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鯨歌》付梓
- 我在二戰當文豪
- 苦海明燈
- 2216字
- 2025-08-28 00:01:19
恩尼剛想問阿西莫夫發生了什么事。
阿西莫夫就挺了挺微胖的肚子,臉上帶著慍色:“那些人一邊譴責元首的‘優等民族’理論,一邊卻又在國內搞種族主義,真是徹頭徹尾的虛偽!
這個世界還會好嗎?要是這個世界全是機器人就好了!”
阿西莫夫喋喋不休地說著,恩尼也算是明白發生了什么事。
原來他剛才是去書店買《大西洋月刊》了,結果就聽到有人在抨擊《布朗克斯的故事》,他就沒忍住與人爭辯了幾句,結果把自己氣得夠嗆。
見到阿西莫夫放下即將收尾的小說離開,原來是去買雜志給他“刷數據”了,還為此與人爭辯。
恩尼也是心頭一暖,拍了拍他的肩膀,勸慰道:“沒必要為這種無聊的小事生氣,再怎么著,我們稿費能拿到手就行了嘛!”
聽到恩尼說的,阿西莫夫也覺得有道理,情緒平復下來:“你還真是看得開,難道你是機器人不成?”
恩尼咧嘴一笑,打趣著:“我倒希望我是個碼字機器,創作真是太累了。”
這番話緩解了氣氛,讓阿西莫夫也是不禁一笑。
只是笑完,他沒有半點對恩尼的同情,反而是恨鐵不成鋼的樣子:
“以你的努力程度,完全說不上累吧?大蕭條那么多人都找不到工作的時候,你能靠著天賦坐在房間里打字賺錢,不用風吹日曬,就更應該珍惜!
你的《鯨歌》從上個月開始寫的,到現在還沒寫完,是不是該反思下自己?
我的《轉圈圈》三天都寫了15000個詞了。”
阿西莫夫說完,還不忘補上暴擊:“人生最悲哀的事就是浪費了自己的天賦!”
恩尼“……”
好嘛,用我寫的東西攻擊我,回旋鏢算是打回身上了。
不過,雖然被這么說了一頓,恩尼心中卻沒有絲毫愧疚,他又不是阿西莫夫這樣的卷王……
恩尼忽然拉開了窗簾,讓陽光照射進來。阿西莫夫見到恩尼的樣子,以為他是要洗心革面,要在陽光中重獲新生、努力碼字。
然而,他立刻聽到恩尼說:“我打算曬死我自己,你怎么還在原地不動彈?”
阿西莫夫:“……”
兩人斗了半天嘴。
恩尼也感覺一部短篇小說寫一個月有點說不過去,主要是有點對不起約翰·坎貝爾——這段時間約翰·坎貝爾一直在催稿,但恩尼大部分時間都在健身館。
他痛定思痛,坐到了打字機前:“半個小時,一定能把《鯨歌》收尾。”
聽到恩尼要開始努力奮斗,阿西莫夫欣慰地點了點頭,也坐到打字機前:“我也剛好把《轉圈圈》收個尾,不如我們來比誰寫的快吧?”
“……”
恩尼權當做沒聽見,抱起打字機就進了里屋。
笑死,誰要跟卷王比啊?
往往小說在開頭需要塑造背景、平衡信息量的時候難寫,而到了結尾階段,前期鋪墊的線索、人物動機、隱藏沖突都已完善,寫作者就只要按照邏輯完成“回收”即可。
所以恩尼敲下《鯨歌》的最后一個詞后,抬頭看了眼時間,比他預想的快多了,只花了十五分鐘就寫完了結尾——竟是進入了心流狀態,無需思考,就心無旁騖、一氣呵成的完成了故事。
“看來多運動運動,對創作也是好事嘛。”
恩尼伸著懶腰,心想40年代的文壇就是好啊,不像后世普通人要靠文字賺錢基本就只能寫網文,日更最少4k字的規則下別說運動了,能不失眠就是好事。
幾乎是同一時刻,阿西莫夫的聲音就傳了進來:“你寫好了嗎?我怎么沒聽見你敲鍵盤的聲音了?”
恩尼:“……”
笑死,還帶監督的。
恩尼應了聲,從紙夾中拿出稿件,用回形針裝訂好。
走出房間,將新鮮出爐的一疊稿件遞給阿西莫夫:“你看看寫的怎么樣,有沒有什么需要修改的地方。”
由于阿西莫夫是觸手怪,所以他的《轉圈圈》大致內容恩尼昨天就看過了。
然而恩尼卻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選手,導致阿西莫夫都有點把之前的劇情給忘記了。
在拿到稿件后,阿西莫夫就迫不及待將《鯨歌》當成一個完全沒看過的故事閱讀起來。
這部小說的原著劇情并不復雜,講的是:
「一個叫做“沃納”的毐梟生產了二十五噸的貨物,卻因為美國發明的中微子探測器,根本無從運輸貨物。
為了順利將貨物運輸進美國銷售,沃納讓他在美國讀書的小兒子尋找能幫忙的人,于是他的小兒子就帶來了海洋生物學家“戴維·霍普金斯”博士。
霍普金斯表示他能通過鯨魚來運輸貨物——他在鯨的大腦中安放了生物電極,還安裝了一臺計算機接收外部信號,并把它翻譯成鯨的腦電波信號,從而可以通過一個類似電視遙控器的裝置控制鯨的一切活動。
兩人達成合作后,那頭體長四十八米的藍鯨“波塞冬”,就用嘴含著裝載有沃納、霍普金斯,與貨物的透明小艙出發前往美國,順利通過海岸線完成了交易。
然而,卻在返程的時候出乎意料的遭到了捕鯨船的攻擊——兩人都沒有想到國際公約根本無法制約沒有道德的捕鯨船——就這么以一種諷刺的方式命喪大西洋。」
當然了,這是《鯨歌》原著故事的版本。
為了能貼合時代,恩尼在創作的時候,只保留了這部小說核心的科幻技術與思想隱喻,其余的故事幾乎都進行了修改。
【沃納將軍站在船頭,望著大西洋平靜的海面沉思著。他很少沉思,總是不用思考就知道怎么做,并不用思考就去做,現在看來事情確實變難了……】
恩尼所設定的故事背景,是大西洋海戰初期,英國與德國在海面上日夜不停的進行激烈海戰。
而美國最初因孤立主義政策拒絕援助英國,可眼看著德國在大西洋海戰中占據上風,美國參、眾議院終于通過了《英國援助法案》,并在總統簽署后正式生效,同意英國用其本土的軍事基地與各類礦產,來向美國換取支援。
法案生效,美國利用軍艦開始向英國運輸軍火,卻因為德國U型潛艇的威脅,損失巨大,僅僅一個月就損失了76艘船只,大部分是在潛艇戰中被擊沉。
負責運輸軍火的海軍上將沃納為此感到苦惱,讓總統尋找能幫忙的人,于是總統一番尋找后,就帶來了海洋生物學家“戴維·霍普金斯”博士。
一場利用鯨魚、跨越大西洋向英國運輸軍火的秘密任務就此展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