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大明公文改革,與壓縮包的誕生
- 天幕:開局玩梗,老朱被創(chuàng)死了!
- 夢回硯池
- 2064字
- 2025-08-21 00:01:00
寂靜。
整個奉天殿廣場,再次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靜。
所有人都呆呆地看著天幕上的那幾行字。
信息污染?
降維打擊?
文件壓縮?
這些詞,他們一個也聽不懂。
但是,那句“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卻像是一把錐子,精準地扎進了所有人的心里。
這不就是對茹太素那七十萬字奏疏,最精辟、最惡毒的評價嗎?!
茹太素的臉,“唰”的一下,徹底沒了血色。
他千算萬算,沒算到這天幕,竟然還會現(xiàn)場評論!
而朱元璋,在看到這行字的瞬間,先是一愣,隨即,那滿腔的怒火,瞬間轉(zhuǎn)化為了滔天的狂喜!
他懂了!
他徹底懂了!
天幕的意思是,茹太素這老小子,就是在用一堆正確的廢話,來污染咱的視線!
天幕,是站在咱這一邊的!
它不僅能鑒別真假,還能鑒別有效信息!
朱元璋緩緩站起身,一步一步,走到面如死灰的茹太素面前。
他的臉上,帶著一種貓捉老鼠般的、令人不寒而栗的微笑。
“茹愛卿。”他的聲音,溫柔得像是情人間的呢喃。
“臣……臣在……”茹太素的聲音都在發(fā)顫。
“你,給咱送了這么大一份驚喜。”朱元璋拍了拍那小山似的奏疏,“咱要是不還你一份大禮,豈不是顯得咱這個皇帝,太小氣了?”
朱元璋的大禮,很快就送到了。
他沒有殺茹太素,甚至沒有像上次對待張善和那個御史一樣,直接拖出去杖斃。
他只是下了一道旨意。
“戶部尚書茹太素,上奏七十八萬言,忠心可嘉,然文風(fēng)冗長,不知所謂。著,廷杖二十。”
廷杖二十,打不殘,也打不死,但足以讓一個一部尚書顏面掃地。
這只是開胃菜。
真正的大禮在后面。
“廷杖之后,命茹太素戴罪立功,即刻主導(dǎo)我大明公文改革事宜!
朕不管你用什么法子,從今日起,凡上奏之文書,必須給咱做到言簡意賅,直指核心!”
“給你們戶部那七十八萬字的廢話,定個標準。
給咱,縮減到三千字以內(nèi)!
做不到,你茹太素,就給咱去南京城外掃一輩子茅廁!”
這道旨意一下,茹太素被廷杖打得齜牙咧嘴的臉上,表情比哭還難看。
而其他官員,則是心中一凜。
狠!
太狠了!
皇帝這一招,簡直是殺人誅心!
他這是要讓官僚體系的領(lǐng)頭人,親手革了整個官僚體系的命啊!
茹太素,這位在官場上長袖善舞幾十年的老臣,第一次感受到了什么叫作繭自縛。
他本想用文牘主義的汪洋大海淹沒皇權(quán),結(jié)果,皇帝反手就讓他把這片海給抽干了。
接下來的日子,整個京城的官場,畫風(fēng)突變。
茹太素府邸的書房,成了全大明最“卷”的地方。
這位挨了板子的戶部尚書,仿佛一夜之間蒼老了十歲,卻也多了一股破釜沉舟的狠勁。
他將自己那七十多萬字的心血之作鋪滿了整個房間,帶著一群戶部的官吏,沒日沒夜地開始進行壓縮工作。
整個過程,充滿了痛苦和荒誕的喜劇色彩。
一名戶部主事,負責(zé)整理漕運開支,他寫了三千字的長文,從大運河的歷史淵源,寫到沿途驛站的人文風(fēng)情,最后才點出今年的漕運損耗比往年多了二分。
茹太素看完,抓起墨錠就砸了過去,咆哮道:“誰他娘的讓你寫游記了!給老夫重寫!五十個字以內(nèi),說不清楚就滾蛋!”
那主事嚇得屁滾尿流,回去憋了半天,交上來一份新的。
“今歲漕運,船舊糧重,遇風(fēng)浪,損耗增二分,計銀三千兩。請撥銀修船。”
茹太素看完,這才滿意地點點頭:“這不就結(jié)了!廢話那么多干什么!”
另一邊,一名負責(zé)田畝統(tǒng)計的郎中,更是個中高手。
他為了體現(xiàn)自己工作之艱難,將一份簡單的田畝增減報告,寫成了一篇聲情并茂的勸農(nóng)書,引經(jīng)據(jù)典,辭藻華麗,看得人眼花繚亂。
茹太素看完,二話不說,拿起朱砂筆,在上面畫了個大大的紅叉,旁邊批了八個字。
“說人話,報實數(shù),勿賣弄!”
這位昔日最擅長舞文弄墨的老臣,如今成了最痛恨廢話的卷王。
他以一種近乎偏執(zhí)的姿態(tài),對自己和下屬的公文,進行著瘋狂的、毫無人性的刪改。
一時間,整個官場都掀起了一股“學(xué)說短話”的詭異風(fēng)潮。
官員們見面,不再是“兄臺近日安否”,而是“有事?說。”
遞交公文,也不再是厚厚的一本,而是一張薄薄的紙。
他們甚至在痛苦的實踐中,摸索出了一套獨特的黑話體系。
比如,兵部要軍餉,奏疏上就寫:“北地,風(fēng)緊,人多,錢少,速撥。”
工部要修河堤,就寫:“河怒,堤危,民苦,銀缺,急救。”
雖然粗鄙,但效率,卻前所未有地高!
朱元璋在武英殿里,看著這些畫風(fēng)清奇的電報式奏疏,每天都樂得前仰后合。
他發(fā)現(xiàn),自從公文改革之后,他每天批閱奏疏的時間,縮短了七成不止!
而且信息一目了然,再也不用從那堆廢話里找重點了。
他心情一好,又有了新的想法。
他把茹太素和幾個部院大臣召進宮里,指著一堆奏疏說道:“你們這個法子,好是好,就是有時候太過簡略,咱想知道些細情,還得再把你們叫來問話,麻煩。”
他又想起了天幕上那個詞——“文件壓縮”。
“咱想了個法子。”朱元璋比劃著,“以后,你們的奏疏,都給咱分成兩部分。
前面,就一張紙,給咱把事情、問題、還有你們的解決法子,寫得明明白白,咱把這個,叫封皮。”
“后面,你們想附上多少原始的賬目,多少詳細的說明,都可以。
把這些東西,另外裝訂成冊,叫底冊。咱有空了,或者覺得有疑問了,自然會去翻看。沒空,就只看封皮,直接下旨意。”
他得意地看著目瞪口呆的群臣,隨口拋出了那個他聽來覺得很時髦的詞。
“這一個封皮,帶著一大堆底冊,不就等于,把一個大文件,給……嗯……壓縮了嗎?咱管這個,就叫奏疏壓縮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