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出國留學藍皮書
- 中信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 2896字
- 2025-08-20 17:08:03
第二節
留學需求變化明顯,選擇更加務實理性
2025年的調研數據顯示,家長的決策更為理性與務實,轉向“成本—能力—收益”相結合的綜合考量。低齡求學需求兩極分化明顯,高等教育階段選擇留學的比例提升,這凸顯了大眾對學術深度、就業資源、移民政策的綜合權衡。這一變化說明中國家庭正以更理性的姿態在全球教育版圖中尋求風險可控的最優解決方案。
一、低齡求學需求兩極分化,更多家庭推遲留學階段
圖1-21顯示,2024—2025年家長眼中適合子女留學的最早階段呈現顯著的結構化調整。低齡求學降溫,小學、初中、高中階段的占比下降,分別從2024年的11.3%、15.2%、34.4%下降至2025年的8.5%、13.4%、26.4%,降幅分別達2.8%、1.8%、8.0%。這反映出家長對低齡求學風險的評估更為保守與謹慎。

圖1-21 2024—2025年家長眼中適合子女留學的最早階段
讓子女在本科階段留學是大多數家長的選擇,這一占比從2024年的37.5%微升至2025年的40.2%,而讓子女在研究生階段留學的占比從1.6%激增至11.5%。這些數據反映了兩大趨勢:本科留學需求持續穩定、職業競爭前置。2025年的相關數據顯示,國內考研報錄比突破5∶1,這促使研究生留學需求增長,而人工智能、商業分析等一年制熱門碩士項目因“低成本、高回報”的特點頗具吸引力,不少職場人士加入留學大軍。
圖1-22揭示了家庭收入水平與留學階段選擇的相關性,家庭收入越高,留學決策越前置。同時這折射出不同家庭的教育投資差異,年收入200萬元以上的家庭通常具有超長戰線的教育規劃意識。以低齡求學為例,年收入200萬元以上的家庭選擇讓子女在小學(17.4%)、初中(26.1%)、高中(34.0%)階段留學的占比達77.5%,這體現了“全鏈條國際化”策略。年收入100萬~200萬元家庭的選擇體現了性價比優先的實用主義,21.7%的這類家庭選擇讓子女在高中留學,49.2%選擇在本科留學。年收入80萬~100萬元的家庭傾向于在本科階段投資子女教育(50.8%),年收入50萬元家庭的選擇體現了生存理性,63.9%的家庭選擇讓子女在研究生階段留學。

圖1-22 不同收入家庭對最早留學階段的選擇
顯而易見的是,隨著年收入的增加,家長計劃在小學及更早階段就送子女出國留學的比例逐漸上升。當家庭年收入從50萬元上升到200萬元以上時,這一比例相應從0.9%上升到17.4%。這呈現出明顯的兩極分化,即低齡求學需求基本集中于高收入家庭。隨著家庭年收入的增加,家長計劃讓子女在初中階段留學的比例也呈現穩步上升的趨勢,從1.8%上升到26.1%,增幅顯著。這與高凈值家庭對子女早期教育的重視有關,這些家庭更傾向于較早為孩子提供國際化的教育環境,以培養其全球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而對于中等收入家庭來說,子女的計劃留學階段有顯著后延的趨勢,計劃讓子女在本科階段留學的比例相對較高,留學選擇更加理性。
二、擇校更為理性,專業選擇更為務實
圖1-23展示了影響家長和學生選擇留學院校的因素。家長認為學校綜合排名(65.1%)、國內認知度(58.0%)、學校所在地區的工作機會和安全(均為50.1%)、畢業后就業率(46.4%)、學校風氣與氛圍(42.1%)、學校課程體系(41.2%)會對擇校產生重要影響,而學生則將學校綜合排名(55.6%)、畢業后就業率(52.8%)、學校專業排名(52.4%)、國內認知度(51.4%)、學校風氣與氛圍(39.3%)作為擇校的重要指標。整體來看,學校綜合排名和國內認知度在學生和家長回答者中的占比均較高,這顯示出品牌效應和社會聲譽對留學院校選擇的重要影響。在學生問卷中,選擇畢業后就業率和學校專業排名的比重明顯高于家長回答者的。這一差異說明學生更關注自己所學的專業,以及畢業后的求職機會,而家長更重視孩子留學過程中的受教育體驗、學校風氣和教學體系。

圖1-23 家長與學生選擇留學院校的影響因素
2025年的調研數據顯示,家長與學生對學校的選擇日趨理性。如圖1-24所示,在家長回答者中,分別有67.3%、42.8%的家長表示,其子女計劃申請QS排名[1]前51~100、美國前31~50的學校。其余選擇的占比從高到低依次是美國前51~100(39.8%)、QS排名前50(35.2%)、美國前30(30.5%)、英國G5[2](29.5%)。根據學生回答者的反饋,計劃申請美國前31~50、美國前51~100、QS排名前50的比例分別為42.3%、36.6%、32.5%,其余選擇的占比從高到低依次是QS排名前51~100(32.4%)、美國前30(19.8%)、英國G5(12.1%)。雖然中國學生與家長依舊非常看重綜合排名,但在選擇學校時,其理性與務實的傾向是明顯的,尤其是近幾年因課業壓力而導致患心理疾病或申請休學、退學等現象頻繁發生,越來越多的家長與學生以更加務實的態度來選擇學校。而QS排名前100的學校能滿足絕大多數家庭的留學需求(比如就業),成為眾多家長與學子的目標院校。

圖1-24 2025年中國學生計劃申請的目標院校
比較2024年和2025年的數據(見圖1-25),學生的目標院校區間沒有太大變化。美國前31~50院校的占比略有變化,從2024年的23.9%上升至2025年的42.3%,美國前51~100院校的占比從19.3%上升至36.6%。這個結果與美國近年來名校錄取難度不斷加大有關,多年前的傳統保底學校,比如普渡大學、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等公立大學,近年來不斷提高錄取標準,并減少中國區的錄取人數(比如工程大校普渡大學2024年入學的中國籍本科生只有14人),大批學生再也無法用這些學校保底。這一變化也與留學生畢業后在美國擇業時,專業優勢比大學排名更為重要這一現實有關,這些現象都讓家長與學生變得更加務實和理性。

圖1-25 2024—2025年中國學生計劃申請的目標院校
《2024美國門戶開放報告》顯示,2024年,55%的在美留學生都選擇了STEM[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類專業,包括工程學、數學和計算機科學、物理與生命科學、衛生和農業。而在美中國留學生選擇這類專業的比例低于平均值,大約為51%。
結合圖1-26可知,分別有31.2%、20.5%、19.8%、16.3%的家長表示子女計劃選擇的專業是計算機科學與應用數學、工程、人文社科、生物醫學。在學生群體中,選擇計算機科學與應用數學專業的占比為27.1%,選擇生物醫學專業的占比為22.4%,選擇人文社科專業的占比為17.4%,選擇工程專業的占比為15.8%。由此可知,在中國留學生群體中,目前最熱門的專業依舊為STEM類專業,尤其是計算機科學與應用數學,其次是人文社科,商科管理和藝術類專業則比較小眾,選擇就讀的學生相對較少。這一傾向與全球經濟下行有關,也與英美等國這兩年不斷減少文科類學科有關,越來越多的學生意識到了這一趨勢,開始謹慎務實地選擇就讀專業。

圖1-26 2025年意向留學生計劃選擇的專業
三、影響留學選擇的因素更為多元,性價比首次成為主要因素
鑒于2025年留學政策的變化以及國際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多的留學家庭更為謹慎地選擇留學目的地以及未來所學的專業。在影響留學的因素中,性價比首次成為主要因素,可見全球經濟下行對留學的巨大影響。在2020年之前,中產階層是留學最大的主力軍。時隔五年,雖然整體出國留學人數并沒有大的改變,但考慮到性價比,留學目的地的選擇發生了很大變化。
由于國際局勢的變化以及AI帶來的技術平權與知識平權,越來越多的人對世界格局的變化持觀望態度,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留學決策。
2025年的調研顯示,在影響留學的因素中,家長和學生分別將“學費與支出”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近五年來性價比首次處于留學家庭最關注問題的前三名(見表1-2)。這充分體現了匯率因素及國外通脹因素對留學家庭的真實影響。而“學校所在地區的實習和工作機會”同時被家長和學生列入,體現了近兩年境外實習難和求職難的現實困境。
表1-2 2024—2025年留學家庭最關注的六大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