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9章 光溯星河

2205年冬,獵戶座旋臂,“逐日者”星艦“薪火號”。

舷窗外,獵戶座大星云的瑰麗光帶如液態火焰般流淌。林夏站在觀測艙的舷窗前,指尖輕觸玻璃,哈出的白霧在零下二百攝氏度的真空中凝成細碎的冰晶。三十二歲的她,發梢間飄著幾縷銀白——那是常年穿梭于星際飛船與深空能源站之間留下的痕跡,卻讓她更添了幾分科研工作者特有的沉靜。

“夏夏,江老發來量子通訊。”通訊器里傳來陳敘的聲音,帶著幾分調侃,“他說‘獵戶座的星風比仙女座溫柔,但你要是敢偷懶,我就把你當年修冷卻泵的扳手寄到星艦上來’。”

林夏笑了。她知道,一百零三歲的江晨此刻正坐在臨港實驗室的頂層觀景臺,面前擺著那臺陪了他五十年的老電腦,屏幕上永遠亮著“逐日者”的模擬程序;那件洗得發白的藍工裝,依然掛在衣柜最顯眼的位置,胸口那塊淡褐色的油漬,早已被歲月磨成了溫潤的玉色——那是二十年前在“影子實驗室”調試設備時留下的印記,如今已成為“逐日者”精神的圖騰。

“星艦能源艙準備完畢。”林夏對著通訊器說,“‘逐日者’聚變堆的等離子體約束時間突破了兩小時——這是人類首次在跨星系航行中實現長時間穩定供能。”

通訊器那頭沉默了兩秒,接著傳來江晨的聲音:“很好。但別忘了,我們當年在舊車間里,連兩分鐘的穩定運行都費了九牛二虎之力。”

林夏望著舷窗外的獵戶座星云,那里的星塵在引力作用下聚成巨大的漩渦,像極了二十年前“影子實驗室”里,等離子體環第一次穩定燃燒時的模樣。

“江老,您還記得嗎?”她輕聲說,“1998年7月15日,我們在舊車間調試第一臺磁約束裝置,李銳用算盤算出了第一個等離子體約束時間——17秒。”

“記得。”江晨的聲音帶著笑意,“當時他說,‘江博士,這17秒,夠我們吹一輩子了’。”

2205年春,臨港實驗室“星火廳”。

環形穹頂下,五百塊全息屏流轉著銀河系的星圖,最中央的位置,懸浮著一顆編號為“TXS 0506+056”的耀變體——這是人類已知的宇宙中最活躍的類星體之一,其核心的黑洞每秒吞噬的物質相當于一個太陽質量。

江晨坐在中央控制臺前,白大褂下的手指輕輕劃過虛擬操作界面。一百零三歲的他,背依然挺得筆直,只是眼角的皺紋深如星軌。他穿著那件洗得發白的藍工裝,胸口那塊淡褐色的油漬,在全息光的映照下泛著溫柔的玉色——那是二十年前在“影子實驗室”調試設備時留下的印記,如今已成為“逐日者”精神的圖騰。

“江老,‘溯光’計劃的第一次超新星能源采集測試,準備就緒。”通訊器里傳來陳敘的聲音,帶著幾分雀躍,“林夏團隊在蟹狀星云搭建的接收站已就緒,我們的‘星焰’聚變堆將在一小時后啟動,向TXS 0506+056輸送能量。”

江晨的目光掃過屏幕上的星圖,最終停留在TXS 0506+056的光譜數據上。這顆類星體的輻射強度是銀河系的千億倍,但其能量輸出卻因黑洞吸積盤的擾動而極不穩定——正是“逐日者”技術最理想的測試場。

“采集功率設定多少?”他問。

“初始功率50兆瓦。”陳敘答道,“如果成功,后續會逐步提升到千兆瓦級。江老,您說……我們真的能用可控核聚變技術,從黑洞手里‘搶’能量嗎?”

江晨笑了。五十五年前的那個秋天,在火星基地的觀測臺上,陳敘也是這樣問他:“爺爺,我們真的能在火星上造出‘太陽’嗎?”那時他回答:“會的。因為人類追逐光的腳步,從來不會停在已知的邊界。”

“設定50兆瓦。”江晨說,“但記得,把李銳當年修冷卻泵的扳手模型帶上——那是我們‘逐日者’的第一把‘鑰匙’。”

2205年秋,蟹狀星云,“逐日者”接收站。

林夏站在全息控制臺前,指尖輕點,屏幕上跳動的不再是等離子體參數,而是超新星爆發時噴流與星際介質碰撞的實時模擬圖。三十七歲的她,鬢角已染霜色,但眼里的光比二十年前在“影子實驗室”時更亮——那是見過百億光年外的星光后,沉淀出的從容與熾熱。

“采集啟動。”她對著通訊器說,“‘星焰’堆的等離子體約束時間突破了兩小時——這是人類首次在超新星噴流中實現長時間穩定供能。”

通訊器那頭沉默了兩秒,接著傳來江晨的聲音:“很好。但別忘了,我們當年在舊車間里,連兩分鐘的穩定運行都費了九牛二虎之力。”

林夏望著舷窗外的蟹狀星云,那里的噴流如銀河倒卷,裹挾著高能粒子與塵埃,像極了二十年前“影子實驗室”里,等離子體環第一次穩定燃燒時的模樣。

“江老,您還記得嗎?”她輕聲說,“1998年7月15日,我們在舊車間調試第一臺磁約束裝置,李銳用算盤算出了第一個等離子體約束時間——17秒。”

“記得。”江晨的聲音帶著笑意,“當時他說,‘江博士,這17秒,夠我們吹一輩子了’。”

2206年冬,臨港實驗室“火種廳”。

這里是“逐日者”項目的“精神殿堂”。環形大廳的墻壁上,嵌著從“影子實驗室”到“星火廳”的所有關鍵照片:舊車間的破機床、火星基地的五星紅旗、月球表面的“逐日者”標志、獵戶座星云的光譜圖……每一張照片旁,都標注著一行小字——“某年某月某日,某人,用某辦法,解決了某問題”。

江晨坐在中央的藤椅上,面前擺著一杯熱咖啡。杯子是李銳當年在舊車間用的那只,杯底還刻著歪歪扭扭的“加油”二字。

“江院士,青年學者交流會要開始了。”助理小吳輕聲提醒。

“知道了。”江晨放下咖啡杯,起身時,白大褂下擺掃過墻上的照片——那是二十歲的林夏,舉著量子計算機模型,眼睛亮得像星子。

交流會上,來自全球五十多個國家的青年科學家圍坐成圈。他們有的研究新型磁約束材料,有的開發深空能源存儲技術,有的在探索“逐日者”技術與量子計算的融合。

“江老,我想請教一個問題。”來自船底座星云的青年科學家阿雅站起來,她的皮膚泛著淡青色,瞳孔是幽藍的,“我們星系的恒星活動劇烈,‘逐日者’的偏濾器材料能在千億度高溫下穩定運行嗎?”

江晨笑了:“千億度?當年我們在舊車間調試時,偏濾器的溫度經常超過一千度——因為冷卻系統漏水。”

臺下一片嘩然。

“但后來我們發現,”江晨接著說,“材料在高溫下的‘自修復’能力,比我們想象的更強。關鍵不是‘避免高溫’,而是‘學會和高溫共處’。”他指向墻上的照片,“二十年前,李銳用錘子敲碎石英石,磨成粉混進陶瓷材料;現在,你們的任務是——找到材料在極端環境下的‘自洽規律’。”

阿雅若有所思:“您是說,‘缺陷’才是材料的‘超能力’?”

“正是。”江晨點頭,“當年我們以為石英粉是‘雜質’,想盡辦法去除;現在我們知道,正是這些‘雜質’,讓材料在極端環境下更有韌性。科學從不完美,但‘不完美’里,藏著最珍貴的答案。”

2207年春,火星烏托邦平原。

“逐日者”火星能源站的觀測臺上,陳敘正用量子望遠鏡觀測著火星的極光。四十歲的他,已經是“逐日者”深空能源研究所的所長,白大褂口袋里總裝著一塊巧克力——和林夏當年給他的那塊一個味道。

“敘哥,地球那邊發來消息。”通訊器里傳來林夏的聲音,“‘溯光’計劃首次超新星采集成功!TXS 0506+056的能量輸出提升了1.2%——這是人類首次用可控核聚變技術干預類星體活動!”

陳敘放下望遠鏡,轉身看向身后的能源站。銀灰色的艙體在火星的夕陽下泛著暖光,艙外的“逐日者”標志——那只火鳳凰,正被火星的風掀起一角,露出底下刻著的“1998-2207”字樣。

“爺爺,”陳敘對著通訊器喊,“您當年在舊車間畫的草圖,現在還在火星能源站的紀念艙里嗎?”

“在。”江晨的聲音帶著笑意,“就在最顯眼的位置。旁邊還壓著你李叔叔當年修冷卻泵的扳手——他說,那是‘逐日者’的第一把‘鑰匙’。”

陳敘想起,去年江晨來火星時,曾帶他去看過那個紀念艙。玻璃柜里,泛黃的草圖、磨得發亮的扳手、還有李銳當年畫的磁場線筆記,靜靜地躺在那里。旁邊的電子屏循環播放著一段視頻:二十歲的江晨站在舊車間里,舉著那臺二手等離子體診斷儀,對團隊說:“我們可能要用一輩子,才能讓這團火燒得旺一點。”

“爺爺,”陳敘的聲音有些發緊,“您后悔嗎?五十三年了,您和團隊把一輩子都搭在了‘逐日者’上。”

通訊器里沉默了幾秒,接著傳來江晨的聲音:“后悔什么?后悔沒早點成功?還是后悔沒過上更輕松的日子?”他頓了頓,笑了,“我記得二十年前,在舊車間里,李銳問我:‘江博士,我們真的能成功嗎?’我當時說:‘不知道。但我們必須試試。’現在,我可以說——我們不僅成功了,還把‘試試’變成了‘做到了’。這輩子,值了。”

2208年元日,滬海市未來能源博物館。

展廳中央,“溯光”計劃的模型泛著柔和的光。玻璃柜里,陳列著一件特殊的展品——江晨當年在“影子實驗室”穿過的工裝,袖口磨得發白,胸口那塊淡褐色的油漬,在燈光下泛著溫暖的光澤。

“各位來賓,歡迎來到‘未來能源博物館’。”講解員是陳敘,如今已是國際聚變研究協會的理事,“五十三年前,一群被商業浪潮拋下的科研人,在廢棄車間里用二手設備搭起‘影子實驗室’,用最笨的辦法敲打出‘逐日者’的火種。他們沒有超級計算機,就用民用GPU‘化緣’算力;沒有先進材料,就在實驗室當熔爐,一遍遍試錯……”

臺下,一群小學生扒著玻璃柜,指著那件工裝問:“阿姨,這是誰的衣服?好舊啊!”

“這是江晨爺爺的衣服。”陳敘蹲下來,笑著說,“他是‘逐日者’項目的首席科學家,也是你們的‘未來老師’。”

“江爺爺現在在哪里?”一個扎羊角辮的小女孩問。

陳敘望向窗外。遠處的臨港實驗室,幾座新的實驗塔正在拔地而起,最醒目的那座,頂端豎著一只火鳳凰標志。

“江爺爺現在還在實驗室。”她說,“他說,可控核聚變不是終點,而是起點。他現在在帶一群更年輕的孩子,教他們怎么‘追光’。”

臨港實驗室,頂層觀景臺。

江晨望著遠處的戈壁方向,那里的“逐日者”十六號堆正在緊張調試。風掀起他的白大褂,露出里面的工裝——那是他特意保留的“老物件”。

“江院士!”林夏跑過來,手里拿著一份文件,“‘逐日者’深空探測計劃五期通過了!我們要在半人馬座α星建立移動電站,為未來的星際殖民提供能源!”

“還有!”陳敘跟著跑來,手里抱著一摞論文,“《自然·天體物理》發表了我們的‘多恒星系統聚變供能模型’,主編說這是‘人類邁向星際文明的能源基石’!”

江晨接過論文,翻到最后一頁。致謝部分寫著:“本研究得到中國‘逐日者’團隊、全球聚變安全聯盟、ITER國際組織支持,特別感謝江晨教授五十三年如一日的堅守。”

“江教授?”林夏愣住,“您什么時候成‘教授’了?”

江晨笑了:“上周剛評上的。”他把論文遞回去,“去把消息告訴大家,今天加雞腿。”

林夏跑開時,撞翻了桌上的茶杯。江晨彎腰收拾,看見杯子底下壓著一張照片——是二十年前“影子實驗室”的合影,二十多個人擠在舊車間里,臉上沾著油污,眼睛里閃著光。

照片背面,是李銳歪歪扭扭的字跡:“致永遠的‘火種’——我們做到了。”

窗外的雪落下來,落在“逐日者”的標志上。江晨望著戈壁的方向,想起陳默說過的話:“搞技術就像種莊稼,有的人等不及抽穗就拔苗,有的人耐得住干旱守著苗。最后能豐收的,從來都是那些把根扎進泥土里的人。”

現在,他的根已經扎得很深了。深到穿過實驗室的水泥地,穿過戈壁的風沙,穿過五十三年的光陰,扎進了無數年輕科研人的心里。

“江院士!”陳敘抱著筆記本電腦跑過來,“月球探測計劃指揮部發來邀請,他們想請您做‘月球能源顧問’,給首批登陸月球的宇航員講‘逐日者’的故事。”

江晨接過電腦,屏幕上顯示著演講提綱的最后一句:“人類追逐光的歷史,從鉆木取火開始;而我們,正在用科技,點燃屬于每一個星球的‘太陽’。”

他合上電腦,望向窗外的雪。雪地里,幾個穿白大褂的年輕人正追著一只流浪貓跑,笑聲撞碎了落在肩頭的雪花。

江晨知道,他的“逐日者”之路,從未結束。

因為總有人,愿意接過那束光,繼續往前走。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田县| 苍溪县| 承德市| 施甸县| 呼玛县| 金华市| 建瓯市| 定陶县| 温宿县| 惠水县| 日喀则市| 花莲县| 留坝县| 丰宁| 大荔县| 卓尼县| 德保县| 义马市| 建瓯市| 定州市| 贵港市| 汉川市| 石门县| 青田县| 沂南县| 方正县| 荃湾区| 和田县| 驻马店市| 福建省| 姜堰市| 延长县| 石林| 梁山县| 成安县| 京山县| 吉木萨尔县| 武隆县| 军事| 兰坪| 西青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