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寓樓的樓道昏暗而狹窄,墻壁上布滿涂鴉,樓梯扶手的油漆早就掉光了,露出底下生銹的鐵管。
一個穿著睡衣的老太太牽著條狗從他身邊經過,
狗對著他狂吠,老太太則用警惕的眼神打量他。
林舟認出她是住在三樓的希金斯夫人,原主記憶里,這老太太總抱怨他晚上太吵。
洛杉磯六月的陽光,黏稠而溫暖,潑灑在街道上。
林舟瞇起眼,站在公寓門口深呼吸。
空氣里有汽車尾氣的味道,混合著遠處熱狗攤飄來的洋蔥香,還有海風帶來的淡淡咸味。
這就是1999年的好萊塢。
他抬起頭,看著湛藍的天空,幾朵白云悠閑地飄著。
這個年代,數碼攝像機剛剛開始普及,大部分電影還在用膠片拍攝;
流媒體還沒影子,錄像帶出租店是年輕人周末的好去處;
互聯網方興未艾,互聯網電影數據庫才剛上線沒幾年。
《黑客帝國》剛上映兩個月,基努?里維斯的黑色風衣成為街頭潮流;
《星球大戰前傳 1:魅影危機》正在全球狂攬票房,雖然評價兩極,但阿納金?天行者的名字隨處可見;
諾蘭還在為《記憶碎片》的投資奔走,那部將顛覆敘事結構的電影要到明年才會上映;
大衛?芬奇剛剛結束《心理游戲》的宣傳,還沒開始籌備《搏擊俱樂部》
……
而他,林舟,一個帶著 2025年影視行業記憶的靈魂,被困在這個酗酒、負債、差點去賣身的十八線演員身體里。
“真他媽是個地獄難度的開局?!?
他低聲罵了句,嘴角卻忍不住微微上揚。
作為制片人,他最擅長的就是在絕境里找到出路。
二十多年的行業經驗,那些未來的爆款電影、經典角色、市場趨勢,都是他的武器。
他摸了摸口袋——昨晚那兩個模特至少給他留了二十美元和半包萬寶路。
他抽出一支煙,叼在嘴里,摸遍全身卻沒找到打火機。
這時,旁邊報亭的老板,一個胖乎乎的拉丁裔男人,朝他遞過來一個打火機。
“里昂,又宿醉了?”老板笑著說,他認識這個經常賒賬買煙的年輕人。
林舟接過打火機,點燃香煙,吸了一口,尼古丁的味道讓他稍微放松了些。
“借個火,謝謝,卡洛斯?!彼迷鞯恼Z氣回答。
報亭的架子上擺著各種報紙雜志,《洛杉磯時報》《紐約客》,還有幾本娛樂雜志。
最顯眼的是《綜藝》雜志,頭版正是《星球大戰前傳 1》主演們的合影,伊萬?麥格雷戈穿著絕地武士的長袍,年輕的臉上帶著青澀的笑容。
林舟拿起一份《綜藝》,問:“多少錢?”
“兩塊五?!笨逅够卮?。
他掏出那二十美元,遞過去,買了份《綜藝》。
找零的十七塊五被他仔細折好,塞進牛仔褲口袋,順手將打火機揣在兜里。
他翻看著雜志,廣告欄里全是各種試鏡信息和劇組招聘,大多是些低成本電影和電視劇。
他在分類廣告里找到了一家最近的二手書店地址,在好萊塢大道附近。
如果沒記錯,1999年正是《搏擊俱樂部》小說版權無人問津的時候。
原作者恰克?帕拉尼克雖然小有名氣,但這部小說因為內容過于黑暗,一直沒被主流制片公司看中。
而大衛?芬奇,那個以《七宗罪》聞名的導演,會在幾個月后開始籌備這部電影,為了拿到版權費了不少功夫。
“或許,可以從這里開始?!?
林舟收起雜志,將煙蒂摁滅在路邊的垃圾桶里,轉身朝公交站走去。
他需要先解決眼前的生計問題——那個《午夜尖叫》的試鏡,然后才能考慮更長遠的計劃。
梅爾羅斯大道上的舊倉庫改造的試鏡場
倉庫巨大而空曠,墻壁是裸露的紅磚,地上鋪著灰色的水泥地,角落里堆著些廢棄的道具。
二十多個年輕男人擠在等候區,有的坐在折疊椅上,有的靠在墻上。
有人對著隨身攜帶的小鏡子練習驚恐表情,眉頭皺得像個疙瘩,眼睛瞪得溜圓;
有人在反復背誦臺詞,嘴里念念有詞,手指還配合著做動作;
還有人聚在一起抽煙,低聲討論著什么,眼神不時瞟向試鏡房間的方向。
角落里,一個金發女孩正背對著人群偷偷抹眼淚,肩膀一抽一抽的。
她穿著件粉色連衣裙,裙擺上沾了點灰塵,看起來剛從試鏡房間里出來。
林舟猜測她可能是被導演罵了,或者試鏡失敗了。
在好萊塢,這樣的場景每天都在上演。
林舟找了個相對安靜的角落站著,拿出那份試鏡通知單,又看了一遍。
《午夜尖叫》,導演拉瑞?斯特恩,制片人不詳,預算看起來不會太高。
角色是個叫“杰森”的年輕男人,在電影里是女主角的男友,大概在影片中段被殺手砍掉腦袋,屬于典型的“炮灰”角色。
“下一位!里昂?唐納森!”
一個穿著黑色 T恤、戴著棒球帽的場務探出頭來喊道。
林舟深吸一口氣,整理了一下 T恤的領口,朝試鏡房間走去。
路過那個哭泣的金發女孩時,他腳步頓了頓,猶豫了一下,還是沒說什么。
在這個圈子里,同情是最不值錢的東西。
試鏡房間是用隔板隔出來的小空間,里面亮著幾盞大功率的照明燈,光線刺眼得讓人睜不開眼。
長桌后坐著三個人:
中間是導演拉瑞?斯特恩,禿頂,留著山羊胡,胡子和手指都焦黃,顯然是個老煙槍;
左邊是個五十多歲的男人,穿著灰色西裝,頭發梳得一絲不茍,正不耐煩地看著手腕上的表,大概是制片人;
右邊是個年輕女人,戴著黑框眼鏡,穿著簡單的白襯衫和牛仔褲,手里拿著個筆記本,可能是編劇或者助理。
“你的簡歷?”
制片人模樣的男人開口問道,聲音平淡,聽不出情緒。
林舟遞上空蕩蕩的文件夾
——原主連簡歷都懶得更新,里面只有幾張打印模糊的照片和一份寫著寥寥幾個角色的履歷表,
大多是“派對賓客”“路人甲”之類的龍套角色。
拉瑞?斯特恩拿起文件夾,隨便翻了翻,嗤笑一聲:
“馬汀?科爾的‘寶貝’?簡歷干凈得像張白紙?!?
他把文件夾扔回桌上,發出“啪”的一聲響。
他推過來一頁紙,“第三場戲,你發現女友的頭在冰箱里。三十秒準備。”
林舟拿起那張紙,快速掃了一遍。劇本寫得相當粗糙:
“杰森打開冰箱,看到女友的頭,驚恐地尖叫,痛哭流涕,然后嘔吐,最后被殺手從背后偷襲,砍下腦袋?!?
這種演法在 90年代的 B級恐怖片里泛濫成災,夸張、臉譜化,只追求視覺刺激,毫無演技可言。
但在林舟看來,這恰恰是個機會。
他在國內做制片時,看過太多新人演員的試鏡,也和無數導演討論過表演。
他知道,越是這種看似簡單的角色,越能體現出表演的層次。
他放下劇本,抬眼看向長桌后的三個人:
“可以開始了?”
沒有尖叫,沒有夸張的表情。
林舟只是站在原地,身體放松,眼神卻漸漸變得空洞。
他的視線落在前方虛空中的某個點,仿佛那里真的有一臺冰箱。
幾秒鐘后,他的嘴角開始微微抽動,不是恐懼,更像是在抗拒某個即將浮現的可怕念頭。
他的呼吸頻率慢慢變了,從平穩到急促,再到刻意壓抑的緩慢,像是在強迫自己冷靜。
然后,他非常緩慢地邁開腳步,走向想象中的冰箱。
每一步都像是灌了鉛,動作僵硬而遲疑。
他的手指懸在“門把手”上方,指尖微微顫抖,
不是那種夸張的抖動,而是細微的、難以控制的顫栗,像是通了微弱的電流。
整個試鏡房間里鴉雀無聲,連一直不耐煩看表的制片人都放下了手腕,專注地看著他。
當他“打開”冰箱門的瞬間,林舟的瞳孔猛地擴張,像是突然被強光照射。
他的呼吸停滯了,胸腔停止起伏,整個人像被按下了暫停鍵。
幾秒鐘后,他的嘴角開始扭曲,形成一個極其詭異的表情
——介于微笑和痙攣之間,像是想笑,又被巨大的恐懼攫住,只能扯出一個比哭還難看的弧度。
“嘿……寶貝?!?
他的聲音很輕,帶著一種近乎溫柔的沙啞,像是在對戀人低語,卻又透著股令人毛骨悚然的寒意,
“誰把你……打扮得這么漂亮?”
他的手指緩緩抬起,虛空中撫摸著并不存在的頭顱。
指節溫柔地蹭過“臉頰”,動作輕柔得像是在觸碰易碎的珍寶。
然后,他的手指突然僵住,像是摸到了某種黏稠的液體。
他慢慢收回手,眼神落在自己的指尖上,瞳孔里的溫柔迅速褪去,被一種混雜著困惑、惡心和興奮的情緒取代。
林舟低頭看著“指尖”,喉嚨里發出一種壓抑的、類似動物嗚咽的喘息聲。
接著,他笑了。
不是崩潰的狂笑,也不是恐懼的干笑,而是一種低沉的、恍然大悟的愉悅笑聲,像終于解開了某個困擾已久的謎題。
“原來是這樣……”
他對著“冰箱”喃喃自語,眼神逐漸變得狂熱,閃爍著偏執的光芒,
“我明白了……我明白該怎么做了。”
他的手緩緩伸向旁邊,像是在尋找什么東西,臉上帶著一種近乎虔誠的專注。
房間里鴉雀無聲,只有他的呼吸聲在回蕩。
拉瑞?斯特恩手里的鋼筆“啪嗒”一聲掉在了地上,滾出老遠。
他張著嘴,半天沒合上,山羊胡微微抖動著。
“天啊?!?
他低聲罵了句,聲音里充滿了震驚。
年輕的女編劇眼鏡滑到了鼻尖,她盯著林舟,嘴巴微張,甚至忘了推回去。
制片人也收起了之前的不耐煩,身體前傾,眼神銳利地打量著林舟,像是第一次認識他。
林舟瞬間收起所有表情,恢復成進門時的平靜狀態,仿佛剛才那個眼神狂熱的男人只是幻覺。
他看向長桌后的三人,語氣平淡地問:
“還需要我表演嘔吐或者尖叫嗎?”
“不,不用了。”
制片人清了清嗓子,打破了沉默,他的聲音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激動,
“你剛才的……詮釋,很特別。”
“因為真正的變態不會像馬戲團小丑一樣表演?!?
林舟直視著拉瑞,毫不畏懼地迎上他的目光,
“他們思考、計算,甚至享受。當普通人面對極端恐怖時,第一反應往往不是尖叫,而是大腦的宕機”
“——無法接受,試圖合理化,最后陷入自己的邏輯閉環?!?
“恐怖來自于真實的心理扭曲,而不是夸張的肢體動作。”
這番話是他多年看片和跟導演探討得出的結論,放在 1999年的 B級片片場,無疑是超前的。
拉瑞摸著他的山羊胡,眼睛瞇成一條縫,仔細打量著林舟,像是在評估一件潛力巨大的商品:
“你知道這是部預算八十萬的 B級片,對吧?觀眾只想看血和裸體,沒人在乎什么心理扭曲?!?
“但如果有機會既賺錢又拿口碑呢?”
林舟向前一步,語氣自信而篤定,
“這個殺手角色如果按我說的改,完全可以成為亮點?!?
“我可以讓他成為一個有邏輯、有層次的精神病患者,而不是單純的殺人機器?!?
“只要給我三分鐘鏡頭和一句改動的臺詞,我能讓這個角色成為邪典經典?!?
“三分鐘鏡頭?一句臺詞?”
制片人挑眉,顯然被他的話吸引了,
“你想改什么?”
“把‘被砍頭的男友’改成‘精神病殺手’的同伙,最后反殺殺手?!?
林舟說,“臺詞改成‘原來我們是一樣的’。”
拉瑞和制片人交換了一個眼神,低聲討論了幾句。
林舟站在原地,平靜地等待著,他知道自己的籌碼
——對人性的洞察和對市場的預判,這是他超越這個時代的優勢。
十分鐘后,他走出倉庫,陽光照在手里的新合同上。黑色的墨跡清晰地寫著:
片酬從 500美元漲到了 3000美元。
角色從“被砍頭的男友杰森”變成了“精神病殺手的同伙里昂”,戲份從客串變成了配角。
而最后一欄,用鉛筆添加的條款格外醒目:
“參與劇本咨詢,片尾編劇名單中增加里昂·唐納森?!?
林舟點燃一支剛買的萬寶路,煙霧在加州的陽光下繚繞上升。
他看著遠處好萊塢山上模糊的標志,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覺的弧度。
第一步,成了。
但這只是開始,他需要更多的資本,更多的人脈,才能在這個名利場里真正站穩腳跟。
他想起《綜藝》雜志上那個二手書店的地址,也許是時候去看看了。
(第三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