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穿透數據:經濟數據理解要點與分析應用(職業教育經濟管理類新形態系列教材)作者名: 彭小江本章字數: 1436字更新時間: 2025-08-20 16:45:15
二、生產法核算GDP
(一)數據解讀
生產法 [1]是從常住單位在生產過程中創造新增價值的角度,即從生產過程中創造的貨物和服務價值中,扣除生產過程中投入的中間貨物和服務價值,得到增加值的一種方法。將國民經濟各行業生產法增加值相加,得到生產法國內生產總值。
生產法GDP核算公式如下:
生產法GDP =∑(各行業總產出–各行業中間投入)
我國生產法GDP核算分為年度核算和季度核算。其中,年度GDP核算包括經濟普查年度核算和非經濟普查年度(常規年度)核算,二者的主要區別在于經濟普查年度核算的行業分類更細化。
常規年度GDP核算主要按照行業大類核算行業增加值,各行業增加值匯總得到GDP。根據統計調查資料情況,按照一套表單位 [2]、非一套表單位和個體經營戶三種類型分別核算。對一套表單位、部分非一套表單位和個體戶采用直接核算方式,即利用聯網報送數據直接核算該部分單位的總產出、中間投入、增加值以及增加值的四個構成項;對部分非一套表單位和個體戶采用間接核算方式,即參考經濟普查年度或抽樣調查數據進行推算。
季度GDP核算按11個行業細分為大類行業核算增加值,匯總得到季度GDP。由于季度基礎資料較少,季度GDP核算的行業增加值大多采取相關指標推算法(增速推算和增加值率推算)核算。
統計部門發布的季度GDP是以生產法為基礎核算的結果。
在理解和應用生產法核算的GDP數據時,需注意以下要點。
第一,GDP核算以我國經濟領土內常住單位 [3]為對象。常住單位以各個行業的法人單位 [4]為主,也包括各個行業的個體經營戶。
第二,生產法核算GDP數據從各行業創造的增量價值角度,涵蓋國民經濟所有行業的法人單位和個體經營戶。各行業法人單位、個體經營戶的增加值加總得到行業增加值,各行業增加值匯總得到GDP。
第三,地區生產總值核算采用在地原則,分公司的增加值計入其所在地的地區生產總值。非經濟普查的常規年度,依據上一個經濟普查年度的相關比例,對按法人單位核算的初步結果進行相應調整,以得到符合在地原則的分公司所在地的地區生產總值。
第四,生產法核算方式下發布兩類GDP數據:一是GDP總量數據;二是三次產業和11個行業 [5]增加值數據,11個門類行業的細分行業增加值數據不對外公布。因此,大類行業GDP不一定能直接反映個人就職企業所在細分行業的情況,如制造業GDP數據無法反映汽車制造業的具體情況。
我國2024年二季度和上半年GDP初步核算數據如表1-1所示。
表1-1 2024年二季度和上半年GDP初步核算數據 [6]

注:1.絕對額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不變價計算;
2.三次產業分類依據國家統計局2018年修訂的《三次產業劃分規定》;
3.行業分類采用《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17)》;
4. 本表GDP總量數據中,有的不等于各產業(行業)之和,是由于數值修約誤差所致,未作機械調整。
第五,各行業總產出統計的是生產出來的價值,不是銷售出去的價值。總產出是從生產的角度,統計常住單位生產出來的產品或服務總價值,也就是產成品價值,不是企業銷售出去的產品或服務總價值,總產出或者產值大于銷售額或營業收入。因此,若GDP數據中的11個門類行業GDP數據在增長,說明產成品價值在增長;而個別企業感覺市場不景氣、銷售低迷,只是說明其銷售沒增長,大行業GDP數據反映不了細分行業企業的銷售情況。
第六,各行業中間投入指生產過程中投入的中間貨物和服務價值,統計的是企業對外采購其他主體的產品和服務的成本,不包括企業內部人力成本、管理費用、營銷費用、固定資產折舊等。因此,大類行業GDP增長可能源于產值增長且中間投入在減少(即外購物資成本下降),而企業裁員、降薪屬于內部成本調整,大類行業GDP無法反映細分行業企業的內部成本費用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