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龍騰江淮,寒門起勢**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一介布衣,亦可執掌山河。”**
---
####**一、京口·劉裕生于微末**
晉陵郡丹徒縣京口里,一座低矮的茅屋中。
公元363年4月16日,春寒料峭。
劉裕降生于亂世之秋。其時家境貧寒,母親因產后病逝,父親劉翹無力撫養,一度欲棄之。幸得姨母劉懷敬之母憐憫,斷親兒之乳,以己乳哺育,方得活命。
他小名“寄奴”,字德輿,自稱漢高祖弟楚元王劉交第二十二世孫。然家道中落,早已淪為寒門庶族。
少年時,劉裕以砍柴、捕魚、種地、賣草鞋為生。身形魁梧,七尺六寸,風骨奇偉,力能扛鼎。然因嗜賭樗蒲,傾盡家財,鄉里皆輕之,謂其“無行”。
唯瑯琊王氏子弟王謐獨識其才,曾撫其肩曰:
“**君當為一代英雄,非池中物也。**”
劉裕默然,心中卻已埋下烈火:
“**我劉寄奴,終有一日,要踏足廟堂,執掌天下權柄!**”
---
####**二、從軍·北府初露鋒芒**
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五斗米道首領孫恩自海島起兵,攻陷會稽,東南八郡響應,史稱“孫恩之亂”。
晉廷震動,急遣謝琰、劉牢之率北府兵鎮壓。
劉裕因同鄉孫無終薦舉,入劉牢之軍中為參軍。
初戰,劉裕率數十人偵察敵情,突遇孫恩部數千人。眾皆驚懼,欲退。
劉裕大喝:“退則死,戰或生!”
遂率眾迎敵,手舞長刀,身先士卒。所部戰死者十之七八,然劉裕猶酣戰不退。恰逢劉牢之子劉敬宣率援軍至,大破義軍,收復山陰。
劉牢之驚嘆:“**此子勇冠三軍,真將才也!**”
自此,劉裕屢為先鋒,轉戰三吳。每戰必沖鋒在前,治軍嚴整,不縱兵劫掠,百姓稱之“劉將軍仁義”。
孫恩屢攻句章、海鹽,皆為劉裕所敗。劉裕巧設疑兵,以數百人守孤城,夜擊鼓、晝揚塵,偽作大軍。又率敢死隊持短兵突襲,斬敵大帥姚盛,三戰三捷。
義軍饑疫交加,死者過半,終退守海島。
朝廷嘉其功,拜**建武將軍,領下邳太守**。
劉裕聲名鵲起,北府舊部多歸心。
---
####**三、京口起兵,討伐桓玄**
元興元年(402年),權臣桓玄自荊州舉兵東下,攻入建康,廢安帝,篡晉自立,國號“楚”。
劉裕審時度勢,暫投桓玄,以圖后舉。桓玄見其威名,厚待之,然心忌其能。
元興三年(404年),劉裕與何無忌、劉毅、孟昶等北府舊將密謀起兵。
三月,劉裕以打獵為名,聚眾百余人于京口。
登高而呼:
“**桓玄篡逆,天人共憤!
我等身為晉臣,豈能坐視?**
**今日起兵,清君側,復社稷——愿從者,同生死!**”
百人皆拜:“愿隨將軍!”
劉裕遂斬桓修(桓玄之兄),奪其兵權,聚眾數千。
傳檄四方:
“**奉迎天子,還都建康!**”
劉毅自廣陵起兵響應,何無忌據歷陽,北府軍舊部紛紛來附。旬月之間,兵至數萬。
桓玄遣將迎戰,皆為劉裕所破。劉裕用兵如神,或夜襲、或伏擊、或火攻,連戰連捷。
四月,劉裕兵臨覆舟山,距建康僅二十里。
桓玄大懼,挾安帝西逃江陵。
劉裕入建康,百姓夾道相迎。
他下令安民,禁止劫掠,開倉賑濟,百官歸位。
五月,迎安帝還都,改元“義熙”。
劉裕被授**使持節、都督揚徐兗豫青冀幽八州諸軍事、鎮軍將軍、徐州刺史**,總攬軍政大權。
---
####**四、平定內亂,統一南方**
桓玄雖敗,然其殘部仍據江陵。劉裕遣劉毅西征,破之。桓玄敗走,途中被殺。
然割據勢力未平:
-盧循、徐道覆據廣州,擁眾十萬
-劉毅據荊州,擁兵自重
-司馬休之據江陵,宗室自立
-譙縱據巴蜀,稱王獨立
劉裕深知:**欲北伐中原,必先統一江南。**
**1.滅盧循、平廣州**
義熙六年(410年),盧循乘劉裕北伐南燕之機,自廣州起兵,直逼建康。
戰船千艘,兵臨秦淮河,建康震動。
劉裕急返,親率精兵拒敵。
初戰不利,盧循軍勢大。劉裕登城觀戰,見敵船密集,下令以火箭焚之。
又設“卻月陣”:以戰車結陣,弓弩手居中,兩翼騎兵包抄。
一戰大破盧循于查浦,斬首萬余。
盧循敗走,劉裕遣水軍追擊,至交州,斬之。
**2.誅劉毅,奪荊州**
劉毅功高自傲,與劉裕爭權。
鎮守荊州,廣樹私黨,不服節制。
義熙八年(412年),劉裕以“謀反”罪名,親率大軍西征。
劉毅兵敗,自縊于江陵。
劉裕入城,收其黨羽,整頓吏治,荊州遂定。
**3.滅譙蜀,復巴蜀**
譙縱據蜀稱王,與后秦勾結。
義熙九年(413年),劉裕遣大將朱齡石率軍伐蜀。
臨行授以密計:“**出其不意,直取成都。**”
朱齡石倍道兼進,奇襲成都,譙縱兵敗自殺。
巴蜀之地,重歸晉統。
**4.逐司馬休之,平江陵**
司馬休之為晉宗室,據江陵,結連后秦、北魏,欲圖建康。
義熙十一年(415年),劉裕親征。
司馬休之戰敗,逃亡后秦。
劉裕入江陵,廢其官屬,設流官治理。
至此,南方百年未有的割據局面終被打破,東晉政令始能通達四方。
---
####**五、兩度北伐,光復中原**
劉裕志不在偏安,而在**一統天下,光復漢土**。
**1.北伐南燕,破廣固**
義熙五年(409年),南燕慕容超屢犯邊境,擄掠百姓。
劉裕上表請戰:“**燕主狂悖,天亡之矣!**”
親率舟師自建康出發,沿淮入泗,北上瑯琊。
慕容超據廣固(今山東青州),恃城池堅固,不戰。
劉裕筑長圍,斷其糧道。圍城數月,城中糧盡,人相食。
義熙六年(410年)二月,破城。
慕容超被俘,押送建康斬首。
南燕亡,山東之地歸晉。
劉裕下令安民,廢除鮮卑苛政,百姓稱頌。
**2.再伐后秦,收復兩都**
義熙十二年(416年),后秦主姚興卒,諸子爭位,關中大亂。
劉裕決意北伐,目標直指**洛陽、長安**——漢晉舊都。
他親率大軍,分五路并進:
-王鎮惡、檀道濟出淮淝
-沈田子、傅弘之出武關
-朱超石出河北
-沈林子、劉遵考屯兵石門,保障漕運
-劉裕自率主力,由汴入河
戰事迅猛:
-王鎮惡、檀道濟連克許昌、洛陽,百姓迎降。
-沈田子在青泥大破姚泓主力,斬首萬余。
-王鎮惡率水軍入渭水,奇襲長安,姚泓出降。
義熙十三年(417年)八月,劉裕入長安。
他親至**漢高祖長陵**,拜祭先祖,痛哭流涕:
“**不才劉裕,終復故都,告慰高皇在天之靈!**”
長安、洛陽,百年淪陷,一朝光復。
百姓焚香夾道,謂之“**漢家再興**”。
劉裕下令:
-開倉賑濟
-修復宗廟
-招撫流民
-罷免胡人苛稅
關中大治。
---
####**六、建康稱帝,國號大宋**
長安未穩,而南方急報:
-劉穆之病逝,建康政局不穩
-姚泓舊部反叛,長安告急
-北魏窺伺河南
劉裕權衡再三,決意南歸。
臨行,留幼子劉義真鎮長安,以王修、王鎮惡輔之。
然諸將不和,王鎮惡被殺,長安陷落。
劉裕聞之,仰天長嘆:“**天不助我,功敗垂成!**”
然其威望已達頂峰。
永初元年(420年)六月,劉裕逼晉恭帝司馬德文禪位。
詔書曰:
“**天命不于常,唯德者居之。
今劉公道濟天下,功蓋宇宙,宜承大統。**”
劉裕三讓而后受之,于建康南郊即皇帝位,**國號“宋”**,改元“永初”,史稱**南朝宋**。
追尊父劉翹為孝穆皇帝,母趙氏為孝穆皇后。
定都建康,設宗廟社稷。
---
####**七、治國新政,寒門掌機要**
劉裕深知:
**晉室之亡,在于士族專權、豪強兼并、賦役不均。**
故其執政,銳意改革:
**1.加強集權,抑制兼并**
-嚴令豪強不得占山護澤
-清查隱戶,增加賦稅
-禁止士族私養部曲
**2.實行“土斷”**
-廢除僑置郡縣,令流民就地入籍
-按實際居住地征稅服役
-增加國家財政與兵源
**3.整頓吏治,重用寒門**
-親自策試州郡秀才
-破格提拔寒門子弟,如沈約、傅亮
-開創“**寒人掌機要**”之局,打破士族壟斷
**4.輕徭薄賦,與民休息**
-減輕田租,廢除苛捐雜稅
-多次遣使巡行,訪民間疾苦
-開倉賑濟,興修水利
**5.大興教育,振興文教**
-修復國子學
-搜集散佚典籍
-倡導儒學,以禮化民
**6.廢除酷法,寬刑省獄**
-廢除“門誅”“族刑”等酷法
-重審冤獄,釋放無辜
史稱“**永初之治**”,為后來“**元嘉之治**”打下堅實基礎。
---
####**八、未竟之志:北伐未成,英雄遲暮**
永初三年(422年),劉裕已年屆六十。
他志在**北伐北魏,收復河北,一統天下**。
召集群臣,議出兵方略。
然天不假年,忽染重病。
臨終前,召太子劉義符、司空徐羨之、尚書仆射傅亮入宮。
執太子手,泣曰:
“**我起自布衣,滅桓玄,平盧循,定荊楚,取巴蜀,滅南燕,克后秦,光復兩都……
然北方未平,魏寇猶存。**
**汝當勉力,勿忘恢復之志!**”
又囑托輔臣:
“**善輔少主,若其不才,汝自取之!**”
(此語后被誤解,釀成廢帝之禍)
六月二十六日,劉裕崩于建康西殿,年六十。
謚號**武皇帝**,廟號**高祖**,葬**初寧陵**。
---
####**九、身后評說:定亂代興之君**
劉裕一生,堪稱**寒門逆襲之典范,亂世英雄之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