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星火燎原
- 逆光筑夢
- 無盡滄淵
- 2882字
- 2025-08-16 06:52:52
“微型太陽”實驗成功的消息,像一顆投入深潭的石子,在科技界激起了層層漣漪。
江晨團隊所在的臨港實驗室,從門可羅雀變得門庭若市。前來考察的、尋求合作的、毛遂自薦的研究者絡繹不絕。秦主任帶著市里的干部三天兩頭來“慰問”,話里話外都是“滬海要抓住機遇,打造全球核聚變高地”。
但江晨最清楚,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實驗成功的是二十分鐘的等離子體約束,可距離“點火”(能量增益大于1)的目標,至少還需要將約束時間延長到數百分鐘,同時解決等離子體與裝置內壁的“第一壁材料”耐受問題——這是可控核聚變最核心的兩大瓶頸。
“我們現在的偏濾器能扛二十分鐘的高熱負荷,但如果是持續運行,材料內部的晶格缺陷會加速累積,三個月都撐不住。”材料組的王浩指著顯微鏡下的材料切片,眉頭擰成了疙瘩,“進口的鎢錸合金根本買不起,國產替代品的抗熔損能力還差一大截。”
“計算資源也不夠。”負責模擬的周銘敲著鍵盤苦笑,“上次模擬長脈沖運行,用了全市高校的算力池,排了半個月隊才算出三秒的數據。要驗證新材料模型,沒個百萬億次級的超算,根本免談。”
會議室里,氣氛有些沉悶。團隊剛搬進新實驗室時,大家眼里只有星光;可當真正的工程問題擺在面前,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便像一堵墻橫在了眼前。
“要不……先申請國家重大專項?”李銳翻著一沓項目申報指南,“‘啟明星計劃’二期馬上啟動,我們可以牽頭申報‘長脈沖運行關鍵技術’課題。”
“申報?”江晨搖頭,“光是論證報告就要耗半年,等批下來,我們的研究黃金期就過了。更何況……”他頓了頓,“‘啟明星計劃’里,還有‘永恒能源’的人盯著。”
自從“磐石安保”的安全事故被掩蓋后,那家安保公司反而以“安全顧問”的名義,更深地滲透進了項目組。秦主任雖然表面上支持江晨,但每次開會,都會有“專家”用“風險可控論”質疑他們的技術路線,試圖將研究方向引向更“穩妥”的小型化路線。
“那我們自己干?”張強拍了下桌子,“把‘影子實驗室’的老底子全翻出來,自建超算集群?可是……錢從哪兒來?”
實驗室的賬戶上,還剩著“啟明星計劃”撥的第二筆經費,但那是專款專用,連買臺新設備都要打報告。江晨摸了摸兜里那張皺巴巴的銀行卡——那是他這些年攢下的全部積蓄,原本打算給母親治病用的。
“或許……我們可以試試技術轉化。”一直沉默的趙琳突然開口。她不知何時回到了團隊,如今在“智源科技”旗下的新能源子公司任職,職位不高,但能接觸到不少產業界的信息。
“轉化?”江晨抬頭看她。
“我接觸到一家民營能源公司,‘星火能源’,他們老板以前是中科院核工業研究所的,一直對可控核聚變念念不忘。”趙琳翻開隨身帶的平板,調出一份資料,“他們愿意投資五千萬,換取我們技術的優先使用權。雖然錢不多,但足夠我們搭建一個小型的超算節點,還能支撐半年材料實驗。”
“和資本合作?”王浩立刻反對,“當年‘星環’就是因為資本急功近利,才逼停了‘逐日者’!”
“但這次不一樣。”趙琳解釋,“‘星火’的老板周鴻儒,我見過一面。他說過一句話:‘我不是要摘果子,我是要給你們遞梯子。’他當年參與過‘逐日者’早期論證,知道這條路的難。”
江晨盯著平板上的照片——照片里的男人穿著洗得發白的工裝,站在戈壁灘上的風電場上,背后是漫天的黃沙。那眼神,像極了當年在“星環”車間里,蹲在地上修管道的老技工。
“我去見見他。”江晨說。
周鴻儒的辦公室,設在浦東新區一棟不起眼的寫字樓里。墻上掛著大幅的戈壁風光照,桌角擺著一臺老掉牙的算盤——江晨一眼就認出,那是上世紀80年代核工業系統常用的“飛魚牌”。
“江博士,久仰。”周鴻儒站起來握手,手掌粗糙得像砂紙,“我在‘逐日者’項目立項會上,聽過你關于‘超導-陶瓷偏濾器’的報告。當時我就想,這小子要是能把圖紙變成現實,能把中國的核聚變搞上去……”
他沒說完,但江晨懂了。
“周總,您為什么選我們?”江晨直奔主題。
“因為你們沒被錢砸暈。”周鴻儒指了指桌上的算盤,“我當年在核工業所,見過太多項目,錢越多,人越慌。你們在舊車間里用GPU‘化緣’的樣子,像極了我們當年搞‘兩彈一星’那會兒——窮,但骨頭硬。”
他打開電腦,調出一段監控視頻:畫面里是“星火能源”位于內蒙古的試驗場,一座小型仿星器裝置正在運行,等離子體環雖然只有十幾厘米長,卻穩定燃燒了整整三分鐘。
“這是我們用自有資金搞了五年的東西。”周鴻儒說,“我知道,論技術積累,你們比我們強一百倍。我們不要‘主導權’,不要‘署名權’,只要能跟著你們學技術,能在未來用上你們造出來的‘太陽’——哪怕只給我們留個發電站運維的崗位,就行。”
江晨盯著視頻里的等離子體環,忽然想起自己第一次在實驗室里看到藍紫色等離子體時的場景。那時候,他也是這樣,眼睛里只有光。
“好。”江晨伸出手,“但我要三個條件:第一,超算集群必須由我們自主管理;第二,實驗數據共享,但核心技術專利歸團隊所有;第三,‘星火’不能向外界透露任何我們的研究細節。”
周鴻儒笑了,用力握住他的手:“成交。”
三個月后,臨港實驗室的負一層,多了一個全封閉的“超算艙”。
艙內,三百臺國產服務器嗡嗡作響,指示燈連成一片紅色的海洋。這是“星火能源”投資五千萬,聯合國內三家超算中心搭建的“星火-逐日”計算平臺。江晨給它起了個外號:“小太陽”。
“開始吧。”江晨對著麥克風下令。
李銳按下回車鍵,屏幕上的等離子體模擬程序瞬間啟動。這一次,不再是幾秒、幾十秒的片段,而是連續的、長達七十二小時的演化推演。
王浩盯著材料數據庫,手指在觸控板上翻飛:“新的鎢基復合材料配方,耐受溫度提升了300℃,抗中子輻照能力也達標了。下周就能送廠家試制。”
周銘則泡在“小太陽”的算力池里,優化著磁約束算法:“如果這次模擬成功,我們就能把約束時間預測誤差控制在5%以內。”
實驗室的另一角,張強帶著新招的實習生,正在調試自主研發的等離子體診斷設備。年輕人們的笑聲不時傳來,混著機器的嗡鳴,像一首跑調卻熱烈的交響樂。
趙琳抱著筆記本走進來,臉上帶著笑:“周總那邊又給我們送了一批退役的核工業檢測設備,說是‘給孩子們練手’。對了,剛才接到科技部的電話,說我們的‘長脈沖運行’項目,被列入了2050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預備清單。”
“預備清單?”李銳抬頭。
“就是說,只要我們能在明年年底前拿出初步成果,就能正式立項,拿到八個億的專項經費。”趙琳眨眨眼,“周總說,這是‘星火’替我們鋪的第二級臺階。”
江晨站在監控屏前,看著模擬程序里的等離子體環,正以穩定的頻率脈動著。那橘紅色的光芒,映在他眼里,像極了多年前,在“影子實驗室”里,李銳第一次調出穩定等離子體時的模樣。
他忽然想起,第一次見到周鴻儒時,對方說過的一句話:“搞技術就像種莊稼,有的人等不及抽穗就拔苗,有的人耐得住干旱守著苗。最后能豐收的,從來都是那些把根扎進泥土里的人。”
此刻,江晨覺得,他們的根,已經扎得很深了。
窗外的滬海市,華燈初上。遠處的“城市生態穹頂”里,孩子們正指著模擬星空,聽講解員講“人造太陽”的故事。江晨知道,那束光,或許還要等很久才能照亮現實;但他更知道,只要有人愿意守著實驗室的燈,愿意為一行行代碼、一組組數據熬白了頭——
科技的星火,終會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