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氦-3的火焰
- 星核工程:國家黑科技崛起
- 酔揚
- 3419字
- 2025-08-06 15:13:50
秦嶺基地的地下車間彌漫著液氮蒸發的白霧,藍白色的電弧在真空焊接室里劇烈跳動,像被困在玻璃罩里的閃電。陳凡戴著厚重的防護面罩,透過觀察窗盯著機械臂的動作——三根直徑半米的環形構件正在精準對接,銀白色的表面上,星核素X復合材料與月球鈦鐵礦的熔接處泛著淡淡的藍光,那是兩種極端物質在超低溫下產生的量子糾纏現象。
“最后一道焊縫完成,準備磁場強度測試。”鄭文光院士的聲音透過通訊器傳來,帶著一絲刻意壓制的顫抖。他身后的團隊成員都屏住了呼吸,有人下意識地攥緊了手里的數據記錄本,指節泛白。真空室上方的超導線圈開始嗡鳴,周圍的空氣仿佛被無形的力場拉扯,桌上的金屬鋼筆突然懸浮起來,筆尖直直指向環形構件的圓心。
陳凡的目光死死釘在監測屏上。當電流從0緩慢加載到1800A時,屏幕上的曲線如同陡峭的山脊般陡然拉升,紅色的臨界值標線被輕松突破,最終穩穩停在25.7T的刻度上——這個數字比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的設計目標高出近10T,足以將上億攝氏度的等離子體像被無形的巨手攥住般,牢牢鎖在環形真空室的中心。
“成功了!”不知是誰先喊了一聲,壓抑已久的歡呼瞬間在車間里炸開。鄭院士摘下眼鏡,用袖口擦了擦鏡片上的水霧,指著屏幕右下角的反應模擬圖:“按這個約束強度,氦-3與氘的聚變反應持續時間能突破1000秒,能量轉化效率達到89%。你們知道這意味著什么嗎?”他頓了頓,聲音因激動而發顫,“一噸氦-3,就能滿足全球一年的用電需求,而月球虹灣地區的氦-3儲量,保守估計夠人類用五萬年!”
陳凡卻沒有加入歡呼。他的指尖在模擬圖角落的異常波動區反復滑動——在氦-3聚變的產物軌跡中,有一串極細的紫色線條,像被強行扭曲的閃電,始終游離在常規粒子運動模型之外。視網膜上突然彈出系統提示,淡藍色的文字帶著刺眼的警告符號:【檢測到“空間漣漪”輻射,能量等級:β-7,長期暴露可能引發空間結構微損傷,建議設置50米級屏蔽層】。
“鄭院士,我們得調整反應堆選址。”陳凡調出“穹頂計劃”的三維模型,將其中一個模塊拖到月面以下50米的位置,“這種空間輻射穿透力極強,必須用星核素X復合材料做多層屏蔽。最好的方案是把聚變裝置建在月球地下,用月壤和星核素X混合澆筑防護層,吸收效率能達到99.7%。”
鄭院士的笑容慢慢收斂:“你的意思是,不能在地面建?”
“至少初期不行。”陳凡放大模型中的地質剖面圖,“虹灣北部有個廢棄的熔巖管,直徑約300米,深度剛好符合要求,甚至能天然屏蔽宇宙射線。我們可以直接在里面澆筑反應堆基座。”
就在這時,車間的防爆門被推開,李偉裹著一身寒氣走進來,手里的加密文件袋邊緣因被攥得太緊而有些發皺。他沒有理會周圍的喧鬧,徑直走到陳凡身邊,低聲道:“出大事了。安德森回國后,美國突然宣布退出ITER項目,理由是‘技術路線存在不可調和的分歧’。更麻煩的是,安全部門剛截獲中情局的暗網通訊,他們在討論‘切斷中國的月球資源補給線’,坐標直指虹灣。”
陳凡接過文件袋,里面的衛星照片打印得異常清晰——美國卡納維拉爾角發射臺上,一枚“太空發射系統”火箭正在加注液氧,箭體側面的載荷艙門沒完全閉合,露出里面銀白色的模塊,艙體上的激光發射器輪廓在陽光下清晰可辨。照片下方的標注寫著:“月球駐軍模塊,搭載20mm口徑電磁炮,預計72小時后發射。”
“他們想在月球建軍事基地。”陳凡的手指在照片上劃過電磁炮的位置,指腹能感覺到紙張的粗糙,“虹灣礦床的位置已經保不住了,‘穹頂計劃’必須提前。”
三天后,國家航天局的會議室里,長條桌兩側坐滿了人。陳凡站在投影幕前,身后是“穹頂計劃”的總體規劃圖——從地月運輸飛船到月球基地的穹頂式居住艙,從氦-3提純車間到星核素X加工廠,密密麻麻的標注覆蓋了整個虹灣地區。
“我反對。”坐在前排的一位頭發花白的老者突然敲了敲桌子,“在月球建永久基地,初步預算就要三千億,還不算后續維護成本。現在國內的超導電網還在攻堅階段,把錢投到月球上,風險太高!”
“王司長,風險和收益得一起算。”陳凡切換到“月面資源利用率報告”,柱狀圖上的紅色曲線一路飆升,“用3D打印技術把月壤轉化為建筑材料,能省去60%的地月運輸成本;星核素X的零電阻特性可以讓月球車的能耗減少90%,甚至能直接用月球的太陽能板驅動超導磁懸浮運輸系統。”他頓了頓,調出一組對比數據,“我們不是在‘燒錢’,是在建立可持續的地月經濟圈——按目前的技術路線,五年就能實現月球基地的能源自給,十年收回初期投入。”
會議室里陷入沉默,只有空調的送風聲在回蕩。李建國院士突然拿起桌上的衛星照片,投影幕上瞬間切換出另一幅畫面:美國“阿爾忒彌斯”飛船的登月艙正在月球正面的靜海地區著陸,12名穿著白色艙外航天服的宇航員正搬運設備,遠處的月球車車身上,星條旗在低重力環境下微微飄動。
“昨天凌晨三點,他們已經在月球布下第一個據點了。”李建國的聲音不高,卻像一塊石頭砸進平靜的水面,“他們的月球車正以每小時15公里的速度向虹灣移動,按這個進度,七天后就能抵達礦床區域。我們現在討論的不是‘要不要去’,而是‘能不能守住’。”
最終,會議在傍晚時分拍板:“穹頂計劃”作為國家特級項目啟動,由陳凡擔任技術總負責人,首批包含居住艙、能源站和防御系統的模塊,將在半年內由長征十號火箭分三次發射。
【系統提示:“穹頂計劃”正式立項,觸發“地月協同”任務鏈】
【當前任務:72小時內完成月球基地能源系統優化設計,融合太陽能與聚變發電】
【任務獎勵:解鎖“月面超導輸電網技術”,能量儲備+0.8%】
陳凡走出航天局大樓時,暮色已經漫過長安街的華燈。手機突然震動了一下,是條沒有發件人的短信,附件里只有一段加密視頻。他躲進路邊的陰影里,用基地特制的解碼器打開——畫面里,周明正站在斯坦福大學的實驗室里,對著鏡頭冷笑,身后的儀器屏幕上,星核素X的質譜特征峰清晰可見。
“陳凡以為改幾個參數就能保住秘密?”周明拿起一支試管,里面的液體在燈光下泛著和星核素X相似的藍光,“等我們的‘月球流浪者’帶回高純度樣本,他那點技術遲早會變成美國的專利。哦對了,提醒他一句,他實驗室的防火墻,就像紙糊的一樣。”
視頻的最后三秒,鏡頭掃過實驗室的操作臺,一臺標著“星核素X分析儀”的設備正在運轉,屏幕上跳動的數據與秦嶺基地三個月前加密備份的初級文件高度重合。
“他破解了我們的三級加密協議。”陳凡立刻撥通李偉的電話,指尖因用力而有些發麻,“讓信息安全組馬上啟動‘星鏈防火墻’,把所有月球探測數據接入墨子號量子衛星的加密通道。另外,通知材料車間,星核素X的加工參數全部改用‘光譜密鑰’——只有嫦娥七號攜帶的探測器能解碼。”
當晚,秦嶺基地的網絡安全中心燈火通明。陳凡盯著屏幕上滾動的防御日志,系統突然發出刺耳的警報:【檢測到量子計算攻擊,攻擊源:美國國家安全局(NSA)量子實驗室,攻擊強度:γ級】。屏幕上的代碼流瞬間陷入混亂,綠色的防御屏障像被潮水沖擊的堤壩般不斷崩解,星核素X的部分參數已經暴露在攻擊窗口里。
他猛地想起系統獎勵的“軍用級數據加密協議”,手指在鍵盤上翻飛如舞。三十秒后,所有暴露的參數突然轉化為一段看似無序的紅外光譜圖——這是他用星核素X的熱釋光特征設計的“動態密鑰”,每0.1秒就會根據月球自轉角度自動刷新,除非對方能實時獲取嫦娥七號的探測器數據,否則永遠只能看到一堆毫無意義的波形。
當攻擊在凌晨三點十七分被徹底擊退時,陳凡靠在椅背上,長長地舒了口氣。屏幕上的防御日志顯示,對方在三個小時內發起了217次沖擊,最長一次曾突破到核心數據庫外圍300米的位置。他忽然意識到,這場圍繞月球資源的戰爭,早已不止于發射臺和著陸場,更在每一條數據鏈路、每一段代碼、每一次指尖的敲擊里,進行著不見硝煙的廝殺。
窗外,秦嶺的輪廓在夜色中起伏,像一條沉默的巨龍。陳凡打開系統界面,那句被鎖定的提示依舊灰暗:【當人類的足跡踏上月球,真正的考驗不是來自地球的對手,而是藏在星塵里的眼睛】。他摸了摸口袋里的鈦合金U盤,里面存著“穹頂計劃”的最終藍圖。圖紙的最后一頁,有一行他用鉛筆寫的字,筆跡因用力而微微凹陷:
“我們要在月球上點燃的,不只是氦-3的火焰,更是人類文明走向星海的希望。哪怕這條路要用代碼和鋼甲鋪就,用星塵與汗水澆灌。”
此刻,兩千公里外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長征十號火箭的整流罩正在緩緩閉合。罩內的“穹頂一號”居住艙外殼上,中國結的鏤空圖案在燈光下投射出復雜的陰影,像給這枚即將穿越星海的“種子”,系上了來自地球的牽掛。地月之間的38萬公里,即將被新的足跡重新丈量,而屬于中國的星際篇章,才剛剛寫下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