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問物:可觸摸的意義
- 陳少明
- 18字
- 2025-08-19 16:25:32
二
“心外無物”
一個心學命題的擴展研究
引言:從“南鎮觀花”說起
“心外無物”,一個表面上不合常理的命題,居然歷幾個世紀而聚訟不斷,這意味著它的內涵不會如其字面所表達的那樣簡單。同時,一種觀點的價值,不僅在于它提出或觸及思想史上的重大問題,還在于其從自身的主張出發,有力量參與對傳統的塑造。因此,重提這一經典論題,是我們步入與傳統對話的一種途徑。
王陽明“南鎮觀花”的公案,是理解問題的一個機緣:
先生游南鎮,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于我心亦何相關?”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傳習錄下》,第275條)(1)
這是一個思想史事件(2),其獨特之處,不在其文字與圖景,而在于它的觀念。文中對話再次涉及陽明心學的重要命題“心外無物”。同時,陽明的解答與其平日的說法相比,留下值得推敲的差異。通常的說法,心外無物的“物”是指事或者理,也可稱“心外無事”或“心外無理”。而這則對話所面對的“物”,則是作為自然現象的物體本身。即“心外無物”并非心外無事或心外無理的隱喻,它有自身的命題意義。然而,新的說法究竟能否與以往的見解相協調,是問題的焦點。如果前后表達的實質是一致的,便需要通過在更深層次上的思考、溝通,才能有效彌合直觀上的差別。倘若兩者實在存在無法調和的矛盾,則需要提出進一步的問題,即站在心學的立場上,如何處理接納自在之物的存在這一經驗事實?
這是富于誘惑力的任務。本文的問題是心學的,線索來自記載陽明學說的《傳習錄》,而引申的論說,則期望通向更廣闊的哲學視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