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業智能化背景下中國出口貿易高質量發展路徑研究
- 谷均怡
- 3100字
- 2025-08-27 17:22:14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意義
一、研究背景
1.中國人口紅利逐漸消失,“機器換人”將成必然趨勢
過去由于我國的人口基數大,制造業增長主要依靠低成本優勢,而當前我國人口結構開始步入老齡化,適齡勞動力占比不斷下降。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16—59歲勞動人口比重從2010年的70.14%持續下降至2023年的61.3%。勞動力數量減少和最低工資的上漲直接導致勞動力工資攀升,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的年平均工資從2010年的37,147元提升至2022年的114,029元,年均增長率將近10%。勞動力成本優勢不再、人口紅利逐漸消失意味著中國應變更經濟發展模式,通過引進新型生產方式扭轉不利局面。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下,人工智能技術的蓬勃興起為世界經濟變革注入了一股新動力。近年來,移動互聯網、大數據、超級計算、傳感網等相關領域技術的更新推動了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與發展(曹靜和周亞林,2018),而作為人工智能技術最重要的載體之一的工業機器人在企業中的應用愈發普遍。作為實現智能化生產的終端設備,工業機器人在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多次出臺政策措施推動機器人產業飛速發展。2015年,國務院公布的《中國制造2025》中明確了工業機器人在制造業升級中的重要性;2021年3月,“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將人工智能列為前沿科技領域的‘最高優先級’,重點推動包括機器人在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得益于產業政策的支持以及新冠疫情反復造成的“用工荒”,工業機器人使用規模快速增長,“機器換人”將會成為制造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圖1-1報告了2000—2019年中國工業機器人總保有量的變化趨勢,可以看出2006年之前中國工業機器人保有量微乎其微,2013年開始機器人總保有量大幅度增加,2016年起總量持續位居世界第一。在工業機器人價格方面,我國機器人的進口平均價格已經從1996年的每臺4.67萬美元下降至2019年的每臺1.63萬美元,工業機器人價格的下降、勞動力工資的上升以及“機器換人”實現的產品精度和質量的提高,使得當前企業采用機器人替代人工生產具有很高的性價比。

圖1-1 2000—2019年中國工業機器人總保有量(臺)變化趨勢
數據來源:國際機器人聯盟數據庫。
2.中國外貿增長方式由“唯數量論”轉變為兼顧“量”和“質”,出口結構持續優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憑借豐富的物質資源和人口紅利帶來的勞動力成本優勢,融入了以發達國家為主導的國際分工體系,金融危機前出口規模呈現急速擴張趨勢,從1978年的211.7億元人民幣上升至2008年的100,394.94億元人民幣,在30年間出口貿易規模擴大了約474倍。但在貿易大國背后,貿易順差增長過快引致的貿易不平衡矛盾,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的出口結構造成的高能耗、高污染以及國際貿易摩擦壓力加大等問題愈發凸顯。“大而不強”的貿易特征促使2005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優化進出口商品結構,努力改善貿易不平衡狀況”,堅持以質量取勝,“唯數量論”被逐漸摒棄。
以出口結構為例,2000—2019年,我國出口貿易方式從以附加值低的加工貿易為主優化轉變為以附加值高的一般貿易為主。加工貿易出口額從2000年的1,376.52億美元上升到2019年的7,354.36億美元,而一般貿易出口額則從1,051.81億美元上升至14,444.07億美元,一般貿易出口額占出口總額的比重由2000年的44.21%上升至57.79%[1]。與此同時,中國出口產品技術結構也從以低技術含量為主逐步轉變為以中高技術含量為主。初級產品的出口份額逐年減小,2019年僅為2.89%,低技術工業制成品的出口份額從2000年的42.79%下降至2019年的27.98%,而高技術工業制成品的出口份額從23.31%上升至35.90%[2]。《“十四五”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規劃》進一步指出,2020年中國貿易結構持續優化,機電產品出口占比同比提高1.9個百分點,高達59.5%,一般貿易進出口占比持續增長至59.8%,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成為服務貿易的重點。
3.我國出口貿易增速放緩,外貿發展環境更為嚴峻復雜
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2009年中國出口規模有所下降,但2010年迅速回升;2015年和2016年出口貿易再次出現負增長,出口增長率由2010年的30.47%下降到2016年的-1.95%。盡管2009—2016年這段時間,受全球經濟疲軟的影響,中國出口貿易增速呈現下降態勢,但出口貿易規模仍然保持在高位。2017年以后,受中國主要出口目的國(地區)經濟復蘇以及中國采取的一系列“穩外貿”政策的影響,我國外貿出口快速回穩且持續向好,出口規模從2017年的15.33萬億元人民幣上升至2020年的17.93萬億元人民幣[3]。總體而言,2009年以后,我國出口貿易呈現增速放緩的趨勢,迫切需要培育新的競爭優勢。
在過去的幾年里,中國外貿發展環境更為嚴峻復雜:一是受全球疫情持續蔓延和反復的影響,國際商品和要素流動受阻,外部需求不穩定性增強;二是貿易保護主義和霸權主義盛行,貿易壁壘尤其是“技術封鎖”增多,貿易摩擦加劇;三是發達國家“再工業化”戰略以及東南亞國家加工貿易的快速崛起,導致“中國制造”面臨巨大的壓力和挑戰。在此背景下,中國需要為穩外貿、穩出口注入新思路和新動能。
二、研究意義
2006年中國將智能機器人列為先進制造技術,旨在通過重點發展先進制造業搶占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先機以及下一代制造技術的制高點,2021年“十四五”規劃將機器人產業作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并出臺一系列扶持政策推動機器人產業發展和技術創新。作為處于經濟轉型期的發展中國家,機器人的大規模應用勢必會對中國出口貿易高質量發展帶來深刻影響。在中國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人口紅利消失的背景下,深入研究工業智能化對中國出口貿易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1)為研究工業智能化影響出口貿易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和理論分析框架。雖然工業智能化很早就得到了學者們的廣泛關注,但現有文獻主要集中于研究工業智能化應用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鮮有研究以中國為研究對象討論工業智能化對中國出口貿易的影響,尤其是出口貿易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因此,本書從出口規模、出口產品多元化、出口產品質量以及出口企業創新多方面考察工業智能化的出口促進效應和出口升級效應,豐富了工業智能化影響效應的研究視角。此外,已有研究仍然缺乏智能化影響出口規模和出口企業創新的作用機制分析,本書構建了用于分析工業智能化影響出口貿易高質量發展的理論分析框架,并從不同角度提出了相應的影響機制。
(2)為當前貿易摩擦加劇背景下實現中國出口可持續增長提供新出路。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出口貿易飛速發展,于2009年超越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出口大國。然而,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由于外需疲軟和我國勞動力資源稟賦漸次消失,中國原本在勞動力密集型行業的比較優勢難以為繼,尋找國際分工中的新比較優勢成為當務之急。本書研究了工業智能化對中國出口規模的影響,為確保當前我國“穩出口”提供了新的可能,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此外,中國先后出臺的《對外貿易發展“十三五”規劃》《關于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要提高高技術含量產品在進出口中的占比,著重發展高質量、高附加值貿易。據此,本書進一步從出口方式和出口產品技術結構的角度探討了智能化應用對中國出口產品結構的影響,這有助于客觀評估機器人產業政策的經濟效益,特別是其對我國出口貿易轉型升級的影響。
(3)為中國出口貿易高質量發展和創新發展提供路徑選擇。從國內環境來看,中國依靠豐富的廉價勞動力專業化于全球價值鏈的低端環節;而從國外環境來看,以美國、德國和日本為典型代表的發達國家紛紛提出“再工業化”戰略,促進制造業回流,進而對中國出口存在一定的壓制作用。面對內外雙重壓力,中國制造業和對外貿易必須走轉型升級之路。本書基于中國工業企業數據庫、中國海關數據庫和國際機器人聯盟數據,深入考察機器人應用能否成為中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和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為中國借助“中國制造2025”戰略推進貿易高質量發展進程提供了新的經驗證據,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
- 知識產權調查引致的貿易壁壘:形成機理、效應及預警機制研究
- 國際服務貿易政策研究
- 貿易政策和市場結構
-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框架下貿易增長的二元邊際分析
- 民國時期上海回族商人群體研究
- 從零開始學融資
- 自貿試驗區貨物貿易制度創新研究(谷臻小簡·AI導讀版)
- 人民幣匯率波動、貿易調整與外部經濟沖擊的傳導效應
- 品牌物理學:隱藏在創意與故事背后的科學營銷系統
- 抖音運營攻略:賬號管理+內容營銷+模式變現
- 中國服務業發展報告(2014):以生產性服務業推動產業升級(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報告)
- 中國與CPTPP:貨物貿易機遇與挑戰
- 新零售實踐:智能技術驅動下的零售業轉型之路
- 數字貨幣:貨幣革命進行時
- 中國對外貿易問題的一般均衡建模與模擬(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