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旅游產業鏈
- 重回1980,從旅游業開始
- 衣錦還鄉啊
- 2507字
- 2025-08-30 11:36:12
1973年,丹市旅游對外開放,到丹市觀光旅游的中外游客迅速增多,特別是改開后,游客數量呈爆炸性增長。
丹市自古有“丹桂山水甲天下,梨江山水甲丹桂”之說,游客來到丹市,不乘船游覽梨江就相當于白來。
沿江邊徒步雖然也能觀賞風景,但比之乘船游江,震撼的程度至少減半。
由于客船少,運力嚴重不足,旅客買票難、乘船難成為旅游客運的主要問題。
八十年代初,外國游客的團票價格是27塊錢外匯券,國內游客的票價也高達六塊錢人民幣,但許多游客到了丹市,卻依然買不到船票,最終抱憾而歸。
那時候,國家財政有困難,建造一艘型寬六米,長二十米的鋼質游船最少造價三十萬元以上,建一艘船,往往需要從國家到地方多個部門的“集資”。
一直到1983年,梨江航線都只有客船53艘,才三千多的客位。
其中,大部分都是木質柴油發動機船,許多都是貨改客,僅有三艘南市造船廠建造的鋼質船,算是正式的游船。
到了1984年,客運量實在承受不住,梨江航線船舶運力放開。
這導致國營、集體、個人一哄而上,盲目建造旅游船、購置旅游車,唯恐落后吃虧。
自此,梨江旅游航線的客運市場開始了無序競爭的階段。
這種情況,持續到八十年代末,市政府于 1988年頒布了對梨江旅游實行“四統一“(統一票據、統一售票、統一調度、統一結算)管理,成立丹市水路客運管理中心,惡性競爭才得到緩解。
李炎跟在王建設身后,走進臨時搭建的涼棚底下,外事通道依然簡陋,從江邊到游船,需要踩著搖搖晃晃的木板浮橋才能通過。
浮橋兩邊,積滿了無法及時清理的水面垃圾,觀感難看的李炎都不好意思。
他聽見許多外賓都在抱怨,導游陪同則都是一副見怪不怪的樣子。
李炎聽余教授介紹,梨江航線目前的船只構成比較。
一是交通運輸管理局收編的,前身為港林帆船運輸合作社的船隊,現成立為丹桂地區航運公司,主營丹市至楊素縣城漓江水域風光游覽業務。
其中部分船只屬于國營船隊,另一部分則是集體所有制。
還有一個就是市外辦下屬的外事車船隊,主要用于接待外賓,各國政要,以及重要領導人。
這兩個單位是游覽船只組成的大頭。
剩下的,有掛靠在丹市楊素縣城,以及各城區的城鎮集體企業,這些船只不多,設備也比較簡陋,主要用于承接內賓的水域游覽。
上了船,人聲里夾雜著柴油發動機預熱的轟鳴聲。
好在這是艘為數不多的空調船,李炎剛進船艙,就感到一陣涼爽,
王建設說,這已經是市外辦目前最高規格的外事游船,李炎卻看著十分擁擠。
只有底下一層是乘客區,二層是觀景的甲板,不能坐人。
乘客區里,六人一張桌子,座無虛席,兩張桌子之間基本是背靠背,算下來,一條船也就能載七十人左右。
他們這一船,基本是毆米游客,李炎發現,剛才在碼頭與他辯論的那個“華夏通”也坐在船里。
王建設給安排的座位在第一排,相比其他桌,空間要大一點,至少李炎能伸直腳。
潔茜卡和馬修分別坐在窗戶邊的位置,李炎坐在潔茜卡身邊,對面是余教授和王建設,李炎身邊空了一個位置,正好給馬修放攝影包。
要不是桌上的青花瓷碟里盛了一些奶糖和巧克力,另有一盤蘋果,和一盤本地的橙子,李炎根本感覺不出來這是一艘外事高檔游船。
坐下沒多久,船就啟航了。
趁大家忙著看外面的風景,李炎粗略算了一下。
按一艘船能搭乘72名乘客算,如果是外事船,外賓的團票價為一人27元外匯券,一天就是1944元外匯券的收入。
一年除去修整期,以及無法行船的枯水期,只按一年三百天算,也有近六十萬外匯券的收入。
就算是內賓船,按一人票價6塊錢人民幣,每天收入也有432元,一年就是十幾萬元。
刨去低廉的人工工資、柴油費用,以及檢修等其他費用,光船票費,外事船每年保底有四十萬外匯券的毛利潤。
一年就能回本。
內賓船也有近十萬的毛利。
如果能收購到二手船,幾個月后就能直接賺錢了。
有些村子,舉全村之力,搞到一艘改裝船,也能讓所有村民當上萬元戶。
在李炎看來,搞旅游船不單只是能賺錢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它也是旅游產業鏈中的一環。
做旅游,無論當地的旅游風光多么出名,旅游資源多么豐富,最終的落點還是游客。
搞船隊、車隊也好,做酒店、景區也罷,都是將游客圈在你的掌控范圍,如此一條產業鏈下來,無論他消費什么,都在你的圈子里。
從前李炎做酒店,就是因為產業單一,上游被房地產商和旅行社卡脖子,下游的大頭消費基本都漏給了車船公司,景區,餐飲娛樂,和購物店。
收入形式單一,圈錢的能力自然也差,在最后的資本競爭中失敗是必然的。
不過以當年李炎的條件,即使想到了這一層,也沒有人脈在市場固化之前爭取到足夠的資源。
窗外的雨絲細密,如李炎千絲萬縷的思緒。
岸邊挑著擔子兜售水果的農民漸漸遠離他們的視線。
象王山景區就在前方,陸陸續續有游客到二層去參觀風景。
馬修也要和潔茜卡上去。
李炎想跟馬修緩和一下氣氛,起身從旁邊的座位抓起馬修的攝影包,打算幫他背著,讓他好騰出手看風景。
但馬修絲毫不領情,毫無風度地說:“把包給我,我們自己上去,夏國人的素質令我無法信任。”
王建設看出不對勁,等馬修和潔茜卡走后,就問余教授:
“你們剛才在碼頭上發生什么事了?馬修看著不太高興的樣子。”
李炎心里一陣緊張,假裝往窗戶外看。
余教授卻淡定地說,“是馬修他自己心情不好,小王,你也知道,他一大早就被老板批評了一頓,任誰也高興不起來,就沖著人李炎發火。李炎,你別往心里去。”
他堅決不提馬修跟李炎的辯論,這次任務他跑了三天,大概這老頭對外賓的某些言論也實在忍受到極限。
兩人對視一眼,心照不宣。
李炎配合地說:“沒事,服務好外賓是我的責任,我不跟他計較。”
“小李啊,我真沒看錯你。”王建設滿意地看向李炎,“你這么年輕,就能夠照顧到別人的心情,外賓發火,也不卑不亢,這事,一般人都做不到。”
余教授扭頭看王建設:“小王,你這話情緒不對啊,是在哪里受了氣了?”
“唉,別提了。”
王建設掏出煙盒,才想起船里不能抽煙,賭氣地把煙盒“啪”一聲丟在桌子上。
“這幫車船隊的太不像話了。就說我找船長安排咱們上船的事,米國記者這么重要的外賓,硬是差點沒安排上。”
“這不能吧?”李炎都覺得有些奇怪,“他就不怕上頭問責?”
“就是上頭問責,他也有話說。小李,你是不知道,現在創匯的指標層層下壓,每條船也有每條船的任務,不偷摸賣點紀念品,任務根本完不成。
人船長說,接待米國記者,他掙不著外匯,還讓我別欺負老實人,你說他這叫老實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