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貴妃:大唐帝國的榮華與衰亡
- (日)村山吉廣
- 10883字
- 2025-08-13 15:49:49
第一章
玄宗與其時代
玄宗登場
唐王朝的奠基者太宗李世民于貞觀二十三年(649)去世后,高宗即位。他作為第三代皇帝,當時年僅二十二歲,由長孫無忌和褚遂良輔政。這二人都是唐初的功臣。長孫無忌出身北魏望族,是高宗生母的兄長。褚遂良以書法聞名后世。
高宗統治時期,正是以此二人為核心的貴族官僚當政的時代。他們在定洛陽為東都、改革幣制,對外滅百濟、伐高句麗、占領平壤并于該地區設置安東都護府等方面立下了赫赫功勛。
但高宗還是不顧長孫無忌等人的反對,廢皇后王氏,另立武氏,即武后。這是高宗不滿長孫無忌等外戚的勢力,聯合反長孫無忌派的官僚和沒有門閥背景的新官僚一起行動的。站在高宗立場的官員有李勣、許敬宗等人,他們借端生事,致使長孫無忌、褚遂良一派全部被貶職。

玄宗像
然而,高宗不久便患風疾(即中風),無法親自處理政治事務。武后趁此機會代替高宗進行政治斗爭,甚至無視高宗的意志,行使獨裁權力。
武后,名照,她的父親是為唐朝開國作出過貢獻的山西省大木材商武士彟。她是一位美貌出眾的女性,原本在太宗的后宮侍奉,太宗死后成了尼姑,又被高宗再次選召入宮,進而成為皇后,通常被稱為“則天武后”。
弘道元年(683)高宗去世后,武后之子中宗、睿宗相繼即位。但在不久之后的天授元年(690),武后自己稱帝,改國號為“周”。此后她君臨天下十五年,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利用密探收集情報,不僅鎮壓殺害了李唐的宗室貴族數百人,對武氏一族也毫不留情。此外,她也致力于起用狄仁杰和魏元忠[1]等人來活躍政治。在文化方面,她創制了被稱為“則天文字”的新字,并使其廣行于世。盡管身為女性,但她壓制丈夫掌握權力,發揮出絕代女杰之風采。
然而,此權力之奪取與維持的背后,存在著唐王朝初期貴族和官僚之間的對立,唐王室的權力根基的脆弱性顯露了出來。
神龍元年(705)正月張柬之等人發動武裝政變,年老體衰的則天武后被迫退位,她的兒子中宗李顯即位。這是李唐王朝的復辟。因為中宗曾一度登上皇位,但僅五十余日就被母親武后廢黜,故而這次是“復位”。[2]雖然這期間他一直在惶惶不安中過著不自由的生活,但他本就愚笨。
中宗復位的同時,曾經的皇后韋氏也再次成為了皇后。與丈夫中宗不同,她是個富有行動力的野心家。也許是出于對丈夫的不耐煩,她開始逐步干涉政治。也因其丈夫無能,政治倒以韋后為中心進行。如此,世間呈現出則天武后再世的景象。在男性關系方面,韋后似乎對丈夫也不滿意,在私生活上讓丈夫不安煩躁。愚笨的丈夫禁不住發牢騷,反而使韋后的態度變得更加強硬。韋后和未婚的女兒安樂公主[3]合謀,讓中宗吃下了摻入毒藥的餅。中宗不幸去世,時年五十五歲,距復位還不到六年。

唐王朝譜系圖
殺死中宗之后,韋后幾乎自為女帝,意圖立安樂公主為皇太女,建立長期政權。妨礙這一切的是太平公主的存在。她是中宗的妹妹,在宮中很有勢力。
太平公主策劃著高宗第八皇子相王李旦(睿宗)的復位。而另一邊,韋后和安樂公主擁立中宗的第四皇子溫王李重茂為皇太子,推進韋后全面掌控政治的攝政計劃。李重茂年僅十四歲,故而對于韋后的“則天武后化”來說是合適的。不久,便如韋后所設想的那樣,李重茂登基,尊韋后為皇太后。雖然成為皇太后,但韋后顧忌太平公主手中的棋子李旦,認為他的存在將來會動搖自己的謀劃,她早已開始思量殺害他的辦法。
然而宮中反韋后勢力一派方面,太平公主與李旦的第三子李隆基取得聯系,在李旦被殺害之前先發制人,發動了旨在誅滅韋后一派的武裝政變。年輕的李隆基把近衛兵拉攏到己方陣營,隨即毅然發動了武裝政變。韋后被衛兵斬首,安樂公主也在鏡前梳妝時被襲擊身亡。[4]
這是中宗被毒害后短短十九日之內發生的事情。由于李重茂只是被推到臺前的傀儡,因此并沒有受到責罰。太平公主代替韋后輔政,但不久便以讓位于李旦的形式從政治舞臺上隱退了。十四歲的少年重茂,僅有在周圍大人們的黑暗陰謀中被利用的價值。表面上,他雖然登上帝位,留下了“殤帝”的名號,但卻沒有進入唐王朝的帝王譜系。
擁戴李旦(也就是睿宗)的,是他的妹妹太平公主。她從一開始就有把這個老實的哥哥傀儡化從而實現自己像武后和韋后那樣掌握權勢的夢想。睿宗也是一個被品性惡劣的妹妹盯上的悲劇人物。但是睿宗有一個豪邁的兒子李隆基,作為武裝政變的執行者,他的存在感很強。
睿宗絕不是愚笨之人,只不過淡泊世事,不具備沖破政治驚濤駭浪的強力。他即位的同時,必須承受妹妹太平公主和兒子李隆基之間對立抗爭產生的緊張。目睹了政變—暗殺—政變—暗殺這種修羅場的反復上演,睿宗堅定了提前退位的意志。做出決斷是在延和元年(712)的七月,在他即位的第三年。太平公主自然激烈地反對,但是睿宗堅持了自己的意志。八月,李隆基即位,改年號為先天。新皇二十八歲,青年皇帝玄宗就這樣登場了。
玄宗是唐朝的第六代皇帝,諱隆基,睿宗第三子,母親竇氏,則天武后垂拱元年(685)出生于東都洛陽。據說他性格豪邁,多才多藝,不僅精通音律、歷象之學,還擅長騎射。
最初他被封為楚王,后又改封臨淄王,這是他居于人下受到壓迫的時期。不久,通過與太平公主發動的武裝政變,他的父親睿宗得以即位,他被封為平王,最終登上了皇太子的寶座。
玄宗成為皇帝之后的頭等大事,就是打壓太平公主及其連結的宮廷官僚一派。即位不足一年,玄宗的耳邊就傳來太平公主方面圖謀廢立的消息。太平公主和宰相竇懷貞等人權衡之后預計在先天二年(713)七月四日起事。玄宗將計就計,在前一天的七月三日先發制人,率領三百余士兵攻入皇宮,捉拿并斬殺了太平公主一黨的官僚。太平公主雖從宮中逃脫,但不久就被抓獲并判決死罪。
基于武、韋兩后的“女禍”及其余波——太平公主謀反,至此終結。長久以來被烏云籠罩的李唐的命運終于重見光明。于是,玄宗在這一年的十二月將年號“先天”改為“開元”。這個年號沿用了三十年,直至742年改元“天寶”,“天寶”也持續了十五年,直到玄宗退位。世稱唐王朝的鼎盛時期為“開元之治”,稱玄宗的統治時期為“開元·天寶時代”,便是由此而來。
玄宗之所以能夠在接二連三的武裝政變中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早就把被稱為“羽林軍”的近衛兵籠絡到了自己麾下。這也是日后這些軍士居功自傲、在長安城中橫行霸道的原因。然而僅僅依靠軍事力量是無法維系政權的。唐王朝自創業以來,便致力于政治制度的建設,但仍有不足。尚未解決的政治問題堆積如山。豪邁的青年皇帝的出現,正是那些深感政治改革必要性的貴族官僚們支持與期待的結果。
玄宗立即重用了姚崇、宋璟等有才干的大臣,首先著手官制改革。于開元元年(713)修改官名,使之煥然一新。次年頒布了奢侈禁制令。地方制度的改革也懸而未決,但開元二十一年(733)將天下從以前的十道改分為了十五道。[5]與此同時,改革當時正在崩潰之中的“府兵制”,堅決實行“募兵制”,采用引回流民和逃戶等從人口調查中遺漏的人民之政策。此外,還在邊境要地設置了十節度使,使得對域外的壓力劇增,從而極大地弘揚了國威。
玄宗提出的“選賢任能”和“富國強兵”政策漸漸收到成效,與唐初太宗的“貞觀之治”并稱的“開元之治”誕生了。輔佐玄宗的名臣除了姚崇、宋璟,還有張說、韓休、張九齡等人。天公作美,連年豐收,加之沒有嚴重的外患,社會和人心都安定下來,舉國上下都洋溢著太平盛世的氣氛。
《舊唐書·玄宗本紀》“開元二十八年(740)”條有如下記錄:
其時頻歲豐稔,京師米斛不滿二百,天下乂安,雖行萬里不持兵刃。
“乂安”即“太平”,“兵刃”指武器、刀,是說無論赤手空拳地去到哪里都可以放心。
人們也為這盛運而歡喜,都城長安市內民眾熙熙攘攘,呈現出好似日日過節的景象。玄宗的誕辰八月初五成了舉國歡慶的節日。這一天,最早叫作“千秋節”,意為“千秋萬代”,以祝愿天子長壽。之后又取意“天長地久”而改稱“天長節”。玄宗于宮中賜宴百官的同時,也令民間百姓宴樂,這一天的長安充滿了喜悅的色彩。一年之中其他的活動也舉辦得盛大。尤其是宮中的新年宴會,匯集了三百里內外的樂師同臺競技。在民間,正月十五元宵節這天,家家戶戶都張燈結彩,徹夜狂歡。
對外關系也很順利。困擾唐王朝多年的突厥默啜可汗被部下所殺,首級被送到長安。契丹的首領李失活和奚族的首領李太輔[6]率部歸降,且都被封為郡王。如此一來,曾一度失去的營州(遼寧省朝陽縣)的土地又回歸中國。日本也甄選人才,委派遣唐使多次出訪唐帝國。山上憶良、阿倍仲麻呂、玄昉、吉備真備等人也正在這一時期到訪。仲麻呂還在玄宗朝出仕,成為北海郡開國公,據說玄宗逃往蜀地時,他也隨行其中。

勤勉政務的玄宗(《帝鑒圖說》)

《紀泰山銘》拓本
開元十三年(725)玄宗在泰山舉行了封禪儀式。這是繼其祖父高宗后的重大祭祀,也是“盛世榮耀”的證明。《紀泰山銘》的碑文被刻寫在泰山山頂的山崖上,至今猶存。這篇銘文由玄宗親自創作,碑文的隸書也是玄宗親筆所寫。“泰山封禪”一事,在《舊唐書·玄宗本紀》“開元十三年”條記載如下:
冬十月(中略)辛酉,東封泰山,發自東都。十一月(中略)己丑,日南至,備法駕登山,仗衛羅列岳下百余里。(中略)上與宰臣、禮官升山。庚寅,祀昊天上帝于上壇,有司祀五帝百神于下壇。禮畢,藏玉冊于封祀壇之石?,然后燔柴。燎發,群臣稱萬歲,傳呼自山頂至岳下,震動山谷。(中略)壬辰,御帳殿受朝賀,大赦天下,流人未還者放還。(中略)甲午,發岱岳。丙申,幸孔子宅,親設奠祭。十二月己巳,至東都。時累歲豐稔,東都米斗十錢,青、齊米斗五錢。
“玉冊”是由玉簡制作而成的,用以書寫天子詔敕一類的東西。“石?”是石頭做的箱篋。“燔柴”是指將玉帛、犧牲等放置于積柴之上焚燒以祭天。“燎”即燃燒篝火,同樣是祭天的儀式,“岱岳”等同于“泰山”。這一記載很好地傳達了豐收連年、四海波靜的訊息。
花舞長安春
人們常用“大唐”或“盛唐”來稱贊唐代,意即“偉大的唐”“昌盛的唐”。唐王朝是一個令周邊諸國敬畏的大國,而其立于繁榮之巔則是在玄宗時代。“盛唐”一詞,有時也作為文學史分段的名稱。文學史一般將唐代四分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即所謂的“四唐”。其中,“盛唐”指的是從玄宗開元元年到代宗大歷元年(713—766)這一時期。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高適等著名詩人群星閃耀,留下了紛繁多姿的作品,為大唐盛世增光添彩。
杜甫題為《憶昔》的詩的開頭追憶了唐朝的全盛時期,吟詠如下:
憶昔開元全盛日,
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倉廩俱豐實。
九州道路無豺虎,
遠行不勞吉日出。
齊紈魯縞車班班,
男耕女桑不相失。
宮中圣人奏云門,
天下朋友皆膠漆。
“豺虎”指“盜賊”,“齊紈”指“齊國的白色絲絹”,“魯縞”指“魯國的白色絲絹”,二者都是當地的特產。“班班”極言數量之多,“膠漆”指“膠和漆”,都是具有粘性的東西,形容交情很好。其詩大意如下:
回憶起往昔開元盛世,小城中也有萬戶人家。田地里的稻谷長勢很好,稻米和粟米像流動的白色的油脂一樣,公家的和私人的糧倉都堆滿了糧食。天下的道路上都沒有盜賊,即使遠行也不必再通過占卜特別挑選吉日。京城大道上,運載齊國和魯國絲絹的車輛絡繹不絕地駛來。男耕女織,都沒有耽誤耕種和養蠶的最佳時期。在宮中天子御前演奏著絕佳的《云門曲》,天下的朋友們都如膠似漆、親密無間。
都城長安是盛唐繁榮的象征,詩人岑參有“長安城中百萬家”之句。據說長安有二十萬戶,如按一戶平均五人計算,確實有一百萬人居住其間。作為百萬人口的大都市,不僅擁有世界上最多的常住人口,還有許多來自五湖四海的外國人居住于此,所謂的“大唐之都”的確是名副其實的國際都市。
玄宗和楊貴妃的羅曼史是在長安展開的,但宮廷中人和普通民眾是如何在此生活度日的呢?
以朱雀大街相隔的長安城的東部和西部,分別坐落著“東市”和“西市”,這里是民眾的集市,相當于西方城市中常見的marketplace。我國[7]的空海、圓仁、遣唐使一行也曾到訪長安,他們在東市和西市時,也曾眺望著攢聚在這里的形形色色的身影吧。
繼隋朝之后,唐代完成了東西向長達9.7公里、南北向長達8.6公里的宏大的長安城的建設,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規劃建設的都市。在其中間偏北的位置坐落著以太極宮為中心的宮城,宮城以南設置了供政府機關辦公的皇城。基于“天子南面”(臣下北面)的傳統觀念,太極宮和皇城被建造在城市中央偏北的位置并且朝向南面。太極宮的北門就是玄武門,位于太極宮南邊正中出口的是承天門,從此處筆直向下到皇城南邊的出口是朱雀門。朱雀大街就是從朱雀門開始,到城南端的明德門結束。眾所周知,在中國,包含宮城、皇城在內,市民的生活區域中被城墻圍繞的內部區域被稱為“城”。即使在沒有城墻的今天,到市內去也叫作“到城里去”,而市外則被叫作“外地”。
天子的住所太極宮以兩儀殿為界分為南側和北側,南側是天子接見群臣的行政場所,被稱為“外廷”。北側是天子及其家屬的生活區,即所謂的后宮,與外廷相對,被稱為“內廷”。太極宮是原封不動地沿用了隋代的大興宮,直到第二代皇帝太宗李世民為止,都在這里進行政治活動,是與常說的“貞觀之治”有關的宮殿。然而,第三代皇帝高宗在長安城外的東北角興建了“大明宮”,此后大明宮成了唐王朝的政治中心。太極宮僅用于舉行朝廷大典,諸如即位、葬禮、婚禮等等。因為大明宮位于太極宮的東邊,所以稱之為“東內”,與此相對,太極宮被稱為“西內”(也稱“大內”“北內”)。
玄宗還是皇太子的時候,在大明宮以南、與東城門春明門毗鄰的隆慶坊修建了藩邸。玄宗即位之后還是很喜歡這里,于是新修了宮殿繼續在此處辦公。因為他的名字是“隆基”,為避“隆”字諱,隆慶坊改名為“興慶坊”,新建的宮殿被稱為“興慶宮”。相較于另外二內,這里處于南邊,因而被稱為“南內”,三者合稱為三內。在宮殿的中心有一個巨大的水池,即龍池。池的南岸建有龍堂。東北岸建有“沉香亭”,因其由產自熱帶的香木——沉香木——所造而得名,亭子的四周有牡丹園。龍池西北岸有大同殿,供奉著玄宗尊崇的老子像。
龍池的西南邊是“勤政務本樓”和“花萼相輝樓”(也稱花萼樓)。“勤政務本”意為“勤于政事,致力于根本”,這個樓被用作玄宗的政堂,一般稱“勤政樓”。“花萼相輝”出自《詩經·棠棣》“棠棣之華,鄂不”,詩句的意思是“兄弟同心同德而繁榮興盛,就如同花瓣攢聚在花萼上盛放一樣”。玄宗富有友愛的精神,兄弟之間感情深厚。據說因為這座宮殿外側的安興、勝業兩坊有兄弟們的宅邸,玄宗滿懷親近之心地給這座樓取名“花萼相輝”。
興慶宮正是玄宗和楊貴妃日常居住及辦公的場所,從這里開始,沿著外郭城的東墻,向北到大明宮、向南到游樂之地曲江和芙蓉園,建造了“夾城”,這是皇帝專用的高架道,民眾禁止通行其間。
三座宮殿即三內以外的全部地區,包含東市、西市在內,都是市民的住宅區。宮殿和皇城是所謂的內城,由市民住宅區組成的區域被稱為外城。外城被南北十三街、東西十街劃分成整齊的棋盤格狀。這樣一個一個被街道包圍的四方形的部分,稱之為“坊”,即所謂的“街區”,類似于英文中ward的概念。左街和右街分別有五十五個坊,大的坊四方邊長長達一公里。街市之間也被稱為“坊間”。在日本,要表達“根據世上的傳言”時,我們以一種略顯老套的方式“根據坊間傳聞”來敘述。文獻學方面,用來對民營書店的出版物進行分類的“坊本”或“坊刻”[8]一詞,就是從“坊”這一字衍生出來的。

唐長安圖
坊,包括各式各樣的“安定坊”“長壽坊”“常樂坊”“永嘉坊”等,都是擇好詞來做坊名。“坊”這個名稱是從“防壁”的“防”變化而來,坊的四周被土墻包圍起來。加之,每個坊都有坊門,根據早晨和傍晚的“街鼓”來開關坊門。

興慶宮(宋代石刻圖)
夜間的通行是被禁止的,即所謂的“夜禁”。這是為了維護每個坊夜間的治安。今天在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住宅小區和公共住宅被圍墻森嚴包圍,甚至門口還有門衛,上海有治安亭之類的巡警崗亭。這些都是坊墻制的遺留。
坊內有五千到八千戶,受到一種自治組織的管理。順便一提,街鼓有通知日出的“曉鼓”和宣告日落的“暮鼓”,設置街鼓的建筑就是“鼓樓”。街鼓規制人們生活的同時,也成了日常的景物。
都城東西走向的大街的寬度在70米到150米之間,大街兩側種植了茂盛的槐樹和榆樹作為行道樹。陰歷七月,京城大道上槐花泛黃的時候,就是進行科舉考試的季節。因此,“考試的時期”被稱為“槐黃”或者“槐秋”,“奔赴科考”又被稱為“踏槐”。
在東市和西市,同行業的商人聚集在一起組成行會,叫作“行”,是一種同業公會。據說總計有220個行,肉攤叫作肉行,五金店叫作鐵行,藥店叫作藥行,售賣金銀工藝品的店鋪叫金銀行或者銀行。除此之外,還有絹行、秤行、麩行、帛行、馬行等等。直到近年仍把進出口貿易商叫作“洋行”,也是這一稱謂的遺存。每個行都有所謂“行首”或“行頭”的領導者。此外還有以物品作為抵押進行貸款的店,被稱為“當鋪”,這個詞語直到今天仍在使用,將物品送進去抵押稱為“典”。詩人杜甫的《曲江二首》其二中有“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之句,是說去當鋪典當了春衣用來沽酒。外國商人大多在西市,那里有可供寄存大量金錢的柜坊,只是柜坊存錢不付利息,反而會收取保管費。行里的人們有著只有同事之間才能通曉的獨特的隱語,那就是“行話”。市場內則有市署,負責監督市場內的交易和度量衡。另外還有平準署,掌管物價的調節。“凡市,正午擊鼓三百聲以開,日落前擊鉦三百聲以閉。”
達官顯貴在極為繁華的、京城中心貫穿南北的朱雀大街上往來交際。而成為平民百姓游玩之地的則是長安城內一千余處寺院的廣場。格外熱鬧的是位于京城東南晉昌坊的大慈恩寺的院落內。這里一年到頭都排列著日用雜貨的攤子,上演著歌舞樂曲、魔術、雜技等等。來自遙遠的薩拉森[9]的波斯人在人群圍成的圈中表演魔術:剛播下的種子,立刻就發芽、長出枝干,又轉瞬之間開花結果。這就是“植瓜術”。圍觀的群眾睜大了眼睛,看得如癡如醉。
管理整個京城的“京兆府”,是集行政和軍事兩者于一體的機構。其長官稱作“京兆尹”,有很大的權力。另有左右“街使”分擔巡視街道的工作,類似于日本江戶時代的町奉行。在左右兩京還有“功德使”,負責管理僧侶和尼姑,相當于寺社奉行。
有河渠署、都水監管理水利,水被平均地分配給王公百官。市民被禁止收藏和攜帶武器。在城內,有從京城南墻貫通城內的清明渠、永安渠、黃渠,從東墻貫通城內的龍首渠,從西墻貫通城內的漕渠。這些是市民的生活用水。
西北的少數民族和西方各國的商人絡繹不絕地抵達長安。他們帶著大量的馬匹和奇珍異寶來交易,換得絲綢之后回去。這樣,中國的絲綢流通到西方諸國,即所謂的“絲綢之路”(シルクロード,Silk Road)。長安和洛陽的陶瓷工匠制作的“唐三彩”,創造了一種預先將花紋刻印在陶坯上,再在花紋上分別使用三種色彩的色釉的彩繪法。因為唐三彩被運往周邊各國,使得在日本誕生了奈良三彩,在新羅誕生了新羅三彩,在渤海國誕生了渤海三彩。
西市常常聚集著成百上千的外國商人,波斯、大食(薩拉森帝國)和中亞諸國的各類人種混雜其間。西市有波斯公館(波斯邸),也有波斯人開設的滿足市民好奇心的波斯商店等。至今仍然時常有波斯的銀幣和阿拉伯的金幣從長安和洛陽的地下被發掘出來。由此可以一窺過去商人們的生活。
隨著這些商人們的往來,西域的舞樂也大量地傳入長安。以宮廷為中心廣泛流行的“胡旋舞”“胡騰舞”“柘枝舞”等就是其中的代表。這些全都是舞步輕快的舞蹈,但是有這樣一種傳聞:肥得難以移步的安祿山意外地是跳胡旋舞的高手,他可以輕松地表演出來,令眾人驚嘆。唐朝設立了官署——“教坊”——作為舞樂的專門機構。內教坊在宮廷,外教坊則在長安和洛陽各有左右兩處。教坊是供從事音樂歌舞的人居住和教學的場所。在地方上這些人被叫作“樂戶”。《新唐書·百官志》中有如下記載:
開元二年,又置內教坊于蓬萊宮側[10]。京都置左右教坊,掌俳優雜技。
唐代崔令欽著有《教坊記》一書,是記載當時歌舞界詳細情況的珍貴資料。其中除了教坊制度、樂曲演奏法和樂伎相關軼事外,還收錄了324首樂曲名。
由于玄宗是一位愛好音樂、通曉音樂的天子,為振興藝術,他于開元二年(714)設立了“梨園”。《新唐書·禮樂志十二》有如下記載:
玄宗既知音律,又酷愛法曲,選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園,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梨園弟子”。宮女數百,亦為梨園弟子,居宜春北院。梨園法部,更置小部音聲三十余人。帝幸驪山,楊貴妃生日,命小部張樂長生殿,因奏新曲,未有名,會南方進荔枝,因名曰《荔枝香》。
“法曲”是江南俗曲的名稱,“坐部伎”是坐在堂上演奏的樂人,與之相對,站在堂下演奏的樂人被稱作“立部伎”。“法部”是相對于“胡部”而言的演奏法曲的部門。這里的“荔枝香”是因恰逢進貢荔枝而誕生的新曲的名字。今天,在日本,將歌舞伎等戲劇界叫作“梨園”,稱俳優、演員等為“梨園出身”,正是源自于此。又據《禮樂志》所言“唐之盛時,凡樂人、音聲人、[11]至數萬人”,可以想象當時的盛況。
一年之中有許多節假日。正月十五晚上的“上元節”是最為熱鬧的,因為這天晚上叫元宵,所以又稱“元宵節”。以佛教、道教的寺院為首,大街小巷都布置了各種裝飾品,處處都掛上花燈以慶祝節日。玄宗的宮中也有用五彩繒帛制作而成的燈籠,據說廣達二十間、高達一百五十丈。
清明節在每年三月,按照規定前三天禁止生火,到第三天夜里才會依慣例從皇宮將火種賜給近臣。在這個節氣,人們有掃墓的習俗。
關于五月五日端午節,《開元天寶遺事》有如下記載:
宮中每到端午節,造粉團角黍,貯于金盤中。以小角造弓子,纖妙可愛,架箭射盤中粉團,中者得食。蓋粉團滑膩而難射也。都中盛于此戲。[12]
粉團即“糯米團子”,角黍即“粽子”,這個游戲是把糯米團子放到金盤上,將箭搭在用小角做成的弓上去射團子,射中的人就可以吃團子。這個宮女們的游戲在京城中也很流行。這一天,人們還要飲菖蒲酒,采割似人形的艾蒿懸掛在門上以禳毒氣。在河邊可以看到在日本也會舉行的競渡——“龍舟賽”,在野外會進行斗百草的游戲,即用奇花異草爭奪勝負。
七月七日是“七夕”,七月十五日是“中元節”。中元節本是道教的節日,在道教信仰盛行的唐代,中元節是重要的一天。飄揚在宮中的鮮紅色幡旗深深地映入人們的眼簾。八月十五日是中秋節,有許多以中秋明月為題的詩作。九月九日是兩個陽數“九”重疊而得名的“重陽節”,人們飲菊花酒祈求長壽,登上高處祈求健康,即“登高”。現在俳句中秋天的季語里的“登高”(高きに登る)一詞,就是源自于此。
球類運動方面,有“擊毬”和“蹴球”。“擊毬”,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馬球(ポロ,polo)。在華清池的離宮中設有擊毬的球場。毬就是蹴鞠(內里充毛的皮球),這是一種在馬上使用毬杖擊球、追逐的比賽。玄宗是這項運動的高手,年輕時曾與來自吐蕃[13]的球隊對戰,并痛擊對手,令觀者大喜。蹴球是流傳到日本的蹴鞠的前身,立兩根長長的竹竿,掛上網作為球門,分成左右兩支隊伍,互相爭奪越過對方的球門,用腳把球踢進去。在古代,蹴球是作兵法和武藝之用的。
宮女們的娛樂方式是鞦韆(也寫作“秋千”)。據說在古希臘,每當春天來臨,在關于生育和豐收的巫術中,有女性蕩秋千的習俗。在中國,秋千是寒食日的游戲活動,冬至后第一百零五日是寒食(相當于清明節的前兩天),在這一天,將長長的繩子掛在高高的樹上,再將那兩根繩子系在一個橫木的兩端,女子坐在橫木上晃動。《開元天寶遺事》中有題為“半仙之戲”的一章,現引如下:
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競豎鞦韆,令宮嬪輩戲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士民因而呼之。
將秋千叫作“半仙之戲”,是因為坐在秋千上玩耍時能體會到好似長出翅膀、飛升成仙的感覺。雖然民間也很快有了那樣的說法,但市民對宮中活動的關注度很高,應該宮中才是流行的根源。
裝點長安之春的是身披輕裘(輕暖的皮衣)、騎著肥馬、在京城大道上馳騁游樂的少年們的驕傲身姿。崔國輔的《少年行》是這樣吟詠的:
遺卻珊瑚鞭,白馬驕不行。
章臺折楊柳,春日路傍情。
游俠少年們即使遺失了珍貴的珊瑚鞭也毫不在意。白馬驕傲不羈,不肯前進。無奈之下,只好折下路邊的楊柳枝代替鞭子。那里是章臺——即長安的鬧市、有娼家的狹斜曲巷,歌女們早就將目光鎖定在這個少年身上、暗送秋波了。人懶洋洋的。四周始終彌漫著和煦的春色。
[1] 原文作“魏元”,誤脫“忠”字。
[2] 弘道元年(683)底唐高宗李治去世,時為太子的武則天第三子李顯即位為中宗皇帝,武則天臨朝稱制。不久武則天就廢中宗為廬陵王,改立第四子李旦為睿宗皇帝,到天授元年(690)革唐為周時再降睿宗為皇嗣。故而下文寫太平公主謀劃李旦出場也用了“復位”一詞。
[3] 安樂公主先嫁武三思之子武崇訓,神龍三年(707)武崇訓在太子李重俊發動的政變中被殺;景龍二年(708)十一月己卯安樂公主再嫁武延秀(詳參孟憲實《出土文獻與中古史研究·〈安樂公主墓志〉初探》,中華書局2017年),則景龍四年(710)中宗去世時安樂公主處在已婚狀態。
[4] 此處著者所據或為《資治通鑒》,與兩《唐書》記載略有不同。只有《通鑒》記載安樂公主方照鏡畫眉時被軍士斬殺。而《舊唐書》記載安樂公主和韋后梟首于東市,《新唐書》記載安樂公主死于右延明門,都不在鏡前。見《資治通鑒》卷二〇九《唐紀二十五》“睿宗景云元年(710)”條([宋]司馬光編著,[元]胡三省注《資治通鑒》,中華書局,1956年);《舊唐書》卷五一《后妃上·中宗韋庶人》([后晉]劉昫等撰《舊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新唐書》卷八三《諸帝公主·中宗八女》([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
[5] 唐朝地方行政區域名稱中的“道”,約相當于今天的省級行政單位。《資治通鑒》卷二一三《唐紀二十九》“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條載該年唐玄宗將全國分為京畿道、都畿道、關內道、河南道、河東道、河北道、隴右道、山南東道、山南西道、劍南道、淮南道、江南東道、江南西道、黔中道、嶺南道共十五個道。其他說法可參讀嚴耕望《景云十三道與開元十六道》(《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36本上,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12-01)一文。
[6] 《舊唐書》作“李大輔”,《唐會要》《資治通鑒》作“李大酺”。
[7] 著者自稱其國,指日本。
[8] “坊刻”指民間書坊刻印,“坊本”即書坊刻印的書籍,有別于官本、家塾本。
[9] 薩拉森(Saracen),唐以來的中國史書中稱“大食”,源自阿拉伯文的“東方人”,拉丁文作Saracen。薩拉森最常用來籠統地泛稱阿拉伯帝國。
[10] 《新唐書》原文“又置內教坊于蓬萊宮側”后尚有“有音聲博士、第一曹博士、第二曹博士”句。
[11] 《新唐書》原文“凡樂人、音聲人、”后尚有“太常雜戶子弟隸太常及鼓吹署,皆番上,總號音聲人”句。
[12] 《開元天寶遺事》卷上《天寶上·射團》,[五代]王仁裕撰,曾貽芬點校,中華書局,2006年。
[13] 原文作“トゥルファン”,對譯應為“吐魯番”。但在唐代,吐魯番地區通常被稱為高昌,唐太宗貞觀年間唐軍平定高昌國之后,以其地置西州。此處“吐魯番”疑應為“吐蕃”。封演《封氏聞見記》卷六《打毬》載:“景云中,吐蕃遣使迎金城公主,中宗于梨園亭子賜觀打毬……吐蕃皆勝。時玄宗為臨淄王,中宗又令與嗣虢王邕、駙馬楊慎交、武秀等四人,敵吐蕃十人。玄宗東西驅突,風回電激,所向無前。……中宗甚悅。”(見[唐]封演撰、趙貞信校注《封氏聞見記校注》,中華書局,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