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衛瑤助力
- 衛國野記:穿越者
- 三公子呀
- 2460字
- 2025-08-17 18:09:38
石家作坊的青銅爐余溫未散,衛瑤捧著《鼎幣五策》的竹簡站在晨光里,玄色披風上沾著幾點銅水濺落的金斑。葉強正指揮工匠將新鑄的鼎幣分類,星圖殘片在陽光下拼出的北斗七星,恰好與她玉圭上的星軌重合。
“這里漏了個關鍵?!毙l瑤的指尖點在“通幣關”章節,竹簡上的魯國布幣兌換比例旁,被她用朱砂畫了個問號,“魯國的三桓大夫各掌鑄幣權,孟孫氏的布幣含銅量比叔孫氏的高兩成,按統一比例兌換,孟孫氏定會不滿。”
葉強的后頸疤痕微微發燙,他竟忽略了魯國的內部派系。衛瑤突然從袖中取出卷帛書,上面用蠅頭小楷記錄著魯國三桓的鑄幣差異:“孟孫氏的幣刻‘伯’字,叔孫氏的刻‘仲’字,季孫氏的刻‘季’,成色依次遞減?!彼诓瘯袭嫵鋈齻€兌換比例,“伯幣換一枚半鼎幣,仲幣換一枚,季幣換半枚,這樣才公平?!?
帳房先生們圍攏過來,看著帛書上的精細記錄,紛紛咋舌。衛忠的花白胡須抖了抖:“公主何時收集的這些?連魯國太宰都未必清楚三桓的鑄幣差異?!?
“去年魯國來獻幣時,我讓內侍逐一稱量過。”衛瑤的玉圭輕敲帛書,“貨幣改革不僅要算經濟賬,更要算政治賬。魯國三桓勢均力敵,我們的兌換比例若偏袒任何一方,都會引來麻煩?!?
葉強突然想起現代國際貿易中的差別定價策略,原來兩千多年前的外交智慧早已蘊含其中。他抓起筆在“聯鄰策”后補了句:“因國施策,因幣定率”,用朱砂描得格外醒目。
作坊外傳來車輪碾地的聲響,寧戚抱著捆竹簡闖進來,儒衫上的草屑沾到了鼎幣模具上:“不好了!石稷的人在邊境設了‘私幣關’,用劣質晉幣強行兌換百姓手里的真衛幣,已經鬧出人命了!”
衛瑤的臉色瞬間沉了下來,玉圭在“防假幣”章節劃出深深的刻痕:“他這是想逼百姓只能接受晉幣,斷我們的鼎幣根基?!彼蝗晦D向葉強,“必須在‘執法策’里加條,邊境官吏若縱容私幣關,與私鑄假幣同罪。”
葉強卻盯著寧戚帶來的竹簡,上面記錄著邊境的糧價波動:“石稷越是急著打壓,越說明鼎幣讓他害怕。”他在“流通策”中添了段,“在邊境設‘鼎幣糧倉’,百姓可用鼎幣無息借糧,借期三個月,秋收后用新糧償還?!?
“這個法子好!”寧戚的眼睛亮起來,“百姓缺的不是幣,是活命的糧食。只要讓他們知道鼎幣能換糧,就算石稷再兇,也擋不住大家用鼎幣?!?
衛瑤突然想起什么,轉身對老管家說:“衛忠,去庫房取十車粟米,就用新鑄的鼎幣結算,讓押送的士兵沿途宣傳,就說‘鼎幣能換救命糧’?!彼穆曇魩е蝗葜靡傻耐?,“再讓史官把這事記下來,傳遍衛國的城邑?!?
葉強看著竹簡上不斷豐富的內容,突然意識到衛瑤補充的不僅是細節,更是將方案與衛國的權力結構、民生疾苦緊密結合。他在“總則”里加了句:“幣法當隨民心,政略須合國情”,這才是《鼎幣五策》真正的靈魂。
午后的陽光透過作坊的窗欞,在帛布上投下斑駁的光影。衛瑤的指尖在“銅料券”條款上停頓:“向百姓借銅料是好主意,但衛國百姓多不識字,這券怎么發?”她突然從妝匣里取出些骨牌,“不如用這個當‘銅料牌’,上面刻星圖殘片,十塊能拼出完整星圖,既好辨認,又能防偽?!?
葉強拿起骨牌在手中摩挲,突然有了更妙的想法:“每塊骨牌的星圖殘片對應不同的銅礦,百姓憑牌能去指定礦場兌換鼎幣,這樣還能防止有人偽造?!彼肫瓞F代的銀行票據防偽,本質上與這骨牌異曲同工。
帳房先生們開始按新補充的條款重算成本,算盤珠子的碰撞聲像急雨敲窗?!跋壬?,”個年長的帳房舉著竹簡喊道,“加上邊境糧倉和銅料牌的成本,鼎幣的利潤率變成負數了!”
“負數也要做?!毙l瑤的玉圭在竹簡上重重一按,“這不是虧本,是投資。等鼎幣流通開來,這些投入會連本帶利收回來。”她轉向葉強,“就像你說的,民心是最值錢的本錢?!?
葉強突然抓起筆,在“固本策”里加了條“王室親鑄”:“讓父王親自鑄造第一批鼎幣,每枚幣上都刻‘衛’字,這樣百姓會覺得這幣有王室做保,更放心?!彼肫瓞F代央行的權威性,王室的背書就是春秋時期的信用評級。
衛瑤的眼中閃過一絲笑意:“父王昨晚還問鼎幣的事,說想在祭天時用鼎幣當祭品。不如就借祭天儀式,讓他當眾宣布‘王室只用鼎幣’,比任何宣傳都管用?!?
傍晚的霞光將作坊染成金紅色,《鼎幣五策》終于定稿。葉強將五卷竹簡重新用隕鐵鏈串起,衛瑤在每卷的末端都加蓋了公主府的銅印,印文是簡化的星圖,與鼎幣的紋飾相互呼應。
“還差最后一步?!毙l瑤突然解下腰間的玉佩,將其敲成兩半,一半遞給葉強,“這是王室的‘合信佩’,你帶一半去見石碏,他見了就知道方案已得父王認可?!彼龑⒘硪话肱逵穹旁谥窈喩?,“我去安排祭天儀式,咱們雙管齊下?!?
葉強握著溫熱的半塊佩玉,突然明白《鼎幣五策》能如此完善,正是因為他帶來的現代金融知識,與衛瑤深植衛國土壤的政治智慧完美融合。就像這合信佩,缺了哪一半都不行。
走出作坊時,暮色已籠罩楚丘城。葉強看見邊境押送粟米的車隊正緩緩出發,每輛車上都插著繪有鼎幣的幡旗,在晚風中獵獵作響。路邊的百姓圍著車隊議論,個挎著竹籃的老嫗突然喊道:“要是這鼎幣真能換糧,我把家里的銅盆捐給官府鑄幣!”
葉強的后頸疤痕與懷中的九鼎幣同時發燙,他知道鼎幣的種子已經埋下。而在石府的密室內,石碏看著完善后的《鼎幣五策》,手指在“王室親鑄”四個字上反復摩挲,突然對老管家說:“備車,老夫要進宮見王上,這鼎幣祭天的儀式,得辦得隆重些。”
夜色漸深,衛瑤的書房還亮著燈。她正在修改祭天的祝文,將“以幣祀天”改成“以民之信祀天”,筆尖劃過帛書的聲音,像在為新生的鼎幣譜寫贊歌。窗外的石榴樹影婆娑,與遠處銅礦的燈火交織成一片溫暖的光暈,仿佛預示著衛國即將迎來的曙光。
而在邊境的私幣關,石稷正看著密探送來的《鼎幣五策》定稿,嘴角的冷笑漸漸凝固。他突然將竹簡扔進火盆,火光中,“王室親鑄”四個字格外刺眼?!翱磥?,”他對親信說,“得讓蝕骨粉提前登場了?!?
火盆里的竹簡漸漸化為灰燼,但那些刻在衛國人心間的鼎幣印記,卻在夜色中愈發清晰。葉強和衛瑤都知道,真正的較量才剛剛開始,但此刻握著完善的《鼎幣五策》,感受著越來越多百姓的期待,他們充滿了信心。因為這方案里不僅有銅與鐵的重量,更有民心與國情的溫度,足以抵御任何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