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商務:數字化時代的生意模式
- 白海青編著
- 2275字
- 2025-08-27 17:05:30
第二節 信息不對稱
一、信息不對稱的概念
信息不對稱這一現象在1970年代最先由美國經濟學家喬治·阿克羅夫(G.Akerlof),邁克爾·斯彭斯(M.Spence),約瑟夫·斯蒂格利茨(J.E.Stigliz)關注。他們分別從商品交易、勞動力和金融市場三個領域對這一現象進行了闡釋,信息不對稱理論為市場經濟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信息不對稱現象無處不在。按照這一理論,名牌本身也折射出了這一現象。與一般的商品相比,人們對品牌的崇拜和追逐,在某種程度上恰恰說明了名牌商品提供了更完全的信息,降低了買賣雙方的交易成本。這一理論也適應于廣告現象,在商品同質的情況下,花巨資廣而告之的商品比不做廣告或少做廣告者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所以它們更容易為消費者接受。
信息不對稱理論強調市場中的人因獲得信息的渠道不同、信息量的多寡而承擔不同的風險和收益。1970年,喬治·阿克爾洛夫(G.Akerlof)在哈佛大學經濟學期刊上發表了著名的《次品問題》一文,首次提出了“信息市場”概念。阿克爾洛夫從當時的二手車市場入手,發現了舊車市場由于買賣雙方對車況掌握的不同而滋生的矛盾,最終導致舊車市場的日漸式微。在舊車市場中,賣主一定比買主掌握了更多的信息。為了便于研究,阿克爾洛夫將所有舊車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保養良好的車,另一類是車況較差的“垃圾車”,然后假設買主愿意購買好車的出價是20000美元,差車的出價是10000美元,而實際上賣主的收購價卻可能分別只有17000美元和8000美元,這就產生了較大的信息差價。由此得出一個結論:如果讓買主不經過舊車市場而直接從車主手中購買,那將產生一個更公平的交易,車主會得到比賣給舊車市場更多的錢,買主出的錢也會比從舊車市場買的要少。但接下來會出現另外一種情況,當買主發現到自己總是在交易中處于不利位置,便會刻意壓價,以至低于賣主的收購價。例如,好車只出價15000美元,差車只出7000美元,這便使交易無法進行。面對這種情況,舊車交易市場的賣主往往會采取以次充好的手段滿足低價位買主,使舊車質量越來越差,最后難以為繼。
信息不對稱現象的存在使交易中總有一方會因為獲取信息的不完整而對交易缺乏信心。對于商品交易來說,這個成本是昂貴的,但可以找到解決方法。還是以舊車交易市場為例,對于賣主來說,如果他們一貫堅持只賣好車不賣一輛“垃圾車”,長此以往建立的聲譽便可增加買主的信任,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對于買主而言,他們也可以設置更好的策略將“垃圾車”剔除出來。
邁克爾·斯彭斯專注于勞動力市場的研究,他通過對勞動力市場的長期觀察發現,用人單位與應聘者之間的信息也是不對稱的。應聘者為了謀到一個好的職位或者單位,會從服裝到畢業文憑挖空心思層層包裝,使用人單位很難識別真偽。于是,斯彭斯創造性地發明了一個新概念—“獲得成本”。用人單位認為,應聘者具有越難獲得的學歷就越具可信度,擁有哈佛文憑的應聘者比一般學校的畢業文憑更有可信度。而事實上,勞動力市場上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遠比斯彭斯講的嚴重得多,除了應聘者自己作假之外,人才市場的中介公司(獵頭企業)為了使雙方成交獲取高額傭金,也經常幫助應聘者包裝甚至造假。
二、信息不對稱的一種特殊應用:囚徒困境
假設有兩個犯罪嫌疑人A和B共同作案被警察抓住,警方的政策是“坦白從寬抗拒從嚴”。警察將兩人單獨關押審訊,警方的政策是:如果一個犯罪嫌疑人坦白了罪行,證據確鑿的話,兩人都會被判有罪。如果另一個犯罪嫌疑人也作了坦白,兩人則各被判8年;如果另一個犯罪嫌疑人沒有坦白而是抵賴,則以妨礙公務罪(因已有證據表明其有罪)再加刑2年,而坦白者則因立功而被減刑8年,立即釋放。如果兩人都抵賴,警方則因證據不足不能判兩人有罪,但可以私闖民宅的罪名將兩人各判入獄1年。

圖2-1 囚徒困境博弈
顯然,對犯罪嫌疑人A和B來說,最好的策略是雙方都抵賴,結果是大家都只被判1年。然而,由于兩人被隔離審問,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雙方都會懷疑對方會出賣自己以求自保,都會從利己的目的做出選擇。兩個人都會有這樣一個盤算過程:假如他坦白,如果我抵賴,得坐10年監獄,如果我坦白最多8年;假如他抵賴,我也抵賴,我就會被判一年,如果我坦白就可以被釋放,而他會坐10年牢。綜合以上幾種情況,不管他坦白與否,對我而言都是坦白劃算。兩個人都會動這樣的腦筋,最終兩個人都選擇了坦白,結果都被判8年刑期。
基于經濟學中“理性經濟人”的前提假設,坦白招供是符合兩個嫌疑人利益的選擇,他們并不會選擇“不招供而被判一年”這個對雙方都有利的策略。也就是說,從利己目的出發,結果損人不利己,既不利己也不利他。
討論題
早期喜結連理場景下的“媒婆”與現代的婚介所有何異同?
三、競爭與壟斷
完全競爭是一種理想的狀態,是指市場內所有的資源都被調動起來,不存在任何人或集體可能出現的壟斷,這樣的市場價格會維持在一個合理的水平。市場上存在大量具有理性經濟行為的賣者和買者;產品是同質的,可互相替代而無差別化;生產要素在產業間可自由流動,不存在進入或退出障礙;賣者或買者對市場都不具有某種支配權力或特權;賣者和買者間不存在共謀、暗中配合行為;賣者和買者具備充分掌握市場信息的能力和條件,不存在不確定性。在完全競爭市場中,存在著許多銷售相同產品的賣者,消費者也充分掌握著信息,市場價格由市場中的供應和需求總量決定,任何一個廠商都不能控制市場價格,每個企業都按照市場既定的價格銷售產品。

圖2-2 完全競爭環境下的市場均衡
完全壟斷是指賣方只有一家企業,產品沒有替代產品,行業壁壘高,新企業不可能進入市場。在完全壟斷的情形下,市場價格是由這一個企業控制的,想要提高價格時就減少產能,想要降低價格時就增加供給。也就是供給決定價格,價格與需求呈反向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