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邁向工業文明:太平洋精鍛30年成長啟示錄
- 辛國奇 任慧媛
- 1637字
- 2025-08-27 17:02:54
改變夏漢關的《改變世界的機器》
1993年的一天,夏漢關收到了一個從中國臺灣寄來的包裹,寄件人一欄寫著“葉先生”。
夏漢關迫不及待地拆開包裹,幾本嶄新的書映入眼簾,上面用繁體字寫著:《改變世界的機器》。隨書還有葉先生的一封信,上面簡單寫著幾句:希望大家好好看、好好學,把這本書看懂了,我們公司也就有辦法了。這本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資深教授詹姆斯·沃麥克等人撰寫的經典著作于1990年出版,該書詳細闡述了豐田汽車公司如何通過精益生產實現大幅降低成本、提升質量、縮短交付時間、增強顧客滿意度等目標,從而給制造業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并預示精益生產方式將對世界經濟產生深遠影響。
當時,中國大陸還沒有引進此書,直到數年后方由商務印書館翻譯出版。所以葉先生得知中國臺灣有中文版后,立即買了好幾本寄往姜堰。
可以說,《改變世界的機器》不僅僅普及了精益生產,它還第一次將精益生產方式與100年來對西方經濟產生決定影響的“大批量生產方式”相提并論;第一次用精益生產方式對大批量生產方式進行批判;第一次宣布“精益生產方式的原理同樣可以用于全世界每一種行業,向精益生產方式轉變將對人類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此書對于“精益”的深刻理解、歸納,對世界各國以及中國企業管理者的影響無法估量。而且這種影響力伴隨著中國經濟無法壓抑的騰飛過程,強有力地直接作用于中國企業管理者的思想和行為,直至顛覆傳統。之后,管理學者們在實踐中不斷發展精益理論,更多的中國制造企業先后引入這種管理模式,“精益熱潮”一浪高過一浪。
這些后來大量中國制造企業逐步接觸的理念,夏漢關在葉先生的指領下,和世界優秀企業幾乎同步領悟了。太平洋精鍛在世紀之初一躍而起,顯然離不開夏漢關理念領先下的“厚積薄發”。無獨有偶的是,創立于1991年的《中外管理》雜志,在創始人楊沛霆教授的倡導下,制定了“開拓視野理念領先”的辦刊理念。也是在那個時候,《中外管理》便向國內讀者大力推介了當時大陸還未風行的彼得·杜拉克管理思想以及豐田精益管理模式,正是因為開創先河,中外管理傳媒至今沿用了“彼得·杜拉克”這一當時中國臺灣的人名譯法,而非現在更為常見的“彼得·德魯克”。
如今,身為中外管理傳媒聯合出品人的夏漢關,在向筆者提及歷史往事時,常用的開頭是:“當時從你們雜志上看了一個理論,對我影響很大……”“你們雜志當時也介紹過這個理念,我就想能不能在公司推行……”
“美國麻省理工派了研究團隊到日本去調研豐田汽車,后來寫了這本書。書的前半部分還原了手工生產到大批量生產再到精益生產的進程,分析了豐田采用精益生產管理取得成功的緣由。后半部分闡述了精益生產系統的五大要素:設計產品、整合供應鏈、處理客戶關系、產品從下單到交貨的生產過程、管理聯合企業。”時隔多年,夏漢關仍然清晰地記得這本書的要點,可以看出當時看得極為用心。“這本書揭示了日本企業如何在全球的汽車大戰中脫穎而出,我們就在汽車產業鏈上,學到了這些先進理念,就有可能超人一步。可以說葉先生真是用心良苦,眼光也超前,早在那時他就預見到未來將朝著這個方向發展。”
回首往昔,夏漢關不禁感慨萬千:“后來想想,1993年我們就學習了這本書,而內部精益生產的推進卻歷經漫長歲月。葉先生引領我們與世界最先進、最優秀的公司看齊,顯然為我們指明了前行的道路。
“葉先生一生愛好學習,始終對新知識、新思想孜孜不倦地追求。在他的影響下,我們逐漸認識到什么是優秀,什么是先進,從而為實現目標付諸努力。作為一名愛國華僑,葉先生到祖國大陸來投資,并非為了謀求個人利益,真是看到大陸改革開放了想報效祖國。盡管‘合資公司’的發展道路充滿了艱辛,但葉先生始終給予我們堅定的信念:只要勤奮努力,終將迎來收獲的曙光。”
夏漢關深情說道,“與葉先生共事相處,對我們的影響極其深遠。每當我們取得進步時,他總是倍感欣慰,這是他最高興的事情。”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葉先生深知,只有親身經歷過才能真正理解問題的本質。因此,接下來,他決定帶領團隊踏上一次“瘋狂”的考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