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 大明:我為崇禎開啟大航海
- 十三隱士
- 3562字
- 2025-08-30 06:51:13
清晨,李牧的青呢小轎已出了天津港。
陳鐵柱追著轎子跑了半里地,直到轎夫加快腳步才剎住腳。
他抹了把臉上的霧水,回頭望向港邊那片空地——六個精壯匠人正抬著新鑿的青石碑,碑身還沾著石屑,“匠戶亦國本“五個魏碑體大字在晨光里泛著冷硬的光。
碑背的《經濟察院章程》是李牧親自謄寫的,墨跡未干,被匠人用桐油仔細罩了層膜。
“陳大人,這碑......“負責刻碑的老石匠搓著皴裂的手,“要立在軍器坊門口嗎?“
“立在碼頭最顯眼處。“陳鐵柱摸了摸碑身,指尖蹭上半塊墨漬,“讓進出天津的商船都看看,讓九邊來領火器的把總都摸摸——往后匠戶不是賤籍,是給大明鑄刀的人。“他頓了頓,從懷里掏出個油紙包,“大人走前塞給我的,說若是他三日不歸......“
老石匠突然跪下來,額頭碰著青石板:“大人要是有個閃失,咱們天津衛的匠戶就是拼了命,也要把拓本綁在信鴿腿上送出去!“
轎簾被風掀起一角,李牧望著漸遠的港口,手指無意識地摩挲著腰間的察院腰牌。
碑上的字他昨晚在軍器坊寫了三遍,第一遍太柔,第二遍太剛,第三遍才拿捏住“國本“二字該有的分量——既不能讓文官覺得他僭越,又要讓匠戶生出底氣。
“大人,前面有官轎候著。“轎夫壓低聲音。
李牧掀簾,只見路邊停著頂朱漆小轎,檐角掛著明黃流蘇。
轎前立著個穿青綢公服的老太監,正翹著蘭花指撣轎桿上的露水。
“黃公公?“李牧下轎作揖。
黃公公慌忙扶住,眼角的皺紋堆成花:“李大人折煞老奴了。“他左右張望一番,湊到李牧耳邊,“王秉筆昨夜讓老奴在這兒候著,有話要捎。“
晨霧里飄來烤炊餅的香氣,黃公公的聲音比霧還輕:“劉閣老昨夜跪在乾清宮外哭了半宿,說大人結軍器坊、聯白桿兵、通九邊武將,是要學唐時藩鎮。
陛下只說了句'李牧若反,朕早死在己巳之變了',可又命老奴帶話——平臺召對時,勿言變革,只論邊務。“
李牧望著遠處官道上的揚塵,嘴角扯出個極淡的笑:“勞煩公公回秉王公公,臣本無變革之心,唯求活國之法。“
黃公公松了口氣,從袖中摸出個錦盒:“這是陛下賜的參湯,熱乎著呢。“他把錦盒塞進李牧手里,轉身要走,又回頭補了句,“禮科的周給事中今日要上折子,說經濟察院拘了晉商的人,壞了市舶規矩。
京里的布行、米行跟著罷市,說'商不安則國不穩'......“
“謝公公提醒。“李牧捧著錦盒,指節捏得發白。
轎隊再啟程時,已近正午。
李牧掀開轎簾,見隨行的二十個匠戶代表擠在兩輛牛車上,最前面的老銅匠正用破布裹著滲血的手指——那是方才在軍器坊,老銅匠咬破指尖按血書時弄的。
“李大人,“老銅匠扶著車轅直起腰,“咱們這血書,能遞到陛下跟前么?“
“能。“李牧摸出塊帕子扔過去,“但遞之前,得讓滿京城的人先看見。“他望著車板上那卷染了二十個血指印的帛書,上面歪歪扭扭寫著:“工部抽解十稅其九,匠戶賣兒貼補官差;察院來后,十稅其三,軍器成而家有余糧。
求留察院,保我妻兒。“
日頭西斜時,轎隊進了永定門。
城樓下圍了群穿直裰的商人,見李牧的轎子過來,有人啐了口唾沫:“就是這姓李的,斷咱們財路!“
“放屁!“牛車上的小鐵匠突然跳起來,“上個月我爹病了,察院的人送藥送糧;前兒我娘想吃口細糧,軍器坊發的月錢夠買三斗!
你們這些官商,吃著匠戶的血還嫌不夠?“
人群騷動起來,有商人要沖上來,被守城兵丁攔住。
李牧望著那幾個漲紅了臉的商人,突然想起在宣府抄的晉商賬本——最厚的那本里,記著給劉閣老的三十車潞綢,給禮科周給事中的二十箱人參。
“大人,順天府的人來接了。“親衛在轎邊低語。
李牧整了整官服,望著西直門方向的宮墻。
夕陽把琉璃瓦染成血色,像極了宣府城墻上未干的血。
他摸了摸懷里的血書,又摸了摸袖中那份《邊務十二條》——里面寫著改良火銃的法子,寫著天津港擴建的預算,寫著用軍器坊盈利充邊餉的章程。
至于變革......
“明日平臺,劉閣老會先發難的。“他輕聲說,像是說給風聽,又像是說給某個在乾清宮案前批折子的人聽。
暮色漫上屋檐時,李牧的轎子拐進了東華門外的官邸。
院門口的老槐樹上,不知誰貼了張告示,墨跡未干:“京商罷市,民生維艱“。
他停住腳步,望著告示上的字,忽然笑了。
那笑里有刀,有火,有即將在明日平臺上綻放的,比任何變革都鋒利的活國之法。
平臺上的青磚被晨露浸得發暗,李牧跪在丹墀下,能清晰聽見自己靴底與磚面摩擦的沙沙聲。
崇禎皇帝端坐在御案后,玄色袞服上的金線盤龍在燭火里忽隱忽現,眉間那道豎紋比昨日更深了些——這是他焦慮時的慣有模樣。
“啟奏陛下!“劉閣老佝僂著背往前踉蹌半步,枯瘦的手指幾乎戳到李牧官袍前襟,“李牧自領經濟察院以來,廣召匠戶入署,更讓目不識丁之輩參與軍器造作。
士農工商,匠戶最末,此等僭越之舉,壞我大明體統!“他聲音發顫,尾音卻提得極高,震得殿角的琉璃瓦都晃了晃。
李牧垂眸盯著對方顫抖的指尖——那指甲縫里還沾著昨夜跪在乾清宮時蹭的青灰。
他早料到劉閣老會拿“體統“做文章,畢竟這位禮部左侍郎的官印,本就是靠晉商的銀錢和士紳的清譽堆起來的。
“臣懇請陛下傳召一人。“李牧叩首,聲音沉穩如鐘,“宣大府軍器坊匠戶趙老栓。“
殿外傳來拖沓的腳步聲。
趙老栓裹著粗布短褐跨進門檻,發頂的白毛巾滑下來半幅,露出鬢角新結的血痂——那是前日在軍器坊被飛濺的鐵屑燙的。
他皴裂的手反復蹭著褲腿,目光掃過滿殿朱紫官服時,喉結動了動,最終落在李牧身上。
“老丈,“李牧起身虛扶,“把您前日教我的,說給陛下和諸位大人聽聽。“
趙老栓突然跪直了腰。
他從懷里摸出半塊炭,在青磚上畫出歪歪扭扭的槍管截面:“這是紅夷炮的火門,得比咱們的炮窄半分。“枯指叩了叩自己帶來的那支殘損火槍,“上月察院送來支炸膛的鳥銃,老匠頭們拆了三天——藥室容積大了指節寬,火門間隙能塞進半枚銅錢。“他突然扯開衣襟,露出心口猙獰的舊疤,“天啟七年,老奴在遵化鑄炮,就因為火門沒算準,一炮崩了同棚的三個兄弟。“
殿內響起抽氣聲。
東閣大學士錢龍錫捻著胡須的手頓住了,禮科給事中周應秋的茶盞“當啷“掉在地上。
“諸公飽讀詩書,“李牧的目光掃過滿殿重臣,“可知去年遼東因火器炸膛死了多少兵?“他從袖中抖出一本殘卷,“臣查過兵部檔冊——三百一十七人。
其中二十三個是戚少保當年訓練的車營精銳。“
崇禎的指節重重叩在御案上,震得朱砂筆滾落在地。
王承恩慌忙彎腰去撿,卻見陛下盯著趙老栓心口的疤,眼尾微微發紅。
“呈證物。“崇禎的聲音發啞。
陳鐵柱昨夜快馬送來的木匣被小太監捧上御案。
第一疊是晉商“大盛魁“的賬本,墨跡斑駁處清晰記著“送劉府潞綢三十車““周給事人參二十箱“;第二包是暗黃色的硫磺殘灰,混著幾粒未燃盡的硝石;第三支是刻著“登州衛造“的槍管,槍托處卻用番文刻著“西班牙王國“。
“硫磺產自山西,本該送九邊制火藥。“李牧上前半步,“可晉商摻了河沙充數,又把真硫磺賣給建虜。
這槍管更妙——登州衛花官銀鑄了,晉商用海船運到呂宋,轉賣給佛郎機人,再當'紅夷火器'高價買回。“他翻開賬本最后一頁,“至于劉大人每月三百兩的'月敬'......“
“不!“劉閣老突然撲過去,枯手抓向賬本,卻被錦衣衛當胸按住。
他喉結滾動兩下,嘴角溢出黑血——竟是昨夜吞了金箔。
“拖下去。“崇禎別開臉,聲音冷得像臘月的冰,“著三法司徹查晉商通敵案。“
李牧望著癱在地上的劉閣老,忽然想起天津碼頭上那通血書。
老銅匠咬破手指時說:“咱們不圖做官,就圖造的家伙能護著娃娃們不挨刀。“此刻殿內的死寂里,他聽見自己的聲音在回蕩:“今日之患,不在關外,而在腹心;不在無兵,而在無信。
若陛下信臣,請準《安危十策》施行,臣愿以天津為試點,五年內練精兵三萬,開海路七條,肅叛徒百人。“
殿外檐角銅鈴被風撞出細碎聲響。
崇禎盯著御案上的槍管,忽然伸手撿起那支滾落在地的朱砂筆,在《安危十策》卷首批了個“可“字。
墨跡未干,他抬眼時目光灼灼:“朕給你五年。“
散朝時已近正午。
李牧剛走到右順門,王承恩的公鴨嗓從背后追來:“李大人留步!“老太監喘著粗氣,袖中露出半截明黃緞子,“陛下說,明日辰時三刻再召對,著你帶《十策》細本進呈。“
宮門外的日頭穿透云層,把李牧的影子拉得老長。
他望著紫禁城上漸散的陰云,摸了摸懷里還帶著御案溫度的奏疏。
遠處,宮墻角樓的飛檐上,一架黃銅望遠鏡在陽光下閃了閃——那是他前日讓陳鐵柱托西洋傳教士送來的,此刻正穩穩對準天津方向。
“他們以為我在爭權,“李牧對著風低聲說,“其實我在爭時間——后金不會等,海不會等,大明......更不會等。“
西直門外的更鼓敲過三更時,李牧才摸黑進了北鎮撫司外宅。
案頭的燭火被穿堂風晃得明滅不定,照見案上攤開的《安危十策》初稿,墨跡未干處還留著他方才在路上改的批注。
窗外傳來更夫的吆喝:“天干物燥,小心火燭——“
他摘下官帽放在案頭,指腹撫過“開海“二字。
海圖還卷在竹匣里,陳鐵柱今早派人送來的信鴿就歇在窗臺上,腳環里塞著天津港新造福船的龍骨圖。
燭火晃了晃,將“五年“兩個字染得忽明忽暗,像極了昨日趙老栓在青磚上畫的膛線——精準,鋒利,容不得半分差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