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聚變藍圖與不速之客
- 星核工程:國家黑科技崛起
- 酔揚
- 3562字
- 2025-08-06 15:09:00
樣本艙從月球啟程的那一刻,秦嶺基地的B3層實驗室就成了整個國家的焦點。陳凡站在真空手套箱前,看著機械臂將一塊指甲蓋大小的月壤樣本放入惰性氣體環境中,眼底的青黑比三天前更重——為了等這批星核素X,他幾乎是在實驗室搭了張折疊床,連軸轉了72小時。
“特征峰強度是地球樣本的21倍。”張啟明盯著質譜儀的屏幕,聲音里帶著抑制不住的顫抖,“31%的純度,幾乎不用提純就能直接用于超導帶材生產。”他轉頭看向陳凡,“你之前說的‘月球礦床三維建模’,能不能再細化一下?按這個純度,虹灣地區的儲量至少夠我們用五十年。”
陳凡剛要開口,視網膜上突然閃過系統提示:
【檢測到高純度星核素X,能量儲備瞬間提升至0.57%】
【“可控核聚變初步設計方案”已更新至1.2版本,補充約束磁場材料參數】
他心中一動,調出更新后的方案。原本模糊的“磁場約束環材料”一項,此刻清晰地標注著:星核素X摻雜鈮鈦合金,臨界磁場強度≥23T,耐受溫度范圍-270℃至800℃。這意味著,困擾全球聚變領域多年的“強磁場材料”難題,竟被星核素X輕松破解。
“我需要三天時間。”陳凡摘下手套,指尖因長時間接觸低溫設備泛著白,“建模需要結合嫦娥七號傳回的月震數據,才能確定礦床的深度和延展方向。對了,張教授,麻煩讓材料車間準備鈮鈦合金錠,我要做約束環的樣品測試。”
張啟明剛點頭應下,實驗室的門就被推開了。李偉帶著兩個人走進來,為首的是個穿著中山裝的老者,頭發花白卻精神矍鑠,眼神掃過實驗臺時,目光在真空箱里的月壤樣本上停留了足足三秒。
“陳凡,介紹一下,這位是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的鄭文光院士。”李偉的語氣格外鄭重,“ITER(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項目的中方首席科學家。”
陳凡心里咯噔一下。鄭文光院士是中國聚變領域的泰斗,主導過EAST(東方超環)的建設,怎么會突然出現在秦嶺基地?
“小陳同志,久仰。”鄭院士的手溫暖而有力,“你的室溫超導技術解決了聚變裝置的輸電損耗問題,現在看來,你手里的‘寶貝’還能解決更大的麻煩。”他直指真空箱,“星核素X的磁場特性,李院士已經跟我提了,這次來,是想請你加入聚變新裝置的研發。”
陳凡這才注意到鄭院士身后的年輕人手里提著一個黑色密碼箱。打開后,里面是一疊藍圖,最上面一張標注著“CFETR(中國聚變工程試驗堆)升級方案”,紅色批注密密麻麻,其中“磁場強度不足”幾個字被圈了三次。
“EAST現在能達到1.2億攝氏度持續403秒,但要實現商業化發電,必須突破20T的強磁場約束。”鄭院士指著藍圖上的環形結構,“我們試過鈮三錫合金,最高只能到16T,再強就會脆化。你手里的星核素X,能不能讓我們再進一步?”
陳凡看著藍圖,系統突然彈出提示:
【檢測到聚變裝置藍圖,符合“星際能源利用”前置條件】
【觸發支線任務:參與CFETR升級,將約束磁場提升至25T】
【獎勵:解鎖“氦-3提純技術”,能量儲備+0.3%】
氦-3——月球上儲量豐富的核聚變理想燃料,幾乎沒有輻射污染。陳凡的呼吸不由得急促起來:“鄭院士,我可以試試。但星核素X的加工工藝特殊,需要在-196℃的液氮環境下進行軋制,基地的中試線可能需要改造。”
“改造經費已經批了。”鄭院士笑得眼角堆起皺紋,“就在秦嶺基地建一條專用生產線,由你全權負責。下個月,ITER的俄方、美方代表要來中國訪問,我希望到時候能讓他們看看,中國的聚變技術,不止能‘持續403秒’。”
送走鄭院士,陳凡立刻投入到約束環材料的研發中。星核素X在液氮環境下呈現出奇特的延展性,像被揉軟的銀箔,與鈮鈦合金粉末混合后,經高能球磨機研磨,竟形成了一種藍灰色的復合材料。當第一批直徑5厘米的圓環樣品被送入磁強計測試時,整個實驗室的人都屏住了呼吸。
“21.7T!”操作員的聲音帶著哭腔,“在77K(液氮溫度)下,臨界磁場強度21.7特斯拉!”
張啟明激動得直拍桌子:“EAST用的鈮三錫合金在4.2K(液氦溫度)下才18T,我們這是在液氮溫度下實現了超越!省掉的液氦成本就能讓發電效率提升30%!”
陳凡卻盯著測試曲線的尾端。在22T時,材料的電阻出現了微小的波動,雖然還在超導范圍內,但顯然不夠穩定。他調出系統方案,發現需要一種“月球玄武巖中的鈦鐵礦晶體”作為穩定劑——這又是一個需要嫦娥七號后續探測的目標。
【系統提示:檢測到材料缺陷,需補充月球鈦鐵礦樣本】
【建議:調整嫦娥七號的探測路徑,優先探測虹灣北部的玄武巖露頭區】
他剛把建議發給王鵬,實驗室的警報突然響了。紅色警示燈閃爍不停,門禁系統顯示“一級封鎖”。
“怎么回事?”張啟明的臉色瞬間發白。
李偉的電話緊跟著打了進來,聲音壓得極低:“陳凡,立刻把星核素X的所有數據轉移到離線硬盤,物理隔離!美國駐華大使館剛才發了照會,說我們的‘月球資源探測’違反了《外層空間條約》,要求共享所有數據,否則將啟動‘技術禁運升級’。”
陳凡的心沉到了谷底。《外層空間條約》規定外層空間為“全人類共同財產”,但美國從未真正遵守過——他們的“月球流浪者”還停在虹灣,現在卻反過來拿條約施壓,顯然是沖著星核素X來的。
“他們怎么知道我們獲取了樣本?”陳凡快速拔掉電腦里的硬盤,塞進鉛制容器。
“可能是‘月球流浪者’的光譜探測。”李偉的聲音帶著咬牙切齒的意味,“剛才航天局傳來消息,那臺探測器在我們采樣后,一直在對著樣本艙的返回軌道進行跟蹤,現在已經把數據傳回休斯頓了。”
就在這時,實驗室的門被敲響了。一個穿著西裝的金發男人站在門口,身后跟著兩名使館工作人員,胸前的銘牌寫著“美國駐華使館科技參贊杰森·沃克”。
“陳博士,打擾了。”杰森的中文流利得有些詭異,他晃了晃手里的文件,“根據《中美科技合作協定》,貴方在月球發現的新型元素,有義務與美方共享基礎數據。這是國務院剛發來的授權函。”
陳凡看著對方遞過來的文件,只覺得荒謬。他想起鄭院士剛才的話,想起CFETR藍圖上的紅色批注,突然明白了這場“數據共享”背后的真正目的——美國不僅想要星核素X,更想卡住中國聚變技術的脖子。
“抱歉,沃克先生。”陳凡靠在實驗臺邊,指尖無意識地敲著鉛制容器,“這些數據涉及國家重大科技機密,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我無權向境外機構提供。”
杰森的笑容僵在臉上:“陳博士,你應該清楚,沒有美國的超導設備配件,你們的生產線撐不過三個月。斯坦福大學的戴維斯教授說,你們的摻雜工藝里,用了他們的專利技術。”
威脅來得如此直接。陳凡忽然想起系統解鎖的“軍用級數據加密協議”,嘴角勾起一抹冷笑:“專利?我們的摻雜劑配方昨天剛通過PCT(專利合作條約)申請國際專利,優先權日比斯坦福大學早了17天。至于設備配件,”他指了指窗外,“基地的精密加工車間已經能生產替代零件,精度比進口的還高0.02毫米。”
這話半真半假。替代零件確實在試產,但精度還沒達到進口水平,不過這足以讓杰森的臉色變得難看。
“看來我們需要通過更高級別的渠道溝通。”杰森收起文件,眼神像冰錐一樣刺過來,“希望下次見面時,貴方的態度能更‘合作’一些。”
沃克走后,李偉立刻進來:“剛才的對話我們都錄下來了。外交部會跟進,但你得做好準備,他們很可能會在ITER項目上給我們使絆子,比如延遲交付超導線圈。”
陳凡打開鉛制容器,把硬盤放進更隱蔽的夾層:“正好,我們不用他們的線圈了。鄭院士,能不能把CFETR的超導線圈訂單轉給我們?用星核素X復合材料做,性能比他們的好30%。”
鄭院士剛離開沒多久,接到電話時愣了一下,隨即大笑起來:“好小子,有魄力!我這就給科技部打報告,就用我們自己的材料!”
掛了電話,陳凡走到窗邊。遠處的秦嶺山脈在暮色中連成一片,像一條沉睡的巨龍。他想起嫦娥七號正在調整軌道,準備探測北部玄武巖區;想起CFETR藍圖上那個等待被填滿的“25T”;想起杰森臨走時那不甘的眼神。
【系統提示:外部壓力觸發技術自主需求,“全鏈條國產化”進度+15%】
【能量儲備已達0.62%,解鎖“月球基地初步規劃圖”(基礎版)】
視網膜上的規劃圖里,月球虹灣地區矗立著銀白色的 dome(穹頂)建筑,太陽能板在月面上鋪成巨大的陣列,一條磁懸浮管道連接著礦床和提純車間——這是人類在月球建立永久基地的雛形。
陳凡深吸一口氣,轉身回到實驗臺。真空箱里的星核素X樣本在惰性氣體中泛著微光,像一塊凝固的星空。他知道,美國的施壓只是開始,更大的風浪還在后面,但此刻,握著那份不斷更新的聚變藍圖,他比任何時候都更加確定:中國的黑科技崛起,從來不是靠別人的“施舍”,而是靠自己手里的扳手、眼前的儀器,和那顆敢向星辰大海宣戰的心。
夜色漸深,B3層實驗室的燈依舊亮著。張啟明在調試新的軋制設備,鄭院士的團隊在修改CFETR的參數,陳凡則在電腦上勾勒著月球鈦鐵礦的探測方案。窗外,一輪圓月爬上秦嶺的山脊,仿佛在默默注視著這群在實驗室里改寫未來的人。
而在太平洋彼岸,休斯頓航天中心的會議室里,杰森·沃克正將一份報告推到中情局探員面前,標題赫然寫著:“關于對中國秦嶺基地實施‘技術斬首’的可行性分析”。報告的附件里,陳凡的照片被紅筆圈了起來,旁邊標注著一行字:“首要清除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