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龍溪水電站
- 基建:從穿越1985開始
- 不水了不水了
- 3016字
- 2025-08-20 20:38:07
在龍溪水電站項目部,日子就像工地上的推土機,吭哧吭哧地往前趕。
林勝利很快就適應了早出晚歸、與泥土灰塵為伴的生活。
他每天跟著老孫下工地,從大壩泄洪閘門基座的鋼筋綁扎,到引水隧洞襯砌的混凝土澆筑,每一個環節他都仔細觀察,不懂就問。
張思明依然時不時抱怨兩句環境艱苦,但手上的活兒倒也不含糊;
李強則是個十足的書呆子,遇到任何實際操作與書本理論不符的地方,都要拿出小本本記錄下來,然后纏著林勝利探討。
這天下午,林勝利和李強被派到泄洪閘門基座的混凝土澆筑現場。
這個基座可不簡單,它是整個龍溪水電站的核心部位之一。
龍溪水電站,是國家“七五”計劃期間重點上馬的能源項目,設計總裝機容量達到80萬千瓦,建成后將為西川乃至整個西南地區提供源源不斷的電力。
光是大壩,就計劃建成一座150米高的拱壩,這在當時國內都是數一數二的工程。
而這泄洪閘門基座,直接關系到將來汛期泄洪的安全和效率,馬虎不得。
現場,幾名工人正揮汗如雨地操作著振搗棒,將剛剛傾倒下來的混凝土搗實。
林勝利站在旁邊,目光緊盯著振搗棒的移動軌跡。他發現,工人們為了趕進度,振搗棒插入混凝土的時間似乎有些短,而且拔出時也顯得過快。
在他的現代水利知識體系里,混凝土振搗的目的是排出內部氣泡,確保密實度,防止出現蜂窩、麻面和空洞。
這直接關系到構件的強度和抗滲性,對水電站這種長期承受水壓的結構尤為重要。
他看到一個工人剛把振搗棒抽出來,準備插入下一個點,便忍不住上低聲對老孫說。
“孫師傅,您看,這振搗棒是不是……可以多停留一會兒?我感覺有些地方,氣泡可能還沒完全排干凈?!?
老孫聞言,瞇了瞇眼,往澆筑區看了看。
他拍了拍林勝利的肩膀,笑著說:“小林啊,你小子倒是心細!不過咱們這都干了幾十年了,手感準著呢?!?
“這振搗啊,講究個‘快插慢拔’,還得均勻?!?
“時間長了,骨料容易分離,反而影響質量。而且啊,現在這活兒趕得緊,領導都盯著進度呢!”
旁邊一個姓趙的老工人,聽見林勝利的話,嗓門兒也大了幾分。
“嘿,小林,書上學來的東西,跟咱這手上功夫可不一樣!”
“你看看,這混凝土多稠,振搗棒一插進去,漿都冒出來了,這就說明搗實了!”他顯然對這個年輕大學生的“指手畫腳”有些不耐煩。
李強在一旁聽著,小聲對林勝利說:“勝利,我記得《水工混凝土施工規范》里寫過?!?
“振搗時間要以混凝土表面停止下沉、不再冒氣泡為準。他們這樣,確實……”他沒說完,但意思很明顯。
林勝利心里頭門兒清,這哪兒是簡簡單單的技術活兒啊,分明是老一輩憑著“手感”“經驗”干活兒,跟自己這些大學生學來的“科學規范”在較勁兒。
更要命的是,這里頭還摻雜著“趕緊把活兒干完”和“到底要不要把質量做到極致”的左右為難。
可那些瞧著不起眼的小毛病,擱在水電站這種百年工程上,指不定哪天就成了埋在底下的定時炸彈,要出大亂子的!
他沒有爭辯,只是更仔細地觀察起來。
過了一會兒,他指著基座邊緣一個不顯眼的地方,對老孫說:“孫師傅,您看這里,振搗棒可能沒夠到。要是這里出現空洞,將來水壓一大,就怕出問題。”
老孫順著他指的方向看去,那地方確實有些不平整,隱隱約約能看到幾個小氣泡。他臉色微變,猶豫了一下,對旁邊的工人喊道:“老張,你把振搗棒再往這邊挪挪,再搗幾下!”
老張雖然有些不情愿,但還是照做了。振搗棒再次插入,果然,又冒出了一些氣泡。
老孫的臉色這才緩和下來,他看了林勝利一眼,眼神里多了一絲審視。
這事兒很快就在技術組傳開了。
有人說林勝利是“書呆子”,愛挑刺;
也有人說他“心細如發”,有真本事。
張思明聽到風聲,跑過來拍了拍林勝利的肩膀。
“可以啊勝利,第一次下工地就敢指出老工人的問題,膽兒挺肥啊你!”
李強則更是對林勝利崇拜不已,纏著他問了很多關于混凝土振搗的細節問題。
晚飯后,他特意搬了個小凳子,坐到林勝利床鋪邊,手里還拿著那個小本本。
“勝利,你下午跟孫師傅說的那‘氣泡沒排干凈’,到底是個什么理兒啊?”李強一臉求知若渴。
“書上是說要振搗密實,可實際操作中,師傅們都說憑手感,振搗棒一插下去,漿冒出來就差不多了。這中間的門道,你能給我講講嗎?”
林勝利看著李強那副認真的樣子,知道他是真想學明白。
他盡量用能理解的語言解釋道?!霸蹅兌贾溃炷晾锩嬗兴?、砂子、石子,還有水。”
“但攪拌的時候,空氣也會被裹進去,形成很多小氣泡?!?
“這些氣泡要是不排出去,等混凝土硬了,就會變成一個個小孔洞?!?
他拿起李強的小本子,隨手畫了個簡圖。
“你看,這就像一塊海綿,里面都是空的。”
“如果大壩的混凝土像海綿一樣,那它就不結實,水一滲,時間長了,壩體就會漏水,甚至開裂?!?
“咱們水電站的混凝土,可不能有這種空洞。”
李強瞪大了眼睛,連連點頭:“嗯,這個我懂,抗滲性!”
“對,抗滲性!”
林勝利接著說.
“振搗棒的作用,就是通過高頻率的震動,把這些氣泡‘搖’出來,讓骨料和水泥漿填充到每一個角落,變得更緊密?!?
“師傅們憑手感沒錯,但有時候為了趕進度,或者振搗棒沒插到位,有些地方的氣泡就沒跑出來?!?
“比如,振搗棒拔得太快,氣泡來不及冒出就被‘封’在里面了?!?
“那要怎么才算到位呢?”李強趕緊追問,筆尖已經在紙上準備速記。
“書上說的‘表面停止下沉、不再冒氣泡’,這是最直觀的判斷。“
“但在實際操作中,還有一些小竅門?!?
林勝利放低聲音,結合現代的經驗和理論,用更形象的比喻來解釋。
“你想想,就像你把沙子裝進瓶子里,光倒進去是不行的,得晃一晃,拍一拍,讓沙子更緊實?!?
“混凝土也是一個道理。振搗棒插進去,聽到嗡嗡聲變小,表面開始冒漿,但又沒有大量浮漿,就是差不多了?!?
“還有,振搗棒要插到下一層混凝土里,這樣上下兩層才能連接得更緊密,不會出現分層?!?
他頓了頓,又補充道:“咱們現在用的振搗棒,功率也有限,所以操作人員的規范和責任心就更重要了。”
“不能光圖快,得保質量。你看下午孫師傅讓老張補振的那塊,就是因為振搗棒沒夠到,留下了隱患?!?
李強聽得入了迷,小本本上密密麻麻地記滿了。
他抬頭看著林勝利,眼神里除了佩服,更多的是茅塞頓開的感覺。
“勝利,你講得太透徹了!以前書上那些公式、理論,總覺得離實際操作隔著層紗,你這么一說,就全明白了!”
他合上本子,鄭重其事地對林勝利說:“勝利,以后我可得跟著你好好學!”
林勝利笑了笑,拍了拍他的肩膀:“都是一起學習,互相進步嘛。”
李強這樣的理論派,最需要的就是把書本知識與實際結合起來,而這,正是他這個“穿越者”最大的優勢。
幾天后,老李主任和總工王成林在一次例行質量巡查中,特意來到了泄洪閘門基座。
他們仔細檢查了林勝利之前提出問題并進行補振的區域。
王成林用小錘輕輕敲了敲,又用手摸了摸,然后若有所思地看向林勝利。
“小林啊,”王成林說道。
“聽說你小子最近在振搗上提出了些新看法?”
林勝利心里一凜。
站直身體,不卑不亢地回答。
“王工,我只是覺得,咱們水電站工程是百年大計,任何一個細節都馬虎不得。”
“混凝土的密實度對耐久性至關重要,我只是把書本上的知識和現場情況結合起來,提了一點不成熟的建議。”
老李主任在一旁聽著,點點頭,對王成林說。
“老王,這小林是華江水利學院的尖子生,理論功底扎實。”
“我看他提的這些,確實有道理。”
王成林對老孫說。
“老孫啊,以后小林就在你手下學,你多帶帶他?!?
“也讓他把那些書本上的新東西,多跟咱們現場的經驗結合起來。”
“這樣吧,從下周開始,泄洪閘門基座的二期澆筑,就讓小林負責質量監督這一塊,具體振搗的規范,讓他去跟工人師傅們再強調強調,把標準定得更細致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