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需要千千萬萬家現代化企業

一、現代化企業對國家盛衰舉足輕重

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需要千千萬萬家現代化企業,特別是需要國際性、全球性的大企業,以及世界一流企業。

企業是市場經濟運行的主體,是國家經濟的細胞,是推動社會經濟技術進步的主要力量。經濟的質量與活力取決于“細胞”的質量與活力。搞好經濟的關鍵在于搞好企業。企業是國家經濟實力的創造者,是國家綜合國力增強的源泉之一。

一個國家的強弱與其所擁有的現代化企業數量多寡、規模大小、實力強弱成正比。企業強,經濟則強;經濟強,國家則強。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主體,正是構建“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的基礎。

不可否認,國家政治動蕩,或者社會、經濟遭遇變故,如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嚴重阻礙了企業的發展。即使如此,企業依然是維持國計民生的基石。

(一)從世界500強企業的變化看現代化企業的重要性

1.從企業發展的動態來看

1995年后,在歷年美國《財富》雜志發布的世界500強企業中,中、美、日、德、法、英幾個主要國家企業數的變化,基本反映出各國國力強弱變動的狀態。中國企業趕超英國、德國、法國、日本的進程與趕超這些國家國內生產總值的進程基本是一致的,但與美國有點不同。

1995年《財富》雜志第一次發布1994年度世界500強企業名單。其中,美國企業151家,日本企業149家,法國、德國、英國分別為37家、35家、33家,中國企業(不包括中國香港、中國澳門、中國臺灣)只有3家(中國銀行、中化集團、中糧集團)。當年,日本企業數略低于美國,但其營業收入排名第一,是日本企業最旺盛的年代。

2000年[1],上榜《財富》雜志世界500強企業榜單的美國企業達到184家,日本企業下降為104家,法國、德國、英國分別為37家、34家和36家,中國內地企業增加到11家(包括部分總部在香港的企業)。2001年,美國企業達到最高峰198家,日本減少到88家。

2008年,中國大陸企業(包括香港,下同)37家(如包括臺灣為43家),超過英國的27家。

2009年,中國大陸企業46家(如包括臺灣為54家),超過法國的39家和德國的37家。

2011年,中國大陸企業達到73家(如包括臺灣為79家),超過日本的68家。

2018年,中國大陸企業為119家(如包括臺灣為129家),美國為121家,日本52家,法國31家,德國29家,英國17家。

2019年,中國大陸企業為124家(如包括臺灣為133家),超過美國的121家;日本53家,法國30家,德國27家,英國21家。

2020年,中國大陸企業達到135家(如包括臺灣為143家),美國為122家,日本為53家,德國為27家,法國為26家,英國為22家。

2021年,中國大陸企業為136家(如包括臺灣為145家),美國為124家,日本為47家,德國為28家,法國為25家,英國為18家。2021年,中國入榜企業不僅在數量上領先美國,而且在營業收入占500強企業總營業收入(37.8萬億美元)的比重達到31%,首次超過美國的30%。

2022年,由于新冠疫情和美國加強對中國有關企業的打壓,在世界500強企業榜單中,中國大陸企業為135家(如包括臺灣為142家),美國136家,日本41家,德國34家,法國24家,英國15家。

圖1顯示,1994年中國企業只有3家上榜世界500強企業榜單,處于末位;以后中國上榜的企業數量不斷上升,2008年超過英國,2009年超過法國、德國,2011年超過日本,2019年超過美國。

圖1 1994—2022年世界500強企業中幾個主要國家企業數

資料來源:財富中文網發布的美國《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排行榜。
說明:中國入榜企業數中,不包括臺灣地區企業數;1994年香港尚未回歸;
2000年的數量包括中國內地企業總部設在香港的;其余各年均包括香港本地企業。

國內生產總值,中國在2005年超過法國、2006年超過英國、2007年超過德國、2010年超過日本。中國上榜世界500強企業的數量和國內生產總值超過其他國家的時間基本同步,只與美國不一致。

2.從企業發展的靜態來看

2020年,各主要國家進入世界500強企業榜單的企業數量的多少與國內生產總值的高低,除中國與美國略有不同外,基本一致。實際上,也與各國經濟實力的強弱保持一致(見圖2)。

圖2 2020年世界500強企業中幾個主要國家企業數與國內生產總值比較

資料來源:企業數來自《財富》中文版2021年9/10月世界500強排行榜;國內生產總值數來自百度網轉載智研產業信息網報道。
說明:中國企業數為內地企業(包括總部設在香港的內地企業)。

不論動態或靜態,中國上榜世界500強企業的企業數量自2019年以來,多次超過美國,但是經濟實力遜于美國,國內生產總值低于美國。主要原因是中國的企業結構不夠理想、核心技術較弱、盈利能力較差。《財富》雜志主要根據企業的營業收入進行評估,不能完全準確地反映企業的整體實力。

清華大學全球產業研究院首席專家何志毅教授團隊,花費五年多的時間,從全球化、全產業、大數據維度,研究分析中國產業和產業領軍企業在全球格局下的狀況,于2022年4月發布了“全球產業領軍企業分布圖譜(2022)”。該圖譜重點呈現全球158個產業的632家領軍企業以及中國150個產業的584家領軍企業。如果把這些企業比喻為全球產業奧運會和中國企業全運會的獲獎企業,那么冠軍企業的國別前三名如下:第一名為美國,其冠軍企業和獲獎企業全球占比為49.4%和44%;第二名是中國,其冠軍企業和獲獎企業全球占比為14%和16%;第三名是日本,其冠軍企業和獲獎企業全球占比為11.4%和8.4%。這就比較準確地反映了企業發展與國力強盛的關系。

(二)英、德、美、日四國現代化企業發展與國力強弱正相關

世界各大國的崛起與其現代化企業的崛起密切相關,完全成正相關關系。現代化企業在各個國家經濟中的地位是十分顯著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1.英國

(1)現代企業的涌現,把英國推到強盛的頂峰

英國是第一個孵育出現代企業(當時的企業數量、規模、技術水平與現在的企業不能相提并論),并由其將自己推向世界頂峰的國家。英國之所以曾經成為殖民地遍布全球的“日不落帝國”,正是由于它率先建立了現代企業,并用它敲開現代世界的大門。

18世紀下半葉,第一次工業革命在英國發生。蒸汽機被廣泛使用,機器生產逐漸代替手工勞動,工廠制逐漸代替手工工場,生產技術有了質的飛躍,應用大機器生產的現代企業逐漸產生和發展。現代企業先在棉紡織行業出現,隨后逐步出現在采煤、冶金等工業部門,以及交通運輸部門。19世紀40年代,英國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那時,英國遍地是工業企業,“鄉村建起了灰暗的廠房,城鎮豎起高聳的煙囪,工廠里回蕩著機器的轟響,高爐前噴發出鐵水的光亮。工業已成為國家的命脈,人們靠工業,而不靠農業生存”(摘自錢乘旦、許潔明的《英國通史》)。工業企業的發展和壯大,使英國成為“世界工廠”,也把英國推上了世界工業霸主的地位。據統計,1850年,英國生產全世界60.2%的煤、50.9%的鐵,加工全世界46.1%的棉花;1860年,英國生產世界工業產品的40%~50%、歐洲工業產品的55%~60%,對外貿易額占世界總額的40%。交通通信方面的成就也巨大:1830年,累計開鑿的運河長達4000千米;造船噸位居世界首位;1870年,鐵路修建的總里程已達25000千米;還敷設一道橫越大西洋直通美洲的電纜。英國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2%,現代工業生產能力卻與世界其他國家的總和相當。隨著經濟實力的增長,英國瘋狂擴張和兼并殖民地,1876年英國已擁有2250萬平方千米的土地和2.519億人口。

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英國逐漸喪失世界工業壟斷的地位。1870年前后,歐美各國逐步開始第二次以電氣化為特征的工業革命,推動了電力、石油、化工、汽車等新興工業企業的創立和發展。美國、德國等國家的新興工業企業,使用更為先進的設備,出現跳躍式發展,迎頭趕上了英國。19世紀80年代,美國工業產值超過英國;20世紀初德國超過了英國。英國滯后的原因十分復雜。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企業家喪失了創新進取的精神。他們陶醉于成功、沉迷于勝利,在英國貴族文化的影響下,追求寧靜、安逸、享受,守舊,不思進取。首先,他們在取得領先地位后,沒有重視技術發明,沒有持續創新,沒有對企業的技術設備更新換代,只是對舊體制、舊技術修修補補;其次,沒有及時調整經濟結構,仍然以棉紡、煤炭、鋼鐵和造船為支柱產業,邁向新興產業的步伐遲緩。企業發展滯后,不可避免地使英國在世界性的競爭中處于被動局面,逐漸落后于美國、德國等后起之秀。即使如此,英國由于有著雄厚的基礎和實力,仍在逐年擴張,它的殖民地到1914年增加到3350萬平方千米,人口增長到3.935億人,成為真正的“日不落帝國”。

(2)兩次世界大戰后,大英帝國全面瓦解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元氣大傷。商船損失了70%,海上霸權不復存在,喪失了在航運、金融和出口貿易方面的領先地位。戰后,大英帝國開始瓦解。1929—1932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又給英國沉重的打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損耗25%以上的國民財富,商船噸位減少28%,進一步加快英國衰落的進程。二戰后,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高漲,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英國殖民體系土崩瓦解,“日不落帝國”隕落。

(3)現代化企業發展乏力,英國跌出世界一流國家行列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除美國以外,不少國家經濟均遭到嚴重打擊,但它們,包括戰敗國德國和日本,均在短時間內迅速恢復,并呈現出高速發展的勢態。而英國經濟發展十分緩慢。1950—1980年,英國工業年均增長率只有2.1%,大大落后于美國、法國、日本等。其工業產值在西方發達國家中所占比重,1950年為8.6%,1980年下降到4%。英國跌出世界一流大國行列,從經濟角度來說,有兩個重要原因。

一是英國企業本身發展動力低下。具體表現:企業的固定資本投資增長率低,設備更新緩慢,勞動生產率增長速度慢;企業結構中創造價值的物質生產部門比重下降;企業界輕視對科技的開發利用,科技研發投入不足,對國外技術的引進比較保守,人才流失現象嚴重;受等級觀念、安于現狀等保守思想文化的影響,企業經營管理方式落后,阻礙了創新與變革的發展;企業內部勞資矛盾比較尖銳,罷工頻繁。此外,殖民體系的瓦解,使英國失去有利的貿易條件,嚴重影響企業的對外出口,也嚴重影響企業的發展動力。

二是國家對企業政策搖擺不定,糾纏于企業國有化與私有化之間的斗爭。1945—1951年,國家出資購買英格蘭銀行,接管鋼鐵、煤炭、電力、公用事業、郵政、通信、鐵路、民用航空等部門。1964年,把公路運輸的骨干企業、部分港口和機場收費站收歸國有。1975—1979年,繼續擴大“夕陽工業”的國有化范圍,并推進對新興工業與高科技產業的國有化試驗。同時,政府成立英國國家石油公司,直接參與開發北海油田。1979年,英國國有企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超過10%。1979年,撒切爾夫人擔任英國首相,開始有計劃、有步驟地推行私有化。1992年,英國46家大型國有企業實現了私有化,超過全部國有企業的60%。此后,英國政府繼續推行經濟自由化方針。1997年,國有企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下降到1%以下。2008年,西方國家面對嚴重的金融危機,先后陷入經濟衰退,英國政府不得不出手干預,對一些銀行實行國有化或部分國有化。經濟情況轉好后,繼續實施私有化,除了倫敦市政交通、核燃料工業和民用航空事業外,國有企業所剩無幾。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英國部分企業在國有化和私有化之間擺動。英國經濟在這種擺動中蹣跚前行,時好時壞,總體上,其發展慢于西方其他國家。

目前,英國雖然無法與鼎盛時期相比,但是它擁有不少世界知名企業,如:能源領域的殼牌石油公司、英國石油公司、英國天然氣公司和英國國家電力公司,日用化工領域的聯合利華公司,制藥領域的葛蘭素史克公司和阿斯利康公司,航空航天和防務領域的英國宇航系統公司和羅爾斯·羅伊斯(Rolls-Royce)公司(航空發動機生產巨頭),煙草領域的英美煙草集團和帝國煙草集團,零售業的樂購公司,銀行業的匯豐銀行、勞埃德銀行、巴克萊銀行,保險業的保誠保險公司,電信業的沃達豐公司,互聯網行業的英國電信公司等。這些企業勉強支撐著英國在世界中的地位。

在《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榜單中,2000年英國企業有36家,到2020年下降到22家。這22家企業的營業收入總額為10920.58億美元,2020年英國國內生產總值為27077.44億美元,前者相當于后者的40.33%。2021年,英國上榜世界500強企業的數量下降到18家。

2.德國

(1)現代企業迅猛發展,德國成為歐洲第一強國

1871年1月,統一的德意志聯邦國家宣告成立。國內統一市場的形成和行政、法律制度的劃一,為生產力的迅速增長創造了條件。統一后的兩三年內,涌現出大量的銀行、鐵路公司、造船廠等。當時正逢第二次工業革命,其推動了電力、化學、石油和汽車等新興產業的興起。德國企業在這樣雙重有利條件下,迅猛發展。在金屬加工、重型機械,以及人造染料、纖維、化肥和各種化學制品等領域,德國企業是歐洲的先行者。

德國的現代大型工業企業主要集中在重型機械(包括電氣和運輸設備)、化工和五金三個行業。在機械設備制造領域,有科隆的洪堡機械廠、波爾錫希的機械加工廠、漢諾威機械股份公司、柏林機械制造有限公司、奧格斯堡—紐倫堡機械制造公司、好望煉鋼股份公司和德意志機械制造公司等,為各種制造行業加工設備,為采礦、鐵路、造船、港口等提供機械,并出口國外。在電力機械工業方面,有西門子公司和德國通用電氣公司兩大巨頭。在化學工業方面,有建立在勒沃庫森、路德維希港和法蘭克福的大型化工廠等,它們主導了歐洲市場。在有色金屬加工和鋼鐵制造工業方面,知名企業有諾伊豪森鋁工業公司、五金股份公司、多特蒙德聯合采礦公司、西門子—馬丁平爐煉鋼廠、蒂森鋼鐵公司和萊茵鋼鐵公司等。

除了上述領域的大型工業企業之外,德國企業在其他領域也有不俗表現。例如,19世紀80年代建立的大陸橡膠公司,大批量生產汽車輪胎,并迅速占據統治地位。1900年成立的生產人造絲的VGF公司,迅速占據統治地位。在輕型機械領域,亞當·歐寶公司成為德國最大的汽車制造商;路德維格·勒韋公司在19世紀80年代集中生產電氣機械、摩托車,以后又生產打字機;1859年創建的從事農業機械生產的海因里希·蘭茲公司,向美國企業發起挑戰。在消費品生產領域中,啤酒企業表現突出,它們采用先進生產技術,獲得快速發展。

1873—1913年,德國的國民生產總值(GNP)翻了三番,在世界工業總量中的比重先后超過英國和法國,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德國企業的迅猛發展把德國推上了歐洲第一強國的位置。

(2)現代化企業的發展,為德國挑起兩次世界大戰提供了經濟基礎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6年,德國實行經濟全面軍事化,政府加強對經濟的控制,一些知名企業家,如西門子、波爾錫希和胡戈·施廷內斯等,成為兵器工業局的成員。戰爭失敗,德國企業的競爭優勢被徹底削弱,促使德國企業進行一些改變。一是勞資之間建立合作關系,建立勞資協商制度,實施失業保險計劃,提高社會福利等。二是開展合理化運動,不少企業引進科學管理思想和經驗,開始管理現代化的實施進程。三是調整產業結構,企業的壟斷組織在過去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企業由原先縱向聯合結構向橫向聯合發展。鋼鐵公司紛紛兼并或收購其他企業,擴大橫向規模。例如,企業家雨果·史汀尼成立西門子—萊茵勃—舒克爾特聯合體,成為一個集煤礦、煉鋼、電氣工程公司為一體的集團。在德國,出現托拉斯,如化學工業的法本公司、汽車工業的戴姆勒·奔馳公司、鋼鐵工業的聯合鋼廠等。在中小企業中,出現大量的卡特爾(通過協議等方式形成壟斷的企業聯盟、集團等)。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協約國自愿減少德國的賠款,美國貸款進入德國。這一系列的變化,促使德國企業在20世紀20年代迎來短暫的“黃金時代”。1928年,德國的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913年的水平。

1929年,世界性的“大蕭條”把德國出現的繁榮景象一掃而光。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黨乘機而起,1933年建立第三帝國。納粹政府為了重新武裝德國和備戰,制定了所謂的“新經濟秩序”,把一切經濟活動包括企業的活動都控制在政府手中。1936年又制訂了準備戰爭的經濟計劃,重點發展鐵礦、合成橡膠、合成石油、合成紡織、生產炸藥用油和脂肪,以及有關軍事裝備的產業。這個備戰計劃為企業帶來很多生產合同。戴姆勒·奔馳、克虜伯、機械巨頭MAN、萊茵姆托、寶馬、亨斯切爾等有關企業的生產規模迅速擴大。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企業與軍國主義緊緊捆綁在一起,深深地卷入戰爭旋渦,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經濟重心由大型的原材料工業(如鋼鐵、煤炭)向成品工業轉移,如汽車、發動機、航天(戰斗機和火箭)、機器零部件、機床、電子產品、雷達等。由于戰爭需求的刺激,二戰期間,德國企業依然高速發展。1945年,德國工業生產能力比發動戰爭時增加20%;1936—1942年的“資本積累”,在戰爭臨近結束時仍然基本完好;德國工人的技術和企業的組織能力也未受到破壞。

(3)現代化企業重新出發,讓德國在戰爭的廢墟上迅速站起來

根據《雅爾塔協議》和《波茨坦公告》,德國戰后要根據非軍事化、非納粹化、非工業化和民主化原則進行改造。“非工業化”原則規定:大規模拆除未遭到戰火摧毀的工業設施,以充賠款;工業發展應降到1932年的水平。其中,汽車工業降到20%,機械制造業降到11%,重型機床降到31%;鋼鐵生產不得超過580萬噸。禁止生產任何武器,禁止生產滾珠、軸承、拖拉機、鎂、鋁、無線電通信器材、遠洋船舶和民用飛機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德國一分為二,蘇聯占領區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東德”),美、英、法占領區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西德”)。

在西德,美、英、法出于世界政治冷戰格局的考慮,不僅放棄“非工業化”政策,而且實施旨在復興歐洲的“馬歇爾計劃”,多方面扶持西德經濟的發展。與此同時,西德政府制定重建設、重投資、重集中、重聯合的方針,努力重建國內外經濟秩序。成立各種組織,鼓勵各部門、各地方給企業提供支持;改善勞工關系,讓勞工參加國家經濟決策;重新建立銀行體系,讓銀行在工業領域發展重要作用;等等。當時,西德制造業繼承了原來德國工業經濟遺產的大部分——鋼鐵的93%、機械的68%、化學的65%的制造能力,以及其他方面的制造業基礎——具有工業生產經驗和技術的勞動力、現代交通運輸和電子通信業的基礎、合成材料化學革命的科研基礎,以及科研技術人員的高科技知識和創新思維等。在內外各種因素的促進下,西德企業迅速甩掉歷史包袱,重新啟航。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初期,西德工業生產年均增長率高達11.4%,一躍成為僅次于美國的西方工業大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德仍以機械加工、電機工程、光學等精密儀器傳統制造業為主,同時發展能源、汽車、化工、制藥、電子和信息產業等新興產業,西德制造業的發展進入黃金時期。1950年到1979年的年均增長率,化學塑品生產達到16.8%,化學纖維工業為10.6%,礦物油加工業為10.4%,車輛制造業為9.4%,電氣和電子工業為8.8%。在世界市場中,西德的金屬加工機械占比40%,運輸設備機械占比24.3%,建筑機械占比20%以上,超過美國和日本,居世界第一位。在國際汽車市場競爭中,西德由進口國變為出口國,汽車大量出口美國,技術獲得好評。戴姆勒·奔馳公司在高級汽車市場占有一定地位,通過兼并聯合和多樣化經營成為國際性的汽車、航空和電子制造業巨頭。寶馬汽車公司也走上多樣化、國際化的道路。

在東德,蘇聯嚴格實行“非工業化”政策。一方面,按照國際協議,整個德國戰爭賠款的98%給蘇聯,2%給美國、英國、法國。所以,西德支付2%的賠款。為此,截至1948年年初,東德共拆除1900家工廠;1945年到1953年,蘇聯占領當局拆遷和取走產品的總價值為300億美元,是賠款額的三倍。這給東德制造業的恢復和發展帶來較大影響。另一方面,德國原有的比較雄厚的工業經濟遺產,由于分布地域的因素,絕大部分由西德繼承,給予東德的只是一小部分。這兩個因素,客觀上決定了東德經濟的恢復、發展在資源上不及西德。同時,東德經濟沿著計劃經濟軌跡發展,制造業的加工和生產主要以國有企業和聯合企業為主體,缺乏市場活力,影響其發展進程。即使如此,東德企業在這一時期,還是有顯著發展的。東德企業主要以制造為主,而且偏重重工業。由于歷史原因,其機床制造企業擁有設計和制造數控機床、加工中心、加工單元等的豐富經驗。它們制造出許多大小各異、自動化和連鎖程度不同的柔性加工系統。20世紀60年代,東德還開始發展半導體產業。在縫紉機、機床、光學和精密儀器、鋼鐵生產領域,東德都占有一席之地。因此,東德與西德一樣,繼續了傳統工業化的繁榮,涌現出一批技術一流的世界知名公司。

1990年,德國實現民族統一。此后,其與美國、英國轉向服務行業不同,仍堅持以生產型產業為主的產業模式。同時,根據經濟發展規律,充分考慮德國的實際情況,進行結構轉型。例如,德國政府和企業共同將環保產品和技術作為新的增長點,逐漸形成一個新興的、有競爭力的環保產業。

德國在很短的時間里,迅速成為綜合國力強大、在國際政治經濟舞臺上不可缺少的國家。主要原因是:德國企業界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一旦它們決定進入一個新的領域或者采取新的戰略方針,它們就會不惜一切堅定地走下去。德國一直堅持以制造為主的戰略決策,把自身打造成制造王國。德國擁有登峰造極的制造業,特別是機械制造業和汽車業。它們一直把質量放在第一位,產品的商標、品牌有口皆碑,成為德國強大的基石。因此,那些在19世紀末對德國經濟發展發揮重大作用的企業仍然強大,今天大部分德國企業在20世紀初就是經濟舞臺上的主角。

在《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榜單中,2000年,德國上榜企業有34家,上榜企業數量居世界第五位;2020年減少到27家,2021年為28家。主要企業有:汽車領域的大眾公司、戴姆勒股份公司、寶馬集團,醫藥領域的拜耳集團、菲尼克斯醫藥公司,鋼鐵領域的蒂森克虜伯公司,銀行保險領域的安聯保險集團、慕尼黑再保險集團、德意志銀行、德國中央合作銀行,通信、郵政領域的德國電信公司、德國郵政敦豪集團,還有西門子公司等。2020年,27家企業的營業收入總額為18418.78億美元,德國國內生產總值為38060.6億美元,前者相當于后者的48.39%。2020年德國經濟位居世界第四位。

3.美國

(1)現代企業跳躍式大發展,美國迎來“鍍金時代”

1860年到1898年,被譽為美國的“鍍金時代”。1861年南北戰爭后,工廠制取代家庭手工作坊制,美國的工業企業迅速發展。與此同時,美國進入第二次工業革命:1876年亞歷山大·貝爾研制成功世界第一部實用電話機;1879年托馬斯·愛迪生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只白熾電燈泡,繼而又發明了發電機,促使紐約建立世界上第一個中心發電廠;1886年,喬治·威斯汀豪斯改進交通直流變電和高低壓變電等應用技術,為電力長途輸送與廣泛應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以電氣化為中心的工業革命,推進了美國工業化的進程。從1860年到1898年,美國工業企業實現跳躍式大發展,迅速趕上并超過英國、法國、德國等老牌歐洲國家工業企業。1894年,美國的工業產值已接近世界總產值的三分之一,躍居世界第一位,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大國。1899年,美國生鐵產量占世界總量的三分之一,鋼產量占43%。20世紀初,美國已經形成完整、獨立的工業體系,大企業占據主導地位,巨型企業生產86%的礦產品和三分之二的工業品。

(2)壟斷企業迅速發展,美國崛起并邁入一流強國行列

1898年到1945年,美國崛起成為世界一流強國,全球擴張,并逐步取代英國成為新的世界霸主。

這一時期,壟斷企業迅速發展,取代中小企業成為美國的主導力量。早在1882年,美國就出現第一家企業托拉斯——美孚石油公司。它掌控全國90%的石油。接著,諸多行業出現托拉斯。1900年,三家人壽保險公司擁有全美同業資產及保單的50%以上。美國鋼鐵公司控制美國60%的鐵路、66%的鋼鐵生產和50%的鋼鐵預制品。1904年,七家托拉斯握有美國三分之一的資金。1910年,四家銅業托拉斯生產了全美75%的銅產品。1913年,福特汽車公司生產了全美50%的汽車。20世紀初,美國最有實力的八大財團形成:摩根財團、洛克菲勒財團、庫恩—羅比財團、梅隆財團、杜邦財團、芝加哥財團、克利夫蘭財團和波士頓財團。與此同時,美國踏上對外擴張的道路。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大發戰爭財,成為世界最大的債權國,金融企業迅速發展,紐約取代倫敦成為世界最大金融中心。美國成為世界上舉足輕重的一流強國。戰后,在政府號召下,美國汽車工業企業加快發展步伐,1929年汽車年產量飛升到480萬輛。汽車普遍進入尋常百姓家,美國名副其實地成為“車輪上的國家”。

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使美國經濟從“永恒的繁榮”陷入空前危機。美國銀行倒閉5700多家;企業關閉10萬余家,生產驟減80%左右,失業人口達到1700多萬人;進出口貿易量減少50%以上。1932年,羅斯福總統實施新政,大力興辦公共工程,刺激經濟復蘇,緩解失業壓力。1936年,工業產量翻了一番,國民收入增長50%。曾經負債累累的大公司不僅扭虧為盈,還獲得豐厚的利潤。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軍火的巨大需求又一次刺激了美國企業的發展。國民生產總值從1939年的910億美元增加到1945年的2136億美元。戰后初期,美國的工業總產值占世界工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二。美國生產的煤炭和石油占世界總量的62%、鋼占比61%、發電量占比48%、汽車占比84%,電冰箱和洗衣機占比85%。其外貿出口額占比三分之一,黃金儲備占四分之三,民用飛機擁有量占84%。在全球經濟中,美國居于無可匹敵、絕對優勢的地位。1944年,軍需生產占生產總量的比重達到40%,極大地推動美國軍工企業集團的發展。它們為美國軍事霸權打下堅實的基礎。1945年,美國擁有1.5萬架遠程飛機,幾乎完全壟斷世界洲際空中運輸;擁有380萬噸艦艇、484個海外美軍基地,海軍力量躍居世界第一;獨家擁有原子彈生產技術。

(3)高科技的新興現代化企業不斷涌現,維護著美國的世界霸主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歐洲國家在美國的扶持下迅速崛起,對美國構成了威脅。從1965年開始,美國對日本的貿易首次出現逆差。此后,整個對外商品貿易出現逆差,而且逆差上揚速度極快。這迫使美國對日本等國家實施打壓措施,美國企業也不得不進行大規模的管理改革、技術改造和產品創新。1994年,美國重新成為世界最具有競爭力的國家,并在鋼鐵、汽車、半導體、電子設備和元件、計算機及其軟件、通信技術、化工、藥品等行業處于領先地位。美國鋼鐵企業是全球鋼鐵業的技術革命中心。汽車企業的產量占全球第一。在高科技領域,美國企業掌握著尖端的微處理器市場,占據了全球半導體市場43%的份額。美國完備的科技創新體系和發達的教育系統,又為美國制造業的振興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使美國的霸權地位屹立不倒。

第三次工業革命后,高科技企業不斷涌現。進入21世紀,移動互聯網、大數據、3D打印、合成生物、機器人技術、智能電網等出現,給全球經濟帶來革命性的影響。美國在這些領域處于領先地位。截至2022年,在世界經濟中,美國仍排名第一。

在美國企業的發展中,除了工業企業以外,農業企業的發展成就同樣值得圈點。美國是個移民國家,建國初期就規定西部土地為美國全體人民的土地,并通過低價出售、無償分配、贈送等方式將土地大面積地轉讓給廣大農民和退伍軍人,無形之中瓦解了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商品經濟大規模地主導美國農業。經營商品糧、畜牧產品、奶牛產品、棉花煙草、飼料作物、蔬菜水果等農場拔地而起,經營規模不斷擴大。1997年,美國每個農場平均占地471英畝(1英畝=4046.86平方米)。全國年產值在1000萬美元以上的農場有206萬個。由于經營方式規模化、機械化、電氣化、科學化,以及政府的扶助,美國農業企業的生產效率極高,農業實力雄冠全球。美國從事農、林、牧、漁業的人口僅占全美就業人口的0.7%,卻能滿足美國3億多人口的食品需要,還富余三分之二的農產品對外出口。

此外,美國的金融業、交通運輸和通信業都領先其他國家。

美國的企業結構是以大型企業為主導的,大型企業是美國強大的基石。據《財富》雜志發布的美國500強企業排行榜,2020年上榜企業的營業收入為137630.78億美元,相當于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209366億美元)的65.74%。2021年美國500強企業的營業收入總額達到160896.10億美元,相當于美國2021年GDP總量229961億美元的69.97%。500家企業的總市值達36.95萬億美元;總利潤為1.84萬億美元;全球員工總數為2970萬人。

榜單中前十名的企業為:沃爾瑪、亞馬遜、蘋果公司、CVS Health公司、聯合健康集團、埃克森美孚、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Alphabet公司、麥克森公司、美源伯根公司。它們總營業收入達3.3萬億美元。500家上榜企業的平均年齡為83歲,其中4家企業成立于18世紀。

美國的這種領先,依賴于科技實力,尚可維持一定的時間,但已顯露怠勢。在《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榜單中,2000年美國企業184家,2001年增加到198家,此后,逐漸減少,2022年降到136家。

4.日本

日本后來居上,力趕英、法、德、意等國家,在世界上曾經僅次于美國。日本與英國相似,也是島國,國土面積37萬多平方千米。日本缺乏資源,還經常發生地震、火山爆發和臺風襲擊等自然災害。

(1)現代企業三次發展高潮,把落后的日本改變為列強之一

1868年,日本實行明治維新。1871年12月,日本派遣使節團,先后訪問美國、英國、法國、比利時、荷蘭、德國、俄國等12個國家,歷時22個月。回國后,使節團根據考察所得,特別是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的“以實力求強權”的觀點,提出“文明開化”“殖產興業”“富國強兵”三大政策。這奠定了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把發展工業、振興經濟和實行軍國主義作為國家強盛相輔相成、不可缺少的兩根支柱的基礎。從明治維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有三次興辦企業的高潮。

第一次是在“殖產興業”政策確定后到1885年,明治政府通過財政支出、發行國債、改革稅費、發行紙幣等辦法籌集資金用于殖產興業。與此同時,大力鼓勵和支持民間資本興辦企業,用財政支出為它們發放大量的補助資金。私營企業蓬勃發展,涌現一批像三井、三菱這樣的大型企業。

第二次是在甲午戰爭后,日本用從中國掠奪到的大量財物和索取的巨額賠款,掀起了興辦企業的新高潮。1894年,日本有各種公司2900家,1898年猛增到7000多家。重工業發展顯著。1897年,日本第一個大型冶金企業——八幡鋼鐵廠建立起來,投產第一年的鋼鐵產量就占日本國內總產量的53%,鋼材產量占82%。

第三次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時,日本趁歐美列強忙于戰爭、無暇東顧的有利時機,一方面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大肆擴張,趁機大發戰爭橫財,另一方面在國內掀起又一次投資熱潮。1914—1919年,企業投資額由25億日元增加到400億日元,公司總數由17000家增加到26280家,工業總產值由134億日元增加到654億日元,形成東京—橫濱和大阪—神戶兩大工業帶。造船業和海運業迅猛發展,1918年造船總量比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增加近六倍,排名從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三位。國際貿易迅速發展,1919年日本的出口額比戰前增加了25倍,一改多年的入超為出超,黃金儲備急劇增多。

三次企業發展高潮,把日本從一個封建落后的國家改變為與歐美列強并起并坐的國家。20世紀30年代,在三次企業發展高潮中建立起來的企業,其產量在全世界總產量中占有一定地位。這成為日本軍國主義發展的經濟基礎,使其敢于發動對中國的全面侵略戰爭,繼而發動太平洋戰爭。

(2)企業重新起飛,使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中國的世界第三大經濟體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1945年8月宣告投降。當時,國土一片廢墟,企業近90%的生產設備被摧毀。美國對日本采取弱化的占領政策,解散財閥,日本企業前景渺茫。1948年,由于東西方冷戰,“美國要把日本變成遠東兵工廠和防止共產主義堡壘”(美國陸軍部長羅亞爾在舊金山的發言),弱化的占領政策調整為扶植政策,促進了日本經濟的恢復。此后,日本企業的恢復和發展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1948年到1955年,這是戰后經濟恢復階段。1948年美國對日本實行扶植政策,不僅對日本開放市場,還為日本企業提供技術與資金。1950年6月爆發朝鮮戰爭,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持續地向日本發出大量的物資訂單,極大地改變了日本企業的處境。它們抓住機會,更新設備,引進美國企業的先進經營方式和質量管理制度,并利用戰時積累的技術和經驗,取得了顯著成效。1955年,日本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過1940年的水平,結束了戰后恢復時期,為今后經濟起飛、進入高速增長時期奠定基礎。

第二階段是1956年到1973年,這是日本企業重新起飛、高速發展時期。首先,美國繼續加強對日本的扶植,通過世界銀行為日本的一些主干企業投入大量資金,激活這些企業。其次,美國放寬對日本經濟的管控,實行自由化方針。1956年前后,日本先后加入聯合國、關稅及貿易總協定(GATT),重新回歸國際社會,為日本經濟發展創造有利條件。日本政府順應歷史,實施自由化政策:一方面,為企業進入國際市場打開方便之門;另一方面,國外資本大量進入日本。國外企業和產品大量涌入,使競爭力相對薄弱的日本企業壓力驟然增大。但是這種壓力沒有壓垮日本企業,相反,它們為了活下去,激發出與國外企業一搏的斗志。日本政府也以“追趕美國、超越美國”為奮斗目標,制訂比較完善的計劃,調整產業結構,對日本企業進行指導和投資。日本企業加強對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引進歐美先進技術,進行技術的更新換代,不斷推出技術新、品質高的產品。同時,改進企業經營管理,特別針對日本長期存在的產品質量差、壽命短的癥狀,提出以國際標準甚至超越國際標準為目標,大力推行全面質量管理制度(Total Quality Control,TQC),從根本上改變日本產品的面貌。“Made in Japan”不再是粗制濫造的代名詞,而成為價廉物美的標簽,從而有力地提高了日本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日本也因此被稱為“世界工廠”。再次,日本企業還創立出一套符合日本國情的經營制度和勞動制度:提高企業經營層的權力,確保經營者盡心盡責地經營企業;對員工實施終身雇傭、年功薪資、企業工會三項制度,并強調企業內部平等化,給一線員工更多的自主權,從而保障員工權益,極大地提升了員工的生產熱情和主動性。這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加上日本獨特的組織能力,大大地推動日本企業的發展和壯大,不僅原來屬于財閥的一些被拆分的大企業回歸舞臺,如三菱、三井、住友等;還出現一大批白手起家的新生企業家和企業,如盛田昭夫和索尼公司、本田宗一郎和本田技研公司、井植三男和三洋電機公司等。在這一階段,日本企業創造了神話般的業績。1955年到1973年,日本GDP年平均增長率超過9%。1968年,日本GDP超過西德。1979年前,日本的電視機等家電產品的普及率超過美國;現代化設備和生產管理也超過美國。1980年,日本生產的汽車超過1100萬輛,占有世界市場28.7%的份額,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汽車生產大國;出口汽車接近600萬輛。上榜世界100強企業的日本企業,1955年有3家,即八幡制鐵、富士制鐵和日立制作所,1975年增加到12家。其中:鋼鐵企業4家,電機企業3家,汽車企業2家,機械企業、石油企業、化學企業各1家。它們在日本經濟高速發展前期發揮牽頭作用。

第三階段是日本企業在重重阻礙下平穩發展時期。日本企業的高速增長嚴重沖擊了美國企業的地位。面對“日本第一”的局面,美國政府不能無動于衷。首先,制造貿易摩擦,對日本施加政治壓力,迫使日本做出自我限制出口美國的規定,減少對美國的貿易順差。這種摩擦先后出現在纖維、鋼鐵、彩色電視機、汽車、半導體等行業,給日本企業的發展造成了實實在在的障礙。繼而,改變專利政策,不僅強化美國企業的專利保護,遏制日本及其他國家企業的發展勢頭,還為擁有專利的美國企業帶來豐厚的收益。1985年9月,美國、日本、西德、法國、英國五個國家在紐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就聯合干預外匯達成共識,簽訂著名的《廣場協議》。日元被迫大幅度升值,陡然增加了日本產品出口的難度。所有這些都給日本企業發展造成嚴重阻礙。俗話說,危中有機,化危為機,日本企業印證了這一點。針對專利問題,日本加強了原創性技術的研發,1995年日本的專利數量超過美國。雖然日元大幅度升值,日本產品出口的競爭力明顯下降,但是增強了日本的資本實力。日本企業不僅在國內進行資本運作,而且開始向國外輸出資本。1986年后,日本企業掀起海外并購高潮。并購中雖然問題頻出,但是壯大了日本企業,增強了日本經濟。與此同時,日本企業向海外進軍,走國際化道路,一些企業成長為世界性企業。

日本企業由于堅持不懈地努力,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這也是當時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原因之一。1995年,《財富》首次公布世界500強企業排行榜,其中日本企業149家,數量僅比美國少2家,但日本企業的銷售總額為38057億美元,遠遠超過美國企業的29394億美元,而且日本企業有41家排在百強內,并且占據第一位到第四位。這真正證明了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傅高義預言“日本第一”的說法(1979年傅高義出版圖書Japan As No.1)。這149家企業幾乎覆蓋所有行業,其中59家是流通行業企業,65家是工業企業,其他為交通運輸等公共服務企業和土木建設企業。

1995年后,日本企業上榜《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榜單的數量有所減少,2000年為104家,但仍保持第二的位置,2011年被中國超越。2020年,世界500強企業中,日本有53家,2021年減少到47家,均位居第三。2020年進入世界500強企業的53家日本企業的前十五名為:豐田汽車公司、本田汽車、三菱商事株式會社、日本電報電話公司、日本郵政控股公司、日本伊藤忠商事株式會社、索尼公司、日立公司、日本永旺集團、日本生命保險公司、三井物產株式會社、日產汽車、第一生命控股有限公司、松下公司、丸紅株式會社。2020年入榜的53家企業,營業收入總額為2.94萬億美元,當年日本國內生產總值為5.05萬億美元,前者相當于后者的58.22%。日本上榜世界500強企業的數量和排名位次的變化,基本反映出日本經濟的狀態。從國內生產總值來看,中國2010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本居第三,其后兩國差距逐漸拉大。

上述四個國家的企業興衰史,不僅是四國的經濟發展史,也是四國國力強弱的變化史。

首先,從四個國家企業的發展總體來看,企業整體的興衰與國家的強弱成正相關態勢。國家政治形勢的變化、政策的改革,特別是科技的進步,推動現代企業的發展、壯大。現代企業的出現和崛起,又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國家走上興盛、強大的道路。而現代企業的發展和壯大,不論在開始階段,還是在整個發展過程中,都離不開國家的正確引導和強有力的扶持。

其次,從各國上榜《財富》世界500強企業的數量及其營業收入與國內生產總值比例的變化來看,值得注意的有以下三點。

一是,自 2000年以來,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的上榜企業數量不斷減少,主要原因是中國上榜企業數量的迅速增加。上榜的中國企業數量趕超這些國家的進程基本與趕超這些國家國內生產總值的進程一致。這說明中國現代化企業的發展標志著中國經濟的崛起。

二是,四個國家上榜企業的營業收入總額與當年的國內生產總值比較,比例都很高。2020年,英國為40.27%,德國為48.39%,日本為58.24%,美國為46.1%,中國為60.61%。2020年,美國500強企業的營業收入總額接近該年國內生產總值的70%;中國500強企業的營業收入占比國內生產總值的88.63%。這說明大型現代化企業在國家經濟中居于舉足輕重的地位。

三是,各國的上榜企業數量的多寡與該國的世界經濟地位基本一致。2020年,世界500強企業中,中國有135家(不包括臺灣地區),美國有122家,日本有53家,德國有27家,法國為26家,英國有22家;2020年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為20.94萬億美元,中國為14.72萬億美元,日本為5.05萬億美元,德國為3.81萬億美元,法國為2.6萬億美元,英國為2.71萬億美元。兩者的排名基本一致。中國上榜企業的數量雖多于美國,但中國企業核心競爭力與盈利能力與美國企業比較,還有差距。這說明,企業不僅要做大,還得做強、做優。

以上所述明確告訴我們:中國要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需要千千萬萬家現代化企業崛起。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全县| 永靖县| 福泉市| 民乐县| 宣恩县| 黔东| 鱼台县| 屯留县| 鹿邑县| 澄迈县| 景德镇市| 灵璧县| 鹰潭市| 孟州市| 新安县| 渝中区| 会昌县| 景德镇市| 温州市| 濮阳县| 屯留县| 白银市| 宁强县| 福鼎市| 滁州市| 佛坪县| 佛坪县| 织金县| 高碑店市| 莱州市| 镇安县| 噶尔县| 抚宁县| 开封市| 荥经县| 乌兰浩特市| 景洪市| 罗城| 德阳市| 望奎县| 古丈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