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新槍
- 讓羅馬再次偉大從1784年開始
- 司徒長史
- 2562字
- 2025-08-19 15:03:10
在查理提出了一系列五花八門的構想之后,霍恩貝格便以奧地利的M1784式燧發槍為藍本進行改進。
終于,新槍研發出來了,得知兒子在鼓搗新槍,約瑟夫二世倒是頗有興致地帶著宰相考尼茨-里特貝格親王、財政大臣海因里希·馮·霍夫曼伯爵以及最高軍事委員會的一眾元帥將軍來看試槍。
財政大臣海因里希·馮·霍夫曼伯爵拉著個臉,其實這也不能怪霍夫曼伯爵黑臉,經過初期的工業化和約瑟夫二世改革,奧地利的財政現在好不容易才有了閑錢,陸軍這幫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醬醋貴的元帥將軍們,就想著換新槍了,要知道最新型的M1784式燧發槍目前才正式列裝才不過兩年。
最高軍事委員會的這幫元帥將軍們則是很高興,要說奧地利最進步的群體,無非就是軍方了,喜歡接受各種新鮮事物。步槍這東西,本來就是士兵拿來上戰場殺人保命用的,沒有人會嫌自己的武器先進。
三十名奧地利線列步兵持槍站立,對著遠處的靶子進行齊射。兵工廠的檢驗員們,開始記錄這款新式步槍在不同距離時射擊的各項數據。
“費舍爾,這種新式步槍怎么樣?”中將卡爾·弗朗茨·約瑟夫·德·利涅親王問道。
“報告將軍,這種新式步槍比我們目前裝備的M1784式步槍打的遠,打得準,裝彈速度也有提高,威力和穿透力也大了不少。”那名名叫費舍爾的士兵興奮地大喊道。
經過多輪試射檢驗記錄過后,霍恩貝格和檢驗員們得出了以下數據。
裝填方式:前膛
口徑:18.3㎜
重量:4.8㎏
長度:1560㎜
槍管長度:980㎜
槍口初速:380米/秒
射速:6~7發/分鐘
子彈:米涅彈
供彈方式:單發
有效射程:916米
最大射程:1600米
這種新式步槍在15碼內可以連穿兩張三分之二英寸厚的白楊木木板,兩張木板間隔20英寸,威力巨大。
而且老兵拿著它,能夠在550米的范圍之內做到精確命中。
最高軍事委員會的元帥將軍們看完試槍之后,一下子都不淡定了。
要知道目前奧地利陸軍裝備的M1784式燧發槍,射程也不過230~275米,而且由于是滑膛槍,射程一遠了,精確度幾乎就可以忽略不計了。這種新式步槍的射程可以達到M1784式燧發槍的3~4倍之多,精度也大大提高。
而這種新式步槍相比于M1784式燧發槍的燧發機,采用了火帽的擊發裝置,以及口徑略小于槍管的米涅彈,涂上油脂,射速比起來M1784式燧發槍來講只快不慢。
新式步槍好啊,新式步槍得換啊!
財政大臣海因里希·馮·霍夫曼伯爵又緊接著去詢問霍恩貝格這種新式步槍的造價成本,在得知這種新式步槍的造價成本比奧地利目前列裝的M1784式燧發槍略高,大概是后者的1.1~1.2倍。
將其全面列裝到奧地利陸軍的話,提升的成本差不多在280000杜卡登左右,如果是將現有的大批量M1784式燧發槍的原有基礎上進行改裝的話,成本還能再降一半。
在聽到成本在可控制范圍之內,霍夫曼伯爵松了一口氣。
他怕的就是這種新式步槍造價高昂,然后那幫最高軍事委員會的元帥將軍不管不顧地就要換新槍,這可都是錢啊!
“霍恩貝格先生,這種新式步槍的產量如何?”約瑟夫二世問出了自己最關心的問題。
“陛下,如果國內的各大兵工廠加班加點地生產這種新式步槍,帝國的常備軍不進行擴編的話,那么預計一年之內,皇家陸軍就能夠全面換裝這種新式步槍。”霍恩貝格回答道。
也就是說,這種新式步槍的月產量能夠達到約15000支,年產量能夠達到約180000支。這還只是維也納皇家兵工廠,而奧屬尼德蘭的列日兵工廠,作為全歐洲規模最大的兵工廠,年產量能夠生產200000支步槍。更不用說還有波西米亞、施蒂利亞和匈牙利地區的兵工廠了。
約瑟夫二世當即決定將這種新式步槍命名為霍恩貝格M1786式步槍。
而財大氣粗的軍方一口氣先訂購了十萬支霍恩貝格M1786式步槍。
查理作為后來者,可是清楚地知道這種米涅步槍的威力的,后來在第九次俄土戰爭,也就是1853年至1856年大家所熟知的克里米亞戰爭。
當時裝備了這種射程超過一千碼的新式米涅步槍的英法聯軍,在遠處就能夠壓制俄軍的火炮,更是把依舊拿著老式滑膛槍的俄軍給打得抬不起頭來。
而采用了米涅步槍過后,由于精度是要比滑膛槍高了,因此依靠密集隊形來提升火力和命中率的線式戰術也會被逐漸淘汰。
這時候相較于呆板緩慢的線式戰術,散兵線戰術的優點也就顯現出來了。
查理對于這種早在北美獨立戰爭期間被大陸軍廣泛應用的新式戰術還是很感興趣的。
舊式雇傭兵作戰積極性低,1775年美國獨立戰爭和1792年法國革命后組建的國民自衛軍中,為保衛革命成果參戰的平民占比達78%。這類新型兵員擅長利用地形掩護,在1775-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期間,大陸軍已開始自發采用分散射擊戰術對抗英軍線列陣型。
以松散隊形作戰的散兵并非美國獨立戰爭或法國革命戰爭的創造,奧地利的邊區兵(及其前身潘都爾兵)、蒂羅爾獵兵,法軍的“輕型軍團”乃至腓特烈大帝的“自由營”都曾在散兵戰中有過不俗表現。早在奧地利皇位繼承戰爭中,法軍的薩克森大元帥就以八百名輕步兵和四百名輕騎兵在豐特努瓦戰場沿著樹叢散開,憑借火力阻止了英軍英戈爾茲比旅的推進。在勞菲爾德結合縱隊展開了猛烈突擊。
展開后,散兵就會向著敵人開火射擊,散兵的優勢就在于,他們的散陣使得敵方不值得進行一輪齊射浪費火力,而他們可以像蚊子一樣騷擾敵人,如果敵人為此打出一輪齊射,即使打死幾個人,對其殺傷不大,而滑膛槍臭名昭著的準頭——以及散兵們會運用地形和障礙物進行戰斗,而敵人在放出一輪齊射后進行裝填,如果面對的敵人騎兵,他們將變得很脆弱。
即使散兵用的滑膛槍準頭和戰列步兵差不多,但是除了散兵對散兵以外,散兵打擊的目標往往是很大的敵軍單位,他們也可以采取齊射或者隨意射擊,前者可以造成很大殺傷,后者就算沒有命中幾發也可以像蚊子一樣煩死敵軍。
散兵主要有兩個目的,一個就是與敵人密集隊形作戰,反復敲打,不斷讓敵人目睹戰友倒下,從而削弱敵人士氣,使其虛弱到在與己方戰列線交戰時陷入崩潰的地步,第二個就是蓄意射擊敵方軍官和軍士,使其指揮系統錯亂。
而在后來的法國大革命和反法同盟拿破侖戰爭時期,拿破侖所率領的法軍之所以能夠在歐洲大陸上無往不利,所向披靡,除了其對于火炮技術的重視以外,便就是對于散兵線戰術出神入化般的運用。
畢竟,這個時代,歐洲各國線列步兵的戰術無非三種:線式戰術、縱隊戰術和方陣戰術。
燧發槍的射擊精度提升使單個士兵作戰效能增強,野炮架改良后重量下降至4磅(約1.8公斤),移動速度提升3倍以上。這兩種技術突破使部隊能脫離傳統線式隊列,在復雜地形中快速展開散兵隊形實施機動打擊。
該戰術確立了三項原則:最小單位作戰,以4-6人小組為基本作戰單元地形適應性;優先利用巖石、壕溝等掩體彈性縱深配置;保留至少三線梯次兵力。