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須盡歡:李白傳
- 陳舞雩
- 2273字
- 2025-08-27 15:28:16
縱橫家
敢問上天,是否有仙?
這個問題沒有人可以回答李白,哪怕他是如此堅信仙域的存在,卻依舊不得不承認:仙跡微茫信難求,所謂的羽化飛升,對他這樣的凡人而言,實在遙遙無期。
所以李白在修仙的同時,從來沒有放棄要在塵世建立一番功業的志向,畢竟大好男兒,若不能在這青史之上留下一筆,豈不枉來這世間走一遭?
李白打小讀書,是遍觀百家,他若選擇出世,自然會鐘情道家,但在選擇入世時,則是死磕上了縱橫家。
何為縱橫家?
在戰國時代,最西邊的秦國最強,最東邊的齊國最富,二者形成東西對峙之勢。當時各國之間形成了兩種外交上的默契:一種是南北向的多國結盟,大家聯合起來對抗齊國或秦國,這在地緣上合成一條縱線,稱為“合縱”;另一種是位于中間的某一國,和秦齊之一結盟,來對付其他國家,這在地緣上連成一條橫線,稱為“連橫”,而那些在列國之間奔走呼號,鼓吹合縱或者連橫的游士,就被稱作“縱橫家”。
這些縱橫家們,談不上有什么明確的政治主張,比如他們對到底要建立一個怎樣的國度、形成一個怎樣的社會體制等,都沒有什么興趣。他們真正熱衷的,是在紛亂的家國局勢中,折沖樽俎,縱橫捭闔,為自己國家謀取最大化的利益。
所以,縱橫家其實是沒有學派傳承的,基本上都是各自單打獨斗。比如大家都聽過儒家學派、道家學派、墨家學派等,可什么時候聽說過有一個縱橫家學派?所以,自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一家便很快衰敗式微,尤其是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縱橫家一脈更是在中原大地上銷聲匿跡。
李白雖酷愛縱橫之術,可自學的話,到底該從何學起?對此他根本沒有任何頭緒,只能憑史書中的零星記載去領悟,可這樣又怎能得到關于縱橫術的真才實學呢?
直到李白十六歲時,一本《長短經》在蜀地橫空出世,昔日那個“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息”的縱橫之術,竟重現江湖了!
《長短經》雖自稱“儒門”,但內容卻多是縱橫之說,講究實用主義,它的風行一度使王霸之道再現世間。這對李白來說,簡直如獲至寶!他是真沒想到,在縱橫之學普遍蕭條的大環境下,居然還能出現這么一本曠世奇書!
他艱苦跋涉,四處求訪,總算尋到了這本奇書的作者:趙蕤。
趙蕤,字太賓,是蜀地的一名隱士[1],他不但為人有俠氣,而且對縱橫之術頗有研究,皇帝曾經下過詔,希望他可以進入朝廷為國效力,但被他一口回絕了。
趙蕤拒絕朝廷征召,并不是他不想建功立業,而是他學的縱橫之術講究一個因時制變,在天下太平時,完全沒有用武之地,只有天下大亂時,才有機會大施拳腳。
所以,當他遇到李白這個和他一樣任俠使氣、一樣沉溺于縱橫術、性格還十分相似的少年后,便十分歡喜地收作弟子,將自己所領悟到的縱橫之術絕無藏私地盡數傳授。
他教李白《長短經》,講了許多歷史人物的事跡,比如姜太公、管仲、蘇秦、張儀、魯仲連、張良、韓信、諸葛亮、謝安等,在他看來,這些都算是身具縱橫術的權變之士。
在這些人物中,李白最為之傾倒的,既不是蘇秦、張儀,也不是張良、諸葛亮,反而是很多人都不怎么熟悉的魯仲連。
魯仲連是戰國策士,史書上留下的事跡僅有兩件。一次是秦國攻打趙國時,魏國勸趙國屈服,遭到魯仲連阻止,最終促成趙魏同盟,成功逼退秦國;還有一次是齊燕交戰時,他修書一封,將燕國將領勸得羞憤自殺,幫助齊國收復了城池。單以這兩件事來看,認為魯仲連屬于縱橫家,沒什么大的問題。
那么現在的問題是,為什么李白不崇拜其他人,非要把這個在史書上的“糊咖”魯仲連,奉為一生一世的精神偶像呢?
答案就在他的《俠客行》里。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
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戰國時,有那么多的縱橫家,可大多都是為了名利去奔波,他們朝秦暮楚,見風使舵,危言聳聽,挑撥離間,看似在以詭譎之謀攪動天下,實則都是困在俗世洪流中無法自拔的可憐人。
在李白看來,這種人活得太累了,他一點都不喜歡。
但魯仲連不一樣。
他幫趙國逼退強秦,助齊國收復失地,立下不世奇功,可面對封賞時,卻再三推辭不受,還一路逃去了海上,并留下一句話:“與其富貴但要侍奉他人,倒不如貧賤一生,起碼落得自由。”
在李白眼中,這樣的魯仲連迥異時流,每次挽救危局后便功成身退,真可謂“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優雅,實在是太優雅了!
換句話說,李白要的是人格獨立,而魯仲連就是他夢想中的自己,這人活成了他心目中最想成為的那個樣子!
但是,李白忘記了一個最關鍵的問題。
那就是魯仲連也好,其他縱橫家也罷,他們無一例外都活躍在亂世之中。因為只有天下崩裂、列國林立了,縱橫家們的三寸如簧之舌才有施展的空間,縱橫之術也才有付諸實踐的土壤。
然而,自隋末亂世結束,李唐王朝建立,已然歷時百年,大一統的形勢早已穩定,尤其是自皇帝李隆基登基以來,兢兢業業,勵精圖治,大唐國力蒸蒸日上,社會日益安定繁榮,史稱“開元盛世”。
可以說,少年李白雖在趙蕤處學得了一手的屠龍技,可當今乃太平盛世,哪里來的惡龍給他屠?
只是,他的老師趙蕤卻認定,世事無常,凡事不該一概而論。他在《長短經》中屢次強調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所以當朝廷召他為官時,他斷然拒絕,正是因為他覺得時機未到,還需審時度勢,可將來若是機會真的來了,他定會乘時出山,一展胸中抱負。
可直到趙蕤去世,他也沒能等來那一天。
所以,他將自己所有的本領都教給了李白,希望這個弟子可以代替他,完成自己未竟的心愿。
這世間,成王敗寇,自有天定,人生苦短,終歸塵土。
那既然如此,一旦遇上了天賜良機,切莫顧慮,定要放手一搏!
[1]明代楊慎認為,趙蕤和東嚴子是一個人,誤。東嚴子的隱居地在“岷山之陽”,即彰明的匡山,而趙蕤隱居地在郪縣長平山安昌巖,地點不合,不太可能是同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