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增訂序言

拙著《郭子儀評傳》(三秦出版社《隋唐歷史人物》叢書之一)于2000年出版之后,又收入該社的《陜西歷史文化百部叢書》。[1]此次修訂,內容有所修正、字數有所增加,可稱為“增訂本”。

以下就“增訂”的內容,先向諸位讀者作簡要說明。

一、考補郭子儀家族世系

古代社會特別重視家庭和家族(宗族),世代官宦之家尤甚。郭子儀家族世系,在兩《唐書》本傳、《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四上·華陰郭氏》中有記載,但存在個別歧誤。此次增訂,據《郭氏家廟碑》、近年來陸續出土的郭子儀家族墓志(當時人所撰,為第一手史料),進行辨證補充,對郭子儀七代先祖、子孫三代的考訂,可基本“到位”。

隨著更多的郭子儀家族墓志“重見天日”,還會有新的補充。

二、考補郭子儀仕宦履歷

郭子儀在安史之亂(755—763)以前的仕宦生涯,長達40個年頭(716—755),但兩《唐書·郭子儀傳》的記載卻極為簡略,也有個別錯誤。幸虧有《郭氏家廟碑》碑陰子孫題名,詳細列舉了唐代宗廣德二年(764)時,郭子儀的任職履歷,連續完整。尤其是在安祿山叛亂爆發之前的任職情況,可以彌補史傳之闕略,尤為珍貴。[2]

在《郭氏家廟碑》中,有一連串官職,有專門的“官制用語”:授、改、知、遷、充、除、轉、兼、同、加、拜、判——牽涉唐代職官制度的復雜內容。以下稍事申述,以便讀者朋友更好地認識和理解“古今異同”。

1.官員的職稱等級

唐代從中央朝廷到地方州縣的文武官員,其官職與級別,有一套完整的制度,頗為復雜。先說其“職稱”,包括品、階、勛、爵等。

(1)品(品級),凡正式官員分為“九品”,每品分正、從;自四品以下,正、從再分上、下階,總計有30個等級。總稱“流內官”。[3]

(2)階(階官、散官、散階),表示官員資歷的稱號。唐承隋制,凡文、武散官皆分為29階(自從一品至從九品下),謂之“散位”。凡九品以上職事官皆帶散位,稱為“本品”;凡無職事官者所帶散位,謂之“散品”。即以散官為虛號,僅為加官而已。在唐前期,官員的散官品階決定了其主要的經濟待遇高低、服飾(官服)顏色等。凡有官稱而無實際職事,代表官員個人的級別高低,直至退休之后,其散階繼續保留。

(3)勛(勛官),授給有軍功勤勞者的官稱,有品級而無職掌。唐代勛官分十二轉(一轉至十二轉,自視從七品至視正二品)。

(4)爵(爵位、封爵),分為九等(正一品至從五品,自親王至開國縣男),各有相應的食邑封戶和階品;封爵可世襲(承襲者一般要降一等)。唐初“非李氏(皇族)不王”,但從武則天封其“娘家”諸武為王,異姓封“郡王”者逐漸增加,唯有“親王”只封授皇子。

每個官員,以“職事官”表示其實際崗位權責,以“散官”表示其資歷,以“勛官”表示其功勞,以“封爵”表示其血統。

2.“職事官”與“差遣官”

所謂“職事官”(執事官),指有正式編制崗位和實際執掌的官員,與無具體職掌的“散官”相區別。其具體任用有如下幾種類別。

(1)正員官。即正式任命的各級政府部門的編制官員,皆有具體工作崗位和職責,是國家行政權力運轉的主干體系。

(2)檢校官。有兩種情況,一是暫時“以本官檢校”某官。如唐太宗貞觀六年(632),以魏徵為“檢校侍中”,次年乃“正拜侍中”。二是臨時差遣性的“使職”(如節度使、觀察使、鹽鐵使等)所帶之中央部門官銜,但并不在該部門“上班辦公”。因“使職”本身沒有品階級別,其受差遣期間的地位高低,以所兼檢校官的品階來表示。如此一來,其“職事官”反而成了虛銜,也就逐漸變成了階官,僅表示其遷轉資歷了。[4]

而且,隨著“使職”權力地位的逐漸上升,以至形成“為使則重,為官則輕”的局面,最典型的就是宰相也常兼領“使職”。[5]在唐朝前期,中央行政機構的部分重要職權,逐漸被“使職”侵奪、架空以至取代,形成新的權力架構和運作系統。

(3)試官。有兩種,一是試任某職,屬于實任而非虛銜,但“未為正命”,不屬于“真拜”。一個官員,可先“試”某官,然后“真拜”。其制度始于武則天時為了收攬人心而廣開入仕之門,到唐中期繼續沿用。二是虛銜試官,多為對地方官員授予的名義職銜,并無實際的職權。

(4)員外官。即正式編制之外增加的官員,屬濫設濫置。發生在武則天執政時期和唐中宗朝。到唐玄宗時,革除前朝弊政,對員外官嚴加限制。但尚書省六部諸司“員外郎”屬于正式編制序列,為“正員官”。

3.官制用語釋義

需要指出的是,唐代官員的職事官品與散官品,并非始終一致。凡注官,階卑(低)而擬高則曰“守”,階高而擬卑則曰“行”。[6]若其散官品低而任高級職事官,稱“守”某某官,待遇按其散官級別。若其散官品高而任低級職事官,稱“行”某某官,待遇仍按其散官級別。

(1)授,授予,授給,委任,任命。授官,授予官職。

(2)除、拜、除拜,指任命,授予官職。除身,指授官委任狀。

(3)遷,向上移,升遷,指晉升或調動官職。而左遷、左除、左降,則指降職,貶官流放(到京城以外去任職)。

(4)轉,轉變,轉移;調動。指同級、平行關系上的官職調動。

(5)改,變更,改變。改官,指改任官職。

(6)同,相同,一樣,共同。

(7)加,增加,官職升遷。加官,在原有官職之外加領其他官銜。

(8)充,充任,充當。凡“差遣官”,皆云“充某某使(副使)。”

(9)知,主持。權知,即暫時代理,屬于“差遣”的一種形式。

(10)兼,同時具有或兼及幾種職務。兼任,兼職。

(11)判,凡以他官兼代某官,以高位兼任低職、以京官出任地方州縣官員,稱“判”。但判官是地方長官的僚佐,非正官,輔助長官處理事務。

凡朝廷特派的“使職”,皆可自選中級官員、奏請充任判官,為其僚佐。唐中期以后,節度使、觀察使等皆有判官,亦由本使選擇充任。

三、充實“時代背景及其演變”內容

眾所周知,唐朝(618—907)是中國帝制時代的強盛時期,疆域遼闊,人口眾多,經濟發達,制度文明,領先世界,聲威遠播。但因遭受“安史之亂”(755—763)摧殘破壞,其綜合國力開始由盛轉衰,訖至滅亡,雄強氣象不復重振。而郭子儀(697—781)就生活在這一重大歷史轉折時期,其仕宦功名與國家盛衰相伴隨,歷經起伏而忠心不改。

所以,對郭子儀“中興名臣”美譽的認識和評價,必須通過這一時期國內外的時代背景(國際地緣政治格局演變、國內中樞政局演變諸方面)——“廣闊而復雜的歷史舞臺”的鋪敘,方能達成。

歷史演變若煙云,華夏江山依舊。英雄賢良歷代有,傳承民族精魂。誠如趙文潤老師所言:“廣大讀者會從中得到教益,世界各地的郭氏后裔會從中受到鼓舞,并引以為榮。”筆者欣欣然,心愿足矣。

[1] 穆渭生《再造大唐郭子儀》,三秦出版社(陳忠實主編《陜西歷史文化百部叢書》),2009年。按照叢書編委會的統一要求,此版的分量有較大幅度縮減(11萬字。初版19.5萬字)。可稱之為“簡本”。

[2] 在拙著初版中,雖然也引用了這件史料,但并未作詳細的解讀和還原。

[3] 按:凡未入“流內”的胥吏(京城、地方官署的吏員),稱“流外官”,名稱繁雜,人數龐大。流外官亦分品級,經過考核選拔后,可遞升流內,稱“入流”。

[4] 從唐初開始,就有臨時差遣性的“使職”,去執行某些緊急復雜的任務,一般由皇帝或宰相直接任命,因事而設,事畢即罷,具有較高的辦事效率。其后(特別是安史之亂以后),“使職”差遣迅速發展,到唐末時,其名稱竟多達350余個,涉及王朝國家財政、軍事、行政監察、宮廷服務、禮法以及雜類等諸多系統;更有若干“使職”演變成為常設、固定而系統化的格局(如邊疆“節度使”)。

[5] 參看寧志新《隋唐使職制度研究(農牧工商編)》第四章,中華書局,2005年。

[6] 〔唐〕李林甫等撰《唐六典》卷2《尚書省吏部》,中華書局(陳仲夫點校),1992年,第28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绥化市| 呼伦贝尔市| 阿克| 城固县| 伊春市| 秭归县| 遵义市| 昭觉县| 宁南县| 北流市| 怀化市| 乳山市| 门源| 兴义市| 电白县| 宁化县| 连山| 美姑县| 龙海市| 阜康市| 武定县| 无锡市| 千阳县| 全椒县| 隆尧县| 益阳市| 延庆县| 长武县| 方正县| 屏山县| 淳安县| 青神县| 山东| 成武县| 皋兰县| 灵石县| 荆州市| 青海省| 库尔勒市| 祁门县| 海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