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張三豐
年輕道士也是一愣,雙手作揖:“郭女俠別來無恙,貧道道號三豐?!睔W陽卻是大聲驚呼:“張三豐!”
歐陽心想敢情這小道士是個超級大腕啊,這種“愛因斯坦”級別、窺破武學法則的天才不知道能不能對自己有所啟發。
小道士更是吃驚,心想自己在江湖默默無聞:“這位施主也識得貧道?”
歐陽瀟瀟打著哈哈:“小道長之名在下如雷貫耳,久仰久仰”
張三豐莫名其妙也是不好追問,便和郭襄敘起別來之事。原來這張君寶和郭襄自少林寺一別,不愿寄人籬下,而出家為道。在武當山修行堪破了許多武學法則,武功一日千里,現在九陽神功配合道學心法已經略有小成,只是江湖上名氣不顯。
后來他又開始云游四方,以求悟道,來到重慶云陽的棲霞觀掛單了半年,最近才來到這個無人的道觀,卻不意遇見了故人。
歐陽也作了自我介紹,很好奇地問道:“道長剛才這門功夫叫做什么?”
張三豐拱手作答:“貧道曾觀太極圖,似有所悟,有了一些拳理,與先師教我的九陽真經相互印證,悟得了一些練功的法門,尚未融會貫通,很多關鍵地方都沒想明白,所以也沒有什么名字?!?
“道長可否說說你領會到的拳理,咱們一起參詳參詳?”歐陽可不管什么交淺言深,遇到這樣的“大腕”不掏出點“干貨”怎么對得起自己。
張三豐見此人是郭襄師弟,自是正派人物,也不好拂了面子,也覺得自己所悟這些不是什么秘密,就念道:“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
歐陽瀟瀟何等聰明,又懂得這個世界這些口訣就是武功的“定律”,很快就領悟到這講的就是有形物質的“器”與無形物質的“道”的相生相克互相轉換。很快,他還就自己怒濤中練功得出的心得跟張三豐探討。兩個武癡就把郭襄撇在一旁,邊練邊講,越講越興奮,都覺得受益匪淺,郭襄努力想融進來,卻始終是半懂不懂。
兩人忘乎所以地談論了半日直到太陽西下才算聊完。忽然想起郭襄無聊地聽了他們說了半天,略感歉意,正要說點什么,忽然聽到一聲大笑:“兩位武學奇才所論,真讓張某茅塞頓開,可謂朝聞道夕可死焉!”卻是張弘范邁步走了進來。
原來這張弘范本已離去,在出城時又見郭歐二人宛若無事,心知這毒必是解了,不禁暗暗稱奇,更覺得如此文武奇才不可留給趙宋。于是尾隨而來到了道觀,正欲下手,又聽他們談論武道。所言之道,句句入心,與所修習九陰真經更是大有補充。于是等到他們暢談結束,才下場準備取了歐陽性命。他尋思歐陽等人都還年幼,功力尚淺,自己以一敵三當可應付。
郭襄一見張弘范,怒道:“張弘,你身為漢人,為虎作倀倒也罷了,還用下毒這種下三濫的玩意,連襄陽城偷雞摸狗之徒都看不上你?!?
張弘范自命光明磊落,用下毒之計實在是氣憤歐陽騙他,但被人當眾揭穿,臉上實在有點掛不住,怒道:“某實乃河南諸翼兵馬征行事張柔之子張弘范,如歐陽兄所言,此乃國戰,不管坑蒙拐騙、暗器下毒,無所不用其極。若各位肯順應天命,弟自當上請天子為諸位謀個出身。否則,今日休怪張某出手無情。”
歐陽也是大吃一驚,原來這翩翩公子竟是日后滅宋的張弘范,如若今日留下他性命不知道南宋覆滅的歷史會不會改變。當即與郭襄遞個眼色,兩柄長劍齊出,一起攻向張弘范。
張弘范正想驗證自己剛剛領悟的武道,也是長劍疾出,九陰真經渾厚的內勁更加圓潤,結合陰陽之道,更是綿綿不絕。
歐陽瀟瀟雖然同樣有所領悟,但根基尚淺,就像后世的GDP,你基礎小增幅再大也比不過人家基礎大增幅小的啊。這一交手,二人發現差距似乎更大。
只半柱香工夫,兩人就大汗淋漓、左支右絀。張三豐在那里不明是非,又是出家人身份,動手也不是,不動手也不是。郭襄急得大叫:“君寶,此人是漢人卻助蒙古,是大大的宋奸!你還愣著干嘛?”
張弘范怒道:“我張家數代沒有受宋廷一個銅錢的俸祿,何以叫宋奸!”歐陽雖是吃力,卻仍不忘斗嘴:“靖康之前你祖上皆是宋人,你未食宋祿,你祖上可是世受宋恩,你這是數典忘祖,說你宋奸一點不冤枉!”宋時漢人對祖先看得極重,歐陽這番話讓張弘范愈加羞憤,更不答話,手上勁道又增了幾分。
那張三豐聽得那人是宋奸,也挺劍加入戰團。張弘范本以為這小道士看起來比歐陽還年輕,就算悟道深刻,功力應該不足掛齒。結果一戰之下,發現他實力恐怕是三人中最強的,特別是那純陽的內力,似乎是自身內力的克星。只是這小道士大約出家人慈悲為懷,攻勢并不十分凌厲,不像那兩人一副拼命的架勢,自己才能勉力支撐。
張三豐加入后,戰局發生了逆轉,三人開始步步緊逼。只見張三豐呼出一團無形的九陽內勁,而歐陽卻是心領神會,用剛剛習得的太極奧義也呼出一個“小蛤蟆”,兩團無形的物質竟是陰陽相融威力倍增,直撲張弘范而瞬間爆發成有形的物質。
張弘范遭到重擊,幸虧真氣護身沒有大傷,但心知不敵,趕緊扯呼。歐陽叫道:“為國家計,不可走了賊人!”三人一起追了出去。
本來這張弘范輕功不如歐陽,但他們三人輕功卻是參差不齊,單人追上可能反會送命,追了幾步,歐陽想明白這點連忙停下叫他們別追了。
郭襄嘆了口氣:“他這等武功,恐怕當世只在’五絕‘之下,日后必成大患?!睔W陽心想,武功倒是其次,此人領兵打仗才是宋朝的大敵。當下也只好說道:“我等勤練武功,將來也未必不能和他比肩。只是這張弘范家學淵源,名將之門,他日戰陣上才是會讓我大宋頭疼。可惜這等人才,卻甘做蒙古走狗!”
郭襄覺得這小師弟怎么蒙古那邊的將領也知道,仿佛啥都懂,又是好奇又是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