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葉
李白的出身,和伊斯蘭教的創始人穆罕默德有那么一點關系。
公元610年,四十歲的穆罕默德在一個山洞冥想時,突然收到了來自天使的啟示,自此他決定接受真主賦予的使命,創立伊斯蘭教。
在短短的幾十年間,這個新興的宗教在阿拉伯半島迅速傳播,穆罕默德和他的追隨者們,從最初只有寥寥幾十人的宗教團體,成長為政教合一的穆斯林公社,最終演化成了輻射整個半島的阿拉伯帝國。
穆罕默德歸真后,阿拉伯人并沒有停止他們擴張的腳步,而是厚積薄發,開始了一場規模空前的大征服運動。
在短短不到三十年的時間里,他們不但統一了阿拉伯半島,還一路攻占了包括埃及、敘利亞、兩河流域在內的大片領土,并同時向羅馬和波斯兩大強敵宣戰,而最終的結果,是拜占庭帝國[1]被打垮,波斯的薩珊王朝慘遭滅國,就連波斯的末代君主伊嗣埃也在逃亡途中被殺死。
波斯國王伊嗣埃死后,他的兒子卑路斯,便不得不思索接下來該何去何從。
南下?那是不可能的。因為滅亡了他們國家的阿拉伯人就是從南方來的,往南逃等同于自投羅網。
西進?也不可能。那里是拜占庭帝國,自打他們波斯帝國建國初始,就和羅馬人打來殺去,雙方是百年的宿敵,去了西邊也是自投羅網。
北上?這回倒不是自投羅網了。但北方是突厥系的游牧部落,在波斯王族眼中,他們無異于茹毛飲血的野人,自己就算再落拓,也不想去蠻族的地盤玩“荒野求生”。
這位可憐的波斯王子環顧四周,似乎只剩下一條路可走。
在傳說中,遙遠的東方存在著一個不遜色于波斯和羅馬的神秘大國,他們生產的瓷器精美無比,他們種植的茶葉甘美香醇,他們織造的絲綢巧奪天工,那里的人們熱愛和平,但也從不畏懼戰爭,昔日那個不可一世的突厥汗國就是被他們打敗的,而對于這個國家,他們稱作“桃花石”[2]。
卑路斯終于下定決心:去東方吧!去那個遙遠而神秘的國度!那里將會是波斯王族們最后的容身之所!
彼時的中國,正處于大唐盛世。
在唐高宗、武則天夫婦的勵精圖治下,大唐國力一度達到鼎盛,就在阿拉伯大軍渡過阿姆河,攻占了波斯最后的據點呼羅珊時,唐軍也揚威天山,以迅雷之勢討平了西突厥的叛亂,重新打通了絲綢之路。
唐朝的勢力進入中亞,讓卑路斯看到了希望,如今阿拉伯人的擴張已然勢不可當,僅靠自己和中亞的城邦小國,別說復國了,恐怕覆滅都在朝夕之間,可若是得到唐朝的支持,卻未必不能與之一搏。
于是,他開始頻繁地向中國派遣使節,希望可以促成唐朝和波斯的聯盟,共同對抗如日中天的阿拉伯帝國。
唐高宗、武則天夫婦隆重地接待了波斯使節,但對他們提出的請求卻不置可否。唐朝的核心利益在中原,而不在中亞,出兵幫助波斯復國,這太不現實了,所以唐高宗只是冊封卑路斯為波斯國王,在中亞地區設立了一些名義上的羈縻州府,并未實質性地派遣一兵一卒過去。
不過,阿拉伯人一覺醒來,愕然發現原本一盤散沙的中亞城邦,如今全都換上了唐朝的旗幟,原來的國王和城主搖身一變,都成了唐朝的都督和刺史,這個變化唬住了阿拉伯人,讓他們一度不敢輕舉妄動。
公元674年,經過長達數年的觀察,阿拉伯人回過味兒來了,唐朝并不會真的出動軍隊來此,再加上吐蕃帝國的興起,分散了唐軍的注意力,所以就放心大膽地再度進攻中亞地區。
卑路斯這下徹底失去了在中亞立足的本錢,不得不放棄家園,逃往東土大唐,尋求唐朝的政治庇護。
唐高宗對這個流落大唐的波斯國王給予了最高規格的待遇,還為他建立了專供波斯人生活的地方。然而,復國失敗的夢魘始終困擾著卑路斯,僅僅兩年后,他便在洛陽帶著遺憾與世長辭。
波斯的復國之路并未到此結束。
卑路斯還留有一子,名叫泥涅師。
調露元年(679),唐高宗突然下發旨意,派遣裴行儉、王方翼兩大名將,帶著泥涅師趕赴中亞,幫助波斯人復國。
然而,當裴行儉一行走到西域時,卻突然調轉槍頭,帶著部隊長途奔襲,閃電般地平定了西突厥叛亂。緊接著,裴行儉便另外安排人護送泥涅師前往中亞,在給了后者一個“我一定會支持你”的空口許諾后,就自己班師回朝了。
泥涅師:“啊?”
敢情從一開始,唐朝的目的就是討平這次的叛亂,所謂的幫助波斯人復國,只不過是迷惑叛軍的幌子罷了。可想而知,沒有了裴行儉的軍事支持,泥涅師就算到了中亞,也掀不起什么風浪,最后還是無奈地回到了長安。如此一來,波斯人的復國夢,算是徹底落空了。
但值得一提的是,裴行儉在完成此次任務后,為了防止西突厥再次叛亂,留下了王方翼,讓他在此處修建一座九曲十八彎的軍事要塞,用來控遏西域局勢,達到穩定邊疆的目的。
而這座要塞,名喚碎葉城[3]。
二十二年之后,一個嬰兒在這里呱呱墜地。
嬰兒的名字,叫李白。
[1]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西羅馬仍定都羅馬城,東羅馬建都君士坦丁堡,即古希臘的拜占庭,故而東羅馬帝國也叫拜占庭帝國。
[2]6—14世紀西亞、中亞對中國的稱呼,始見于6世紀末的羅馬史籍,關于其詞源意見不一,有“拓跋”音譯、“唐家”音譯、“大汗”音譯等諸多說法。
[3]舊史學認為,唐代有中亞碎葉和焉耆碎葉兩處。誤,按1928年黃文弼先生在焉耆實地考察,可知焉耆無碎葉,裴行儉平叛、王方翼筑城,皆發生在中亞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市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