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稱霸中原
- 從平王東遷開始建立千年世家
- 大新王莽
- 2009字
- 2025-08-29 20:00:00
說完,他毫不留情地將姜氏放了下來,站起身打算馬上離開。
他已經完全明白了這位夫人想要做什么,正因為如此,他才如此決絕。
如今鄭國的貴族雖然對鄭公被殺抱有疑慮,但還是有可能被姬民拉攏的。
然而,一旦姬民真的選擇立了姬段為鄭公,這些貴族就一定會反叛。
因為他代表的是天子,以及天子背后的宗法制。
正是因為有了這個制度,天子才有統治天下的權力,他這個崇侯才有統治崇國的權力。
所以他可以在貴族們面前輕而易舉地處死鄭公,而鄭國的貴族們卻大多敢怒不敢言。
因為這些貴族知道,眼前的人是崇侯,而他代表的是天子,而他們是不能夠違抗天子的。
然而,一旦廢長立幼,就意味著天子本人都不遵循宗法了,那這些貴族當然也不會遵守。
他們會發現自己其實根本沒必要服從天子。
要知道,宗法制所規定的天子對貴族群體所擁有的權力的來源,正是天子應該對貴族群體所盡的義務。
權力和義務永遠是一體兩面的。
對于天子,他應該盡的義務就是全力維持宗法制,不允許宗法制被破壞。
而正是在天子這樣的義務下,諸侯才會盡自己無條件服從天子的義務。
所謂禮崩樂壞,其根源就在于整個系統中的所有人都不履行自己的義務,導致了整個系統的死亡。
因此,姬民絕不會傻到放棄自己的義務,因為放棄義務就相當于放棄了權力。
他毫不留情地從宮殿門快步走了出去,不顧姜氏的哀聲挽留。
……
而在新鄭城外五十里的軍營中,楚王也滿懷憂慮地看著遠處那座宏偉的城池。
在之前的大戰中,他憑借“魚麗之陣”大敗周軍,取得了絕對的勝利,這讓他在楚軍中的威望直線升高。
許多楚國將領都自信滿滿地宣稱有他這位大王,攻下新鄭只是時間問題。
然而,勝利并沒有沖昏楚王的頭腦,他知道即使取得這樣的勝利,也改變不了整個戰爭的局勢。
新鄭城中,仍然有九萬天子軍隊,他們雖然士氣低落,但并沒有完全失去戰斗力。
而楚軍雖然士氣高漲,但總人數卻只有兩萬,而且之前一戰又減員了不少。
如果是城外野戰,那楚王有信心能夠再次取得勝利。
但眼下周軍龜縮不出,這就讓他一點辦法沒有。
他的兵力太少了,如果用這樣的兵力去包圍新鄭城,只怕會立刻被集中的周軍擊潰。
因此,他謹慎地把營帳的位置移到了離新鄭城五十里的一處空地上。
這樣,如果周軍有偷襲的打算,他也能夠馬上知曉并提前應對。
他現在每天的工作就是站在營帳中觀察新鄭城,滿懷希望地等待著那位天子自己犯傻,出來攻打他的營帳。
然而,姬桓卻不是這樣的傻子,他在碰了壁后也清醒了過來,變得小心謹慎。
他下令任何軍隊都不得擅自出城交戰。
因此每天晚上楚王總是失望而歸。
他的部隊抓了許多周軍的斥候,但就是抓不住周軍的主力部隊,這讓他希望通過野戰取得勝利的想法落空了。
最關鍵的是,楚王也發現自己難以繼續留在鄭國了。
楚軍雖然沒有缺糧的情況,但是國內的政治局勢卻高度不穩。
這次楚王把全國的精銳帶到鄭國作戰,許多楚國新征服的土地上的人就開始蠢蠢欲動,想要推翻楚國的統治。
僅僅這幾天,楚王就收到了不知道多少封各地叛亂的信件,讓他心驚肉跳。
大部分的叛亂依靠當地的守備兵力就足以平定。
但是有些地區,尤其是越靠近南部的地區民風越是彪悍,甚至還有食人族。
這些地區上的蠻夷發動了叛亂,殺死了楚國派駐到那里的官員,并宣布脫離楚國。
楚國國內也不是沒有嘗試過派兵去平定。
但是守備兵根本打不過那些兇神惡煞的蠻夷,最后大多淪為了口糧。
楚王臉上陰晴不定,他知道這些叛亂對楚國是致命的。
這樣的叛亂會毀壞楚國在當地建立的統治基礎,讓當地重新淪為蠻荒之地。
最關鍵的是,楚國開發這些地方往往需要幾年的時間,然而這種蠻夷叛亂卻可以在幾個月內就把一切開發的成果毀于一旦。
在這個世界上,毀滅總是比創造更加容易。
因此,楚王心中又一次萌生了退意,他已經贏得了關鍵的戰爭,現在最重要的是落袋為安。
他也知道即使再繼續打下去,他也得不到什么東西了。
新鄭城他是肯定打不下來的,那最后無非就是多占一些土地,少占一些土地的問題。
對于楚王來說,他真正想要的從來不是這些土地。
這些鄭國的土地雖然肥沃,但不足以讓他興師動眾。
他想要得到的,是稱霸中原的名聲。
楚國處于整個諸夏的南方,一直被中原各國視為南蠻。
因此,楚國雖然是個大國,但在國際交往中往往不能獲得與實力相匹配的話語權。
在中原各國看來,楚國雖然強大,但沒有任何文明可言,只是一個蠻夷大國。
因此,他們作為諸夏貴胄當然看不起楚國。
在他們看來,他們的祖先是要么是文王、武王的后代,要么是上古先賢的后代。
而楚王不過是南蠻野人的后代,血統天生低賤,不能和他們相提并論。
因此,楚王才這么迫切的想要稱霸于中原。
他一旦能夠稱霸,就自有大儒替他們辯經,他們會去從各種角度論證楚國是諸夏,而不是蠻夷。
那些被視為落后的楚國習俗,也會成為有特色的諸夏文化。
他們這些南方野人的后代就能夠真正登堂入室,成為諸夏的一份子。
而他這個楚王才能夠真正名正言順地成為“諸夏王”,而不是自我吹捧的“野人王”。
想到這里,哪怕以楚王沉穩的心性也不由得激動起來。
他們從先祖開始幾代人的奮斗,不正是為了有這么一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