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部分
男性統治

1
父權制的全球性

若問天主教會、紐約證券交易所和新幾內亞的巴魯亞(baruya)儀式間有什么共同點,答案是,它們都是由男人統治的。男性支配是地球表面最具普遍性的一大特征。就像金錢一樣,它是一種全人類都能理解的語言。

男性支配的普遍性

在我們所知的社會中,沒有任何一個社會是由女性群體來行使道德、政治和經濟方面的整體權力的。她們無權規劃社會生活(比如以法律手段規定兩性的行為),也無權做出涉及全部共同體成員的決策(比如決定戰爭)。然而,男人卻普遍指揮著一切:他們要么是領袖或立法者,要么是將軍或老板,要么是丈夫或父親;即便單身,他也可以是個教士。19世紀60年代,法學家約翰—雅各布·巴霍芬(Johann-Jackob Bachofen)認為自己發現了一種古老的母權制度。然而事實證明,他所謂的“母權”不過是一種對女性氣質的浪漫主義看法,這一“母權”并不與男人的權力發生沖突——母舅撫養外甥,外甥們繼承舅舅的財產(即舅權制)。新幾內亞錢布里湖地區(Chambri)的情形同樣令人失望:與我們一直認為的相反,那里的男人也依舊統治著女人。[1]

不過,在北美的易洛魁人(Iroquois)、中國南方的摩梭人、印度的卡西人(Khasi)和非洲的阿坎人(Akan)那里,女性扮演著重要角色。在這些社會中,財產可以從母親傳至女兒(母系氏族制度)。在某些情況下,丈夫婚后會加入妻子的家庭(從妻婚)。在尼日利亞的伊博人(Igbo)那里,女人會聚集在“烏木阿達”(umuada),照看村民的健康狀況,監督沖突的解決進展。可惜的是,這些女性權力的孤島不僅與男性權力并存,在更廣的范圍中是父權國家的一部分,而且,世界范圍內的母系氏族制都正在瀕臨滅絕。由女性擔任一家之主且掌握著性主動權的摩梭社會,現已成了旅游景點。[2]

父權制從哪里來?為什么它可以穿越各個時期、各個文明和各個制度,且具有令人難以置信的穩定性?面對如此復雜的問題,我們無法一言以蔽之。我們必須考慮到生物、社會、經濟、宗教、立法和文化等各個因素。

為了理解男人支配女人[弗朗索瓦絲·埃里捷(Fran?oise Héritier)稱之為“性別的不同效價”(valence différentielle des sexes)]的制度化過程,我們需要分析以生物學和進化心理學為基礎的“深層歷史”,并從定義這種從屬關系的行動者入手。因此,不可避免要采取一個時間跨度極大的視角,并對那些尚未有文字、幾乎無材料蹤跡可尋的時期持謹慎態度。我們擁有的第一個研究資料即我們自己——出現在距今大約30萬年前的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人,“智人”(Homo sapiens)。

兩性異形

所有社會毫無例外地認可對人類這一物種的兩分法,認可人類應被分成兩個群體:男人們和女人們。然而,從生物學觀點來看,男女間的差異其實并不太多。

女人和男人擁有同樣的生理組織和進程——骨骼、器官、血液循環、呼吸系統、消化、排泄、衰老至死,都在顱腔里有一個大腦,都有適合直立行走的雙腿、可以彎曲的雙臂和有對生拇指的雙手。他/她們都用五種感官來感受世界。作為具有理性的生物,他/她們都有能力學習、感受情緒和給出道德判斷;他/她們有同樣的生理、情感和社會需求,也有同樣的智力。比如就數學領域而言,女孩和男孩之間沒有天分的差別,能夠取得同樣的成績,這種能力上的平等意味著科學推論有其生物學基礎。[3]因此,男人和女人之間的相似點大大多于不同點。

他/她們之間因為性而被區分開來。一個人的遺傳性別從受精卵起便已固定。女性擁有兩個X染色體,男性擁有一個X和一個Y。從妊娠的第7周開始,胚胎的生殖器官便開始分化,生殖腺在性別決定基因的作用下變成卵巢或睪丸。在男性那里,Y染色體誘發了睪丸的分化,睪丸會分泌一種叫睪酮的激素,它能促生前列腺和陰莖。對女性而言,生殖管則分別發育為子宮、輸卵管和陰道。很可能是卵巢和胎盤分泌的雌激素讓陰蒂和陰唇出現。一般情況下,孩子一出生就能通過分辨外生殖器官來確定其性別。

青春期到來后,身體會再度分化。女孩先是胸部發育、骨盆變寬,而后月經初潮;男孩則是肌肉變得發達,肩部變寬,面部和胸部的毛發開始生長,喉結突起。聲帶的變化讓男性的聲音通常比女性更低沉。

除了影響男女各自器官的功能障礙(比如乳腺癌或前列腺癌),一些疾病的癥狀也會因性別而異,比如心肌梗死。而且,有些疾病在某個性別身上發生率會更高。由于男孩僅擁有一個X染色體,和女孩相比,他們會更容易被與這個染色體相關的基因異常影響,比如血友病甲、血友病乙以及進行性假肥大性肌營養不良。最后,研究者們也測出了兩性在認知能力層面的微妙差異:一般而言,男性在精準投擲和心理旋轉的測試中成績更好;女性則更靈巧,在計算和語言表達方面成績更佳。[4]

性別秩序

社會給兩性各自分配了一套行為準則,其中包含權利和義務,這便是我們說的性別(genre)概念。對于個人而言,性別決定名字、外貌、衣著、舉止,有時候還決定了他/她說話的方式。性別無所不在:教育里、廣告里、語言中、公共廁所的區分中,以及茱莉亞會涂指甲油而保羅會剪短發這樣的事實中。

自出生開始,性別就詮釋和過分夸大了男女間性的差異。社會花費了大把精力來區分兩性,以使其分別進入“男性”文化和“女性”文化,而這兩種文化就成了社會公認的整合模式,變成與男女分別對應的第二天性。出于性別分化,男孩和女孩受到的待遇不同,他/她們也因此通過別人的一整套態度來習得自己的性化處境。“性別秩序”就是在一個社會中反復提醒人們去根據自身性別履行相應義務的機制。例如,一個男人完全可以穿著裙子去上班,但這樣做必然會引起他人的詫異或指責。作為一個社會性動物,人們很難擺脫自己的性別,這就是為何性別也是人類基本處境的一部分。

照此邏輯,我們可以把女人看作被教導成為女性的雌性人類,男人是被教導成為男人的雄性人類。幸運的是,社會中尚存在不少自由空間,每個性別都能夠調整甚至抵抗這種規定給他/她的性別。

性別的存在很早就被觀察到了:埃斯庫羅斯描繪了一個“男子氣”的克呂泰涅斯特拉,即缺乏女人味的女人;圣保羅則譴責那些沒有足夠陽剛之氣的男人為“娘娘腔”。不過,這一概念直到20世紀才被真正理論化。作為一名同性戀、女性主義者、自由意志主義者和素食主義者,愛德華·卡彭特(Edward Carpenter)在《原始民族里的中間形態》(Intermediate Types Among Primitive Folk,1914)中展現出,與“超級男子氣概”的男人和“超級女性氣質”的女人相反,那些“多少帶有女子氣的男人”和那些“多少帶有男子氣的女人”是如何擾亂性化行為規范的。20世紀30年代,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和格雷戈里·貝特森(Gregory Bateson)在新幾內亞的一些族群中觀察到性別錯位的現象,即女人像男人一樣行事,男人同女人一般舉止。

性別已經成為社會科學領域一個不可或缺的工具,一些學者甚至認為它是一切的基礎:在他/她們看來,性別分野是一種社會建構,“女人”和“男人”這兩種類別是人為的,甚至是虛構的。就世界范圍而言,有1%~2%的孩子生下來就是間性人(intersexuel),即無法對應典型的二元標準,例如:沒有子宮的XY基因型女孩,睪丸很小的XX基因型男孩,承受多種病痛的XXY基因型男孩(克蘭費爾特綜合征),還有XXX的女孩和XXXY的男孩。另外還存在被稱為“跨性別”(transgenre)的人,即生為男兒身卻認為自己是女性,或生為女兒身卻認為自己是男性的個體。在激素治療和手術的幫助下,他/她們如今可以變更自己的性別。

圖1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使用的男人和女人形象。20世紀70年代初,兩枚先鋒號探測器被送入太空。探測器攜帶有一塊金屬板,上面刻著兩個人的圖像,一個男性,一個女性。這兩個生物形象帶有性別特征:女人留著長發,儀態和藹可親,其外陰部分也出于文化上的節制而被隱去。最重要的是,畫面中是男性舉起右手,代表全人類做出了一個打招呼的姿勢。對外星人而言,真是一目了然啊。

盡管性別的決定機制非常復雜——受基因、激素、解剖學構造等諸多因素影響,但我們似乎很難否認存在兩種性別,尤其當我們用進化的觀點看待時,畢竟大多數其他基因圖譜都是不育的。的確存在一種基本的自然“給定”讓人分出雌雄,而且XX與XY之間的分野在智人出現前(距今2.5億年前)就已是哺乳類動物的特征了。當然,性別以外的一些因素也可以區分人類,但社會卻從未按照諸如耳朵形狀或腳掌長短來區分其成員。男女二元性成了思維中固定不變的常量。

由于生理性別先于性別存在,我們很容易將父權制的命運歸因于我們的生物性。為了更好地傳播自己的基因,雄性對擁有多個性伙伴充滿興趣,于人類如此,于黑猩猩和狒狒亦是如此。雄性傾向于相互爭斗,征服對手。基于進化之功,男人通常都比女人更加高大也更強壯。唐納德·布朗(Donald Brown)把男人更好斗、更加傾向于偷竊和殺人視為普遍現象。雄性智人的生物性或許為此種天性提供了部分解釋:雄性激素(比如睪酮)會有興奮劑的效果。[5]

然而,除了女人對疼痛和疲勞的耐受力更強,以及她們所謂的身體劣勢并不妨礙她們被委以最艱苦的工作以外,男性支配依據的卻并非強者邏輯——比起付諸暴力,它依賴的更多是法則、制度和習俗之力量。若真是強者便能支配,我們完全可以設想女人通過互助和協作,聯合起來統治男人。例如,在倭黑猩猩中,雌性比雄性矮小,肌肉也更不發達,但她們的同性情誼使她們建立起了明確的雌性支配型社會。盡管雄性智人有一些基因和激素上的特點,我們依然不可就此把男人的生物性同父權制度混為一談。那么,性別分化如何招致了社會的不平等?

母職損耗

對智人這一物種來說,生育需要雄性和雌性交媾。而后,雌性還需承擔三項任務:妊娠、分娩和哺乳。在妊娠階段,一個(或多個)胚胎在雌性身體中孕育;分娩對母嬰而言都是個關鍵時刻;至于哺乳,則是嬰兒在消化系統尚無法吸收固體食物時,吸吮奶汁存活的過程(在19世紀巴氏消毒法發明之前,沒有任何食物能取代母親或乳母的奶汁)。

為誕生一個新生命,雌性智人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如果我們把懷孕的9個月和哺乳期加起來,就會發現,一個孩子帶來的“母職損耗”可以長達2到3年。催產素是一種在下丘腦中合成的神經肽,于分娩時及分娩后釋放,其分泌會加強母嬰之間的聯結。催產素能激發關照行為(撫觸、凝視、微笑、游戲),不過當然,這些行為的發生也取決于母親的所屬環境和過往經驗。[6]這種生理上的聯系解釋了為何大多數情況下,孩子的生母也是孩子被社會所承認的母親(這被唐納德·布朗列為人類的另一個普遍性)。因此,女性在為孩子傳遞早期知識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她們為兒童啟蒙,教授語言和常識等內容。

那在此期間,雄性智人在做什么呢?在動物界,是否承擔教育任務通常取決于父母在生育期間扮演的角色:父母為生育活動付出的多少決定它們為之后的養育投入多少。因此,父母的職能分配在魚類和兩棲動物這些體外受精的生物那里會相對公平。在很多鳥類那里,雙親在下蛋后都會參與照顧。雄性瓣蹼鷸會孵蛋和養育幼仔,雄性鴿子則將奶汁分泌到自己的嗉囊中。

然而,在95%的哺乳類那里,母親負責照顧幼崽,雄性只扮演受精者的角色。這種對父職的拋棄有諸多原因:精子(相較于卵子)數量的充裕、體內受精、父親身份的不確定性,以及使其他雌性受精的不懈欲望。為了最大限度地增加在其他地方“傳宗接代”的機會,雄性通過“變渣”,讓雌性獨自承擔養育幼崽的責任。母親退讓了,因為她已經為此付出了巨大的生理代價。不過,與狼、狨猴和檉柳猴一樣,人類男性沒有遵循這條規則:他們履行父親的職責,保護自己的配偶和后代,或是為他們提供食物。但是,比起已付出太多而無法丟棄孩子的母親,父親總有拋妻棄子的可能。總體而言,父親會“留下來”,但是有條件的。[7]

與其他靈長類動物不同,人類生活在伴侶關系中,且(從理論上講)有著排他的性關系,性活動也是在私下完成的。比起混雜的性匹配,一夫一妻制在某些方面具備優越性:它比多配偶制所需的精力更少,同時也減輕了雄性間的敵對狀態,孩子能獲得雙親的教育,兩個家族的聯合也能構建出更加廣闊的社會關系網絡。這種兩性間的合作能力部分解釋了為什么智人這一物種能夠脫穎而出。獲取快感在人類性行為中的突出地位,尤其是女性在生育期外亦能感受性的歡愉,也構成了一夫一妻制施行的一個原因。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性成了伴侶間完美的黏合劑。[8]

性的快感和共同撫養孩子的便利性,解釋了人類雙親為什么不會輕易分開。但這種合作的代價是將女人母性化(maternalisation),其中女性的社會價值僅僅取決于她的生物性功能——同樣為了生育,男人需要女人的身體。就像驕傲的傷口,男人的這種次等狀況可以通過這樣一種觀念來彌補,即,是男人通過他的精子將孩子“放到”女人肚子中去的。算算從懷孕到完成幼教需要的時間,我們就能明白,男人如果不想讓其他男人順走他的“種”,就必須占有女人的身體。[9]

為了換取自己的在場,男人行使著這樣的占有行為:在一夫一妻制家庭里,母親和孩子都屬于他。因為生育,雌性智人不僅在孩子那里失去了自主權,也在同住的男人那里失去了自主權。男人對女性生育能力的沒收構成了物種繁衍的關鍵要素,這解釋了兩個普遍現象之間的頻繁聯系,即穩定的配偶關系和性別的不同效價。女性母職的“專門化”,使得男人可以騰出手來完成其他工作,勞動的性別分工因此出現:男人主事生產,女人則負責繁衍。

從“客觀上”來看,女人貌似先天優于男性,因為她們具有用自己的身體孕育生命和哺育嬰孩的能力。然而,實際情況卻恰恰相反:由于母職,女人處于從屬地位。

勞動分工

舊石器時代晚期是一個覆蓋整個歐洲的冰期,時間從公元前4.5萬年到公元前1萬年。人類屬于游牧的狩獵采集者,他/她們手工打磨器具,狩獵大型食草動物,采集野生植物,裝飾他/她們的洞穴。

起初,在當時的人類群體中,并不存在任何一種后來由男性獨占的動物或物品(馬匹、劍、車);狗和弓只在這一時期的末期,即公元前1.4萬到前1萬年間被證實存在。但是,得益于民族學的比較研究,我們可以提出當時存在性別分工這一假設。在“標準跨文化樣本”(這是由位于非洲、地中海、歐亞大陸、太平洋島嶼和美洲的各種文化組成的一個研究樣本)包含的186個社會中,男性都擁有自己的專屬領域,狩獵大型動物、屠宰、加工堅硬材料都被嚴格規定為男性的領域。女人則負責照顧孩子、準備伙食和加工軟材料(紡線、織布、編筐)。她們也會去采摘野果或抓捕小型獵物以參與食物生產。[10]

現已存在好幾個用來解釋這種性別分工的理由:男人更加強壯,女人“被歸到一邊”以保證族群的延續;又或者,從象征的層面而言,男人需要面對嚴酷和死亡,女性則已經與生命相連。男人獨霸狩獵領域,此種安排是否讓他們因此擁有了給女人、孩子和老人分配肉食的權力?男人從事的狩獵是否是一項享有盛名卻通常收獲甚少的活動,而實際上是女人提供了日常的基礎飲食?另外,我們也可以想到,獵殺大型動物(犀牛、猛犸象、馴鹿、野牛)的工作,不論是殺死獵物還是切割尸體,實際上都需要部落里所有人的參與。

如果我們接受勞動分工這個假設,就能進一步認為,手斧更多是給男人準備的,而女人用的則是石刮刀、針、錐子和磨盤。在以色列的奧哈洛二號(Ohalo II,大約公元前2萬年)遺址中,燧石和谷物搗碎器明顯被安置在兩個不同區域,前者接近住所入口的陽光照射處,后者則被放在屋內最暗的位置。[11]不過,這也可能說明當時女人必須照看火、保管切割工具以及負責手工藝技術。在西班牙和法國的多個史前洞穴里,遺留在石板上的手印中有75%都屬于女人。[12]到了20世紀,在新幾內亞的阿拉威人(Arawe)和西伯利亞的科里亞克人(Koriaks)那里,女人還在參與打磨石器。

圖2 維倫多夫的維納斯(約公元前2.5萬年)。日常生活中的原始拜物教?關于生育的吉祥物?女性氣質的象征?母性女神或愛之女神?維倫多夫的維納斯也是一尊沒有面部的性別雕塑。

舊石器時代晚期文明的一大特點就是出土了數目眾多的女性雕像。最古老的一具可以上溯到公元前3.5萬年,出土于施瓦本汝拉山的菲爾斯洞穴(Hohle Fels)。此外,還有公元前2.4萬—前2萬年格拉維特時期的女性雕像,在法國西南部的洛塞爾(Laussel)和萊斯皮格(Lespugue),巴伐利亞的魏恩貝格(Weinberg),奧地利的維倫多夫(Willendorf),烏克蘭的阿夫德耶沃(Avdeevo),以及俄羅斯的加加里諾(Gagarino)、科斯廷基(Kostenki)和扎賴斯克(Zara?sk)都有發現。這些女性雕像總共算起來有大約250座,用象牙、骨頭、石頭或黏土制成。從西伯利亞到大西洋,這些雕像展示了同一種審美標準:它們都是肥胖又或許是懷孕的裸體女人,都有著巨大的乳房、凸出的肚子、寬大的胯部、肥碩的臀部和顯而易見的外陰。雕刻家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到了性征上,夸大了它們,忽略了面部表情和四肢[只有布拉桑普伊(Brassempouy)的維納斯和西伯利亞出土的馬耳他類型象牙小雕像例外,前者的面容被詳細勾畫,后者梳有發型、身穿毛皮]。從格拉維特時期到馬格德林文化晚期(大約公元前1.2萬年),女性形象都呈現出突出性特征的固定形態,又或者像阿基坦(Aquitaine)和坎塔布里亞(Cantabrie)地區洞穴里發現的女性外陰石刻一樣,用外陰指代女性身體。[13]

人們就這些女性雕像的意涵展開了豐富討論。一種看法認為,它們展現的是繁衍中女性的權力,此乃生命之源。在瑪麗亞·金布塔斯(Marija Gimbutas)看來,雕刻它們的人屬于某種“女神文明”,這是種建立在和平及敬畏生命的信仰之上的母系平均主義氏族社會,在被信仰戰爭文化的侵略者摧毀之前,這一文明應該曾在歐洲發揚光大過。[14]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我們也可以把這些雕塑看成將女性簡化為其性別的證據。就像男性身體上的毛發和肌肉一樣,女性身體飾有傳達某種色情意味的“信號”,尤其是她們的臀部和乳房,作為兩足動物,這兩個部位得到了強調,而外陰則不太容易看到。這些女性雕像因此可被看成在男性凝視下將女人性化的產物。無論如何,女神豐滿的裸體與男性統治并無沖突。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假設,在公元前2萬年前后,人類已存在性別分工:男人狩獵大型動物并進行石器加工,女人則負責生育。舊石器時代的藝術至少證明,女性被分配了一個“專門領域”。當然,由于那是一個無文字的社會,能提供確切信息的物質遺存也非常罕見,對如此大范圍的時間和空間做出的一切假設都須謹慎對待。不過,冒一些認識論上的風險去大膽假設還是有必要的。

土地和武器

全新世(即我們所處的地質年代)初期,氣候變暖。人類從公元前9000年開始在新月沃地定居并從事農耕,而后農業與定居開始擴展到世界其他地方,顛覆了舊的社會形態。隨著社會階級、政治分層和領地爭端等情況的出現,向新石器時代的過渡成了對男性的一次考驗。從土耳其哥貝克力石陣(G?bekli Tepe)遺址的情況來看,男性似乎從公元前10千紀開始就取得了優勢地位:浮雕刻畫的都是男人和諸如豹子、狐貍、野豬這類可帶來威脅的動物。在西班牙萊萬特的瓦爾特爾塔(Valltorta),公元前1萬—前9000年的巖洞壁畫展示了十多個男性弓箭手,有的穿衣,有的赤裸,正在對鹿群投擲標槍;而畫中的女人們則正在采集蜂蜜。在這一時期,人類社會還處于半游牧狀態。

人類向新石器時代的過渡加深了形成于舊石器時代的性別分工。男人們壟斷了諸如開墾、耕作、使用工具勞動、用動物牽引、建造房屋等工作;女人們則負責采集野果和蘑菇、收集木柴、制作衣衫、烹飪食物,并在完成這些工作的同時照看孩子。由于她們是在屋內或家附近從事的這些工作,所以久而久之,家庭空間慢慢變成了女性的地盤。后來,女性專門負責紡織的現象在所有農耕社會出現:在伊朗的蘇薩(Suse),在赫梯人那里,在邁錫尼,在古希臘,在羅馬,包括在《荷馬史詩》和《圣經》里。這種性別分工模式在中世紀的歐洲全境持續存在,從西班牙到維京人的斯堪的納維亞,甚至延續到今天。

性別分工并不意味著女人從事的都是最簡單的工作。事實恰好相反:無論是在古埃及的田地還是在中國的稻田,女人都在使用簡陋的農具從事農業活動。通過對擁有新石器時代生活方式的部落進行研究和觀察,當代民族學家已經證實了這個事實。在巴西的南比夸拉族(Nambikwara)部落里,女人們的作用至關重要,但卻被認為從事的是“低一等的工作”——提供日常口糧并照料孩子。出行時,她們會背起裝有全部家當的沉重背簍,而男人則提著弓走在隊伍的最前方。同樣,在新幾內亞的巴魯亞人那里,女人干的活兒日常且單調,還被認為是不體面的。[15]

農業和畜牧業發展起來,能養活的人口更多了,這導致了出生率的攀升。在游牧時期,女人們因為必須抱著年幼孩子遷移而需要限制幼子數量,定居生活改變了這一狀況,使女人能夠接連生育。安納托利亞的加泰土丘(?atal H?yük)自公元前7千紀開始明顯經歷了這種變化。新石器時代的人口增長導致了人類歷史的巨大變遷,也顛覆了女人們的生活:她們越來越頻繁地成為母親。女人變成了資源,一方面因為她們能夠勞作,另一方面則因為她們可以生育孩童。就孩子們而言,社會遴選也在展開:男孩們被認定為父親的繼承人。隨著農業的發展,父系制度開始崛起,在美索不達米亞和中國都出現了財產的父子傳承、男性長子繼承制、從夫居的習俗以及只許男孩接受技術培訓等現象。[16]

向新石器時代的過渡也因此成就了兩性社會命運的分流:對于女人而言,它意味著定居生活帶來的不斷增長的壓力、生育率的攀升和被困在家的處境,而這些又進一步增加了她們花費在懷孕和撫養孩子上的時間;對于男人而言,它意味著新的權力來源,意味著占有土地和牲畜、掌控工具和貯藏。

同舊石器時代一樣,我們難以將新石器時代的工具與武器截然分開,也很難說哪樣是狩獵武器,哪樣是專門的戰斗武器。依據我們的推斷,男性的概念應該很早就包含了對暴力的使用,同時象征著暴力本身。在新石器時代中期(約公元前4500年)的塞爾尼(Cerny)農耕文化遺址里,男性墓穴里出現了弓和箭矢。公元前3300年左右死于蒂羅爾(Tyrol)的冰人奧茨同樣攜帶了一張尚未完成的弓、一些箭矢、一把銅斧頭和一把帶血的燧石刀(他自己的背上也插著一個箭頭)。在歐洲,至今沒有在弓箭與女性之間發現任何考古聯系。女性通常與特定類型的珠寶和器皿一同下葬。

在公元前2千紀,人們冶煉青銅并用以打造最初的戰爭武器——劍(大約出現在公元前1700年)、匕首、戟、長槍,以及盾牌、胸甲和頭盔等防具,它們的明確功能是殺死其他人類。從這一時期開始,戰士的形象出現在了世界各地,從科西嘉島的菲利陀薩(Filitosa)石陣到撒丁島的青銅雕像,從斯堪的納維亞的塔努姆(Tanum)巖畫到中國的三星堆遺址。在三星堆,一些玉制和青銅匕首被放在有著方形下巴和粗大眉毛的巨大男性頭顱雕塑旁。

戰爭武器一經發明,攜帶它們就成了男性的特權。男人們甚至把武器帶入墳墓,比如蓬泰圣彼得羅(Ponte San Pietro)墓中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千紀的男性,還有勒賓根(Leubingen)大墓中出土的、大約生活于公元前20世紀的男性。他們不僅都有匕首和斧頭陪葬,身邊還都有一具年輕的、很大概率是用來殉葬的女尸。武器作為精英男性的特權物因此承載了新的含義:如果女人天生能夠創造生命,那么男人則有能力將它奪去。[17]

先是全副甲胄,而后發展為配備馬匹坐騎,這種做法最先出現在公元前6千紀哈薩克斯坦的博泰人(Bota?)那里,而后被蒙古人采用,并從公元前4000年開始在歐洲出現(現代馬匹既不是博泰馬也不是普氏野馬的后代[18])。與弓箭結合在一起,馬匹就成了一種厲害的軍事裝備。一些民族,比如生活在歐亞草原的斯基泰人(Scythes)和生活在伊朗高原的帕爾特人(Parthes),都以騎兵(或弓箭騎兵)見長。在埃及,馬匹和戰車的結合從公元前1500年開始出現,助力了新王國的一系列攻伐。無論是用于戰爭,還是用于競賽或儀式,車駕都與指揮權和機動性相連,是一種標志威望的男性物品。在成書于公元前8世紀的《荷馬史詩》里,在約公元前500年的德國霍赫多夫(Hochdorf)王子墓中,在公元前330年左右由馬其頓腓力二世發行的史塔特金幣上,我們都能發現這一點。

不過還是存在兩個例外,表明并非處處都是男性至上:一是希臘人在亞馬孫女戰士傳奇里頌揚的中亞女戰士,她們背著弓箭和斧頭;二是為世界其他地方帶來巨大財富的東南亞或凱爾特的“公主們”。[19]如果說,在泰國發現的那位用12萬顆珍珠及諸多耳環和手鐲陪葬的年輕女性還可以用她是一個富裕的繼承人來解釋,那么,公元前6世紀葬于勃艮第的維克斯夫人(Dame de Vix)看起來則的確掌握了政治權力,因為從她的隨葬品可以看出,她有一輛車駕,用特殊的酒器舉辦宴會,并同希臘人保持著至少是商業層面的聯系。

因此,我們必須把使單一性別得利的男性支配,同推崇男性氣質的性別模式區分開。我們已經看到,的確存在一些女人例外地擁有了男性待遇,她們可以騎馬、乘車或飲酒。但是她們中沒有一人能夠用武器陪葬。刀劍只屬于雄性。

男性國王的確立

自公元前5千紀始,歐洲墓葬里集體墓葬的數量越來越少,出現了很多像保加利亞的瓦爾納(Varna)墓葬那樣埋葬“首領”的單人墓穴,并帶有很多價值不菲的陪葬品。公元前4千紀末,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都出現了首批王朝。烏魯克(Uruk)出土過一尊公元前3000年的雪花石膏雕像,它表現的是一位“祭司國王”。這座雕像留著長須,肌肉被雕刻得清晰可辨。一些男性英雄也開始出現在歷史上。比如美索不達米亞傳說里最著名的英雄之一吉爾伽美什(Gilgamesh),他應該在公元前2700年左右統治過烏魯克。在我們已知的王朝中,男性統治者還有生活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法老胡夫,以及公元前2300年左右的阿卡德帝國建立者薩爾貢大帝(Sargon)。

早期的國王幾乎都是男人,盡管王后偶爾可以和她的丈夫或兒子一起施行統治,比如女法老哈特謝普蘇特(Hatchepsout),或是擁有一個比較模糊的地位,比如美索不達米亞的普阿比(Puabi)女王。制作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烏爾王軍旗是一個用來為蘇美爾國王增添榮耀的箱狀物——一面畫有正在欣賞他的戰士和奴隸的蘇美爾國王,另一面則主要表現了宗教宴席的場景,主持者既是戰爭首領又是神的對話人。很多同一時期的錢幣上,一面是戴著王冠的國王,另一面或者是一個佩戴桂冠的頭像,或者是一位弓箭手,又或是一位駕駛戰車的御者。國家層面的父權制很顯然是與男性國王的確立相伴而生的。

由男性擔任國家首腦,這讓男人們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權力。從一開始,國家就是父權的:精英男性領導著國家,集統治權、行政權和戰爭權三種管理領土的方式于一身。在埃及,男人們占據了管理公共事務的官職,即維齊爾、侍從、國庫管理員、建筑師、神職人員、書記員,而且很多職位都是父死子繼。法老有能力讓幾千勞力為他服務,這就是為什么他可以被葬在金字塔下,而歐洲的首領們只能被葬在石墓中。

比起新石器時代早期,國家的出現讓男性地位大大提升。占有土地演變成了征服領土。暴力沖突變成了戰爭。帝國誕生了。從古代開始,征服者總是男人:薩爾貢大帝、拉美西斯二世、居魯士大帝、亞歷山大大帝、大西庇阿、愷撒,以及他們手下數不勝數的將領們。

圖3 楔形文字中的“男人”“國王”和“女人”。在公元前4千紀末期的美索不達米亞,出現了世界上第一套文字系統。這套文字也確立了男性相較于女性的優越地位。女性被用陰部表示,男人則是一個有頭、有身、有眼的人的形象。國王則被直白地描繪成戴著王冠的男人。

盡管女人在民事層面享有權利,美索不達米亞各國的立法本質上是父權的,無論是在南面的巴比倫王國,還是在北面的亞述王國,皆是如此。在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制定的法典(約公元前1750年)里,男人規定了女人的義務:丈夫可以剝削或拋棄自己的妻子,可以決定是否赦免通奸的妻子,可以擁有小妾和女奴并與她們生育后代,負債的男人可以抵押他的妻子和孩子,殺人犯的女兒可因其父之罪行被處死。中亞述時期的法典(約公元前1400年)用了一整個章節來論述女人的地位,其內容比《漢謨拉比法典》更為嚴苛。

同樣的性別歧視也出現在公元前5世紀的雅典,這里實施著嚴格的性別區隔制度。女人被排除在公共生活和智力活動之外。廣場、宴會和集市都是男性的活動場所;女人終身被看作未成年,且被簡化為用于生育男性后嗣的身體,只能被幽禁于家中(節慶日除外)。謀略家、演說家、重裝步兵、車馬御者、哲學家全是男人,其中最著名的學問家有泰勒斯、恩培多克勒、希波克拉底、喜帕恰斯(Hipparque)、歐幾里得、阿基米德及斯特拉波(Strabon)等。對于寫作活躍期為公元前340年到前320年的亞里士多德而言,女人是一種被動且不完全的造物,是男人的失敗版本。這種厭女觀也見于羅馬,只是沒那么成體系。皇帝、“家主”(pater familias)和戰士是羅馬勢力得以建立的三大基礎。

圖4 納拉姆辛勝利石碑(約公元前2250年)。納拉姆辛是薩爾貢的孫子,阿卡德國王。他站在一座金字塔的頂端,為群星所照耀。手持武器、戴有頭盔的他剛剛戰勝了敵人(一個喉嚨上插著箭矢,另一個則在祈求寬恕)。對武器的掌握,對權力的征服,對君主全能和神力的表達:男性王權已然成形。

神不再是個女人

和中東一樣,歐洲的男性支配未經歷什么困難便與已有的女性形象共存了,畢竟女性無論如何都是很邊緣化的。從加泰土丘出土的小雕像,尤其是“野獸夫人”(Dame aux fauves),其造型標準與格拉維特時期的女神雕像如出一轍。到了公元前3千紀,基克拉澤斯群島(Cyclades)出現了新的女性形象:她們身材修長且單薄,雙肩凸出,臉龐橢圓,下巴較尖,雙臂緊緊交叉于腹部,放在她們小小的胸部和刻成三角形的恥骨之間。作為女神的縮影、贖罪物、女性死者的象征或男性死者的伴侶,陪葬的這些雕像似乎并沒有證明與以往相比有根本不同的女性角色。女性依舊是以性化的裸體形象出現的。

除了赫梯人的阿麗娜(Arinna)和日本的天照大神(Amaterasu)這兩位太陽女神之外,女人的形象總是與生育、繁衍、多產及收獲這類提供滋養的神相連,例如:近東地區普遍崇拜的阿斯塔蒂(Astarté)女神、蘇美爾人的阿魯魯/寧瑪(Aruru/Ninmah)女神、埃及人的伊希斯女神(Isis),以及希臘神話中的赫拉(Héra)、得墨忒耳(Déméter)和珀爾塞福涅(Perséphone)。一些女神的力量來自她們的子宮,比如印度的拉伽高麗(Lajja Gauri),她被描繪成兩腿大張的樣子;又比如爪哇傳說中“有火焰子宮的公主”。

這些女神通常附屬于其他神明,或者更普遍地說,附屬于男性。比如美索不達米亞文化中的愛與戰爭女神伊南娜/伊什塔爾(Inanna/Ishtar),她通常拿著武器,有時還會佩戴胡須,卻與象征著王權的塔木茲(Dumuzi)神締結了婚姻。[20]那些高級女性神職人員很少外出,甚至要一直待在她們的圣殿中。比如,薩爾貢的女兒恩赫杜安娜(Enheduanna)因創作了獻給伊南娜女神的贊美詩而聞名,但只是她父親政治謀略中的一個棋子。從公元前2千紀開始,神殿便為創造宇宙并主宰上天、太陽和雷電的單一神所占據:在美索不達米亞是恩利爾(Enlil),在黎凡特地區是巴爾(Baal),在赫梯人那里是塔胡納(Tar?una),在印加人那里是維拉科查(Viracocha),在希臘是宙斯,在羅馬是朱庇特,在凱爾特世界里是塔拉尼斯(Taranis),在維京人那里是雷神索爾。而女神們要么是他們的妻子,要么是他們的姐妹。創造的能力轉移到了男人的手中。[21]

男性權力的攀升在一神教那里達到頂點。在公元前2千紀末期,當時的埃及已征服以色列部落,耶和華開始作為沙漠戰神出現。在公元前8世紀的撒瑪利亞,耶和華成了第一批男性神祇之一,以公牛形象或踩著雨云的風暴神形象被崇拜著。在猶太王國中,他以武力幫過數位國王:幫助掃羅王對抗腓力斯丁人,幫助大衛王奪取耶路撒冷。當所羅門的圣殿在公元前587年被摧毀時,“申命記作者們”依然肯定了巴比倫諸神并沒有打敗耶和華;相反,是耶和華在利用巴比倫的神懲罰不服從他的人民。就這樣,神誕生了:他是唯一和超驗的存在,且依然保留了他的男性頭銜——“上帝”“王”“主”。[22]

無論這些宗教或思想是由摩西、孔子、佛陀、耶穌(十二門徒追隨著他)還是穆罕默德創立,其源頭都是一個男性傳遞的啟示。這些宗教或思想是如何將一個具有普遍性的啟示同它們的男性源頭統一起來的呢?我們很容易看到,一神教認為所有人都具有平等的地位,且要求所有人保持公正。托拉和福音書都教導人們愛其他人。公元7世紀,《古蘭經》將男人和女人都囊括進烏瑪這一信眾群體,他們都享有真主的仁慈。先知穆罕默德在回答妻子烏姆·賽萊邁(Oum Salama)的問題時曾言,恩典不取決于性別,而是取決于信仰、真摯、對窮人的善行及對真主的順從。

即便如此,所有宗教和思想卻都朝著父權方向發展。在希臘化時代,猶太教是在排除所有女人的基礎上建立起了全知全能的上帝宗教。神圣的盟約是與男性簽訂的——亞伯拉罕、摩西、大衛、族長、國王、祭司、受過割禮的男孩、由男人組成的會眾團體。十誡也是對著男人說的,命他們不要去與其他男人的妻子通奸。作為罪惡和死亡之源的雌性造物被排除在神圣契約之外,除了在繁衍后代時——象征著男性高貴精神的創造之舉勝過了女性被懲罰和為贖罪而承受的生育行為。月經過后,女人必須凈化自身才能進入圣所、侍奉丈夫或觸摸食物。

根據基督教的說法,夏娃是在亞當之后被創造的,用的是亞當的一根肋骨。她被惡魔蠱惑成了引誘者,而亞當因縱容夏娃才吃下禁果。[23]圣保羅延續了亞里士多德和《圣經》中的厭女思想,拒絕給予女人發言、教學和主持禮拜的權利。原則上,教會中不允許存在任何性別為女的教皇、樞機主教、大主教、主教或牧師。男性壟斷了神圣。一神教乃是父權制的盟友——上帝選擇國王以統治男人,而男人則統治女人。

盡管孔子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傳達了公正和尊重的思想,作為國教的儒家思想依舊給女性規定了“三從”的行為準則,即(幼年時期)從父、(成年時期)從夫和(守寡時期)從長子。“四德”則要求女人從事家務勞動、保持整潔質樸、謹慎言辭和保持貞順。在伊斯蘭教的土地上,先知的平等思想被厭女的圣訓替代——“把事務托付給女人管理的人民是永遠不可能繁榮昌盛的”或“狗、驢和女人在經過教徒時總會打斷他們的禮拜”。[24]在各個地區,法律(charia,“沙里亞”,伊斯蘭教法)和判例(fiqh,“斐洛梅”,伊斯蘭教法學)都要求女人在性、教育、工作和離婚上順從,指定女兒在繼承問題上低人一等,并規定可以將通奸的女人用亂石砸死。

對于無數的猶太教、天主教、伊斯蘭教或印度教詮釋者來說,女人僅等同于傲慢、懶惰和淫亂。作為詛咒般的存在,女人必須得到控制和管束。由于被認為天生地位低下或可能威脅社會的和諧,女人必須服從男性,讓后者幫她們作出決定。盡管教義紛然有別,各個宗教在性別不平等這點上卻做到了異曲同工,它們的普遍原則并未勝過已然存在的社會結構。

父權制由此傳播開來:美索不達米亞諸國、希臘城邦、羅馬帝國、中東一神教和中華文明。例如,中國將它的父權模式傳給了日本和韓國。儒家思想及其對女性順從和德行的要求,在公元5世紀末期滲透到日本。尤其是,8世紀起,唐朝的律法徹底轉變了女性的地位:女人必須完全服從自己的丈夫(她必須“視丈夫為天”),施行從夫居,男人可以打罵或休掉自己的妻子,禁止女性通奸,等等。日本的第一位中國式皇帝,圣武天皇,對720—740年間日本的“唐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的女兒孝謙天皇登基時引發的信任危機則導致了女性在宮廷中地位的下降,女性最終被排除在官方職務之外。日本封建社會奉行的男尊女卑(danson johi)原則也教導人們“尊敬男人,蔑視女人”。同樣,17世紀的新儒家宣揚的依然是丈夫領導,妻子服從。這就是日本江戶時期極有影響力的教材《女大學》(Onna Daigaku)傳播的思想。我們看到,從15世紀開始,朝鮮王朝社會也出現了同樣的男性化現象。[25]

從現代國家的建立到法西斯主義的崛起,各種現象促成了男性支配的擴張:天主教徒和穆斯林信奉的一神教以及君權神授的君主制(它擁有三個男性維度,即上帝、國王和教士)已然有利于男性支配的擴展,商業資本主義、資產階級的崛起和殖民帝國主義也貢獻頗多。6世紀到15世紀期間,閱讀量位于前十的拉丁語文獻全部出自男性之手——教宗格里高利一世(Grégoire le Grand)、彼得·倫巴德(Pierre Lombard)、塞維利亞的伊西多爾(Isidore de Séville)和波愛修斯(Boèce)(這還是未計入中世紀前教會的三位教父作品的情況)。[26]

1532年,印加皇帝和征服者皮薩羅在秘魯卡哈馬卡(Cajamarca)相遇。這次相遇讓擁有不同程度男子氣概的男人們正面交鋒:一方,是剛剛從骨肉相殘之戰中勝出的、由帝國王子們抬轎侍候的、能夠交納大量贖金的太陽之子;另一方,則是帶著他信仰的上帝,帶著手下、馬匹、刀劍和火槍,受命于查理五世的大胡子西班牙人。而馬匹、刀劍和火槍確保了他的勝利。只需仔細看看17世紀的荷蘭畫作,從倫勃朗到杰拉德·杜(Gérard Dou)、彼得·德·霍赫(Pieter de Hooch),再到維米爾,我們就能清晰地認識到,性別角色是如何從此時開始變得無可動搖的。在畫作里,男人是披堅執銳的戰士,是外科醫生,是學者;女人則是在家中處理家務的主婦,是準備伙食或照顧孩童的母親。

我們承襲的就是這樣一個世界。

父權制的根源

時至今日,人類已經具備登陸月球、毀滅地球和重新植入卵子的能力,卻還不知如何在子宮外繁衍后代。人類嬰兒尚需在女人的肚子中誕生。幾百萬年來,嬰兒需要與母親間有物理連接才能存在,才能發育、出生、存活。體內受精和催產素的分泌帶來母職損耗,這成為壓在女性身上的重擔。正如懷孕和哺乳可被視為女人的某種“不利條件”,身高、力量和攻擊性都可被視為男人的“有利條件”。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男性統治是刻在我們的基因里的。

父權制從對兩性身體的解釋出發,通過使女人受制于一種功能,將其生物性轉變為命運。因為如果女人“天生”是繁衍者,那么男人就可以順理成章地接管其他領域——經濟、戰爭、權力等。對女人,是母性及其必然結果;對男人,是其他的人類活動。因此,父權制的根基在于將女性的生育能力本質化。與其說女人擁有一個子宮,不如說父權制認為,女人等同于她的子宮。它不認為部分女人在生命的某些時期會生育孩童,而是宣稱,所有女性人類都應圍繞其生育能力來組織生活。此處存在一個詭辯:某些女人會成為母親,母職是一項服務,因此所有女人都應處于勞役狀態。

無法孕育嬰孩是男性的一種缺陷,但它卻被轉換成了他們全方位的權力。沒有如女性般生育能力的男人們為自己保留了所有其他權力,包括控制女性性活動的權力。這是男性的報復——他們生理上的劣勢造成了他們在社會領域的霸權。即使在21世紀的當下,男人依然支配著各大洲的政治、宗教和經濟,并且,針對狩獵采集社會的民族學觀察也表明,這些社會里的女性同樣處于從屬地位,具體表現有:女性割禮、年輕女孩的早婚、男人間交換姐妹或侄女、從夫居、對妻子擁有處置權、給女人指派工作等。[27]因此,我們可以假設,既然如今男性支配依然是全球性的,就和過去一樣,那么它在歷史上其實一直存在,起源于“對普遍生物學現象的普遍詮釋”。這種情況非常有可能,但尚未得到證實。

鑒于我們已獲得了不少考古資料,讓我們專注于那些顯而易見的東西。公元前2萬年左右的格拉維特雕像和公元前1萬年左右的瓦爾特爾塔壁畫都顯示出男人負責狩獵,女人負責生育。在物質普遍匱乏的情況下,分工不同的現象逐步讓位于以農業資本積累和武裝暴力壟斷為特征的男性特權。只要有東西可以壟斷(土地、畜群、食物儲備、礦物、可以施加于所有女人和部分男人身上的權力),父權制就會被強加。我們至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舊石器時代的人類群體中出現了兩性分工,而新石器時代的社會則開始衍生出性別不平等

雖然父權制社會很可能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就已出現,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它最晚在公元前4千紀時成型,無論是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歐洲,還是在將要迎來王朝時代的美索不達米亞。領袖、弓箭手和耕作者的男性形象就是佐證。男人的統治以三重功能(政治—宗教的最高權力、參加戰爭、農業生產)為基礎,通過研究公元前1千紀時的印歐神話,杜梅齊爾(Dumézil)在后來的印歐人群中也發現了這點。

男性支配解釋了為何男人會在公元前4千紀壟斷書寫,在公元前3千紀控制國家,在公元前2千紀控制軍隊,在公元前1千紀控制宗教。隨著社會不斷復雜,性別不平等成倍增長。定居生活、農業畜牧業的出現、社會等級的強化、對土地的征服、政治和精神控制的權力,這一切都讓女性逐步淪落至次要地位。我們通常所說的“文明”(農業、文字、冶金、國家、帝國)不但與男性行動者緊密相關,也與男性的性別文化密不可分。幾個普遍現象就這樣交織在了一起:對性別二元性的承認、性別分工、男性相較于女性的社會優越性。

不過,還有兩個因素限制著這種情況。首先,男性支配并非地球上唯一存在的不平等現象。其他形式的等級制度往往占據上風:自由人與奴隸、富人與窮人、本國人與外國人等。反過來說,還有一種“底層”的性別平等:對于現代醫學出現之前和社會保障制度實施之前的數百萬人類而言,大家都經受了同樣的束縛,遭受了同樣的苦難,隱忍了同樣的病痛(如果刨除女性因難產而帶來的高死亡率的話)。

其次,父權制并非出自人類之本性。它并非源自生物決定論,也不來自父母/子女或長子/幼子這樣的內在優先性。正因如此,我們無須害怕男女間的生理差異,即便人類在某些方面不盡相同(比如男人沒有子宮,女人分泌的睪酮更少),他們事實上的不平等也并不必然導致他們在權利上的不平等。對性別平等的堅信并不來自經驗觀察;這一信念是種道德立場,因此,它不容置辯。[28]

準確而言,正是因為我們把所有方面都混為一談,父權制才會在很多人那里——無論男人還是女人——看起來十分自然且不容置疑。然而,區分事實上的差異和權利上的平等是保障所有人類權利的一條基本途徑,而承認父權制漫長的歷史,就構成了調和公正與男性氣質的第一步。

注釋

[1]Joan Bamberger, ? The Myth of Matriarchy: Why Men Rule in Primitive Socie-ty ?, in Michelle Rosaldo, Louise Lamphere (dir.), Women, Culture, and Society, Stanford, Stanford UP, 1974, p. 263–280; et Deborah Gewertz, ? A Historical Reconsideration of Female Dominance Among the Chambri of Papua New Guinea ?, American Ethnologist, vol. 8, n° 1, 1981, p.94–106.

[2]Choo Waihong, The Kingdom of Women. Life, Love and Death in China’s Hidden Mountains, Londres, Tauris, 2017.

[3]Elizabeth Spelke (avec Steven Pinker), ? The Science of Gender and Science ?, Mind Brain Behavior Discussion, Harvard, 2005, consultable sur https://www.edge.org/3rd_culture/debate05/debate05_index.html

[4]Voir par exemple Diane Halpern, Sex Differences in Cognitive Abilities, New York, Psychology Press, 2012 (4e éd.).

[5]Frans de Waal, Le Singe en nous, Paris, Fayard, 2006, p.62 sq.; et Donald Brown, Human Universals, Philadelphie, Temple UP, 1991, tableau final. Voir aussi Menelaos Batrinos, ? Testosterone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in Man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vol. 10, n° 3, 2012, p. 563–568.

[6]Voir par exemple Ruth Feldman et al.,? Evidence for a Neuroendocrinological Foundation of Human Affiliation ?, Psychological Science, vol. 18, n°11, 2007, p. 965–970.

[7]Jared Diamond, Pourquoi l’amour est un plaisir.L’évolution de la sexualité humaine, Paris, Gallimard, ? Folio essais ?, 2010 (1997); et Jean-Baptiste Pingault, Jacques Goldberg, ? Stratégies reproductives, soin parental et lien parent-progéniture dans le monde animal ?, Devenir, vol. 20, n°3, 2008, p. 249–274.

[8]Blake Edgar, ? Powers of Two ?, in Evolution: The Human Odyssey, New York, Scientific American, 2017, section 2.4.

[9]Fran?oise Héritier, Masculin/Féminin, vol. 2, Dissoudre la hiérarchie, Paris, Odile Jacob, 2002, p. 20 sq.

[10]Peggy Reeves Sanday, Female Power and Male Dominance: On the Origins of Sexual Inequality, Cambridge, Cambridge UP, 1981, chap.4.

[11]Ehud Weiss, Mordechai Kislev et al.,? Plant-Food Preparation Area on an Upper Paleolithic Brush Hut Floor at Ohalo II, Israel ?,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n° 35, ao?t 2008, p. 2400–2414.

[12]Dean Snow, ? Sexual Dimorphism in European Upper Paleolithic Cave Art ?, American Antiquity, vol. 78, n° 4,2013, p. 746–761.

[13]Jean-Paul Demoule, Naissance de la figure: L’art du Paléolithique à l’?ge du fer, Paris, Gallimard, 2007, p. 33 sq.; et Rapha?lle Bourrillon et al., ? La thématique féminine au cours du Paléolithique supérieur européen ?, Bulletin de la Société préhistorique fran?aise , vol. 109, n° 1, 2012, p. 85–103.

[14]Marija Gimbutas, The Civilisation of the Goddess: The World of Old Europe, San Francisco, Harper, 1991.

[15]Claude Lévi-Strauss, Tristes Tropiques, Paris, Plon, ? Terre humaine poche ?, 2001 (1955), p. 331 sq.; et Maurice Godelier, La Production des grands hommes. Pouvoir et domination masculine chez les Baruya de Nouvelle-Guinée, Paris, Flammarion, ? Champs ?, 2003 (1982), p. 38. Voir aussi Jean-Paul Demoule, Les dix millénaires oubliés qui ont fait l’histoire. Quand on inventa l’agriculture, la guerre et les chefs, Paris, Fayard, 2017, chap. 9.

[16]Margaret Ehrenberg, Women in Prehistory, Londres, British Museum Press, 1989, p.99–105; et Maxine Margolis, ? The Relative Status of Men and Women ?, in Carol Ember et al. (dir.), Encyclopedia of Sex and Gender, vol. 2, New York, Springer, 2003, p. 137–145.

[17]Jean Guilaine, Jean Zammit, Le Sentier de la guerre. Visages de la violence préhistorique, Paris, Seuil, 2001; et Anne Leho?rff, Par les armes. Le jour où l’homme inventa la guerre, Paris, Belin, 2018.

[18]Ludovic Orlando et al., ? Ancient Genomes Revisit the Ancestry of Domestic and Przewalski’s Horses ?, Science, vol. 360, n° 6384, avril 2018, p. 111–114.

[19]Adrienne Mayor, Les Amazones. Quand les femmes étaient les égales des hommes (VIII e siècle av. J.-C. – I er siècle apr. J.-C.), Paris, La Découverte, 2017, chap. 11 et 13; et Charles Higham, The Archaeology of Mainland Southest Asia From 10,000 B.C. to the Fall of Angkor, Cambridge, Cambridge UP, 1989, p. 77–78.

[20]Ya?mur Heffron, ? Inanna/I?tar ?, Ancient Mesopotamian Gods and Goddesses, Oracc and the UK Higher Education Academy, 2016.

[21]Gerda Lerner, The Creation of Patriarchy, Oxford, Oxford UP, 1986, chap. 8–10.

[22]Thomas R?mer, L’Invention de Dieu, Paris, Seuil, 2014.

[23]? ève ?, Dictionnaire de théologie catholique, tome V, 2e partie, Paris, Letouzey et Ané, 1911–1913, p. 1640 sq.

[24]Fatima Mernissi, Le Harem politique. Le Prophète et les femmes, Paris, Albin Michel, 1987, p. 150 sq.

[25]Dorothy Ko, JaHyun Kim Haboush, Joan Piggott (dir.), Women and Confucian Cultures in Premodern China, Korea, and Japan, Berkeley,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3.

[26]Francesco Siri, ? Les best-sellers du Moyen ?ge ?, L’Histoire, n° 445, mars 2018 (d’après la base FAMA sur les ?uvres latines médiévales à succès).

[27]Voir par exemple Alain Testart, ? Manières de prendre femme en Australie ?, L’Homme, vol. 36, n° 139, 1996, p. 7–57.

[28]Steven Pinker, Comprendre la nature humaine, Paris, Odile Jacob, 2005, p. 180–185.

心理旋轉(rotation mentale),又稱心智旋轉,為認知心理學術語,是人在頭腦中運用表象對物體進行二維或三維旋轉的想象過程,也是評定空間智能的重要標尺。

埃斯庫羅斯是古希臘詩人,與索福克勒斯和歐里庇得斯并列為古希臘最偉大的悲劇作家。

克呂泰涅斯特拉是希臘神話中的人物。她是斯巴達皇后海倫的雙胞胎姐妹,是阿伽門農的妻子。

冰人奧茨(?tzi)是1991年在阿爾卑斯山脈冰川發現的一具因冰封而保存完好的天然木乃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寻甸| 图木舒克市| 耒阳市| 东辽县| 开原市| 津南区| 临江市| SHOW| 长兴县| 离岛区| 闽侯县| 昆山市| 万山特区| 武冈市| 阿拉善左旗| 象山县| 永靖县| 侯马市| 孟州市| 黑水县| 潢川县| 前郭尔| 宁城县| 临海市| 怀宁县| 柘城县| 定南县| 集安市| 北川| 佳木斯市| 若尔盖县| 清涧县| 扬州市| 漳平市| 大同县| 湘西| 福海县| 灵寿县| 盐亭县| 墨玉县| 白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