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鄭縣郭氏的“家譜”

1.郭敬之再添男丁

武周[1]女皇(武則天)神功元年(697),中秋節。關中平原正當秋收時節,農戶家中供奉果品食物,拜祭土地神和農神后稷。由于春季天旱少雨,夏田的麥子明顯減產,農家更賴秋谷度日。

這一日,在華州鄭縣“西馬村”(唐代村名不詳)的朝廷官員郭敬之家院里,傳出新生嬰兒的啼哭聲——郭子儀的出生月日,史書無明確記載,據其故里后裔傳說,是生于中秋節。

中秋佳節之際,又添“弄璋之喜”。這個嬰兒就是郭敬之的次子,取名“郭子儀”。郭敬之的夫人、郭子儀的母親,按照唐人的稱呼慣例為郭向氏——娘家姓“向”,是河內郡(今河南沁陽市)人氏。[2]但是,對于“郭向氏”的生平事跡,史書記載極為簡略,不知詳情。

鄭縣郭氏家族,世代官宦,遠近聞名。郭敬之生于唐高宗(李治)乾封二年(667),此時正當而立之年(30歲)。據史書記載,郭敬之身材魁偉,聲若洪鐘,目光如電,兩腮虬須(絡腮胡子)。這樣一個外貌威武的美男子,性情卻是溫良恭儉,待人接物親和友善,言談舉止優雅得體,與其接觸交往,感覺如同神仙下凡。[3]

在郭子儀出生時,郭敬之的官位還未達到“高干”的級別。但從他這一代往上追溯,鄭縣郭氏的先祖中,不乏做過高官的人物。

2.鄭縣郭氏的祖根

唐代宗(李豫)廣德二年(764)十一月,郭子儀68歲,位居宰輔,功蓋朝野,在京城的舊宅為先父修建家廟、刻立石碑。代宗皇帝賜題碑額,用隸體字書寫:“大唐贈太保祁國貞懿公廟碑”,以示恩寵。[4]

《郭氏家廟碑》序文部分,首先追述天下郭氏的源頭:出自西周天子的姬姓,世代為太原郡(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大姓。[5]

華州鄭縣郭氏家族世系的基本線索:華陰郡郭氏亦出自太原。漢有郭亭,亭曾孫光祿大夫廣意,廣智(應為廣意)生馮翊太守孟儒,子孫自太原徙馮翊。后魏(北魏)有同州司馬徽,徽弟進。

(1)秦朝末年,天下大亂。太原人郭亭追隨漢王劉邦來到漢中(今陜南),還定三秦,打擊項羽,建立功勛。西漢建立后,高祖(劉邦)六年(前201)七月,郭亭以功受封為“阿陵頃侯”。[6]

(2)郭亭的曾孫,名叫郭廣智(應作“廣意”),在漢武帝時,擔任光祿大夫,是皇帝身邊的侍從官員,負責顧問應對事宜。

(3)郭廣意的兒子郭孟儒,官位比父親更高,擔任過左馮翊(相當于郡太守)[7]。郭孟儒可謂具有“戰略眼光”——舉家遷到關中定居。從此,鄭縣郭氏家族瓜瓞綿延,有了英雄后代郭子儀。

但是,鄭縣郭氏的家譜,從西漢后期直到北魏末年,出現了中斷失續,時間長達600余年——或是戰亂流離,致使譜牒損缺;或是遭遇禍難,致使家族淪落……其中的具體原因和詳情,今已無從知曉了。

3.郭子儀七代祖先[8]

(1)郭子儀的七世祖,名叫郭文智,在北魏(386—534)末年,擔任過中山郡(今河北定縣)太守,是地方行政上的第一級長官。

(2)郭子儀的六世祖,名叫郭徽,在西魏文帝大統(535—551)末年,擔任過同州(今陜西大荔縣)司馬、洵州(今陜西旬陽縣)刺史,封爵安城縣公。[9]特別要強調的是,郭徽在同州任職時,他的頂頭上司、州刺史楊忠,就是隋文帝(楊堅)的父親。

古代把皇帝登基之前待過的地方,叫作“潛龍之地”;相處過的朋友、同事等,叫作“龍潛舊交”。如此說來,郭徽與未來的皇帝(楊堅)成了無血緣的“叔侄”輩分——可遇不可求的“人脈關系”。

楊堅取代北周(宇文氏)、建立隋朝之后,郭徽官拜太仆卿(九卿之一,負責皇帝出行的車馬、國家畜牧事務),數年后去世。

(3)郭徽的長子郭榮,字長榮,即郭子儀的五世伯祖。郭榮年少時跟隨父親在同州,與楊堅關系親狎(小哥們),為“龍潛之舊”。到了隋朝,郭榮官運亨通,擔任過通州(今四川達縣)刺史、右侯衛大將軍,封爵蒲城郡公,死后追贈兵部尚書,賜謚號曰“恭”(屬“美謚”)。[10]

郭子儀的五世祖郭弘道,字大寶,是郭徽的次子,在隋煬帝時期,擔任殿內省尚食局奉御(正五品),負責皇帝的日常膳食。[11]殿內省的“一把手”為殿內監(從三品);“二把手”為殿內少監(從四品),設置有兩個崗位,其中之一就坐著李淵——幾年之后的唐朝開國皇帝。

老郭家的兩代三個人,都撞上了“龍潛舊交”的好運氣!

李淵年輕時就練成一身好武藝,拉弓射箭無虛發。但因腦門上皺紋比較多,曾被隋煬帝(是李淵的姨表弟)戲稱為“阿婆面”(滿臉褶子,像個老娘們),搞得李淵心情很不爽,生了好一陣子悶氣。[12]

郭弘道性情寬厚,外貌愚鈍而內心聰敏,胸有城府,尤擅“相面”之術,但輕易不露。有一日,辦公廳堂只有郭弘道與李淵兩個人。郭弘道閉上房門,看著李淵的臉面,意味深長地說道:“您天中伏犀,下接于眉。這可不是人臣之相啊!請李公深切自愛。”翻譯為白話:李頭,您的額骨隆起,鼻高如山,上下連接,是真正的大貴(帝王)之相!

但在當時,這種話是“妄談天命”,絕不敢明說。

李淵聽了,心里又驚又喜,未置可否。沉默了一會,隨手拿起郭弘道的銀飯盆,放到墻角,說:“如果你的話日后能應驗,今天當一發射中。”遂引弓而射,應弦中盆——李淵是神射手,近距離豈能射不準!

郭弘道點點頭:“在下今日所言,日后若能應驗,您得賠給我一個金飯盆。”其實,郭弘道早就看出李淵懷有“不臣之志”(奪取天下當皇帝),于是,就找了個合適機會,點破“天機”,說中李淵心懷。

及至隋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并起,逐鹿中原——隋煬帝遠在江都(今江蘇揚州市),已成“孤家寡人”之勢。這時,李淵擔任太原留守,審時度勢,帶領三個兒子(建成、世民、元吉),誓師起兵,然后乘虛直取關中,攻克長安城,擁立隋恭帝(楊侑)。義寧二年(618)五月,李淵取代楊隋,建立李唐新朝,改年號為“武德”。[13]

而郭弘道,此時卻身在東都洛陽。李淵坐上龍椅后,感念舊交,不斷派人打聽其下落。直到武德三年(620)三月,郭弘道才脫身離開洛陽,西奔關中。李淵聞報,立即派出使者,于中途迎接慰勞。

郭弘道回到長安,在使者的引導下,進入皇宮拜見李淵。昔日的上下級,今日的君與臣,久別重逢,格外親熱。郭弘道熱淚盈眶道:“臣識龍顏,在天下人之先。但是,直到今日才得以拜見闕庭,落在了眾人之后。這是臣的罪過啊!”李淵拉住他的手,引入內殿,傳命御膳房擺上美酒好菜,君臣二人邊吃邊聊,回憶舊事,直到深夜還未盡興。

李淵對郭弘道賞賜萬計;先任命其為同州(今大荔縣)刺史(正四品),后又召回長安擔任“衛尉卿”(從三品),封爵郜國公。郭弘道每次進見奏事,李淵都特別下令,讓他登上殿堂,享受“親近龍顏”的優待。

(4)郭弘道的長子,名廣敬,即郭子儀的高伯祖父。在唐太宗時,官至左衛將軍(從三品)兼太子左衛率、策勛上柱國(視正二品),繼承父親的爵位郜國公。貞觀二十一年(647)十一月,曾奉命出使漠北,征召突厥車鼻可汗入朝。[14]可見郭廣敬具有軍事、外交才能。

郭弘道的次子,名叫履球,是郭子儀的高祖父。他在隋朝時,曾擔任過金州(今陜西安康市)司倉參軍(正八品)。

(5)郭子儀的曾祖父,名叫郭昶,曾經擔任過涼州(今甘肅武威市)司法參軍(正八品)。

(6)郭子儀的祖父郭通,擔任過美原縣(今陜西富平縣東北)主簿(正九品)。郭通其人,天性聰慧,博覽群書,識見精明。但令人惋惜的是,進入仕途不久,便英年早逝。到唐肅宗乾元元年(758)二月,“祖沾孫光”,被追贈兵部尚書(正三品)。[15]

(7)郭子儀的父親郭敬之,前文已述,本節不贅。

綜上所述,從北魏(386—534)末年到唐朝建立(618)以后,華州鄭縣郭氏可謂“世代簪纓”“書香之家”——子孫后代能受到良好教育,有更多機會進入仕途。

[1] 公元690—704年,武則天(太后)“革命”稱帝,改唐為周,史稱“武周”。神龍元年(705),其子中宗(李顯)復位,恢復李“唐”國號。

[2] 〔清〕董誥、徐松等編《全唐文》卷353苗晉卿《壽州刺史郭公神道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583—1584頁。

[3] 郭敬之進入仕途之后,先后擔任過涪州(今重慶市涪陵區)錄事參軍、瓜州(今甘肅安西縣)司倉、雍北府果毅都尉加游擊將軍、申王(唐玄宗的二哥李成義)府典軍、金谷府折沖都尉兼左衛長史、原州(今寧夏固原市)別駕、左威衛左郎將兼監牧南使、渭州(今甘肅隴西縣)和吉州(今江西吉安市)刺史。唐玄宗天寶三載(744)正月十日病逝,享年78歲。事見于《郭氏家廟碑》《壽州刺史郭公神道碑》。

[4] (1)碑文題目:《有唐故中大夫、使持節壽州諸軍事、壽州刺史、上柱國、贈太保郭公廟碑銘并序》。當時,郭子儀恭請同朝為官的大書法家顏真卿,為自己的先嚴大人撰寫碑文。顏真卿欣然答應,撰作碑文并書寫了文字。(2)顏真卿(709—785)與郭子儀同朝為官,時任檢校刑部尚書(代理司法部長,主持工作)。其“顏體”書法備受當時、后世人們稱道,奉為楷模。

[5] 據《新唐書》卷74上《宰相世系表四上》,第3115頁。(1)郭氏出自姬姓。周武王封自己的叔父、文王之弟虢叔于“西虢”(應為“東虢”。見《左傳》隱公元年[前722]),封虢仲于“東虢”(應為“西虢”)。“東虢”之地在虞、鄭之間(今河南滎陽市東北),周平王東遷,奪取虢叔之地,給與鄭武公;楚莊(武)王起陸渾之師伐周,責問平王為何滅虢,于是,平王找到虢叔的裔孫序,封于陽曲(今山西太原市北面陽曲縣),號曰“郭公”。“虢”也謂之“郭”,是語音的變轉,遂以“郭”為氏。(2)在今太原市北面的陽曲縣,至今還流傳“天下郭氏出太原,郭氏根祖在陽曲”的老話。

[6] 據《史記》卷18《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第1085—1086頁;《漢書》卷16《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第567—568頁。

[7] 西漢時的“左馮翊”,既是政區名稱,屬京畿三輔(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又是官職名稱,相當于郡太守(俸祿二千石)。左馮翊的治所最初在長安,東漢時移治高陵(今陜西高陵縣);三國時改為馮翊郡,移治臨晉(今陜西大荔縣)。

[8] 據〔唐〕林寶《元和姓纂(附四校記)》卷10,中華書局(岑仲勉校記,郁賢皓、陶敏整理,孫望審訂),1994年,第1552—1553頁;李子春《隋郭榮碑考釋》∥西安碑林博物館編《陜西碑石墓志資料匯編》,西北大學出版社,1995年,第380—383頁;《新唐書》卷74上《宰相世系表四上》;《郭氏家廟碑》等。

[9] 《隋書》卷50《郭榮傳》,第1319頁。

[10] 《隋書》卷50《郭榮傳》,第1319—1321頁。

[11] 郭弘道的事跡與官職爵位,據《唐會要》卷45《功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936頁;〔宋〕王欽若等編《冊府元龜》卷172《帝王部·求舊第二》,鳳凰(江蘇古籍)出版社(周勛初等校訂本),2006年,第1912頁;〔宋〕李昉等編《太平御覽》卷731《方術部十二·相下》,中華書局,1960年,第3241頁。

[12] 《舊唐書》卷51《后妃傳上·高祖太穆皇后竇氏》,第2163頁;〔宋〕王讜撰、周勛初校證《唐語林校證》卷4《賢媛》,中華書局,1987年,第403頁。史載:李淵(及其子孫)的母系祖先有“胡種”(鮮卑族)血統。陳寅恪先生指出:以“女系母統言之,唐代創業及初期君主,如高祖之母為獨孤氏,太宗之母為竇氏,即紇豆陵氏,高宗之母為長孫氏,皆是胡種,而非漢族。”見其著《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三聯書店,1957年,第1、13頁。

[13] 《舊唐書》卷1《高祖本紀》,第2—6頁。

[14] 《舊唐書》卷194上《突厥傳上》,第5165頁。

[15] 據《郭氏家廟碑》,兩《唐書·郭子儀傳》。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合山市| 三亚市| 营口市| 林西县| 汉川市| 安阳县| 吉水县| 松滋市| 肥城市| 信宜市| 郯城县| 通许县| 南宫市| 湾仔区| 林西县| 佛坪县| 达孜县| 台山市| 昆山市| 卢湾区| 阿瓦提县| 克拉玛依市| 绥阳县| 永康市| 湾仔区| 老河口市| 庆安县| 浠水县| 绥滨县| 双柏县| 崇文区| 沂源县| 万山特区| 寿阳县| 太和县| 喜德县| 阿克苏市| 曲阳县| 唐海县| 承德市| 顺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