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 大明:我為崇禎開啟大航海
- 十三隱士
- 4023字
- 2025-08-19 16:31:36
東華門的朱漆銅釘在晨霧里泛著青灰。
李牧跟著錦衣衛走到門前,靴底的積雪在漢白玉階上碾出濕痕。
守門的老宦官斜眼掃過他破洞的棉袍,手中拂塵一擺:“無腰牌無手本,書生也想闖宮?
回去寫狀子遞通政司。“
“公公!“為首的錦衣衛小旗抱了抱拳,“這書生說有緊急軍機,還帶著驛站遞報憑證。“他從李牧懷里抽出那張浸了雪水的公文紙,遞過去。
老宦官捏著紙角湊近看,眉毛漸漸擰成結:“兵部殘印倒像是真的......“他忽然甩袖,“可這上邊就兩行字,算什么軍機?
莫不是哪個野秀才想騙圣寵?“
李牧往前半步,凍僵的手指攥得發白:“公公,學生要報的是后金軍動向。
此刻皇太極已過遵化,三日后前鋒可抵薊州——“
“放肆!“老宦官拂塵重重打在他肩頭,“建州賊寇的消息是你這等草民能妄議的?“他轉身對錦衣衛擺手,“帶下去,交五城兵馬司發落。“
“且慢!“
一聲尖喝從門內傳來。
穿緋色官服的兵部郎中喘著粗氣跑來,腰間魚符撞得叮當響:“方才驛站送來薊鎮急報......“他盯著李牧懷里皺巴巴的公文紙,瞳孔驟縮,“上邊寫的'初九抵京''中途遇伏',與塘報里被劫的那份內容分毫不差!“
老宦官的拂塵停在半空。
“更奇的是......“郎中壓低聲音,“這書生說后金軍走的是密云北山小道,可咱們剛收到探馬密報——“他喉結滾動,“多爾袞的左翼軍確實繞了那條道!“
門內突然傳來踢翻茶盞的脆響。
眾人轉頭,就見司禮監秉筆太監王承恩掀簾而出,玄色蟒袍在風里翻卷,眉峰如刀:“誰在說多爾袞?“
李牧望著那張棱角分明的臉,想起前世史料里“忠慎勤敏“的評價。
他深吸一口氣,雪粒灌進鼻腔的刺痛讓神智更清:“回公公,學生李牧,昨夜在順義驛站目睹后金軍劫走塘報,特來報信。“
王承恩的目光像鋼刀般刮過他凍裂的手背、結霜的發梢,最后落在他懷里露出一角的炭筆草圖上:“你說目睹?“
“學生躲在草料堆里,聽他們頭目說'阿濟格帶三千騎抄密云'。“李牧聲音平穩,“還記著他們扎營時,篝火堆了十七堆——每堆供三百人取暖,算下來約莫五千精騎。“
王承恩身后的小宦官突然抽了抽鼻子:“李公公,這書生身上有馬糞味。“
李牧低頭,這才發現棉袍下擺沾著暗褐色污漬——是昨夜躲在馬廄時蹭的。
他抬頭時目光灼灼:“學生若說謊,愿受廷杖。“
王承恩沉默片刻,抬手指向文華殿方向:“帶他去偏殿候著。“他轉頭對郎中道,“你去查順義驛站昨夜動向,務必問清劫報賊人的形貌。“又對老宦官冷聲道,“今日這事,半個字不許漏到外朝。“
偏殿廊下的風比外頭更冷。
李牧縮在廊柱旁,望著守衛腰間的雁翎刀,搓了搓凍木的手指:“軍爺,昨夜風向東北,雪厚三寸吧?“
守衛正往手爐里添炭,聞言抬頭:“你怎知道?“
“學生算過。“李牧哈著白氣,“騎兵在雪地里行軍,馬掌裹布能防滑,但積雪過踝,一日最多走六十里。“他指了指東邊,“皇太極從遵化出發,今早該剛過石門鎮——“
“你、你怎么連遵化到石門的距離都知道?“守衛的手爐差點掉地。
“軍爺不妨讓人去兵部查地圖。“李牧笑了笑,“再派快馬往三河方向探探,后金軍前鋒的炊煙,這會子該飄到邦均鎮了。“
守衛盯著他發亮的眼睛,咽了口唾沫,轉身往殿內跑。
王承恩站在文華殿二樓的雕花木窗前,望著廊下那個仰頭看天的書生。
他手里捏著剛收到的探報:“三河驛卒回報,邦均鎮外發現炊煙,約有千人規模。“
“李伴伴,這書生不會是......“隨侍的小太監壓低聲音。
“東林黨安插的細作?
還是魏忠賢余孽?“王承恩指尖敲著窗欞,“可他說的行軍細節,連京營的參將都未必清楚。“他轉身對小太監道,“去傳我的話,這書生只許關在偏殿,不許見外臣,不許遞紙筆。“
乾清宮的燭火一直亮到三更。
崇禎攥著最新的邊報,指節泛白。
大同總兵說缺糧,宣府巡撫說兵逃,最下邊壓著薊遼總督的血書:“建州賊寇來勢遠超往年,求陛下速調京營!“
“陛下,該歇了。“王承恩捧著參湯進來,“文華殿偏殿那個書生......“
“又是瘋言瘋語?“崇禎冷笑,“朕今日已見了三個說能退敵的'奇人',有說撒豆成兵的,有說請關圣顯靈的。“
“可這個說,十日后建州奴會陳兵德勝門外。“王承恩放下茶盞,“還說多爾袞是左翼統帥,阿濟格走的密云北山小道......“他從袖中抽出張紙,“方才探馬加急,與他說的分毫不差。“
崇禎的手指頓在邊報上。
燭火忽明忽暗,照得他眼窩發青:“你是說......“
“奴婢不敢斷言。“王承恩躬了躬身,“但那書生要面圣時,說過一句話。“
“什么?“
“他說'臣以項上人頭擔保,所言皆真'。“
崇禎望著案頭那柄祖傳的尚方劍,劍鞘上的龍紋在燭火下泛著冷光。
他突然站起身,龍袍掃落了硯臺:“傳旨,明日卯時三刻,帶那書生來乾清宮暖閣。“
殿外的更鼓敲過三更。
李牧蜷在偏殿的草墊上,望著窗紙上晃動的月光。
他摸了摸貼胸的炭筆草圖,上邊“三段擊戰術““燧發槍改良“的字跡被體溫焐得微暖。
遠處傳來鑰匙轉動的聲響,他聽見守衛低聲道:“明日早朝,你要見天子了。“
月光透過窗紙,在他臉上投下一片銀白。
李牧望著殿頂褪色的藻井,忽然笑了——他等這一天,等了十七年零三個月。
卯時三刻的乾清宮暖閣還蒙著層青灰色的晨霧。
李牧被兩個錦衣衛架著跨過門檻時,靴底蹭過漢白玉階的冰碴,發出細碎的響。
他抬頭,正撞進龍椅上那道陰鷙的目光——崇禎穿著月白中衣,外罩玄色云紋便服,發冠松松束著,眼尾的青黑比昨夜更深,倒像被抽干了血氣的紙人。
“跪下。“左側的司禮監隨堂太監尖著嗓子呵斥。
李牧的膝蓋剛要彎,忽覺后頸被龍椅上的目光釘住——那是種被餓狼盯上的灼痛,他鬼使神差直起腰,玄色棉袍下擺掃過滿地龍紋金磚:“陛下,臣若跪了,這肺腑之言便說不真了。“
暖閣內響起抽氣聲。
王承恩站在龍椅右側,蟒紋袖扣攥得發白,目光如刀割過李牧的后頸。
崇禎卻沒動怒,只是垂眼盯著案頭那疊邊報,指節抵著太陽穴:“你說三日后袁崇煥入關?“
“九千關寧鐵騎,人不卸甲,馬不解鞍。“李牧向前半步,靴跟磕在金磚縫里,“他們從寧遠出發,晝夜兼程,過前屯衛時凍死三匹戰馬,到山海關換了批新馬掌——“他突然頓住,望著崇禎驟縮的瞳孔,“陛下不妨現在傳旨,讓山海關總兵查昨夜戍卒的交班記錄,換馬掌的鐵匠姓劉,右耳缺了半塊。“
殿內的檀香被穿堂風卷得亂轉。
王承恩的喉結動了動,剛要說話,崇禎已拍案而起:“七日后皇太極到通州?“
“奴酋帶兩黃旗、兩白旗主力,走的是薊州到三河的官道。“李牧的聲音像浸了冰水的鋼刀,“他們沿途劫掠,百姓逃進盤山,被阿濟格的騎兵追著砍——“他伸手拽開棉袍前襟,露出貼身的炭筆草圖,“這是通州護城河的淤塞圖,前年暴雨沖垮了南堤,現在河床能趟馬。
奴酋的紅衣大炮會從那里運進來。“
“放肆!“王承恩終于按捺不住,蟒袍翻卷著跨上一步,“通惠河的事是你能探聽的?“他抬手要召錦衣衛,卻見崇禎抬手虛壓,指尖還在發抖:“接著說。“
“十日后,德勝門外。“李牧盯著龍椅上那張年輕的臉——歷史里這個時候的朱由檢才二十五歲,可此刻他眉間的溝壑比六十歲的老臣還深,“八旗列陣三十里,黃旗在前,白旗在左,鑲藍旗斷后。
他們會在彰義門外扎營,用搶來的百姓當肉盾——“他突然笑了,“陛下,您記得三年前順天府尹奏報的'流民失蹤案'么?
那些人此刻正被鎖在奴酋的輜重隊里。“
暖閣里炸開一片喧嘩。
值房當差的小宦官撞翻了茶盤,滾燙的茶水濺在繡金地毯上;站班的錦衣衛手按刀柄,指節泛白;王承恩的蟒紋袖扣“咔“地崩斷一顆,滾到李牧腳邊。
崇禎卻像被施了定身咒,盯著李牧胸前的草圖,喉結上下滾動:“你...你究竟是誰?“
“學生李牧,順天府生員。“李牧深吸一口氣,霜花在睫毛上凝成細珠,“可學生更來自三百年后。“
殿內瞬間死寂。
王承恩的瞳孔驟縮成針尖,猛地抽出腰間的繡春刀,刀鞘重重砸在李牧肩頭:“妖言惑眾!“幾個錦衣衛撲上來要捂他的嘴,卻被崇禎一聲“退下“釘在原地。
皇帝搖搖晃晃扶住龍案,案上的青瓷筆山“當啷“墜地,碎成幾片:“三百年后?“
“是。“李牧迎著王承恩要殺人的目光,“學生在后世讀史,見己巳之變后,袁崇煥下獄,祖大壽潰逃,奴酋飽掠而去。
五年后陜西大旱,流寇蜂起;十七年李自成破京,陛下...陛下在煤山老槐樹上自縊。“他的聲音突然發顫,“學生讀至此處,捶胸頓足,恨不能穿回今日,告訴陛下——“
“住口!“崇禎的龍袍被冷汗浸透,后背抵著明黃靠枕,“你敢咒朕?“
“學生若咒陛下,此刻就該說'奴酋退去,天下太平'。“李牧踉蹌著跪了,這次是真的跪——膝蓋砸在金磚上的疼,讓他的聲音更清晰,“可學生說的每一句,都是史書里血淋淋的事實!
學生愿受凌遲,換陛下信我一次!
若三日后袁崇煥不到,七日后皇太極不至,學生全家首級,明日就掛在午門!“
王承恩的繡春刀“當“地落地。
他望著崇禎青白的臉,突然想起昨夜探馬回報的邦均鎮炊煙——那書生說的每處細節,都像長了眼睛。
龍椅上的皇帝死死攥著袖口,指縫里滲出血來,卻突然笑了:“好個'全家首級'。“他轉身對王承恩道,“帶他去值房,鎖在北間。“又對錦衣衛冷聲道,“門窗封死,筆墨紙硯一概不許送。“
“陛下!“王承恩急得跺腳,“這等妖人——“
“等袁崇煥軍到。“崇禎彎腰撿起那半塊青瓷筆山,指腹摩挲著碎瓷的鋒刃,“若他說的對...朕要聽他說'如何救朕'。“
兩個錦衣衛架起李牧往外拖。
他的棉袍被門環勾住,“刺啦“撕開道口子,露出里邊沾著馬糞的粗布中衣。
經過王承恩身邊時,他聽見老太監低聲罵:“瘋的。“可當他被拖過廊下時,卻瞥見崇禎仍站在暖閣門口,晨霧里他的身影單薄得像張紙,手里還攥著那半塊碎瓷。
月上中天時,李牧被推進文華殿偏閣。
四壁青灰,只有靠窗一張木榻,榻邊矮幾上放著冷透的炊餅。
他摸著被鎖鏈磨紅的手腕,聽見外頭守衛的腳步聲漸遠,忽然笑出聲——窗紙上的月光正好落在他懷里,那里還藏著半張草圖,上邊用炭筆歪歪扭扭寫著“三段擊“三個大字。
殿外的雪下得更密了。
李牧蜷在榻上,望著房梁上結的冰棱,忽然想起后世歷史書里的一句話:“己巳之變,明之亡兆始顯。“可此刻他聽見遠處傳來馬蹄聲,夾雜著斥候的呼喝——那是去山海關查證換馬掌鐵匠的錦衣衛。
冰棱“啪“地墜地,碎成星星點點的光。
李牧閉上眼睛,聽見自己心跳如擂鼓。
他知道,從今夜開始,史書的每一頁,都要重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