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斗吧,蝗蟲博士!
- (日)前野·烏魯德·浩太郎
- 995字
- 2025-08-13 15:45:47
簡體中文版作者前言
中國與蝗蟲纏斗了千百年。蝗蟲大規模爆發導致的農作物損害被稱為“蝗災”。自古以來,蝗災與干旱、水災一樣,都是人們的心頭大患。“飛蝗”一詞由意為長距離飛行的“飛”和左蟲右皇的“蝗”組成。“蝗”字的起源有若干種說法。有人認為,能否阻止蝗災造成的破壞關系到皇帝的生死,所以才帶了個“皇”字。也有人認為,蝗蟲背上的三條溝神似“王”字,因此得名。
中國在1958年開展了“除四害”運動。除了老鼠、蒼蠅和蚊子,麻雀也被定性為危害糧食的害鳥,人人喊打。誰知一下子消滅了一億只麻雀,竟導致了蝗蟲的爆發。因為麻雀是蝗蟲的天敵,平時以蝗蟲為食。麻雀驟然消失,生態系統就失去了平衡。蝗災是關乎國家生死存亡的大問題,因此中國在行政層面推出了一系列重磅措施,并在科研層面持續發力,試圖人工控制蝗蟲的數量。中國是全球首屈一指的蝗蟲研究大國。中國科學院的康樂博士率領的研究團隊幾乎每年都會發布震撼世界的研究成果。中國農業大學的張龍博士深耕蝗蟲防治技術,致力于研發環境友好型生物防治方法,以替代可能造成污染的化學藥劑。在他的報告中提到,截至2017年,中國已經部署了127座防控站點,并在全國各地配備了2000多名技術人員,時刻警惕蝗蟲來犯。不難看出,中國舉全國之力對抗蝗蟲,有著“科研抗蝗”的傳統。

日本的蝗蟲研究卻并不興盛。因為蝗蟲爆發在日本難得一見,研究的優先級較低。和平固然值得慶幸,對我這樣有志于研究蝗蟲的年輕科研工作者來說卻是莫大的遺憾。留在日本也沒法將“研究蝗蟲”作為自己的事業。于是我遠赴非洲——因為那里經常爆發沙漠蝗蟲。經過十年的努力,我終于在日本的研究所找到了工作,成了一名職業蝗蟲研究員。這本書記錄的就是我與蝗蟲和就業抗爭的日日夜夜。日本人普遍怕蟲子,這本書卻賣了足足20多萬冊。
怎么會有這么多日本讀者拿起了這本百無一用的書?我覺得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在書里揭示了自己為“圓夢”想了什么,又做了什么,將一個人的活法展現得淋漓盡致,還寫得特別詼諧幽默,于是就激發了讀者心中“為奮勇拼搏的人搖旗吶喊的本能”。這種慈愛精神是全人類共通的,沒有語言、文化和宗教之分。沒有這種愿為他人加油鼓勁的胸懷,中國肯定也無法取得今日的成就。本書的責編也對這份慈愛深有共鳴。不知抗蝗路上的中國前輩們看完之后又會有怎樣的感悟呢?
漫漫旅途中,中國文化曾無數次向我伸出援手。請允許我在本書的簡體中文版問世之際,向慈愛的中國人民致以由衷的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