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經濟對創新要素配置的作用機制研究:基于研發要素視角
- 陶長琪 丁煜
- 6136字
- 2025-08-28 16:06:06
第二節 研究的主要框架
一、研究內容
本書旨在探究數字經濟對創新要素配置的作用機制,研究的邏輯主線遵循由外在的動態關聯分析聚焦至內在的因果作用機制分析。考慮到數字經濟的發展目標之一是優化創新要素配置,而創新要素配置的優化是推動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支撐與保障。因此,有必要明晰我國數字經濟與創新要素配置之間的耦合協調發展情況,在一定程度上為本書后續的因果作用機制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首先,依據數字經濟與創新要素配置的內涵,在第三章中通過構建數字經濟發展系統與創新要素配置綜合系統,運用統計學測度方法對二者之間相互依賴和協調的動態關聯關系進行分析。其次,在第四章至第六章中,基于研發要素的視角,圍繞數字經濟研發投入水平提升、研發產出質量提升及研發效率改善三條主線,運用數理建模和計量經濟學方法從作用機理及實證檢驗兩個方面對以上三條研究主線的因果作用機制展開分析。之所以從以上三個維度評價創新要素配置優化,其原因在于傳統要素升級、新型創新要素培育及創新效率改善是優化創新要素配置的核心途徑。基于研發要素的視角,研發投入水平的提升意味著傳統生產要素向研發要素轉化,屬于傳統生產要素升級;研發產出質量提升意味著技術創新要素的存量提升,屬于新型創新要素的培育;研發效率改善反映創新要素配置效益的提升,屬于創新效率改善。最后,根據以上研究得出的結論,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研究的總體思路如圖1-1所示。

圖1-1 研究的總體思路
此外,值得說明的有以下三點。
第一,在基于研發要素視角,探究數字經濟對創新要素配置的內在作用機制時,數字經濟發展與數據要素的指標體系均從第三章的數字經濟發展系統中選取,為消除或緩解內生性問題對基準問題分析的干擾,剔除第三章所構建的數字經濟發展系統中部分可能引起模型內生性的指標及農業方面的產業數字化指標。由于研發要素屬于創新要素的范疇,因此,研發投入水平、研發產出質量及研發效率的衡量和測算的原始指標也均從第三章所構建的創新要素配置綜合系統中選取。此外,在第四章至第六章的實證分析中,運用多種形式檢驗內生性問題的方法,緩解可能存在的內生性問題帶來的干擾。
第二,作用機制研究2以數據要素與人力創新要素匹配來刻畫數據要素的價值化,并探究其對研發產出質量提升的作用機制。這是出于以下考慮:本書界定的數字經濟內涵為“四化”協同發展。本書認為,數據要素對人力創新要素賦能,二者形成新的要素組合,是數據價值化的具體體現形式之一(劉啟雷等,2022;王建冬等,2022)。因此,有必要深入分析二者匹配對研發產出質量的促進效應。數據要素與人力創新要素匹配,能夠提升洞察能力和發現新知識的概率。而研發產出作為重要的無形資產,其承載的知識密度及知識寬度往往超出一般產出,高質量的研發產出更是如此,其既需要數據要素蘊含的數字化信息,也需要人力創新要素對數據要素理解和洞察生成的隱性知識。因此,在以增強研發產出為目標時,數據要素與人力創新要素匹配具有其必要性。
第三,作用機制研究3中的研發效率改善與作用機制研究1中的研發投入水平提升、作用機制研究2中的研發產出質量提升是動態優化的關系,這是因為本書的研發效率是由研發投入及研發產出測算得到的。研發效率的改善意味著在研發投入確定時,研發產出增加,或者在研發產出已確定時,研發投入的浪費減少。因此,通過研發投入及研發產出的動態優化,二者不斷相互調整,研發效率方能得到改善。
本書包括6個部分,內容框架如圖1-2所示。
本書分七章對圖1-2中的6個研究內容展開深入分析。簡單概括來說,依據數字經濟與創新要素配置的內涵,構建數字經濟發展系統與創新要素配置系統的評價指標體系,并對兩個系統之間的外在動態關聯關系進行耦合協調分析;在此基礎上,基于研發要素視角,對數字經濟促進創新要素配置的內在作用機制進行因果關系分析。最后,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具體章節內容安排如下。
(1)第一章主要闡述了本書的研究背景和意義、研究內容、研究方法、技術路線和主要創新點。
(2)第二章在梳理數字經濟、創新要素配置及二者互動關系相關研究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本書中數字經濟與創新要素配置的內涵,即對數字經濟與創新要素配置的概念進行清晰界定,對數字經濟的基本特征及我國創新要素配置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梳理與歸納,并對數字經濟與創新要素配置的有關理論進行簡要的說明和總結,將其作為后續研究的理論基礎。

圖1-2 內容框架
(3)第三章依據數字經濟與創新要素配置的內涵,在構建數字經濟發展綜合系統與創新要素配置綜合系統的基礎上,從數字經濟與創新要素配置相互依賴、相互促進及相互協調的動態關聯關系出發,對二者的耦合協調發展水平進行測度,并對其時空特征進行詳細探討,以明晰現階段我國各省市數字經濟與創新要素配置的耦合協調發展程度。此外,分析了二者耦合協調發展的動態演進規律。研究發現,雖然二者耦合協調發展程度逐年提升,但創新要素配置系統顯現出落后于數字經濟發展系統的態勢,為后文的數字經濟優化創新要素配置的因果作用機制分析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
(4)第四章基于研發要素視角,從研發投入水平提升的角度衡量了創新要素配置的優化,探究了數字經濟發展對研發投入水平提升的作用機制。在理論分析中,首先分析了數字經濟提升研發投入水平的作用路徑;其次構建了異質性企業技術選擇模型,解析二者之間的作用機理;最后,詳細分析了二者之間促進效應的異質性影響。在實證分析中,建立了基準回歸模型檢驗二者之間的促進作用,并分別從企業所有權性質、政府補助及知識產權保護三個方面,檢驗二者促進效應的異質性影響。在進一步分析中,關注企業研發投入水平分位點的異質性,將研發投入劃分為研發投入費用化與研發投入資本化兩類,分析數字經濟發展對不同研發投入方式的異質性。
(5)第五章基于研發要素視角,從研發產出質量提升的角度衡量了創新要素配置的優化,嘗試從數據要素與人力創新要素匹配的角度刻畫數據價值化這一數字經濟內涵。探究數據要素與人力創新要素匹配對研發產出質量提升的作用機制。在理論分析中,一是分析了二者匹配對研發產出質量提升的作用路徑,并構建了四部門一般均衡模型解析其作用機理;二是對二者匹配提升研發產出質量的中介渠道展開了詳細分析。在實證分析中,測度數據要素與人力創新要素的匹配度。在基準回歸分析中,檢驗了二者匹配對制造業研發產出質量提升的促進作用。在中介效應分析中,檢驗了二者之間的作用渠道。在進一步分析中,關注二者匹配對研發產出質量提升的非線性影響。
(6)第六章基于研發要素視角,從研發效率改善的角度衡量了創新要素配置的優化,探究了數字經濟發展對研發效率改善的作用機制。在理論分析中,首先分析了二者之間的作用路徑;其次將數字經濟發展納入包含要素市場扭曲的競爭均衡模型中,解析二者之間的作用機理;最后詳細分析了數字經濟發展對研發效率改善的門檻效應和空間溢出影響。在實證分析中,采用隨機前沿分析方法(SFA)測度我國各省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研發效率,并對其時空特征和動態演進進行簡要分析。在基準回歸分析中,檢驗了二者之間的促進效應。在門檻效應分析中,以產業結構高級化與經濟發展水平為門檻變量,檢驗數字經濟發展對研發效率的門檻效應。在空間溢出效應分析中,檢驗了數字經濟發展改善研發效率的空間溢出效應。
(7)第七章基于上述章節理論與實證得出的結論,提出了促進數字經濟與創新要素配置耦合協調發展、運用數字經濟提升研發投入水平、提升研發產出質量及改善研發效率的政策建議。
二、研究方法
本書研究主要采用以下三種方法。
(1)統計分析。運用指數合成法和耦合協調度模型等對數字經濟發展綜合指數、創新要素配置綜合指數及二者的耦合協調度進行測度;運用Dagum基尼系數、標準差橢圓對數字經濟與創新要素配置耦合協調發展的時空特征進行分析;運用聯合核密度及空間Markov鏈等對數字經濟與創新要素配置耦合協調發展的動態演進規律進行深入研究;采用隨機前沿分析方法對研發效率進行測度。
(2)數理建模。將數字化轉型納入異質性企業技術選擇模型,對數字化轉型通過降低企業邊際研發成本從而提升企業研發投入水平的作用機理進行刻畫;構建四部門一般均衡模型,將數據要素納入研發生產部門,探究數據要素與人力創新要素的合力對研發產出質量的增強效應;建立包含數字經濟發展與研發要素市場扭曲的競爭均衡模型,刻畫數字經濟通過緩解研發要素市場扭曲從而改善研發效率的作用機理。
(3)規范分析與實證研究。上述的數理建模只能從理論的角度解析數字經濟對創新要素配置優化的作用機理,還缺乏對二者之間的影響效應進行深入的規范與實證分析。因此,本書綜合規范分析和實證研究的方法進一步探討三大機制的現實情況,采用分組回歸及無條件分位數回歸方法聚焦于探究數字經濟發展對研發投入水平的異質性影響效應,采用中介效應模型檢驗數據要素與人力創新要素匹配對研發產出質量提升的中介作用渠道,采用面板門檻模型和空間杜賓模型檢驗數字經濟發展對研發效率的門檻效應和空間溢出效應。
三、技術路線
在運用數字經濟優化創新要素配置這一研究目標的引導下,本書對數字經濟與創新要素配置進行了概念界定,對數字經濟的發展特征及我國創新要素配置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梳理與總結。在此基礎上,首先從系統論角度出發,基于兩個系統動態關聯的視角,測度了數字經濟發展系統與創新要素配置系統之間的耦合協調關系,為本書的核心研究主線即數字經濟優化創新要素配置提供理論與現實依據;其次基于研發要素視角,從研發投入水平提升和研發產出質量提升的角度刻畫創新要素配置優化,由于研發投入與研發產出的動態優化能夠實現研發效率改善,因此,進一步從研發效率改善的角度衡量創新要素配置優化,以數字經濟提升研發投入水平、提升研發產出質量及改善研發效率三個機制為本書的核心研究主線,依次對其展開研究;最后基于上述理論與實證分析結果,提出了推動數字經濟與創新要素配置耦合協調發展及推動上述三個機制的政策建議。本書的技術路線如圖1-3所示。

圖1-3 本書的技術路線
四、主要創新之處
(1)與已有研究不同,本書不僅從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兩個方面評價了數字經濟發展水平,而且還嘗試補充和刻畫了數字化治理與數據價值化兩個方面的數字經濟內涵。本書首先查閱了樣本期間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取并構建了數字經濟的關鍵詞典;其次在北大法寶數據庫以關鍵詞搜索各省份數字經濟政策的法規文本;最后將得到的全文進行下載并通過人工去重處理,以文本存量衡量數字經濟政策供給強度,從數字經濟發展環境的角度對數字化治理進行衡量。本書第三章圍繞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及數字化治理三個方面的內涵,構建了數字經濟發展指標體系。由于數據要素對其他生產要素賦能是數據價值化的重要體現,這難以通過構建指標體系的方式呈現,因此,本書在第五章對其展開了深入分析。在第三章的分析中,本書還從人力、資本和技術創新要素三個維度構建了創新要素配置指標體系。在此基礎上,從系統論角度入手,不同于因果分析,采用耦合協調度模型、標準差橢圓、Dugam基尼系數、聯合核密度估計及空間Markov鏈等統計學測度方法,對數字經濟發展與創新要素配置之間的動態關聯關系及動態演進規律進行了分析。與傳統分布動態模型不同,聯合核密度能夠反映地區的初始耦合協調度對未來時期耦合協調度的影響,空間Markov鏈考慮了地區間的內生互動機制。本書發現,鄰地與本地的“低—低”“低—中低”集聚模式容易使地區陷入“低質量發展陷阱”,“高—中低”集聚模式可能產生虹吸效應,損害本地的耦合協調發展,“高—高”集聚模式容易產生擁擠效應,拉低本地的耦合協調發展度。
(2)基于研發要素視角,從研發投入水平提升的角度刻畫創新要素配置優化,將數字化轉型納入企業異質性技術選擇模型,解析數字經濟發展對制造業企業研發投入水平提升的影響機理。從企業所有權性質、政府補助及知識產權保護三個方面出發,就數字經濟對企業研發投入水平提升的異質性影響作用進行詳細分析。結果顯示,數字經濟發展顯著促進了研發投入水平的提升,并且這種提升作用在非國有企業、政府補助高及知識產權保護度高的企業樣本中更顯著,以此反映數字經濟發展提升研發投入水平具有選擇效應。運用分位數回歸模型就數字經濟發展對不同研發投入水平分位點的影響效應展開分析。結果顯示,數字經濟發展對研發投入水平的提升作用在低分位點和高分位點均不顯著,這可能是由于低分位點企業受限于自身研發基礎薄弱,高分位點企業通過運用數字技術對市場進行“贏者通吃”導致其研發創新動力不足,以此強調企業研發投入初始水平的重要性。從研發投入資本化處理與費用化處理的角度,探究了數字經濟發展對其的異質性影響。結果顯示,數字經濟發展促進了研發投入資本化,但對研發投入費用化無顯著影響。說明數字經濟發展激勵企業進行開發式創新,這種激勵效應在非國有企業、政府補助較低及知識產權保護度較高的樣本中更顯著。
(3)聚焦數據價值化這一數字經濟內涵,首次嘗試從數據要素與人力創新要素匹配的角度刻畫數據要素的價值實現。基于研發要素視角,對二者匹配提升研發產出質量的作用機制展開深入分析。將數據要素與人力創新要素納入四部門一般均衡模型中,解析二者匹配對研發產出質量提升的作用機理,并從數據要素來源、數據要素處理與維護、數據要素發展保障、數據要素應用與效益四個維度構建了數據要素評價指標體系,運用固定效應模型檢驗數據要素與人力創新要素匹配對研發產出質量提升的促進作用。從資金端、需求端及供應鏈三個方面,驗證了數據要素與人力創新要素匹配對研發產出質量提升的三個中介作用渠道,分別為資金蓄水池效應、市場需求挖掘效應及供應鏈柔性響應效應。進一步分析發現,數據要素與人力創新要素匹配對研發產出質量提升具有顯著的倒“U”形關系,但倒“U”形下降階段的樣本占比僅有2.4%左右,經過檢驗發現,生活成本的創新擠出效應可能是解釋倒“U”形曲線下降階段的原因。
(4)基于研發要素視角,從研發效率改善的角度刻畫了創新要素配置優化,將數字經濟發展納入包含研發要素市場扭曲的競爭均衡模型中,解析數字經濟發展改善研發效率的作用機理。運用隨機前沿分析方法測算了全國各省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研發效率,并對其時空特性進行了簡要的分析,以此明晰我國各省份工業企業的研發效率。在此基礎上,對數字經濟發展與研發效率改善進行實證檢驗。將產業結構高級化與經濟發展水平作為門檻變量,探究了數字經濟發展對研發效率的門檻效應。結果發現,數字經濟發展對研發效率改善具有顯著的門檻效應。當產業結構高級化程度小于門檻值時,數字經濟發展對研發效率的改善效應顯著;隨著產業結構高級化程度跨越門檻值,數字經濟發展對研發效率改善的促進效應減弱。當經濟發展水平低于門檻值時,數字經濟發展對研發效率改善表現出抑制作用,但不顯著;當經濟發展水平高于門檻值時,數字經濟發展對研發效率具有顯著的改善效應。這表明,數字經濟發展對研發效率的改善具有一定的約束條件。此外,本書建立了鄰接空間權重矩陣和公路到達時間權重矩陣,運用空間杜賓模型驗證了數字經濟發展對研發效率的溢出影響。研究發現,數字經濟發展對研發效率改善具有顯著的負向空間溢出影響,這可能是數字經濟發展的虹吸效應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