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隋唐國家祭祀的基本結構

為了方便全書的展開,在本節我們將結合唐代禮典的規定與祭祀實踐,先對唐代國家祭祀的基本結構作一初步的剖析。

在《大唐開元禮》的“吉禮”部分,詳細記載了各種國家祭祀活動的對象、時間、空間和儀式,而《唐會要》卷二三《緣祀裁制》條的記載則較為簡明:“舊制,每歲大中小祀,凡七十九祭。皆剋定日辰,著于祀典,其與本文相當則祭,更不卜日。三十四祭準禮但言時月,不定日辰,太卜署至時擇日。”其下按時間順序列舉了各種祭祀的具體內容,我們將其列表如下(表1)(14)

表1 《唐會要》所載祭祀時間表



毫無疑問,上表并不能全面反映有唐一代國家祭祀的全貌和變化,而且一些禮典之外的祭祀實踐并未體現在其中,不過,它對整體把握唐代祭禮還是有幫助的。

為了分析的方便,有必要對國家祭祀進行分類。分類的方式有多種,就祭祀對象的類別而言,依《周禮·春官·大宗伯》的記載,可分為天神、地祇和人鬼三大類,唐代則在此之外又添加一類“釋奠于先圣先師”(15),實際上也屬于“人鬼”范疇,而先代帝王等毫無疑問亦屬此類。

若從祭祀等級來劃分,則可分為大祀、中祀、小祀三個等級。這種劃分的起源很早,《周禮·春官·肆師》:“立大祀,用玉帛牲牷;立次祀,用牲幣;立小祀,用牲。”鄭玄注:“鄭司農云:‘大祀,天地。次祀,日月星辰。小祀,司命已下。’玄謂大祀又有宗廟,次祀又有社稷、五祀、五岳,小祀又有司中、風師、雨師、山川、百物。”(16)鄭玄所據當為漢代祭祀的實況。隋唐時期的國家禮典也繼承了這一分法,但不斷有變化和調整,現將各個時期的情況列表如下(表2)(17)

表2 漢唐祭祀等級變遷表


從上表我們大致可以看出隋唐國家禮典中祭祀等級的變遷。與《周禮》的記載相比,它們的規定要復雜得多,也具體得多。這種變遷也反映了隋唐禮典的一些特色,例如隋代的日月和社稷被列入大祀,但在《周禮》中卻只是次祀,到了唐代又恢復為中祀,與禮經相合。至于唐代,引人注目的是從顯慶時起,先代帝王、釋奠等開始列入國家祀典中的中祀,到開元時,又有齊太公、諸太子廟、五龍祠的出現,而《大唐郊祀錄》中還出現了從玄宗天寶年間開始的具有明顯道教色彩的太清宮、九宮貴神等祭祀,這些都反映了唐朝的時代特色,值得關注。

若從祭祀的空間來看,我們則可將國家祭祀分為三類:

第一類,在京城舉行者。其中包括了郊祀、社稷、宗廟、籍田與先蠶等,這都是中央一級的祭祀活動,從等級上看,屬于大祀和中祀,一般由皇帝親祀,或者由有司攝三公行禮(18)

第二類,中央在諸州舉行的祭祀,其中包括后土祠、岳鎮海瀆、先代帝王等。其祭祀等級屬于中祀,常祀由當地所在州的長官舉行,而非時的祈禱則往往由中央差官行禮。

第三類,州縣政府的祭祀,主要包括春秋二社、州縣釋奠、風師雨師、地方山川,以及當地政府認可的一些祭祀對象等,如同《大唐開元禮》所規定,它們都屬小祀,全部由地方長官行禮。從理論上說,州縣政府的常祀只有春秋二社和釋奠,至于風師、雨師的常祀要到天寶四載(745)七月升為中祀之后,才在各州普遍舉行(19)。因此,對于地方政府而言,更經常的祭祀對象實際上是那些代表當地信仰傳統的祠廟,即《開元禮》卷一所謂的“諸神祠”,而其祭祀形式則更多的是“祈禱”,即有特定目的的祭祀活動。

實際上,唐人已有類似的分法,如《唐六典》卷四云:“凡郊祀天地、日月、星辰、岳瀆,享祭宗廟、百神,在京、都者,用牛、羊、豕,滌養之數,省閱之儀,皆載于廩犧之職焉。若諸州祭岳鎮海瀆、先代帝王,以太牢;州縣釋奠于孔宣父及祭社稷,以少牢。”(20)正是將國家祭祀分為在京都者、中央祭祀在諸州者,以及州縣本身的祭祀三種。由于三者祭祀等級的不同,祭品也有很大差異。與本書的研究目的相應,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將更為關注后兩類祭祀活動。

主站蜘蛛池模板: 茶陵县| 枞阳县| 宿松县| 汽车| 集安市| 卓资县| 新邵县| 汽车| 商丘市| 嘉黎县| 蚌埠市| 沙雅县| 呼伦贝尔市| 仲巴县| 大连市| 通州市| 定日县| 天水市| 安西县| 西乌珠穆沁旗| 黄石市| 梓潼县| 贵港市| 宜州市| 新安县| 朝阳县| 崇文区| 黔西| 巴青县| 信丰县| 新闻| 承德县| 天门市| 阿拉善右旗| 平罗县| 长汀县| 金川县| 铁岭市| 栾川县| 绥阳县| 宝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