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打造超級IP產品
  • 歐陽紹波
  • 2912字
  • 2025-08-20 16:50:24

第一節 為何大部分IP未能成功變現

2015年,我創立了學兩招。那一年也被稱為IP元年,個人IP開始紛紛崛起。這一現象的背后是互聯網時代的變革趨勢:個人商業逐漸成為主流,自下而上的變革逐漸增多。變革的引領者不一定是權威人士和意見領袖,每個人都可能成為IP,通過創造新鮮優質的內容引起用戶關注,進而建立個人品牌并實現價值。

學兩招蓬勃發展的這10年,也是個人IP迅速成長和遍地開花的10年。多個案例表明,IP的打造和運營已經成為許多人實現個人價值和物質收益的重要途徑。由此,互聯網行業逐漸形成了一個簡單的公式:用戶=流量=金錢。這意味著個人IP要想變現,最重要的是吸引足夠的粉絲和流量,粉絲越多、流量越大,變現能力就越強。

近兩年,越來越多的個人IP從平臺消失,即使曾經擁有大量粉絲和流量的大IP,也紛紛表示變現越來越難。我有一位朋友,在抖音平臺運營了好幾年,剛開始幾乎每天都要發布視頻,每周還要做幾次直播,與網友分享各種知識,好不容易才積攢了一兩百萬的粉絲,獲得了不錯的轉化。但今年他告訴我,自己每天忙得像個陀螺,一個月下來,發現利潤并沒有多少,用他的話說就是“粉絲還在,但是錢沒了”。

朋友的經歷并非個例。現在很多擁有不錯的流量,此前也曾拿到結果的大IP,都逐漸走向平淡,想順利變現或突破當前的變現水平,已經越來越難。

那么,這些IP無法持續變現和增長的原因是什么呢?

從大環境的角度來看,粉絲經濟已進入存量時代,流量紅利正在消失,獲客成本直線上升,個人IP此前依靠積累粉絲、流量快速變現的路徑已經走不通了。這也是今天的直播、電商等團隊一年忙得團團轉,雖然流量很大,看起來年收入也很可觀,但一算凈利潤卻少得可憐,甚至還會賠錢的主要原因。

表面上看,粉絲、流量確實與變現能力密切相關,實際情況卻要復雜得多。因為粉絲數量和流量并不一定能直接轉化為實際收入,變現的關鍵在于個人IP要找準自己的目標用戶,為用戶創造價值,滿足用戶群體的需求,這樣才能不斷增加用戶黏性,實現變現。無論在漲粉層面、流量層面,還是在變現層面,個人IP都需要通過創造用戶價值實現交換,這也是IP變現的底層邏輯。

以教育領域為例,現在抖音、小紅書等平臺有很多教育IP,早期的他們通過在平臺上分享知識吸引了很多粉絲,之后又通過銷售課程、為粉絲提供咨詢服務、開設訓練營等方式,快速實現了流量變現,成為行業大IP。現在他們發現,即使流量仍在增長,轉化率卻不再提高,甚至還在下降,說白了——粉絲不愿意買單了。

為什么會這樣?

究其原因,就是這些IP無法持續地為用戶創造價值,或者更嚴格地講,是這些IP缺乏長期實現用戶價值的產品。

互聯網上有一句很流行的話,“羊毛出在狗身上,豬來買單。”放在IP變現這個話題上,就是說一些IP先利用各種免費產品引流,當擁有一定的粉絲基礎和較大的流量后,再通過投放廣告的方式,從粉絲身上賺取利潤。事實上,他們并沒有系統的、真正能實現用戶價值的產品,連引流產品都是從網上東拼西湊攢出來的。這樣的IP一開始確實可以憑噱頭與流量賺取蠅頭小利,然而粉絲們一旦醒悟,就不會再為這些IP買單。

那么,這些IP為什么無法提供實現用戶價值的產品呢?

究其原因,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三點。

個人IP缺乏清晰的定位

很多大IP雖然擁有不錯的流量,但缺乏清晰的定位。為了引流,他們在互聯網上分享內容時,往往試圖迎合更多粉絲的需求,粉絲喜歡什么、想聽什么,他們就講什么。

這就造成了兩種結果:一種是分享的內容過于空泛,缺乏針對性,無法深入解決用戶的特定問題;另一種是雖然吸引了大量粉絲,但他們的需求和興趣各不相同,分享的內容難以滿足他們所有的期望,使得后期轉化較差。

用戶在選擇付費內容時,通常都會尋找那些能夠有效解決他們問題的專業型內容,而非泛泛的“萬金油”式的解決方案。如果用戶無法獲得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即使這個大IP名氣很大,流量很大,他們依然會選擇離開。

缺乏匹配用戶痛點的產品體系

很多人認為,做IP就是開個號,再引流,只要有粉絲、有流量,變現就能水到渠成。

在流量紅利時期,這套邏輯確實讓一部分人賺到了一些錢,但是,利用這套邏輯持續賺錢是行不通的,尤其在流量紅利逐漸消失、賽道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今天。現在,獲取流量的難度越來越大,做出爆款的機會越來越少,就算能找到一個做爆款的形式,馬上就會有幾萬人來復制。在這種情況下,個人IP想要實現持續變現,是非常困難的。

我認識一位互聯網大IP,他算是較早地抓住流量紅利的那撥人了。在知識付費剛剛興起時,他就進入這一賽道,以教育IP的身份,帶著團隊拍視頻、做直播、做演講、寫書、賣課……一時間做得風生水起。然而從去年起,他面臨一個嚴重的現實問題:內容產品過于單一,無法持續為用戶提供更有價值的產品,轉化率越來越低。為了不浪費流量,他現在也加入直播帶貨的大軍。

IP要想持續變現,不光要有流量,還必須構建起完善的、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體系,擁有與用戶痛點完美契合的可持續變現的產品。只有精準地識別用戶的核心需求,并為其提供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才能獲得用戶的認可,繼而實現變現目標。

缺乏完整的變現路徑

我在與一些教育大IP交流時,他們經常會問我一個問題:“為什么我有流量、有產品,也做了大量的推廣工作,轉化率還是不理想呢?”

我與他們深入溝通后,發現了一個問題:他們只想快速解決用戶的單一問題。比如,用戶提出不知道如何引流,他們就教用戶引流的方法;用戶不知道怎么推廣,他們就教用戶推廣的方法。這樣的做法看起來好像很有針對性,但卻缺乏系統性,難以形成完整的變現路徑。

個人IP要想拿到結果,必須從整體出發,規劃好自己的產品變現路徑,而不僅僅是用單一的產品解決用戶的單一問題。簡而言之,做好定位、明確目標用戶群體、擁有自己的產品還不夠,還要構建產品體系,再輔以規范和高效的運營,實現持續變現。這些環節環環相扣,缺一不可。

這個過程與線下開店的邏輯是一樣的,要想把線下的生意做好,在開店時就要會選址、會選品,還要有運營團隊,并且懂得管理。線下店的選址就相當于在線上定位目標人群,即要服務誰、把產品賣給誰;選品,相當于確認要賣什么、產品是什么;運營,意味著持續地輸出有價值的內容,獲得用戶關注;管理,則意味著完善后端的產品交付體系。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忽略,都要落實到位,才有可能持續地提高轉化率。

所以,我給他們的建議是重新思考自己的目標人群與內容產品。互聯網只是提供了一個渠道,只有真正找好自己的定位和細分領域,并能夠持續、系統地為用戶解決問題,用戶才愿意持續買單。

在存量時代,掌握提高流量轉化率的方法意味著能夠更好地控制流量資源。對大IP來說,擁有更多的流量和更高的轉化率,意味著可以更好地把握市場和用戶需求,更好地實現商業價值。

IP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導致市場對個人IP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個人IP不僅要具備線上運營的能力,還要通過數字化和智能手段不斷提升用戶體驗,并構建一個能夠自我循環、持續增長的生態系統。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戰略思路混亂、技術能力不足、人才短缺、資金有限、產品難以形成系統化優勢,即使大IP,變現能力也會受限。我們也確實發現,很多大IP在面對這些新的要求和新的標準時無法及時調整,所以市場表現不佳。可見,以上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大部分IP的變現。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怀宁县| 东山县| 绥化市| 自贡市| 彩票| 梧州市| 观塘区| 云梦县| 吴川市| 义马市| 南昌市| 广饶县| 太湖县| 白山市| 东平县| 六枝特区| 台中市| 贡觉县| 南充市| 云安县| 中牟县| 中宁县| 延安市| 马山县| 乌审旗| 盐山县| 宜州市| 罗山县| 宁晋县| 安多县| 丹东市| 宜良县| 长治市| 泸西县| 如东县| 郸城县| 博爱县| 阜平县| 荆州市| 贡觉县| 宝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