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三清創法
- 洪荒:從造化青蓮到三清首徒
- 普通人和凡人
- 2271字
- 2025-08-07 10:03:49
青蓮初晉大羅之境,周身道韻流轉,精純的造化之氣與昆侖山磅礴的先天靈氣水乳交融,穩固著這來之不易的境界。
他沒有急于求成,而是恭敬地向三清告退,在距離三清道宮不遠的一處靈機匯聚之所,依山傍勢,開辟了一座簡樸的道宮。
此宮不似三清道宮那般各具氣象,只以山石為基,青玉為瓦,內里空曠,僅置一蒲團、一云床,頗得太上無為之意。
他盤坐于蒲團之上,心神沉入丹田氣海,那顆承載元神的青色造化蓮子此刻愈發飽滿圓融,二十四道先天神紋流淌著深邃的道韻,如同一個微縮的宇宙胚胎,源源不斷地吞吐著昆侖山精純的天地元氣,鞏固著大羅道果。每一次法力運轉,都暗合天地至理,圓融無礙。
就在青蓮潛心鞏固境界之時,玉清宮內,三清道尊齊聚。
“此子根腳特殊,雖由蓮子化形,然本源終究是那二十四品造化青蓮,其造化生機之道,磅礴浩瀚,根基之扎實,實屬罕見。”
元始天尊端坐云床,威嚴的聲音在空曠的大殿中回蕩,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贊許。
通天教主聞言,劍眉一揚,朗聲道:“正是!他受吾‘截取一線生機’之道韻牽引,破境大羅如水到渠成,鋒芒畢露,銳意進取,此等心性,合該修吾上清劍道!以劍為引,造化生機亦可化作破滅萬法之鋒芒!”
老子目光沉靜,如古井無波,緩緩開口:“其心性雖受上清道韻激發而破境,然其本源造化之氣,中正平和,生生不息,暗合‘清靜無為,道法自然’之妙。修吾太清丹道,以身為爐,以神為火,煉化天地造化,返璞歸真,方是正途。”
他頓了頓,補充道,“且其能于絕境中舍本體而求存,又以蓮子之身得一線生機,這份隱忍與對生機的把握,亦含無為真意。”
元始天尊微微頷首,接口道:“大兄所言有其理。然此子化形于吾等眼前,本體分化三寶又恰合吾等三人之道,此乃天定緣法。其法力運轉圓融,根基穩固,更隱隱有統御之象,修吾玉清闡天之道,明辨天機,立下道統秩序,方不負其本源造化之宏大格局。”
一時間,三位道尊竟各執一詞,都認為青蓮最適合傳承自己的大道法門。
玉清宮內,太清無為的道韻、玉清威嚴的秩序之光、上清鋒銳的劍氣隱隱交織碰撞,雖未真正動手,但道念之爭已讓殿內空間微微震蕩。
通天教主性子最急,見爭執不下,直接道:“既如此,不如讓青蓮自己選!看他愿隨哪位師尊修行!”
老子微微搖頭,聲音依舊平淡:“不妥。他初入大羅,道心雖固,然見識尚淺,如何能分辨自身最適合何種大道?強行為之,恐有偏頗,反誤其道途。”
元始天尊沉吟片刻,目光掃過兩位兄弟,緩緩道:“此子本源特殊,根腳介于吾等三者之間。尋常法門,無論側重哪一道,于他而言,皆如以管窺天,難以發揮其造化本源之全貌,亦難承其深厚根基之潛力。”
此言一出,老子與通天都陷入了沉思。
確實,青蓮的情況太過特殊。他非純粹的先天神圣,卻擁有造化青蓮的本源;他是蓮子化形,卻又承載了青蓮本體萬古掙扎的元神烙印;他的法力兼具太清之圓融、玉清之磅礴、上清之靈動。單一法門,似乎真的難以完全契合。
老子眼中智慧之光流轉,似有混沌開辟之景閃過。片刻后,他緩緩開口,聲音如同大道綸音,撫平了殿內微瀾的道韻:“既如此……何不集吾三人之長,為其量身創一法門?”
“量身創法?”元始與通天同時看向老子。
“善!”元始天尊眼中精光一閃,“取其精粹,融會貫通!吾等傳承皆源于父神,雖有分化,但本源同一。合吾三人之力,推演一部能包容并蓄,直指大道本源之法,或可解此難題!”
通天教主亦是精神一振,撫掌道:“大善!此計甚妙!取其無為根基、闡天秩序、截取鋒芒,融于一爐!吾倒要看看,以吾兄弟三人道行,能創出何等驚天動地的功法來!”
三清道尊心意相通,念頭一起,再無猶豫。
老子頭頂清氣蒸騰,顯化太極陰陽魚虛影,緩緩旋轉,演化萬物生滅之“靜”與“勢”;
元始天尊周身玉清仙光澎湃,化作無數玄奧符文,排列組合,構筑天地經緯、大道綱常之“序”;
通天教主并指如劍,青萍劍雖未出鞘,卻有萬千無形劍氣在虛空中縱橫穿梭,演繹著破開混沌、截取生機、演化無窮可能的“動”與“變”。
一時間,玉清宮內道韻翻涌,氣象萬千。
三股同源而異質的無上道念,如同三條奔騰咆哮的混沌長河,在虛空中碰撞、交融、推演。
老子以太清道韻為基,調和陰陽,梳理脈絡;
元始以玉清道則構建框架,定下法度;
通天以上清劍意注入變化與鋒芒,賦予其超脫之機。
無數玄奧的符文、道紋、劍痕在虛空中生滅流轉,每一次生滅都代表著一種可能性的湮滅與新生。
這推演過程看似無聲,實則兇險異常。
若非三清同源一體,心意相通,道行高深,稍有不慎便可能道念沖突,反噬己身。時間在道韻的流轉中失去了意義,不知過了多久,也許是千年,也許只是一瞬。
終于,那翻騰不休的道韻洪流緩緩平息,無數符文、道紋、劍痕最終匯聚、凝練,化作一篇玄奧莫測的經文虛影,懸浮于三清道尊中央。
經文古樸無華,卻仿佛蘊藏著開天辟地的偉力,時而如清泉流淌,寧靜致遠(太清);
時而如天規運轉,威嚴堂皇(玉清);
時而又如驚雷乍破,銳不可當(上清)。
三種迥異的道韻在經文中達成了奇妙的平衡與統一,渾然一體。
老子看著那篇經文,眼中閃過一絲滿意的微光:“此法,取父神‘九轉’之意,融吾等‘玄元’之妙,便名之為——《九轉玄元功》。”
元始天尊點頭:“九為數之極,玄元乃道之本。此功立意高遠,根基至深,當可助他深挖造化本源之潛力,直達大羅之巔。”
通天教主撫摸著腰間的青萍劍,笑道:“哈哈,此功既有無為根基,又有秩序框架,更蘊含截天鋒芒,實乃為其量身打造!只是……”他話鋒一轉,略帶遺憾,“以吾等如今境界,此功推演至大羅金仙圓滿已是極限。那準圣之道,尚需待紫霄宮二講之后,聆聽道祖妙法,再行完善。”
“然也。”老子頷首,“大羅之路已為他鋪就,前路如何,亦需他自身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