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三國史
  • 馬植杰
  • 3795字
  • 2025-08-13 15:46:49

二、關東軍閥起兵討伐董卓

在何進已被宦官殺害而董卓尚未到來之前的短暫時間里,朝中較有實力的是袁紹。袁紹,字本初,汝南汝陽(今河南商水西南)人,出身于“四世五公”的大官僚家庭,袁氏門生故吏遍于天下。袁紹本人“能折節下士,士多附之”。靈帝建立西園八校尉時,紹為中軍校尉。何進欲誅宦官,任命袁紹為司隸校尉,假節,專命擊斷。紹叔父袁隗時為太傅,與何進參錄尚書事,紹從弟袁術為虎賁中郎將,統率一部分禁衛軍。何進被張讓等誘入宮中殺死以后,何進部曲將吳匡與袁紹、袁術等“勒兵捕諸宦官,無少長皆殺之,凡二千余人”[1]。張讓等困迫,將少帝與陳留王等數十人步行出洛陽北門,夜至小平津(今河南鞏縣西北),朝中大臣惟尚書盧植、河南中部掾閔貢隨帝。至黃河岸邊,閔貢厲聲叱責張讓等,讓等惶怖,投河而死。閔貢等扶帝與陳留王南行還宮。這時董卓的軍隊已經到達,卓與公卿迎帝于北邙阪下。董卓憑借其強大武力,高踞于群臣之上。當董卓欲廢少帝時,袁紹首先反對。卓因剛剛到京,“見紹大家,故不敢害”[2]。紹亦畏卓,私自逃奔冀州。卓先曾下令緝拿袁紹,后來怕紹在東方聯合其他地方勢力反對自己,所以任命紹為勃海太守。并用仍在京的袁術為后將軍,前典軍校尉曹操為驍騎校尉。袁術、曹操也不愿與卓合作,術出奔南陽,操出奔陳留。

獻帝初平元年(190年)初,關東州郡紛紛起兵討伐董卓,推勃海太守袁紹為盟主。紹自號車騎將軍,與河內太守王匡屯于河內(郡城在今河南武陟縣西南)。冀州牧韓馥留鄴(今河北臨漳縣西),供應軍糧。豫州刺史孔伷屯潁川(郡城在今河南禹縣)。兗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邈弟廣陵太守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及曹操均屯酸棗(今河南延津縣北十五里)。后將軍袁術屯魯陽(今河南魯山)。他們的軍隊,多者數萬,少者數千人[3]

在關東州郡起兵以前,靈帝中平五年(188年)二月,黃巾軍余部郭太等已在西河白波谷(今山西襄汾縣永固鎮)重新起義。中平六年(189年)十月,白波起義軍挺進到河東(今山西西南隅之地,郡城在今夏縣北),隊伍擴大到十余萬人。董卓令其女婿中郎將牛輔率軍前往鎮壓,不能取勝。關東聯軍興起以后,卓見聯軍聲勢很大,又怕白波軍渡河南下截斷其往關西老巢的退路,擬把漢獻帝從洛陽遷到長安。但公卿大臣多持反對意見,卓既怨自己封拜的東方州郡官吏背叛自己,又因大臣反對遷都,十分惱怒,乃殺原來替袁紹等人說話的伍瓊、周毖,并免去楊彪、黃琬的三公職位,還征召屯兵扶風的左將軍皇甫嵩回朝,以防他配合東方聯軍夾擊自己。京兆尹蓋勛與皇甫嵩長史梁衍勸嵩起兵討卓,嵩因兵力不足,不肯聽從,還是應征回朝了。

皇甫嵩回朝以后,洛陽以西再無能夠反抗董卓的人。初平元年(190年)二月,董卓強令獻帝及群臣西行,洛陽城內外人民數百萬口被迫西遷,路上被卓軍車騎踐踏,加以饑病交迫,死亡相繼,積尸滿路。董卓自己留鎮洛陽畢圭苑內,縱火焚燒洛陽二百里內的宮廟、官府、居家。又令呂布發掘諸帝及公卿陵墓,取其珍寶。還遣將四出擄掠。使東漢近二百年來在洛陽的建筑文物毀滅略盡。這許多文物皆勞動人民血汗造成,董卓的罪惡固在不赦,但東漢王朝長期以來的腐朽統治實是招致董卓為虐的根源,所以我們說歷史上的罪人并非只董卓一人。從董卓的所作所為可以看出他并無真正統治天下的能力,只能猖狂一時,為新的朝代開拓道路而已。

董卓的罪惡既如洪水滔天,至于起兵討伐董卓的諸將又是怎樣呢?

袁紹等人雖然打著勤王招牌,但從他們的陣營來判斷,其中多數將領沒有戰斗經驗和韜略。在太平時日,他們靠交游士林和養名釣譽,以撈取功名官位。但在戰爭年代,他們便缺乏決敵制勝的真實本領。他們外慕勤王戡亂的美名,內實膽怯畏敵,誠如史書所描述:陳留太守張邈是個“東平長者,坐不窺堂”[4];豫州刺史孔伷只會“清談高論,噓枯吹生”[5];冀州牧韓馥本系恇怯庸才;青州刺史焦和則是“入見其人,清談干云,出觀其政,賞罰淆亂”[6]。在起兵討卓的十余人中,累世公卿的袁家就有三人,其中山陽太守袁遺是袁紹的從弟,他喜歡讀書,學問淵博,但無軍旅之才;后將軍袁術最狂妄驕奢,雖無才干,可野心頂大;袁紹在當時最有聲望,為豪杰所歸向,但身為盟主,既不能部署諸將,給董卓以有效的打擊;他自己也未曾接一仗,發一矢,只圖謀占領地盤,擴充實力。諸人對董卓打仗,雖畏縮不前,可是自相兼并,卻越來越賣勁。曹操后來曾經作詩形容這時的情況說:“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力使人爭,嗣還自相戕!”[7]當時同卓軍作戰比較積極主動的有兩個人,即曹操和孫堅。

曹操看到諸將不敢與董卓爭鋒的畏懼心理,乃慷慨激昂地向他們說:“舉義兵以誅暴亂,大眾已合,諸君何疑?向使董卓聞山東兵起,倚王室之重,據二周之險,東向以臨天下;雖以無道行之,猶足為患。今焚燒宮室,劫遷天子,海內震動,不知所歸,此天亡之時也。一戰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8]曹操雖言之諄諄,但諸將既害怕董卓兵強,又想保存實力,不肯聽從。曹操只好獨自引兵西進,打算占據軍事要地成皋。諸將對他進軍,不肯支援,只有張邈遣將衛茲帶領一支部隊隨操。

曹操進到滎陽(在今河南滎陽縣東北)西南的汴水,遭遇卓將徐榮,雙方交戰,曹操部隊多是招募的新兵,人數既少,又缺乏訓練,自然不是久經戰陣的涼州軍的對手,所以吃了敗仗,士兵傷亡甚多,操本人也被流矢射中,所乘馬受傷,幸虧從弟曹洪把自己的馬給操騎了,才得于夜色朦朧中逃回酸棗。

曹操雖然戰敗,但整天的堅強戰斗,也使徐榮存有戒心,以為酸棗聯軍不易攻克,便引兵退走了。

曹操退到酸棗以后,關東諸軍共十余萬,天天置酒高會,不圖進取,曹操責備他們,并再次獻策說:“諸君聽吾計,使勃海[9]引河內之眾臨孟津,酸棗諸將守成皋(今河南滎陽汜水鎮),據敖倉(今河南滎陽縣北),塞轅(今河南鞏縣西南)、太谷(今河南登封縣城東南),全制其險,使袁將軍[10]率南陽之軍軍丹、析,入武關(今陜西丹鳳縣東南),以震三輔,皆高壘深壁,勿與戰,益為疑兵,示天下形勢,以順誅逆,可立定也”[11]。“今兵以義動,持疑而不進,失天下之望,竊為諸君恥之!”[12]由此可知,曹操也看到了董卓兵強,但人心不附的兩種情勢,故主張采取穩扎穩打,以待其變的策略,說明曹操能夠隨宜制變,并非一味冒進。可是依然得不到袁紹等人的采納。曹操只好自己去揚州募兵,揚州刺史陳溫、丹陽太守周昕給操四千余人,回來經過龍亢(今安徽懷遠縣西)時,士卒叛逃很多,只剩下千余人,屯于河內。(《資治通鑒》卷59獻帝初平元年胡注:“從袁紹也”。)

孫堅原為長沙太守,因他起自武官,素被荊州刺史王叡所輕視。及州郡起兵討伐董卓,王叡、孫堅亦皆起兵,堅遂殺叡。進兵到南陽,有部隊數萬人。南陽太守張咨不肯以糧供軍,堅誘而斬之。堅雖勇悍善戰,但因自己出身地方豪強,名望不高,還是到魯陽(今河南魯山縣)投靠了袁術,術遂有南陽。術表堅行破虜將軍,領豫州刺史。堅以魯陽為據點,進兵討卓。獻帝初平元年(190年)冬,堅與官屬會飲于魯陽城東,卓軍步騎數萬,猝然來臨,堅視若無睹,照常行酒歡笑,但令部隊整頓行列,不得妄動。后敵騎越來越多,堅始罷坐,導引部隊入城。卓將見堅兵整齊,不攻而退。堅乃謂部屬曰:“向堅所以不即起者,恐兵相蹈藉,諸君不得入耳。”[13]此后,堅與卓軍戰于梁縣(今河南臨汝西)及其東之陽人聚,先敗后勝,殺卓都尉葉雄[14]。孫堅的英勇戰斗,使袁術心懷忌妒,怕孫堅力量壯大之后,難以駕馭,因而停止調運軍糧。孫堅立即馳往見術,曰:“(堅)所以出身不顧,上為國家討賊,下慰將軍家門之私仇(袁紹、袁術起兵后,卓殺袁家之留在洛陽者)。堅與卓非有骨肉之怨也,而將軍受譖潤之言,還相嫌疑!”[15]術無言可答,只好調發軍糧。

董卓憚堅猛壯,欲籠絡之,派人說堅,欲與和親,令堅疏其子弟堪任刺史、郡守者,許表用之。堅曰:“卓逆天無道,蕩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懸示四海,則吾死不瞑目,豈將與乃和親邪!”[16]于是進兵向洛陽,連敗卓及其將呂布等。至洛后,掃除漢宗廟,得傳國璽于城南甄官署井中。復分兵擊卓于新安、澠池間。卓謂其部下曰:“關東軍敗數矣,皆畏孤,無能為也。惟孫堅小戇,頗能用人,當語諸將,使知忌之……堅……固自為可(胡注:言其才可用也),但無故從諸袁兒,終亦死耳!”[17]卓令其將董越屯澠池(河南今縣),段煨屯華陰(陜西今縣),牛輔屯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其余諸將亦分守諸要縣,卓自引軍回長安。

孫堅在洛陽重新把東漢各帝陵墓修理一番,然后退回魯陽。

董卓西去后,關東聯軍解除了西顧之憂,可是他們之間的兼并戰爭也激烈展開了。

[1] 《資治通鑒》卷59靈帝中平六年。

[2] 《資治通鑒》卷59靈帝中平六年。

[3] 《資治通鑒》卷59獻帝初平元年記以上諸軍“眾各數萬”,實際多無此數,如曹操即只有幾千人。

[4] 《后漢書》卷70《鄭孔荀列傳》。

[5] 《后漢書》卷70《鄭孔荀列傳》。

[6] 《資治通鑒》卷59獻帝初平元年三月。

[7] 《曹操集·詩集》,中華書局本第4頁。

[8] 《三國志》卷1《武帝紀》。

[9] 指袁紹,因當時紹任勃海太守。

[10] 指袁術,時后將軍袁術據有南陽。

[11] 《資治通鑒》卷59獻帝初平元年胡注:“觀操之計,但欲形格勢禁,待其變起于下耳,非主于戰也。”

[12] 《三國志》卷1《武帝紀》。

[13] 《三國志》卷46《孫堅傳》。

[14] 《三國志》卷46《孫堅傳》作“都督華雄”,盧弼《三國志集解》引潘眉曰:“《廣韻》29葉引《吳志·孫堅傳》有都尉葉雄。知宋本如此,今本誤。”

[15] 《三國志》卷46《孫堅傳》。

[16] 《三國志》卷46《孫堅傳》。

[17] 《資治通鑒》卷60獻帝初平二年。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惠市| 孟连| 云霄县| 宿州市| 保靖县| 茌平县| 英德市| 沐川县| 榆社县| 赤壁市| 平阴县| 象州县| 仪陇县| 宜城市| 曲阳县| 蛟河市| 蓝山县| 子长县| 紫金县| 新丰县| 武胜县| 宜州市| 新河县| 南木林县| 长兴县| 札达县| 鸡泽县| 黔江区| 蓬安县| 辽宁省| 铜鼓县| 垦利县| 安宁市| 武陟县| 霍邱县| 灵台县| 汽车| 凤山市| 屯门区| 永吉县| 黄大仙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