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量子密鑰
- 星核工程:國家黑科技崛起
- 酔揚
- 2318字
- 2025-08-06 15:14:22
陳凡在實驗室的折疊床上醒來時,窗外的秦嶺正浸在初雪的微光里。手機屏幕顯示凌晨四點,加密信箱里躺著三封未讀郵件——最上面一封來自酒泉衛星中心,標題簡單得刺眼:“長征十號箭體測試異常,推遲發射窗口48小時”。
他猛地坐起身,抓起外套沖向主控室。屏幕上的監測數據正瘋狂跳動,一級火箭的氫氧發動機在試車時,噴管出現了0.3毫米的異常震顫。“不是機械故障。”張啟明指著頻譜分析圖,“振動頻率穩定在28.7Hz,像是被某種外部信號干擾。”
陳凡調出火箭試車時的周邊電磁環境記錄,一條微弱的異常信號曲線突然闖入視線——頻率與中情局常用的“蜂鳥”間諜衛星完全吻合。“他們在監測我們的發射參數。”他的指尖在鍵盤上敲出一串指令,“把火箭的姿態控制系統接入量子加密信道,用星核素X的輻射頻率做密鑰源。”
【系統提示:檢測到新型干擾模式,觸發“動態防御”機制】
【臨時解鎖:“電磁偽裝場”技術,可模擬虛假發動機參數】
當技術人員按陳凡的要求調整參數后,屏幕上的震顫曲線果然消失了。但陳凡知道,這只是權宜之計——美國的量子計算機已經能在72小時內破解1024位密鑰,必須找到更安全的加密方式。
“月球上的氦-3輻射場。”鄭文光院士突然推門進來,手里捏著一份聚變反應報告,“氦-3與氘聚變產生的伽馬射線具有獨特的量子糾纏特性,用它做密鑰源,理論上不可破解。”他指著報告里的波形圖,“嫦娥七號在虹灣探測時,已經記錄到這種輻射的特征頻譜,我們可以直接用它做密鑰庫。”
陳凡的眼睛亮了。他立刻調出嫦娥七號的探測數據,將氦-3的輻射頻譜轉化為一串動態密鑰,導入長征十號的飛控系統。【系統提示:量子密鑰升級完成,防御等級提升至“星際級”】
這時,李偉帶著一個穿著航天服的年輕人走進來。“介紹一下,趙宇,‘穹頂計劃’首批駐月宇航員,前殲-20飛行員。”李偉拍了拍年輕人的肩膀,“他剛從模擬訓練艙出來,帶了個棘手的問題。”
趙宇摘下頭盔,額頭上還留著模擬失重訓練的壓痕:“月球車的續航出了問題。按現有設計,搭載星核素X超導電機的月球車,在-180℃的月夜里會出現超導臨界溫度漂移,續航最多只能維持8小時。”他調出模擬測試視頻,畫面里的月球車在暗夜里突然停滯,儀表盤上的超導狀態指示燈變成了刺眼的紅色。
陳凡忽然想起系統解鎖的“月面超導輸電網技術”里,提到過一種“雙溫區保溫層”設計——用月球玄武巖纖維包裹星核素X復合材料,能在-200℃至100℃內保持超導穩定性。“把保溫層的內層換成玄武巖纖維編織的蜂窩結構。”他在圖紙上畫出剖面,“中間填充星核素X粉末,既能反射宇宙射線,又能鎖住電機的余熱,續航至少能延長到36小時。”
趙宇盯著圖紙看了半晌,突然笑了:“上個月在休斯頓參加聯合訓練時,美國宇航員還吹噓他們的月球車能跑40小時。等我們的‘玉兔三號’開上虹灣,該讓他們見識下什么叫真正的技術了。”
發射窗口推遲的48小時里,陳凡幾乎沒合眼。當他把最終版的月球車設計圖發給制造廠時,系統突然彈出一條警告:【檢測到月球背面存在高強度能量脈沖,源頭與“格里文明”監測器特征吻合】
他的心猛地一沉。調出嫦娥七號的回溯數據,發現在撞擊坑中央的礦床下方300米處,有一個直徑約50米的金屬球體,正以76秒為周期釋放脈沖信號。“這不是自然形成的。”陳凡放大球體的三維模型,表面的六邊形紋路與星核素X的晶體結構如出一轍,“是某種人造裝置,而且一直在向深空發送信號。”
李偉聞訊趕來時,陳凡已經將發現上報給了國家航天局。“李院士的意思是,暫時不動它。”李偉遞過來一杯熱咖啡,“先完成基地建設,等我們在月球站穩腳跟,再考慮破解這個裝置的秘密。”他頓了頓,聲音壓得更低,“另外,安全部門在周明的實驗室里發現了這個。”
那是一枚微型芯片,長寬不足一厘米,表面刻著星核素X的分子結構。“這是美國最新的‘信使’間諜芯片,能偽裝成實驗室的普通元件,實時傳輸數據。”李偉的指尖在芯片上輕輕敲擊,“我們在基地的三號實驗室也發現了同款,幸好發現得早。”
陳凡突然意識到,這場暗戰早已滲透到實驗室的每一個角落——從火箭發動機的震顫頻率,到超導材料的臨界溫度,甚至星核素X的分子結構,都成了看不見的戰場。
12月15日,長征十號火箭終于刺破酒泉的晨霧。陳凡站在指揮大廳里,看著火箭拖著橘紅色的尾焰消失在云層里,心里卻沒有想象中的輕松。他知道,“穹頂一號”只是第一步,真正的考驗在38萬公里之外的月球背面——那里有等待開采的星核素X礦床,有暗藏玄機的外星裝置,還有虎視眈眈的對手。
【系統提示:“穹頂一號”成功入軌,地月協同任務進度+15%】
【能量儲備提升至1.2%,解鎖“月球重力適應藥劑”配方】
當火箭進入地月轉移軌道的消息傳來時,陳凡走出指揮大廳,抬頭望向天空。雪后的陽光格外刺眼,他仿佛能看到那枚火箭正在穿越地球的陰影,朝著月球的方向飛去。而在遙遠的虹灣地區,嫦娥七號的著陸器靜靜矗立,像一枚等待吹響的號角,預告著人類文明即將在月球上展開的新篇章。
他摸了摸口袋里的U盤,里面存著“月球重力適應藥劑”的配方——這是系統獎勵的關鍵技術,能讓宇航員在月面長期駐留時,骨骼流失速度降低90%。配方的最后一行,系統自動生成了一句話:
“當人類的足跡踏上異星土壤,第一個要戰勝的,從來不是環境,而是對未知的恐懼。”
此刻,在休斯頓航天中心的監控屏幕上,長征十號的軌道參數正被反復分析。安德森盯著屏幕上的曲線,忽然對身邊的助手說:“通知月球駐軍,密切關注虹灣的能量異常區。中國人想在那里建基地?得問問我們的電磁炮同不同意。”
而在秦嶺基地的實驗室里,陳凡正將月球車的轍痕數據輸入系統。屏幕上,“玉兔三號”的三維模型正沿著虹灣的隕石坑邊緣行駛,車轍在月壤上劃出兩道清晰的痕跡,像給這片沉寂了億萬年的土地,打上了屬于中國的印記。
這場跨越地月的較量,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