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誰是過錯方?
- 歲月寄語,寫給未來的你
- 心念通圣
- 2647字
- 2025-08-29 23:36:29
正午的陽光像一團熾熱的火球,炙烤著寫字樓的停車場,站在窗邊,很好奇外邊怎么圍了一大群人?
我攥著外賣訂單,快步走向取餐柜,剛轉過拐角,就聽到一陣尖銳的爭吵聲,夾雜著孩子的哭鬧,在空曠的停車場里格外刺耳。
循聲望去,只見一輛白色轎車旁圍了不少人,人群中央,一位穿著連衣裙的母親正對著個十來歲的男孩發火,男孩低著頭,肩膀一抽一抽的,手里緊緊攥著一個皺巴巴的作業本。
“你怎么這么不懂事!暑假讓你出去玩是為了你好,現在作業寫不完,還怪起我來了?”母親的聲音帶著哭腔,手指著男孩的作業本,“這才寫了幾頁?還有一周就開學了,你說你怎么交差!”
周圍的人紛紛議論,有人小聲說“現在的孩子太貪玩了,暑假作業都不寫”,也有人嘆氣“做家長的也不容易,管孩子太難了”。
我原本以為只是常見的“母親管教貪玩孩子”的戲碼,準備取完餐就走,可接下來男孩的話,卻讓整個停車場瞬間安靜下來。
“我根本不想去旅游!”男孩突然抬起頭,臉上滿是淚水,聲音哽咽卻帶著倔強,“放假前我就說要先寫作業,你們非要帶我去,現在作業寫不完了,又怪我!”
他把作業本往母親面前一遞:“這么多作業,就剩三天了,我自己寫肯定寫不完,想用AI幫忙,你又罵我!”
母親愣住了,隨即更激動了:“我和你爸花了五六萬帶你去旅游,去BJ看故宮,去西安看兵馬俑,不就是想讓你增長見識嗎?你倒好,回來就抱怨累,作業一點都不寫,現在還說不想去!”
她的聲音越來越大,引得更多人圍過來,“我每天早起給你收拾行李,晚上幫你洗衣服,你爸開車開得腰都疼了,你一句‘不想去’就完了?你有沒有良心啊!”
男孩哭得更兇了,肩膀抖得厲害:“我不要增長見識!我只想在家寫作業,然后看看書、玩會兒積木!你們每天早上七點就叫我起床,趕高鐵、趕景點,晚上十一二點才能睡覺,我比上學還累!”
他抹了把眼淚:“有天我在景區里睡著了,你們還說我‘沒精神’,可我真的太困了……”
男孩的話像一根細針,扎在在場每個人的心上,剛才還議論紛紛的人群,此刻都沉默了,有人悄悄拿出紙巾擦眼淚,也有人低頭嘆氣。
母親怔怔地看著男孩,眼眶通紅,嘴唇動了動,卻沒說出話來。
過了好一會兒,她才蹲下身,聲音放軟了些:“媽媽以為你會喜歡……以前你總說想去看天安門,這次帶你去了,你怎么不開心呢?”
“那是我三年級說的!”男孩反駁道,“我現在五年級了,作業比以前多好多,我只想先把作業寫完!你們從來都不問我想不想,就知道按你們的想法安排!”
周圍的人開始小聲議論,風向漸漸變了。
有個帶孩子的女士說:“其實孩子說得也有道理,暑假本來就是讓孩子休息調整的,非要排那么滿的行程,孩子肯定累。”
也有人附和:“現在的家長總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以為‘為你好’就是真的好,其實根本沒考慮孩子的感受。”
我站在人群外,看著眼前的母子——這哪里是“孩子貪玩”,分明是一場因“溝通錯位”引發的矛盾。
母親慢慢站起身,看著男孩通紅的眼睛,又看了看周圍人復雜的目光,突然捂著臉哭了起來:“我以為帶他去好地方,他會開心……我和他爸平時工作忙,很少陪他,想著暑假好好陪他玩,沒想到會這樣……”
她的哭聲里滿是委屈和迷茫,“花了那么多錢,熬了那么多夜,最后卻落得個‘孩子不領情’,我到底做錯了什么啊?”
男孩看著母親哭,也慢慢停止了抽泣,他猶豫了一下,伸手拉了拉母親的衣角:“媽,我不是故意氣你的……我就是覺得太累了,作業又寫不完,心里著急。”他低下頭,小聲說,“那天在西安,我看到兵馬俑其實也挺開心的,就是太累了,沒力氣跟你說……”
人群里有人忍不住開口勸:“大姐,別難過了,孩子還小,不懂事,你也是一片好心。”
也有人對男孩說:“小朋友,你媽媽也是為了你好,只是沒跟你商量,你也別太怪她。”
可誰也沒說“誰是過錯方”,因為大家都明白,這場爭吵里,沒有絕對的對錯——母親想給孩子最好的,卻忽略了孩子的真實需求;孩子有自己的計劃,卻沒能好好跟父母溝通,最后只能用哭鬧來表達不滿。
我取完餐準備離開時,看到母親蹲下來,把男孩摟進懷里,輕輕拍著他的背:“是媽媽不好,沒問你想不想,就帶你去旅游了。剩下的作業,咱們一起想辦法,實在不行,媽媽幫你一起寫,好不好?”
男孩靠在母親懷里,點了點頭,聲音還有些沙啞:“媽,以后咱們能不能商量著來?”
母親哽咽著說:“好,以后什么事都跟你商量。”
圍觀的人漸漸散去,停車場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只有正午的陽光依舊熾熱。
我走在回寫字樓的路上,心里卻久久不能平靜。
剛才的一幕,像一面鏡子,照出了很多家庭的縮影——父母總以“愛”的名義為孩子安排一切,卻忘了問孩子“想要什么”;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卻因為年齡小、表達能力有限,只能用叛逆或哭鬧來反抗。
雙方都覺得自己委屈,卻沒人意識到,問題的根源在于“缺少溝通”。
回到辦公室,我看著桌上的外賣,卻沒什么胃口。
想起剛才母親委屈的哭聲和男孩倔強的眼淚,突然覺得,親子之間的關系,就像一場需要雙方共同經營的“合作”——父母不能只做“決策者”,孩子也不能只做“被動接受者”。
只有多溝通、多理解,才能避免這樣的矛盾,讓“愛”真正變成孩子需要的樣子。
我無意間跟同事提起了停車場的事,沒想到很多人都有類似的經歷。
有同事說,她小時候被父母逼著學鋼琴,每天都很痛苦,最后只能放棄;也有同事說,她現在做了媽媽,總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報了很多興趣班,直到有天孩子說“媽媽,我想休息一天”,她才意識到自己給孩子的壓力太大了。
大家討論了很久,最后得出一個結論:在親子關系里,沒有絕對的“過錯方”,只有“沒做好的地方”。
父母需要學會“放下控制欲”,多傾聽孩子的想法;孩子需要學會“好好表達”,把自己的需求說出來。只有這樣,才能減少矛盾,讓家庭變得更溫暖、更和諧。
取資料的時候,我看到一對母女手牽著手,邊走邊聊,女孩興奮地跟媽媽講學校里的事,媽媽認真地聽著,時不時點頭回應。
夕陽的余暉灑在她們身上,畫面格外溫馨。
我想起下午停車場里的母子,心里默默祝福他們——希望他們能真正理解彼此,以后不再有這樣的爭吵。
其實,不僅是親子關系,職場中、生活中,很多矛盾的產生,都源于“缺少溝通”。
我們總以為自己是對的,總覺得別人應該理解自己,卻忘了站在對方的角度想一想,忘了好好聽一聽對方的想法。就像停車場里的那場爭吵,母親沒錯,孩子也沒錯,錯的是雙方都沒能好好溝通,沒能理解彼此的委屈。
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不需要糾結“誰是過錯方”,更重要的是找到“問題所在”,然后一起去解決。
無論是親子之間、同事之間,還是朋友之間,只有多溝通、多理解、多包容,才能讓關系更融洽,讓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