅的決心和恒心。張謇創業伊始時籌資、募股,需要克服各種各樣的觀念的、體制的、客觀的困難和人為障礙,即便后來的鹽墾事業,都是在不斷排除障礙突破利益樊籠的過程中前進的?!稄S儆圖》就是張謇有感于創業艱難親自設計、分別題名并書圖四首的歷史記錄。
6. 張謇擁有“勤儉”“誠信”的人格魅力。無論在銀行專修科開學演講和商業學校畢業演講中,還是在淮海實業銀行開業演講中,以及在交通銀行的總理任上,張謇強調的最多也帶頭做的就是“勤儉”“誠信”,“堅苦自立忠實不欺”等的多處學校的題詞也是這樣倡導,在企業管理的流程上也是這樣設計。他曾例舉自己在創辦大生企業的幾年時間里只花了公款一萬多元,在交行總理任上也不同意取酬,后給了酬勞也全部捐給慈善事業。
7. 張謇善于營造和擁有豐富的人脈資源。通過資料知道張謇科考也好、地方自治也好,經常會有許多“貴人相助”。其實細讀張謇《年譜》和《日記》,會看到張謇花了很多功夫在“迎來送往”的人情往來上,喜事有祝賀,喪事有挽聯和吊祭,書信函電更是頻繁,辟出禮節需要,其實也說明張謇十分重視以“情”“義”“道”為基礎的人脈資源營造。
8. 張謇擁有“造福一方”的人生情懷。張謇曾經有過“草木論”,即“天之生人也,與草木無異,若遺留一二有用事業,與草木同生,即不與草木同腐”。他未中舉前,引進推廣鄉親們種樹養蠶織繭,創辦大生后,推廣“父教育母實業”,投私人巨資倡辦了大量地方社會事業。
9. 張謇擁有識人用人的能力。張謇任交通銀行總理時的主要助手——交通銀行協理錢新之就是張謇引薦的。據資料記載,錢新之即錢永銘,早年就讀于天津北洋大學財政經濟系,因成績優異得官費留學日本神戶高等商業學校,1909年回國,經張謇介紹入交通銀行上海分行任副經理。大生企業的幾個重要董事、經理人沈燮均、吳寄塵、劉厚生等,甚至其兄張詧的回歸,也都是張謇極為信任的得力的事業助手。金融財團接手大生經營后的經理李升伯也是張謇親自考察、互相認可的青年才俊、事業接班人。
就以上幾點看,張謇無疑是成功的。張謇的局限,是時代的不幸。張謇金融實踐的局限性有著鮮明的時代烙印,教訓深刻,至今仍值得我們反思。
1. 金融事業與企業實體要處理好風險切割。張謇要求所有大生系統員工不得參與交易所投機,切割了個體相關的風險。但是,淮海實業銀行由于與大生紡織企業以及沿海墾殖企業的關聯太深,真正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終如“焰火”短暫輝煌。
2. 金融事業發展與實體企業發展應力求供需匹配。海實業銀行是在大生發展的鼎盛時期創辦的,然后就迅速在異地擴展了十來家分支機構,業務范圍也迅速擴張,部分機構實際處于虧損狀態,有違初衷。
3. 企業可持續發展必須多方努力降低融資成本。大生企業股票的固定股息是8%,不管企業當年實際經營結果狀況好壞,年年分紅,企業流動資金借款成本也大體相當,造成企業發展不能承受的財務負擔。
4. 區域金融服務深化必須允許金融機構充分競爭。張謇在地方自治的思維局囿下,上海金融機構要到南通設立分支機構,骨子里是抵制的,其設立淮海實業銀行,部分原因也是拒絕與外地機構分利,其實,分享利益的同時也分擔了風險,競爭性業務更有可能直接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
5. 自然災害的風險分散和減損要充分利用保險手段。二十世紀初蘇北幾次大水都給棉墾業帶來了毀滅性重創,張氏企業集團的投資血本無歸,和當時的其他企業主也一樣紛紛破產、倒閉、歇業,但凡有些利用保險分散風險的措施,結果可能要好很多。
6. 企業發展要注意融資適度,力避沖動融資、過度融資。張謇創業的資本就是“狀元”兩個字的“無形資產”,以及科考奮斗歷程中積累的“人脈資源”,雖歷經千難萬險,畢竟創業成功。但隨著事業走向鼎盛,沖動性投資擴張導致的資金鏈斷裂,也成了刺破大生集團在市場風險、自然災害驟降時泡沫迅速破滅的“一根針”。
范欽書
2023年12月于品珍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