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平民家族的興起:由武入文

吾遭亂世,當秦禁學,自喜,謂讀書無益。洎踐祚以來,時方省書,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

——[漢]劉邦遺囑,收于《全漢文》

我遭遇亂世,當時秦朝禁學,我竊竊自喜,以為讀書無用。自從我登基以后,才不時翻閱圖書,這才明白作者著書的寓意,回想以前的所作所為,犯的錯誤太多了。

中國古代有個人物叫作劉邦,大名鼎鼎,是西漢王朝的創建者。可是,在歷史上很多人罵劉邦,說他是一個鄉村的無名之輩,這算是客氣的;有些人直接罵他是個鄉村流氓。劉邦從小不喜歡種田,也不去讀書,學習文化跟他是一點邊都沾不上。他不但不讀書,而且還痛恨讀書。他游手好閑,好吃懶做,有人說他的特長一是愛酒,二是好色。他并不認為鄙視文化、鄙視文人是自己的缺點。

秦朝末年發生了陳勝、吳廣大起義,全國各個階層的人揭竿而起,要用武力推翻秦朝,劉邦隨著這一股潮流也起兵造反。在他看來,要武裝推翻秦朝,完全依靠實力,根本不靠講道理,文人還有什么用呢?因此,劉邦更加看不起文人。

這種情況在當時相當普遍,起兵造反的各路豪杰,無論是陳勝、吳廣,還是后來和劉邦爭奪天下的項羽,幾乎都有這個特點——反文化。當時的社會彌漫著一種反文化的氣氛。為什么會這樣?是因為秦始皇首開了焚書坑儒的惡端。

秦始皇在中國首先建立起一個專制獨裁的大帝國,對他這個獨裁者來說,最希望的是愚民。老百姓只掌握一些實用的、工具性的知識,會種田、會辦事就好了,那些人文的、思想的東西都不要。后來,他干脆把有關種樹、農耕以外的書統統燒了,把很多有文化的士人殺了,殺了400多個。要知道當時文化的成本是非常高的,全國并沒多少文人,一口氣殺掉400多個,幾乎就把社會上的文化精英鏟除殆盡了。這就是所謂的焚書坑儒。

更嚴重的是,這一事件導致社會上出現了鄙視文化、賤視文人的思潮。以焚書坑儒作為分水嶺,在此之前中國歷史上的記載中很難找到有多少迫害和踐踏文化的事例。可是,從秦始皇焚書坑儒以后,這樣的事情在很多朝代反復出現。劉邦身上反文化的性格是在當時這種社會風潮下產生的。

然而,我們再來看揭竿而起推翻秦朝的這一批人,他們最后的結局又是怎樣的呢?他們的結局讓人感到意外,這些徹底反文化的人,其本人乃至他的家族,幾乎都不成功,有些人甚至下場相當悲慘。只有自己明白事理,轉變過來,懂得尊重文化的人,才存續下來,做出一番事業。在這其中,劉邦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劉邦的轉變成功了,使得天下許多人攀龍附鳳都冒“劉”姓,哪怕是來自塞外的民族,例如匈奴等,他們進入中原之后,大多也冒“劉”姓,使得“劉”成為今天中國人口最多的五大姓之一,甚至幾度位居第一。中原人口最多的姓中,“劉”和“李”穩居前列,他們都是皇家姓,一個是漢高祖劉邦家族,一個是唐太宗李世民家族,這兩個姓里面,冒姓的人數最多,有的來自漢族,有的來自邊疆民族,可見這兩個王朝深得人心,享有很高的社會聲譽,一直成為冒姓者的首選。

有人說劉邦有天子命,行大運。其實,天命只是一種傳說,自我的超越才是真正的原因。

那么,我們來看看劉邦的成長經歷。

秦朝的暴政搞得天怒人怨,各個階層紛紛起來反抗,風起云涌。劉邦看到這個形勢,也拉起一支隊伍,很快融入江南項梁領導的反秦武裝中。他結識了一個戰友,便是赫赫有名的項羽。他們兩人肩并肩打了很多勝仗,開拓出江南的根據地。這兩個兄弟身上有一個共同點:都討厭文人,都反文化。他們憑著手上的實力打了不少勝仗,更加堅定了文化無用的想法。

后來,項梁失敗了,江南義軍領袖楚懷王決定分兵兩路,推翻秦朝。義軍主力部隊由項羽率領,挺進河北,同秦軍主力作戰,救援趙國。劉邦則帶著一支側翼部隊從河南迂回到關中,目的在于牽制并分散秦軍主力。劉邦和項羽這兩個戰友就此分手。

劉邦得到一些人的幫助,比較順利地挺進關中,奪取政權,推翻了秦朝。按照分兵時的約定,先入關者為王,劉邦就應該稱帝。但問題是項羽在河北九戰九捷,大破秦軍主力,打出一支人數眾多、戰斗力極強的隊伍。項羽怎么肯讓側翼部隊的劉邦稱帝,自己俯首稱臣呢?于是,他率部挺進關中,要和劉邦決戰。在懸殊的實力面前,劉邦不得不低下頭來。他根本沒有錯,可是形勢比人強,他只能向項羽認錯賠罪,這就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鴻門宴”一幕。

鴻門宴以后,項羽把劉邦打發到漢中。漢中四面崇山峻嶺,項羽準備讓劉邦插翅難飛,終老于此,斷了爭奪天下的念想。就在這最困難的時候,劉邦反而凝聚起一批人,如張良、韓信、陳平等,這些出類拔萃的人才奔向了劉邦。韓信、陳平等人,原來是項羽的部將,為什么在劉邦落魄的時候會去跟隨劉邦呢?問題主要出在項羽身上。

項羽力能拔山,豪氣蓋世,自以為打仗靠武力,跟劉邦一樣鄙視文化與士人,所以他手下的將領個個跟他一樣,都驍勇善戰,沒什么見識。項羽根本瞧不起韓信、陳平這些儒生。這些人在項羽手下肯定得不到提拔重用,他們便轉向了劉邦。

劉邦雖然也反文化,但他有一個優點:胸懷寬大,能夠容人。因此,他手下各式各樣的人全有,有文的、有武的、有儒生、有戰將,三教九流,無不具備,這才能夠把韓信、陳平等人吸引到自己的麾下。靠著這批人,劉邦最后滅了項羽,而十面埋伏的總指揮就是韓信。

韓信也是貧寒子弟,出自鄉下,人長得瘦弱,家里很窮,吃不上飯,就喜歡讀書。在當時反文化的社會風潮下,一個鄉村的窮孩子酷愛讀書,我們也許會夸獎他難能可貴,但在那個時候,在鄉人看來,韓信簡直就是個敗家子,窮光蛋還讀什么書,連鄉村的流氓都要欺負他。他讀書不惹人,可流氓見到他,攔在街頭,挑釁道:“你有本事現在拔劍殺了我,沒有本事便從我的胯下爬過去。”韓信打不過人家,只好從胯下爬過去,受了奇恥大辱。但是,這番奇恥大辱更激勵他刻苦學習,把書讀好。后來,韓信成了中國古代最具天才的統帥,幫助劉邦扭轉頹勢,以弱勝強,帶出一支千錘百煉的隊伍,最后在江蘇徐州到安徽和縣綿延千里的戰線上,徹底圍殲項羽。韓信的勝利告訴我們一條非常重要的道理,那就是文化戰勝了野蠻。所以,文化非常重要。

收攬的人才多了,隊伍壯大后,劉邦對于文化的態度逐漸發生了一些變化。最初,劉邦從河南向關中迂回挺進的時候,一直想繞過強敵駐守的城池,好迅速挺進關中。河南地處沖要,有很多秦軍布防,繞不過去,劉邦發愁了。

就在這時候,有個人來到了劉邦的帳前求見。外面的衛兵進來通報,說門前有一個穿著寬大衣服、戴著高帽子的人,像個儒生,他想求見。劉邦一聽就生氣,吩咐道:“跟他講,我忙得很,沒空見儒生。”衛兵出去說了,那人知道劉邦因為他這身儒生打扮而不想見,便對衛兵說:“你再進去重新給我通報,告訴劉邦我不是儒生,我是高陽酒徒。”這位自稱高陽酒徒的人,就是謀士酈食其。

衛兵再進去通報,劉邦聽說是高陽酒徒,很高興,馬上召見。于是酈食其走了進來,到帳內一看,劉邦在忙什么呢?兩個美女把他摟在懷里,替他洗腳。而劉邦回頭看見進來的是書生,怒火中燒。他跳起來直接奔到酈食其跟前,摘下他的帽子在里面撒尿。

酈食其任憑劉邦撒野,他冷靜地對劉邦說:“您如果不想得天下,就盡管撒野;您如果想得天下,對長者、對文人就得客氣點兒,以禮相待。”劉邦聽了內心暗驚。酈食其問他是不是遇到困難,是不是遇到強敵了?他一道一道地分析,把劉邦徹底說服了。這是劉邦起兵以來聽到的第一堂文化課,讓他知道打仗并不靠蠻力,更重要的是會動腦子,原來文化還是很重要的。

劉邦懂得了文化的重要,慢慢也就懂得收攬人才了。他收攬了一批有文化的人,一批智勇雙全的將軍。在正面戰場上,他和項羽相持多年,項羽攻不破漢軍的防御,非常著急。有一次,項羽挺身到陣前,向劉邦喊話:“天下分裂這么多年,就因為我們兩個人爭天下,讓老百姓受苦了。今天干脆這樣吧,你出來,我們兩個人單挑,再也不要連累老百姓了。”劉邦笑著對項羽說:“我和你斗智,不和你斗勇。”劉邦已經懂得要斗智,就是要斗文化了。劉邦在這么一批智勇雙全的文臣武將輔佐下,最后打敗項羽,奪取了天下。

建立漢朝以后,劉邦遇到了不少危機,那些跟他打天下的諸侯一再發動叛變,他得親自去平定。鎮壓了這些叛亂的諸侯,劉邦心里清楚,跟他打天下的文臣武將,沒有一個不是英雄豪杰,都很厲害。劉邦在世,他能夠鎮得住這些人,可是他要是不在了,那怎么辦呢?劉邦憂心忡忡。

問題出在哪里?劉邦的繼承人,后來的漢惠帝,是一個厚道人,能不能鎮住這批開國元勛呢?劉邦還有更深一層的擔心,那就是自己的夫人呂后。呂后跟劉邦一起打天下,朝廷中的將領也可以說是呂后的部下。呂后跟著劉邦吃苦耐勞,經歷了驚濤駭浪、艱難困苦。呂后是女中英豪,個性強悍,后面還有呂家一大批人,對權力暗地里覬覦著,想要飛黃騰達。所以,劉邦外有一批大臣,內有個呂后,他兒子能否順利掌權,這就是他晚年最大的心病。

年齡不容劉邦躊躇,他舊傷發作,回天乏術,不得不交班了。作為最后的交代,他給兒子留下一封遺書。劉邦這么有本事,一定有高明的馭人之術。現在快死了,他一定會把這些本領傳授給兒子,讓權力平穩過渡,江山穩固。可當劉邦去世后,遺書被打開來,真的讓人大出意外。劉邦在遺書中對太子囑咐道:“吾遭亂世,當秦禁學,自喜,謂讀書無益。洎踐祚以來,時方省書,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劉邦講自己年輕的時候正好遇到秦朝亂世,焚書坑儒,號召反文化,他很高興,覺得讀書沒有用。可是,自從當皇帝以后,聽人家講書,自己不時也學習讀書,才慢慢領悟到作者的意圖,對照自己,才知道以前的所作所為有太多是不對的。

劉邦真的令人刮目相看。這個人的自信力很強,做父親,他敢在兒子面前解剖自己,把自己的不對講給兒子聽。反省是需要勇氣的,對兒子、部下、臣民做自我檢討,更需要勇氣。給惠帝講這些話,是要惠帝學習做人,治理好國家。那么,他要惠帝學習什么呢?他給兒子留下的最寶貴的錦囊妙計是好好讀書。這就是一個以反文化著稱、被人罵為流氓的人,用自己一生的經歷最后獲得的大徹大悟:要讀書!

劉邦要他的子孫后代好好讀書,不要恃力用強。讀書讓劉邦的家族完全改變了,重視文化,后繼有人。

中國歷史上,建立起統一帝國的皇家其實也就十來支。其中,西漢劉家的子弟應該說培養得很好。西漢皇帝能人輩出,文帝、景帝時期號稱“文景之治”;武帝給中國建立起文化道統,進入盛世;宣帝中興,將近兩個世紀,穩定繁榮。這說明劉家后來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家訓家規,用讀書學習提升子孫后代的素養,轉變家風,使得這個家族長期延續下來,得到社會尊重,許多人偽冒劉邦后裔,遂成為中國人數最多的姓氏。

要讀書的遺訓,使得漢朝發生了巨大的蛻變,從迷信武力、靠軍事打天下走向文治。劉邦以后的惠帝、文帝、景帝到武帝,完全走向了文化治國。漢武帝時期更是通過建立新儒家的文化大手筆,給中國建立起主流意識形態。有核心文化和共同的倫理價值觀,境內各個民族緊緊凝聚在一起,融合成為“漢族”。

對一個國家來說,除非那些瘋狂的專制主義者會焚書坑儒,實行愚民政策,每一個強盛的王朝都一定會大力弘揚文化,培養人才。近代中國遭受西方的欺凌,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們的文化落后,閉關鎖國,沒有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還自以為天下第一。晚清支持改革的開明官員張之洞在《勸學篇》序言里針對問題的實質,深刻地指出:“世運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學。”

在中國古代的教育思想中,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最初的學習來自家庭,家教好了,子女就成才。所以,儒家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家訓家教對于民族和國家至關重要。

◎ 劉邦對太子的囑咐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溪县| 铁岭县| 新和县| 江陵县| 琼中| 沙田区| 马鞍山市| 博湖县| 西青区| 达拉特旗| 兰西县| 桓台县| 阳西县| 松滋市| 宝应县| 鄂州市| 铜陵市| 昌乐县| 穆棱市| 肇东市| 信丰县| 卓资县| 当雄县| 鹤峰县| 含山县| 广平县| 安义县| 纳雍县| 长汀县| 怀安县| 梅州市| 佛坪县| 临泉县| 贞丰县| 玛纳斯县| 承德县| 庆元县| 英德市| 元阳县| 河北省| 库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