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上市公司不當行為問題研究
- 王愛萍
- 10字
- 2025-08-27 16:44:45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方法
一、研究內容
本研究主要解決以下關鍵問題。
1.上市公司不當行為的定義
上市公司不當行為是在媒體報道、投資者或監管層表述中使用頻率較高的一個詞語,但是在學術研究中,一直沒有給出一個廣泛認同、存在較少爭議的定義。大部分相關研究以一些不容易引起爭議的上市公司行為為研究樣本,如財務舞弊,只要將關注點集中于企業公開披露的財務信息是否真實即可,又如違規行為,只需關注上市公司的行為是否違反法律、法規、條例即可。然而,這些研究不能完全等同于上市公司不當行為研究,尤其是當研究樣本中包含行為主體非主觀故意行為時,研究結論往往會產生誤導。因此,本研究首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對上市公司不當行為進行準確的定義。在此基礎上,就上市公司不當行為的主要表現形式逐一闡釋。進一步地,關注上市公司不當行為背后的機理,梳理目前對相關問題的理論解釋。最后,就有記錄以來的中國上市公司不當行為事件進行整理,分析其演變特點。
2.上市公司不當行為的影響因素
(1)經濟政策不確定性與上市公司不當行為。經濟政策不確定性對上市公司不當行為的影響分析可以從收益和成本角度來展開。一方面,當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提高時,上市公司實施不當行為存在潛在收益。高管的薪酬受到公司業績的直接影響,通過違規操作和實施不當行為能夠掩飾公司負面信息,粉飾公司業績,營造良好的融資經營環境,進而能夠保證公司未來獲得穩定的經營業績和現金流量,高管也能借不當行為獲得豐厚的利益(Zahra等,2016;Gilpatric,2011)。另一方面,經濟政策不確定性上升,上市公司實施不當行為的風險和成本下降。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其一,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提高所造成的宏觀經濟環境惡化會波及各個行業的各個公司,這就意味著資本市場所有參與者都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公司會在經營管理、研發創新、投資融資等財務指標和財務決策等方面做出調整和變動,因此,實施不當行為的上市公司所表現出的經營和財務指標異常波動難以被辨識,這就增加了監管機構和部門的審查難度,降低了上市公司不當行為被稽查的概率,實施不當行為的風險隨之下降。其二,經濟政策不確定性上升提高了公司的信息不對稱程度。當經濟運行相對平穩時,公司的經營和融資環境保持較為穩定的狀態,公司發展情況更容易為外部利益相關者所了解和熟知;當出現政策變動沖擊時,公司面臨的經營環境更加復雜,未來經營發展出現劇烈波動的可能性增大,外部難以評估公司未來的盈利水平和信用違約風險,信息不對稱程度增大,公司實施不當行為的成本降低,實施不當行為的動機更加強烈。綜合上述分析可知,經濟政策不確定性上升提高了上市公司實施不當行為的潛在收益,降低了風險與成本,高管在公司戰略決策制定和實施過程中具有實施不當行為的傾向。因此,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提高是否會導致中國上市公司產生更多的不當行為,這種影響在不同類型的企業中是否存在差異等問題,值得在本研究中深入探討。
(2)地方法治環境與上市公司不當行為。上市公司不當行為是一種違法違規行為,法律是對其進行懲處的依據,懲處的目的在于對上市公司實施不當行為形成警示和震懾。然而,從中國的實踐來看,盡管法治建設在不斷進步,但上市公司不當行為事件卻有增無減,那么法律是否能夠有效抑制上市公司不當行為事件的發生值得深思。中國作為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其法律體系和投資者保護制度相對滯后(Porta等,2006)。當公司所在地的法治環境較差或法律體系不完善時,建立政治關聯便成為彌補地方法治缺位的重要替代機制,幫助公司獲得充足的信貸資源,但同時削弱了證監會等監管機構對公司欺詐等違法行為的監管,延長了違法行為的稽查間隔并降低了公司面臨的處罰成本,使執法效率大打折扣(許年行等,2012)。為此,我國分別于2008年和2013年開展了省級高院院長異地任職交流活動,對提高司法效率和打破司法地方保護主義具有積極作用。但對于參與異地交流的法官而言,需要花費大量精力來了解當地文化和工作環境,這一過程無益于司法效率的提高(陳剛,2012)。面對中國各地法治環境差異較大,上市公司不當行為屢禁不止的現實情況,對地方法治環境與上市公司不當行為的關系這一問題進行探討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厘清其中的傳導機制對健全中國資本市場司法體系和提高法律效率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3)社會責任報告披露與上市公司不當行為。目前,學術界對于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效應存在著兩種相互對立的觀點。一種觀點是“抑制效應”,即一家公司投入較多的資源承擔社會責任并按照規定及時發布社會責任報告,不僅反映了公司具備良好的企業文化和較高的道德標準(Graafland,2006),而且降低了對投資者隱瞞負面消息的概率,使得公司內部的治理更加透明,削弱了管理層內部隱瞞不當行為的動機,降低了盈余操縱的可能性(宋獻中等,2017)。另一種觀點是“飾窗效應”,即公司發布社會責任報告是為了粉飾管理層在公司治理中的不當操作,向公眾塑造公司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良好形象,隱匿公司高管的失德行為(Hemingway和Maclagan,2004)。因此,對高層管理者而言,利用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飾窗效應”,將社會責任報告作為一種掩飾公司內部負面消息的工具,可以轉移社會公眾和監管機構的注意力,增加公司違規被查處和曝光的難度(Jo等,2012)。可見,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會對公司不當行為產生截然不同的影響,“抑制效應”的觀點是發布社會責任信息與公司不當行為呈負相關,“飾窗效應”的觀點是發布社會責任信息與公司不當行為呈正相關。那么,在我國資本市場中,發布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對上市公司不當行為是產生“抑制效應”還是產生“飾窗效應”,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4)管理層過度自信與上市公司不當行為。高管不可觀察的心理因素(認知基礎和價值觀)對上市公司治理及公司財務信息披露有不可忽視的影響。行為人在進行相關決策時,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這種“高于平均”的心理導致行為人將成功歸于自己的能力,而將失敗歸于時運不濟。心理學研究表明,過度自信會帶來欺騙(Deception)和自我欺騙(Self-deception),而且人們的過度自信水平會隨著時間和練習的增加不斷提高,這種提高最終會帶來更多的欺騙行為。管理者的過度自信現象更加普遍,這種過度自信會促使其在進行決策時產生偏差,甚至是做出有意或者無意的不當行為。尤其是在中國,儒家思想影響深遠,企業管理者傾向于樹立絕對權威,“一言堂”現象比較常見,這種文化背景使得管理者擁有更高水平的自信程度。根據高層梯隊理論的修正模型,可以將管理層視作一個整體來研究,高管團隊的心理或性格特點會通過戰略選擇的途徑影響公司績效。而高管團隊的過度自信是否會誘發上市公司的不當行為?這二者之間存在怎樣的傳導機制?哪些因素能夠加重或者減弱這種效應?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探究的問題。
- 審計全流程技術操作實務指南
- Managing IaaS and DBaaS Clouds with Oracle Enterprise Manager Cloud Control 12c
- 自愿審計動機與質量研究:基于我國中期財務報告審計的經驗證據
- Citrix XenApp? 7.5 Desktop Virtualization Solutions
- Splunk:Enterprise Operational Intelligence Delivered
- 中國上市公司不當行為問題研究
- Microsoft System Center Data Protection Manager 2012 SP1
- 下一場全球金融危機的到來:明斯基與金融不穩定
- 企業內部審計全流程指南
- Implementing VMware Horizon 7.7
- 政策建模技術:CGE模型的理論與實現
- 計量經濟學
- 計量經濟學理論與應用:基于Eviews的應用分析
- 統計原理與實務
- Managing Virtual Infrastructure with Veeam? 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