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施工指導手冊
- 基建:從穿越1985開始
- 不水了不水了
- 2625字
- 2025-08-23 21:02:50
“這樣,我們可以在保證總冷卻面積的前提下,適當調整管線的走向和分層。“
“比如,在溫升最劇烈的初期,加大通水流量,后期再逐步減小。“
“還有,通水方案也要細化,不能只是簡單地‘通水’,要注明不同段落的溫差控制目標,以及對應的流量調整。”
他開始詳細繪制冷卻水管網的剖面圖和平面圖。
每一根管線的走向,每一個閥門的設置,他都力求用當時流行的工程制圖規范,一筆一劃地勾勒出來。
這些圖紙不僅僅是示意,更是指導工人現場安裝的“說明書”。
他還考慮到了管線在澆筑過程中可能受到的擠壓和變形,預留了必要的保護措施。
“管子埋進混凝土里,就成了死物。所以,在埋設前,必須確保每一根管子都通暢。”
“手冊里要加上,管子安裝完畢后,必須進行通水試驗和壓力試驗,防止堵塞和滲漏。”
林勝利強調道,“還有,通水時間,必須嚴格按照溫控曲線來。不能早,也不能晚。”
李強聽得連連點頭,手中的筆也在飛快地記錄著。
林勝利的思路讓李強開了眼,原來技術不光是算數據,還得跟現場的釘是釘、鉚是鉚地對上。
“那材料問題呢?”李強問。
“如果真的要增加管材密度,物資設備處那邊,咱們技術組去溝通,他們會同意嗎?”
林勝利沉吟片刻:“物資的事情,我再找老孫幫忙協調一下。”
“他經驗豐富,跟物資處的老李頭關系也不錯。”
“咱們先拿出方案,用數據說話,讓他們看到,多投入一點材料,能換來大壩幾十年的安全,這筆賬,誰都會算。”
他要推動一項新技術的應用,光有技術還不夠,還得學會溝通和爭取。
最難的部分是精細化溫控的實施細則。
沒有電腦,沒有自動化傳感器,一切都得靠人工。
林勝利設計了一套“分區、分層、定時”的測溫巡查制度,并要求記錄員每天繪制“日溫度變化曲線”和“溫差梯度圖”。
他還考慮到了異常情況的預警機制,比如當某點溫度異常升高時,應立即采取何種補救措施,并把這些都寫進了應急預案。
老劉和老錢偶爾會陰陽怪氣地說:“大學生就是筆桿子好使,寫報告一套一套的,真到現場,還不是得靠我們老經驗。”
林勝利也不爭辯,只是默默地把手冊做好,力求讓它既有科學性,又有可操作性。
老孫還是那樣,見天兒地過來瞅瞅,嘴上不說,行動上卻沒停過。他把自己碰過的釘子、趟過的河都說給林勝利,就怕這小子的好理論在工地上“水土不服”。
項目部的日常并沒有因為試驗成功和手冊編寫而停滯。
大壩基礎的開挖仍在繼續,爆破聲、推土機的轟鳴聲不絕于耳。
林勝利每天除了編寫手冊,還要抽時間下工地,檢查基坑的穩定性,指導工人進行初期的支護工作。
挖到深處,地質情況也露出了真面目。巖層不再是鐵板一塊,裂隙和滲水點一個個冒了出來,明擺著是在給后續的混凝土施工出難題。
這天,林勝利和老孫帶著李強,來到大壩基坑的最深處。隨著開挖深度不斷增加,地質情況變得復雜起來。
他們腳下的巖壁,出現了明顯的節理裂隙和破碎帶。
一些裂隙中,甚至有細小的水流緩緩滲出,在巖壁上留下一道道濕痕。
“小林啊,這底下的巖層,看來比上面要復雜得多。”
老孫用手敲了敲一塊潮濕的巖石,發出的聲音有些沉悶。
“這滲水點也越來越多,得注意了,別到時候影響了混凝土的澆筑。”
林勝利蹲下身,仔細觀察著那些裂隙。
他用手電筒的光束照進去,發現有些裂隙深不見底,而且相互交錯,形成了一個復雜的網絡。
他心里清楚,這些不起眼的裂隙和滲水,就像人體里的毛細血管,現在看著沒事,將來蓄上水,巨大的壓力下,就能把整個大壩的根基給掏空了。
“孫師傅,這些裂隙和滲水點,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林勝利嚴肅的說道。
“特別是這些破碎帶,如果處理不好,將來可能導致基巖局部失穩。咱們不能只靠經驗判斷,得有更系統的方法。”
“那你說怎么辦?”老孫看著他。
“我們可以加強地質監測。”
林勝利指了指巖壁上的幾個點,“比如,在這些主要裂隙上,可以安裝一些簡易的裂縫計,用普通的尺子定期測量裂縫的寬度變化。”
“滲水點也要做好排水引流,不能讓水積壓在基坑里。更重要的是,對于這些破碎帶和滲水嚴重的裂隙,我建議進行注漿加固。”
“注漿?”老孫摸了摸下巴,“咱們以前也用過注漿,但那都是大面積的,像這種小的裂隙,一個個去注,效率不高,而且耗費材料啊。”
“孫師傅,小裂隙也要注。”
林勝利解釋道,“這些小裂隙是水滲透的主要通道,如果不堵死,水會不斷侵蝕巖體,形成更大的隱患。”
“我們可以采用‘低壓多次’的注漿方式,用比較稀的水泥漿,在較低的壓力下,反復多次地注入這些裂隙,讓水泥漿充分滲透,堵塞通道。”
他在隨身的本子上,畫出了簡易的注漿孔布置圖和注漿流程示意圖。
李強在一旁聽得認真,他知道林勝利說的這些,在當時的教材里都是未必有的理念。
他立刻在本子上記下“裂縫計”、“排水引流”、“低壓多次注漿”等關鍵詞。
老孫吧嗒了兩下煙嘴,原本皺著的眉頭舒展開了,看著林勝利,眼里透出股光。
老孫心里盤算著,小林這法子是好,可項目部就這點家當,怎么把這“陽春白雪”變成工人們都能上手的“下里巴人”,這事兒難辦。
“小林,你說的這些,道理是沒錯。”
老孫沉吟道。
“裂縫計我們可以用土辦法做,排水引流也能想辦法。”
“可這注漿,咱們項目部現有的注漿設備,都是大功率高壓的,用來處理大面積的破碎帶還行,對付這些小裂隙,容易把巖體打裂。”
“而且,水泥漿的配比、注入速度,都需要很精確的控制。”
“孫師傅,我們可以改進注漿設備!”
林勝利說道“比如,在現有的注漿泵上,加裝一個簡易的壓力調節閥,控制注入壓力。”
“水泥漿的配比,我們可以通過實驗室反復試驗,找到最適合這些裂隙的濃度。”
“關鍵是,要培訓工人師傅,讓他們掌握這種‘低壓慢注’的技巧。”
他在手冊里預留了未來拓展這部分內容的章節。
現在可能只能做到簡易的監測和初步的加固,但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這些預留的內容,終有一天會成為現實。
而張思明,在林勝利的影響下,也漸漸收斂了抱怨。
他雖然對技術細節不甚精通,但在協調物資、與各工區溝通方面展現出了極強的能力。
他成了林勝利編寫手冊時,獲取基層實際情況和反饋的重要“橋梁”。
他會把工人們在施工中遇到的新問題、新情況及時反饋給林勝利,讓手冊的編寫更加貼近實際。
比如,他很快就去物資設備處打聽了項目部現有注漿設備的型號和性能,以及是否有可改裝的配件,為林勝利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夜晚,宿舍里除了收音機里傳來的新聞或評書,更多的是李強翻閱資料的沙沙聲,以及林勝利筆尖在紙上劃過的細微摩擦聲。
他們知道,一份承載著龍溪水電站未來質量命脈的《大壩主體混凝土溫控施工指導手冊》,以及對地質隱患處理的初步方案,正在他們手中一點點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